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6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阅读)
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3.考点精讲
2.考点梳理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12.考情探究
1.考点分布
20212024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
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4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3客观4+主观1议论性散文
文言翻译
文意理解与推断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2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纪传体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文章内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1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1.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句子;
(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
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2.题型上,客观题或主观题,这几年北京卷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赋分是3分,
【备考策略】
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
2.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对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
3.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
I他.考点梳理
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
【考点概述】
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文中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
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多方面的知识,考
查的是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和做题的细心程度,是文言文的重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题,也是考生易失
分的题型。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再踩准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
关键虚词和特殊句式);同时还应依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确保句子翻译得更规范,从而取得高分。
文言翻译具体涉及哪些知识点?
1.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
3.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各类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4.文化常识
【答题方法】
强化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考生可以通
过具体的语境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词、主谓宾等,也可以通过语境突破翻译句子当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
和句子的大意。因此,前后语境可以帮助考生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1)关注试题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细节方面有张冠李戴的问题。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关注关键实词、关键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是否准确,特别注意直译的实词,注意一词多义、有特殊
用法的实词,越是接近现代汉语的翻译越要警惕。
(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注意选项中的句内语
境)
(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等。
(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
(6)关注增加(比如省略的主语和宾语)、删减、变换、调整顺序的部分。
(7)回归原文进行验证,看是否与前后语境相符合。
【选择题设错方式】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
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
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
古义。下面一例翻译是不妥的。
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解析】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
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解析】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解析】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
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
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
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
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解析】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
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解析】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
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解析】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
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解析】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
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解析】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
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考点精讲01:关注实词
类型翻译要求
通假字通假字要译出本字本义。翻译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
字是不是通假字。确定通假后,要找出并翻译该字的本字。
多义词根据语境确定多义词的语境义。重要实词一般都有许多义项,特别要注意特俗义项,
关注词的比喻义、引申义。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语境义。
活用词碰到活用词,要先根据痞法关系等判断该词的活用类型,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推断
其意义。注意翻译时要翻译到位,要将活用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和语境义翻译出来。
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译时要把其古今义区
别开来,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
一般要把它拆分开来翻译。
偏义复词要通过调动平时的积累或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典例引领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实词:_
译文: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实词:_
译文:_
即迪型L
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文中的重点实词,并翻译句子。
(1)上患吏多受冰,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
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
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实词:_
译文:_
(2)实词:_
译文:_
考点精讲02:关注虚词
指在翻译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之”五个。
虚词考查重点
以主要考查其介词词义,如“用(拿)”“从”“按照”“因为”等义项。另外,其实词义“以
为”“率领”等也不可忽视。
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和活用为第一人称的词义“我尸'福己”;其
副词义也是重点,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诘的“难道”,表示祈使的“可要”,等等。
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
因在翻译中主要考士号是7就尸一通过,,卷虚词义,页实祠义乐袭一曰故,荐也不可忽视:
乃主要考查“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于是(就)”与“才”的语
境区别是个难点。
之主要考查对“之”的词性的把握,尤其是对“之”作代词时所指代内容的理解,以及“之”作为
宾语被前置时的翻译。
有的虚词当译则译,不当译则不译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其为助词时一般不译,但不能把其
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
虚词译与不译
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作为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二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等”;上是作语气助词,表
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时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
或不当译而译。
典例引领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虚词:
译文:_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虚词:_
译文:_
即时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指出文中的重点虚词,并翻译句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
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
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里伯夷、叔
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面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2)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有删改)
(1)虚词:
译文:
(2)虚词:
译文:
考点精讲03: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是重要的赋分点,翻译时译出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灵活运用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和翻译格式,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要点。
句式翻译要点
判断句翻译时根据语境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被动句翻择时根据语境加上7被,存二
倒装句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
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省略句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固定句式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在平时注意多积累拥有固定译法的句式。
(结构)
对实词的理解,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是准确理解句子的前提。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应正
确理解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的文言句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试大纲》列举的有如下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成分省略。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其形式有:“……者,……也”"……者,……”“……,……
也”“……,……者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判断句中,“者”是和其前面的词构成“者”字结构,
不表停顿。
②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判断。
③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古汉语中用“是”表判断的并不多见,“是”主要作代词用。
④用“非”“未”等表示否定判断。
⑤既不含判断词、副词,也不含语气词,即无任何标志词,仅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句中“人也”“子也”均表示判断。
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儿子,就以谢弘微为嗣子。
例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句中的“则不”表示否定判断。
参考译文: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例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兼而有者”一句中,“者”表示判断。
参考译文: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2)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直接用“被”字,而常用“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
字式、“见……于……”式,还有无任何标志词的被动句。
例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中的“见”表被动。
参考译文: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而被处死,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
弘微。
例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中的''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捉住。
例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中“此辈迫饥寒为盗”中的“迫”之后,省略了介词“于",“迫饥寒”即“被饥寒逼迫”。
参考译文:这些人是被饥寒逼迫而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
例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中的“不容”,独立地看,是“不容纳”之义,但联系语境,则应解释为“不被容纳(接受)”C
它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他的品行清廉,所以一直到死也不能被容纳。
(3)倒装句
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
A.主谓倒装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
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
中。主谓倒装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后多有语气助词
“乎”“哉”"矣”“兮”等。翻译时只要还原到正常的主谓语序即可。
例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正常的语序是“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在安”。
参考译文:现在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而魏国的救兵却没有到达,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
地方在哪里!
B.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
现宾语放置在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较为复杂,判断方式
主要是找准标志,辨清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
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①有否定词
“未”“不”“莫”等;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3)用
“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翻译宾语前置句时只需把宾语调至动词后即可。尤
其需要注意的是,否定句中“之”字宾语前置时,极有可能出现把它当成助词而不译的疏忽,如“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中的“之”字是代词宾语,需要在翻译时译出来。
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形式,“不吾索”即“不索吾”。
参考译文: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位首领并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
功的可能。
C.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达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语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有一些标志,如“……者””……之……””……之……者””……者……”,在翻译时要把定语还原到
中心语之前。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
①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作结尾,构成“中心语+后置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定语十者”的格式。
②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构成“中心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③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
马之千里者。(《马说》)
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④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
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惠王下》)
⑤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双,欲与
十数(量)词”。亚父。(《鸿门宴》)
例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谪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将帅有欲进橘诈之策者”为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
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醉得都不能说话。
D.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
后面的句型,有时也可省略介词“于”。翻译时一般情况下要把后置的状语调至动词前面。
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
①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②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③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天,其文岂必不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句子较长、难度较大,要注意对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显”“立”的翻译,
状语后置句、反问句的翻译。“身不显于时”和“言立于后世”都是状语后置;“其文岂必不传”是反问
句;“显”是“显赫”的意思。
参考译文: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
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4)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成分,是文言文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如果对此缺乏识别能力,在阅读中就可能张冠李
戴,甚至颠倒逻辑关系。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词语,有必要时,还要添加一些词语,才能保证译文准确(信卜
通顺(达)、优美(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时,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
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成分省略的类
型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类型例句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省略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主语③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目:“(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
主语)
省略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谓语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宾语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介词
省略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
兼语
例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被追入朝”前省略了“来护儿”。
参考译文:隋炀帝即位,(来护儿)被征召入朝,当地百姓拽住他的车恋恋不舍,以至于几天后他还没
有能离开这里。
例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后省略了代词“之”。
参考译文: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5)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有所”“无所”“所以”“直……耳”"无乃……乎”等。它们的搭配形式固
定,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分开来理解。掌握常见的固定结构,有助于提高“理解并
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其……乎”,表推测的固定句式,译为“大概……吧”。
参考译文: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解题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是命题者在选材时,青睐的对象之一。答题时有要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变
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如果是选择题,要注意有没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看是否翻译准确。
⑴抓“标志”
如判断句,其标志有“……者,……也”“乃”“皆”“非”等;被动句有“为……所”“见”“于”
等;倒装句有介词结构、否定副词、“之”“是”等。
(2)重语感
有些没有标志的特殊句式,我们可以读一遍给出的翻译,如果感觉语意不顺,或者不合情理就要特别
留意。如感觉主语不是施事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被动句了。
(3)析结构
有时,进行语法结构分析也是必要的。特别是省略句,如缺主语、缺宾语甚至缺谓语的语句是常见的,
翻译时就要补译出省略的部分。“以”作介词时,不少情况下省略“之”等,地名前往往省略“于”,通
过结构分析可以发现。
文言文翻译口诀:
纵览全篇,明晓大意。由词到句,串联成义。
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
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年号地名,不必翻译。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词类活用,尤为注意。
是否通假,全靠累积。揣测推断,前后联系。
重点难词,采分所系。切莫望文,以致生义。
大胆推断,下笔心细。特殊句式,调整词序。
省略倒装,皆有定律。因句定调,皆按惯例。
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句子通畅,完美翻译
典例引领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文言句式类型,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句式:_
译文:_
(2)纸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
句式:_
译文:
即时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方法。
太建五年,(谢)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1)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
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2)府长
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
表谢贞所作。”
(选自《陈书•谢贞传》,有删改)
(1)句式:
译文:_
(2)句式:
译文:_
考点精讲04:把握翻译方法
翻译文中的句子,应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全面审视。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总原则是“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意,且能准确传达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不曲
解,不遗漏。
“达”,要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语气合理,语序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雅”,要求优美。用简明优雅且富有文采的现代语言置换文言。
对于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题而言,一般要求考生遵循“信”“达”这两条基本原则,“雅”是较
高的要求,不作硬性规定。
2.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
⑴留
①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朝代、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
人名、爵位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②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词序。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
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⑵换
①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方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②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
成“你”。
③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
例1A.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解析:以上两句,第一句是被动句,标志词是“为所”,翻译时应换成“被";单音节词“虏”换
成“俘虏”。第二句是判断句,标志词是“……者……也”,翻译时应换成“是";单音节词“夺”换成
“夺取”。
参考译文:A.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B.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⑶补
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须将省略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语意明了。
例2
①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②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解析:①句中“为”“言天下事”之间要补出“之(蔡脩)";“必败”前要补出“国家政事”。②句
中“我”“宋之大臣”之间要补出“为(是)”;“死从”后要补出“太子”。
参考译文:①当时蔡脩担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治理国家的政事,劝他赶快做些变革,否则国家政事
就会失败。②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的老师,应当跟随太子去死。”
⑷调
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调整,使句子畅达。
例3
①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
②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解析:
①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其势必当取于人”为状语后置句,应该调整为“其势必当于人取”。
②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调整:“则子孙不能我救也”“则朋友不能我救也”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
为“则子孙不能救我也”“则朋友不能救我也”。
参考译文:
①(有的人)做官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
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
②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
我的。
⑸删
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
结构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引领
把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
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2)会文正公
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有删改)
(1)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2)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即时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接受,赞同)之。而朝议方(正)以
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完成)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
不如意事十常居(占)七八。天与(赐予)不取,岂非更(经历)事者恨(遗憾)于后时哉!(状语后置)”
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
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认为……好)之。以(因为)祜病,不宜数(多次)入,更(又)遣
张华就(去)问筹策(筹算,谋划,策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晋灭吴》,有删改)
⑴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
⑵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解析(1)得分点:“与”,赐予;“更事者”,后来主事的人;“恨”,感到遗憾。⑵得分点:“以”,因
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
[参考译文]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冬十月,(晋武帝)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
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作乱),羊祜又上奏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
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
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
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夏
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
了伐吴的计策,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
的策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神爵元年三月,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注),背畔(通“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时赵充
国年七十余,上老(认为……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做将领)者?”充国对曰:“无逾(超过)
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将军度(估计)羌虏何如(怎么样)?当用几人?"充国曰:“兵难遥(在
远方)度(预测),臣愿驰至(快马赶到)金城,图(绘地图)上方略(作战方略)。愿陛下以属(托付,
委托)老臣,勿以为忧。”遣充国将(率领)之,以击西羌。充国常以远斥候(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
备,止(停止,扎营)必坚6使……坚固)营壁,尤(特别)能持重(行事慎重,谨慎稳重),爱士卒,
先计而后战。遂(于是)西至西部都尉府,日(每天)飨(犒劳,慰劳)军士,士皆欲为用(为他所用)。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有删改)
【注】杨玉,西汉时先零羌首领,初归附汉,被封为归义羌侯。
⑴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
⑵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解析⑴得分点:“遥”,在远方;“度”,预测;“驰至”,快马赶到;“方略”,作战方略。⑵得分点:
“遂”,于是;“日”,每天;“飨”,犒劳,慰劳;“为用”,为他所用。
[参考译文]
神爵元年三月,那些归顺的羌人以及归义羌侯杨玉,一起背叛汉朝,侵犯边塞,攻打城镇,杀死了地方
官吏。当时赵充国年已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派去御史大夫丙吉问他:“谁可担任平定羌人的将领?”
赵充国回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他:“你预计羌人会怎样?应当派多少人?”
赵充国说:“行兵打仗之事难以在远方预测,我愿快马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方略。请陛下交给
老臣来办,不必担忧。”(皇上)派赵充国率领金城部队,去攻打西羌。赵充国时常注意派侦察兵到远处巡察,
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准备,扎营时一定使营垒坚固,他特别老成持重,爱护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战计划,
然后再战斗。于是他率军向西到达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酒食慰劳将士,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饥荒),度(估计)常
平[注]不足赡(救济),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张贴告示)属县,讽(规劝,劝说)富人自实
(如实上报)粟,总十五万石。视(看)常平价稍增以予民。少与王安石游(交游),安石声誉未振,巩
导(引导,引荐)之于欧阳修(状语后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不同看法)。神宗尝问:“安石何
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不比……差)扬雄,以吝,故(所以)不及(比得上)。"帝曰: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认为是对的)之。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有删改)
【注】常平:官仓名。
⑴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日:“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
(2)(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
雄。”
解析⑴得分点:“谕告”,张贴告示晓谕;“讽”,规劝、劝说:“实”,如实上报。⑵得分点:“不减”,
不比……少,不在……之下;"以”,因为;“及”,比得上。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
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
富人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曾巩)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
卖给百姓。(曾巩)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等到王安石得志后,
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
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不次于扬雄),但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
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的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皇
上赞同他的看法。
12.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
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
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
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
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
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
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注意:
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
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
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
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
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
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
却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
在齐国身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秀至哪、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
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
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
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
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
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
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耳鼻喉科突发事件心理疏导方案
- 餐饮业副食品采购与配送方案
- 企业员工健康筛查方案
- 2017年移动校园创业大赛方案
- 智能化社区安防系统施工方案
- 农田灌溉独立基础施工方案
- 高效能团队建设实施方案
- 航运公司船员文化建设方案
- 地下商业街消防隐患整治方案
- 高校护学岗实习生岗位方案
- 2024冶金等工业企业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目录
- 期中模拟检测(1-4单元)(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第五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3级学生手册》奖、惩资助、文明部分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国开2024年秋《机械制图》形考作业1-4答案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修改版)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文本版(附答案)
- 甲状腺癌 教学课件
- 客房部计划卫生表
- (2021年整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完整版)装修成品保护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