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目录考点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易错点1】门阀制度/门阀政治【易错点2】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易错点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考点二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易错点1】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易错点2】三教合一≠佛教、道教、儒教合为一个整体【易错点3】重农抑商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01门阀制度/门阀政治01【点拨】门阀政治是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形【破解】魏晋南北朝时盛行。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依据,门阀士族几乎垄断了仕途,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现象,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状态(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皇权衰弱。(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膨胀。(3)社会生活: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士族交友、婚姻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4)选官制度上,资品评定完全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3)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警示】门阀政治削弱了专制皇权【问诊】据图表信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士族门阀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答案】D【叮嘱】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状态。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皇权衰弱;经济上,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膨胀;选官制度上,资品评定完全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士族交友、婚姻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门阀政治是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形,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刻。【走出误区专练】1.(2023·浙江高考·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2.(2023·四川绵阳三模·25)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3.(2023·辽宁抚顺一模·3)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A.北魏的民族歧视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C.中央集权的加强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4.(2023·山东临沂一模·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A.繁荣诗歌艺术B.改革选官制度C.打击门阀政治D.发扬光大儒学02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有较大的积极作用02【破解】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负责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九品中正制选官尊重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实质上,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就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的积极作用有:①以“九品”论人才,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②改变了东汉后期察举制下士族朋党操纵举荐的旧状,有利于选拔人才。③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深度剖析真题】1.(2023·福建百校高三联考·3)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警示】九品中正制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问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委任,并且评定出来的人士由吏部加以任用,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扩大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扩大了地方世家大族的势力,更容易导致地方割据,排除D项。【答案】A【叮嘱】九品中正制积极意义: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消极意义: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误区专练】1.(2023·安徽皖江名校高三12月联考·3)九品中正制最初由中央委派“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所任地的士人。到了中后期,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大,不仅控制着地方的经济税收,还掌控着对人才举荐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A.选官制度的异化B.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2.(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一·3)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3.(202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模·25)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4.(2022·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四校联考·3)曹操时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此制大体,就当时在中央任职、德名俱高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大中正一人……由大中正下再产生小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该制度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门阀势力C.重建儒家正统D.扩大选官范围5.(2022·黑龙江哈三中四模·25)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A.确定人才标准B.选拔有用之才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秩序0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03【点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破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但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长期的分裂割据使百姓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2)各政权的统治者为维系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3)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迁入地居民通婚,各民族间联系更加密切,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各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为统一奠定民族和文化基础。(5)曾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前秦、北魏、北周等。这是走向统一的重要步骤。(6)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用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的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警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动荡之中孕育统一的因素【问诊】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避免固化思维。【走出误区专练】1.(2023秋·广东肇庆·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
)人物言行文献出处有北方士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庶雪国家之耻”。据[东晋]刘琨《与卢谌书》等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 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2.(2023秋·青海西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意在说明魏晋以来()A.民族融合促进官僚政治的成熟 B.民族融合加速门阀政治的衰落C.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的基础 D.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振中华帝国3.(2023·安徽芜湖·统考二模)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4.(2024·湖南·模拟预测)三国争霸中非常普遍存在:遥领和虚封。即公元229年6月,蜀国派遣卫尉陈震祝贺孙权称帝。随后,吴、蜀两国相约平分天下,在没有知会魏国的情况下,将魏国的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划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划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这说明(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5.(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内容多是帝王由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书·太祖记》(北魏)载:母“游于云泽……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歘然有感……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这反映了,当时(
)A.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B.社会迷信色彩浓厚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各民族间关系融洽考点二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01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01【破解】科举制的创立改变了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是与平民子弟相比,世家大族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深度剖析真题】1.(2023秋·新疆直辖县级单位·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8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相同 B.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警示】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问诊】根据“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可得出,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之下,上层社会的成员,具有入仕优势,而下层的平民并没有太多的优势,B项正确;科举依据考试,察举依据品德推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名额的限制,排除C项;从材料可得出科举之下仍然有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全面认识科举制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科举制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上升通道,动摇了\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合理性。它造成了\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统治者甄拔了臣僚百官,对\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走出误区专练】1.(2022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尔滨市第一六二中学校阶段练习)《唐摭言》记载;828年,唐文宗任命崔郾为知贡举,主持进士科考试。太学博士吴武陵持杜牧《阿房宫赋》向其荐曰;"请侍郎与(杜牧)状头。"圆曰∶"已有人。"……武陵曰∶"不尔,即请比赋。"郾应声曰∶"敬依所教。"这表明当时A.官员选拔存在举荐现象 B.官员考核制度形同虚设C.文人学士受到社会推崇 D.科场徇私舞弊现象普遍2.(2023春·四川德阳·高三德阳五中校考阶段练习)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A.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B.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3.(2023秋·甘肃庆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 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 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4.(2023春·黑龙江大庆·高三大庆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在唐代,贡举及第、金榜题名是一件极为荣耀的大事,不少人更从此平步青云,坐列公卿,但也有不少士人在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多年,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及第20年而未获录用者。这说明(
)A.中举者缺乏真才实学 B.科举及第者能力差距大C.科举制度还不尽完善 D.中央严控选官任官5.(2022秋·江苏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 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 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02三教合一≠佛教、道教、儒教合为一个整体02【点拨】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一体,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具体来说,儒、佛、道经历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破解】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磨合期,这一时期佛教与儒、道相冲突,经历了多次“毁灭佛法”的事件。隋唐时期是儒、佛、道三教并立、会通的时代。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令儒官、僧侣和道士聚一起“三教讲论”,之后渐成风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主两从”的儒释道格局——儒家拥有政治上的独大势力,佛道两教对中国人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宋代理学兴起,儒家主导社会意识的动能日益强大,三教合一朝儒家倾斜的势头也愈明显。例如,佛教吸收儒家积极入世的主张,道教将羽化升仙的终极目标与儒家纲常伦理相结合等等。【深度剖析真题】1.(2014·全国·高考真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警示】基准掌握精耕细作的内涵以及表现。【问诊】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答案】C【叮嘱】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一体,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儒、佛、道经历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儒学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发展,并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唐代儒学的发展:韩愈、柳宗元等掀起古文运动和复兴儒学运动,批评佛教,吸收新的思想,光复儒学。【走出误区专练】1.(2023·贵州六盘水·统考一模)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祭祖大节,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北朝到隋唐,形成了儒家尝秋(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农本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B.三教礼仪习俗不断融合与世俗化C.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及文化心理2.(2023·贵州六盘水·统考一模)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该论述意在说明(
)A.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 B.佛道的传播具有广阔空间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D.儒家的伦理道德源于宗教3.(2023秋·广东阳江·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4.(2023秋·宁夏吴忠·高三青铜峡市高级中学月考)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B.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C.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D.儒学主流意识地位的动摇5.(2023春·广东江门·高二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校考期中)唐朝有不少僧尼参与家庭佛事活动,与世俗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当俗家亲人去世时,出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亲人送葬:有些僧尼出家后仍住在俗家,甚至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由此可知,当时(
)A.政府的宗教政策非常开明 B.佛教得到民众支持C.佛教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D.寺院经济遭遇困难03重农抑商03【点拨】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破解】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此政策也会有所松动,如宋朝。但封建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重农的具体表现:奖励耕织;引进良种(占城稻、甘蔗、玉米、番薯);推广精耕细作,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颁布农书,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统治者亲身示范(先农坛亲耕);将开垦土地和人口增加作为考核地方的标准;以庸代役保证农时。抑商的具体表现:限制商人消费(不允许着装丝帛);贬低商人社会地位,限制商人子弟参与科举考试。限制商人商业经营范围(盐铁酒专卖制度);对商人加以重税;对弃农从商致贫的人加以重罚;干预物价以及市场行为;文学作品丑化商人形象;迁徙豪富。手段:(1)经济上:重税(提高从商成本)、专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垄断)(2)政治上:颁布“贱商令”,贬低商人政治和社会地位。【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年高考广东历史真题)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警示】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与影响。【问诊】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了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基于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知,小说中马少卿在女儿婚姻问题上不在乎蒋生商人的身份,同时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一行为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封建社会纲常礼教束缚未被打破,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明代,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叮嘱】重农抑商又称“重本抑末”,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重农先秦以来一以贯之,但抑商不同时期程度有所差异(如中唐以后抑商有所松动一一官商分利、海外贸易、坊市逐步瓦解)。【走出误区专练】1.(2023秋·陕西榆林·高三月考)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2.(2022秋·宁夏银川·高三月考)元朝人陈椿曾任盐司官吏,在其关于浙西海盐生产的重要著作中附诗云:“东海有大利,斯民不敢争。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这说明元朝A.匠户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继续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政府企图垄断盐业生产和销售 D.注重平准食盐价格以维护稳定3.(2023春·四川成都·高三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按照南宋陈勇的《农书》记载:太湖流域的湖州10口之家养蚕10箔可以获茧120斤,收丝156两,可织小绢31匹,以1匹绢易米1石4斗的比价计算,31匹绢相当于43石4斗米,按当时最高亩产3石米计,需14亩4分7厘优质水田一熟的产量,才可与之相抵。由此可知,该地区A.开始出现自然经济解体 B.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外地C.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4.(2024·四川雅安·统考模拟预测)司马迁认为:“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他把农业所生产的财富称为“本富”,而把工商业所获得的财富称为“末富”,提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的观点。这反映了司马迁(
)A.认为商人政治地位高于工商业者 B.提倡人们尽力从事手工业与商业C.没有摆脱“重本抑末”的传统观点 D.彻底否定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5.(2023年潍坊二模)张居正指出:“……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可知,张居正A.否定重本抑末的正统思想 B.主张农末适均思想C.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D.顺应社会变革需求
专题二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目录考点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易错点1】门阀制度/门阀政治【易错点2】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易错点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考点二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易错点1】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易错点2】三教合一≠佛教、道教、儒教合为一个整体【易错点3】重农抑商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01门阀制度/门阀政治01【点拨】门阀政治是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形【破解】魏晋南北朝时盛行。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依据,门阀士族几乎垄断了仕途,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现象,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状态(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皇权衰弱。(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膨胀。(3)社会生活: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士族交友、婚姻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4)选官制度上,资品评定完全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3)表1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警示】门阀政治削弱了专制皇权【问诊】据图表信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士族门阀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答案】D【叮嘱】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状态。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皇权衰弱;经济上,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膨胀;选官制度上,资品评定完全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士族交友、婚姻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门阀政治是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形,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刻。【走出误区专练】1.(2023·浙江高考·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宋朝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选C项;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是宋代门第观念淡化的原因,但与唐初不符,排除A项;“禁卖婚”是打击旧士族,“婚姻不问阀阅”指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都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排除B项;“实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2.(2023·四川绵阳三模·25)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答案】B【解析】由材料“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可知东汉时期依靠于皇权的外戚宦官崛起,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而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崛起,君主集权削弱,外戚宦官的权力随之削弱,故选B项;宦官和皇室没有血缘关系,不属于宗法观念,排除A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崛起,排除C项;外戚宦官的兴衰与监察制度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3.(2023·辽宁抚顺一模·3)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A.北魏的民族歧视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C.中央集权的加强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可知,北魏维护士族贵族的特权地位禁止士庶通婚,造成了阶层的固化,不利于人才选拔,反映了门阀政治畸形发展,故选的D项;据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积极主动融入中原文明,孝文帝改革推行移风易俗的措施,学说汉话,与汉族通婚等,排除A项;据材料“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可知,维护了士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可知,题中主旨为士庶区别,中央集权的加强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4.(2023·山东临沂一模·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A.繁荣诗歌艺术B.改革选官制度C.打击门阀政治D.发扬光大儒学【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可知唐代社会大体上推崇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考试更加注重个人的文学才能,打击了旧的门阀士族,故选C项;繁荣诗歌艺术是科举制的影响,并非唐政府的目的,排除A项;唐朝实行科举制,并没有改革选官制度,排除B项;唐高宗、武则天并没有发扬光大儒学,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02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有较大的积极作用02【破解】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负责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九品中正制选官尊重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实质上,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就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的积极作用有:①以“九品”论人才,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②改变了东汉后期察举制下士族朋党操纵举荐的旧状,有利于选拔人才。③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深度剖析真题】1.(2023·福建百校高三联考·3)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警示】九品中正制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问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委任,并且评定出来的人士由吏部加以任用,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A项;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扩大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扩大了地方世家大族的势力,更容易导致地方割据,排除D项。【答案】A【叮嘱】九品中正制积极意义: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消极意义: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误区专练】1.(2023·安徽皖江名校高三12月联考·3)九品中正制最初由中央委派“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所任地的士人。到了中后期,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大,不仅控制着地方的经济税收,还掌控着对人才举荐的权力。这一变化说明()A.选官制度的异化B.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是中央为了选拔人才而采取的措施,由中央派出官吏选拔,而到中后期变为了地方世家大族掌控这一权力,这与最初的意图基本不一致,无论是人才的选拔者还是选拔的人才要求,还有服务于中央和国家的这一初衷,都被异化了,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九品中正制由前期到中后期的变化,属于选官制度范畴,而不是地方行政机构的范畴,排除B项;本来中央派出的中正官,最终被地方的世家大族取代,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表现,而不是加强,排除C项;题干只是关于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无关,排除D项。2.(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一·3)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等候吏部任用”“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等信息可知,西晋时期,中央掌握选官权力,故A正确。题干信息是官员选拔制度,并非考核制度,故B错误;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士族地主垄断官位,抑制庶族地主势力,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程序是严密的,故D错误。3.(202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模·25)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可知,两晋时期的官员主要由吏部任命,说明选官权利主要在中央,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入仕途径,没有凸显九品中正制度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方式,没有涉及士族政治,且官僚政治之下,社会阶层不可能绝对固化,排除C项;据所学,科举制是在隋代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4.(2022·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四校联考·3)曹操时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此制大体,就当时在中央任职、德名俱高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大中正一人……由大中正下再产生小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该制度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门阀势力C.重建儒家正统D.扩大选官范围【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体现的是中央掌握着官员的选拔权,是中央集权的表现之一,故选A项;加强门阀势力属于中正制度起到的客观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儒家在这一时期仍然占正统地位,并不需要重建,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正制度缩小了选官范围,排除D项。5.(2022·黑龙江哈三中四模·25)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A.确定人才标准B.选拔有用之才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秩序【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可知,中正的设置是为中央选拔人才提供材料,故选C项;据材料“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可知中正只是执行人才选拔标准,排除A项;据材料“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可知才能只是一项标准,所选之人不一定是有用之才,排除B项;据所学人才选拔不一定能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项。0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03【点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破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但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长期的分裂割据使百姓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2)各政权的统治者为维系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3)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迁入地居民通婚,各民族间联系更加密切,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各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为统一奠定民族和文化基础。(5)曾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前秦、北魏、北周等。这是走向统一的重要步骤。(6)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用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的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警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动荡之中孕育统一的因素【问诊】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避免固化思维。【走出误区专练】1.(2023秋·广东肇庆·高三校考阶段练习)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
)人物言行文献出处有北方士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庶雪国家之耻”。据[东晋]刘琨《与卢谌书》等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 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 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答案】C【详解】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东晋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东晋王导志于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祖逖“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刘琨也“枕戈待旦”,消灭北方胡人,收复中原。因此,西晋灭亡中国进入分裂局面,但材料中东晋时期的王导、祖逖和刘琨都致力于收复中原,完成统一,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晋时期动荡中存在统一的因素,而不是体现安定生活和移民推动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AB项;魏晋以来盛行清谈玄学,并没有逐渐消亡,与题意也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秋·青海西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意在说明魏晋以来()A.民族融合促进官僚政治的成熟 B.民族融合加速门阀政治的衰落C.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的基础 D.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振中华帝国【答案】C【详解】根据设问“意在说明”可知中,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的落脚点在“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走出门阀政治”,是走出割据,“隋唐大帝国”是大一统政权,这意味着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官僚政治的成熟、门阀政治的衰落是材料的部分内容,A、B两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B项;D项不符合史实,孝文帝改革并未重整中华帝国,而是为隋唐的强盛提供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安徽芜湖·统考二模)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
)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 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梁武帝时(中国)。据材料可知,南朝梁武帝时,某大臣出使北魏前后对北魏的评价反差很大,出使北魏前认为北魏是少数民族,教化未开,经济落后;归来后感叹北魏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这种信息可以作为从个别人物的角度推知当时北魏强大,因此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这种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题干涉及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但是南北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排除A项;C项错误,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如南宋政治中心在杭州,排除D项。故选B项。4.(2024·湖南·模拟预测)三国争霸中非常普遍存在:遥领和虚封。即公元229年6月,蜀国派遣卫尉陈震祝贺孙权称帝。随后,吴、蜀两国相约平分天下,在没有知会魏国的情况下,将魏国的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划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划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这说明(
)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常用遥领和虚封的做法,对非本国土地行使象征性的统治行为,说明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对不属于本国的土地进行遥领和虚封,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遥领和虚封非本国土地,不会造成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5.(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内容多是帝王由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书·太祖记》(北魏)载:母“游于云泽……梦日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歘然有感……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这反映了,当时(
)A.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B.社会迷信色彩浓厚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D.各民族间关系融洽【答案】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材料表明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说明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可华夏族的文化,可知文化认同不断增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的行为,不是社会迷信色彩浓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与文学艺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只是北方政权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不能体现各民族间关系融洽,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01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01【破解】科举制的创立改变了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是与平民子弟相比,世家大族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深度剖析真题】1.(2023秋·新疆直辖县级单位·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8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相同 B.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警示】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问诊】根据“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可得出,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之下,上层社会的成员,具有入仕优势,而下层的平民并没有太多的优势,B项正确;科举依据考试,察举依据品德推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名额的限制,排除C项;从材料可得出科举之下仍然有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全面认识科举制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科举制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上升通道,动摇了\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合理性。它造成了\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统治者甄拔了臣僚百官,对\t"/item/%E7%A7%91%E4%B8%BE%E5%88%B6%E5%BA%A6/_blank"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走出误区专练】1.(2022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尔滨市第一六二中学校阶段练习)《唐摭言》记载;828年,唐文宗任命崔郾为知贡举,主持进士科考试。太学博士吴武陵持杜牧《阿房宫赋》向其荐曰;"请侍郎与(杜牧)状头。"圆曰∶"已有人。"……武陵曰∶"不尔,即请比赋。"郾应声曰∶"敬依所教。"这表明当时A.官员选拔存在举荐现象 B.官员考核制度形同虚设C.文人学士受到社会推崇 D.科场徇私舞弊现象普遍【答案】A【详解】吴武陵持《阿房宫赋》,向主持科举的崔郾推荐杜牧,最终吴崔二人约定“比赋”确定本科状元,反映当时官员选拔存在举荐现象,A项正确;科举考试并不涉及官员考核,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吴崔二人都重视士人才学,并未徇私舞弊,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春·四川德阳·高三德阳五中校考阶段练习)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A.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B.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行卷”“温卷”“公荐”等信息可知,唐代在科举考试之外还存在多种选官形式,说明科举制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选官形式不是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秋·甘肃庆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 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 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可知该学着认为唐朝吏部选官标准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不公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者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不是合理性,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唐代选官制度把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所弃是不公正的,排除B项;材料是对唐代选官制度的评价,没有涉及八股取士制,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春·黑龙江大庆·高三大庆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在唐代,贡举及第、金榜题名是一件极为荣耀的大事,不少人更从此平步青云,坐列公卿,但也有不少士人在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多年,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及第20年而未获录用者。这说明(
)A.中举者缺乏真才实学 B.科举及第者能力差距大C.科举制度还不尽完善 D.中央严控选官任官【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考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及第20年而未获录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及第后由吏部以“言、身、书、判”考评,然后确定是否授以官职,B项正确;科举制能够选拔真才实学者,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题干材料叙述的是科举及第与任官的关系,没有体现不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叙述中央对选官任官的管理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秋·江苏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唐朝“以诗取士”仅靠考场短暂比试存在一定不足,唐玄宗天宝年间礼部侍郎韦陟针对性地采取纳卷和行卷措施,纳卷即考生自己把优秀作品交纳给主试官先行过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据此可知唐朝A.科举制形式主义流弊严重 B.文学水平决定了选官质量C.选官制度存在诸多腐败性 D.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答案】D【详解】根据“行卷即考生把作品托社会名流向考官推荐,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可得出唐玄宗时期对科举的流程进行了调整,从而增加了学子及第的概率,说明科举制在发展中适时革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的调整,而不是强调其弊端,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诸多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02三教合一≠佛教、道教、儒教合为一个整体02【点拨】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一体,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具体来说,儒、佛、道经历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破解】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家、道教的磨合期,这一时期佛教与儒、道相冲突,经历了多次“毁灭佛法”的事件。隋唐时期是儒、佛、道三教并立、会通的时代。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始,令儒官、僧侣和道士聚一起“三教讲论”,之后渐成风气。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主两从”的儒释道格局——儒家拥有政治上的独大势力,佛道两教对中国人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宋代理学兴起,儒家主导社会意识的动能日益强大,三教合一朝儒家倾斜的势头也愈明显。例如,佛教吸收儒家积极入世的主张,道教将羽化升仙的终极目标与儒家纲常伦理相结合等等。【深度剖析真题】1.(2014·全国·高考真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警示】基准掌握精耕细作的内涵以及表现。【问诊】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答案】C【叮嘱】三教合一并不是说三教合为一体,而是三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儒、佛、道经历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过程。儒学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发展,并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唐代儒学的发展:韩愈、柳宗元等掀起古文运动和复兴儒学运动,批评佛教,吸收新的思想,光复儒学。【走出误区专练】1.(2023·贵州六盘水·统考一模)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祭祖大节,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北朝到隋唐,形成了儒家尝秋(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农本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B.三教礼仪习俗不断融合与世俗化C.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及文化心理【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形成了儒家尝秋(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可得出,三教的相关礼仪都体现了社会的伦理,以及中国人尊宗敬祖的文化心理,D项正确;材料不能充分体现凝聚力,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三教各自的礼仪,并没有体现融合之处,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佛教属于外来文化,因此并不能充分说明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贵州六盘水·统考一模)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该论述意在说明(
)A.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 B.佛道的传播具有广阔空间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D.儒家的伦理道德源于宗教【答案】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虽然(唐代统治者)……但儒学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项正确;“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佛道的传播具有广阔空间”只说明了该论述的表象,并没有说明其目的,排除A、B项;“儒家的伦理道德源于宗教”与材料“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秋·广东阳江·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依然有各自的主张,但同时这一时期的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而道教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出现了儒家和玄学融合的态势,思想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儒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逐渐壮大与儒学产生融合,但没有取代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玄学与儒学、佛教思想的融合,不能得出佛道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秋·宁夏吴忠·高三青铜峡市高级中学月考)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B.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C.佛教吸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税费分担约定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力工程监理劳务分包合同范本2篇
- 基于2025年度预算的网络营销与电商平台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行业特色农产品配送与扶贫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定金交易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环保净化设备销售与排放监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船舶制造车间通风除尘系统合同3篇
- 物业管理委托合同2025年度版18篇
- 二零二五年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整改服务合同规范文本283篇
- 全新2025年度体育用品生产加工合同:体育用品设计公司与制造商之间的生产加工协议3篇
- 2024年日语培训机构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基础题)
- 历史-广东省大湾区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和答案
- 2024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 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考级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讲核心(原卷版)
- DB32T 1590-2010 钢管塑料大棚(单体)通 用技术要求
- 安全行车知识培训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