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等或取材于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拙政园的留听阁用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材料二: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欣赏园林,即欣赏园林表现出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及由此情此景交融形成的抒情意境。造园家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所用到的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而园林风景的题名、匾额、楹联等,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公认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可见题名在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不同,各人对景色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差异。而园林要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艺术家的审美观念,也必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风景形象或景区所作的概括含蓄的命名题对就带有这种强制性,对观赏者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园林的创作构思,较重视意境的设计。造园家在构思时,往往先将风景区的意境,以简约的笔墨、诗的形式作一个概括,然后推敲山水、亭榭、花树等具体风景的布置,使之最合乎诗意。在园林大体完成后,就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在一些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这实际上是以“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一次鉴定。《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工程告竣,贾政、宝玉、清客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对。贾政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为何不能“生色”?就是因为园林应用的自然符号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抒胸臆”,而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德国美学家莱辛说:“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要充分引起“比”“兴”,由景生情,以辞表意,来抒发景物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而二者的题名都没有直接和视觉关联。远香堂主嗅觉,留听阁主听觉,题名都很有新意,既点出了二处的风景特色,又沟通了视觉、听觉、嗅觉之间的联系;并使游者联想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因而增加了审美的感受。这是我国园林利用古典文学遗产的一个佳例。(摘编自刘天华《〈拉奥孔〉与古典园林——浅论我国园林艺术的综合性》)材料三: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焖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园林为文人提供文学创作的基地,同时文人的高雅情致与美文意境也成为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B.造园家造园时通过题名、匾额、对联等文学书写形式,使物质与精神互为生发,相得益彰,较好地表现出造园家的审美情趣。C.拙政园的“拙政”源自“守拙归园田”,这个命名也意味着“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了鉴定。D.《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不仅要有细致的审思,还要追求文辞华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创作中以诗概括意境,据此推敲具体风景的布置,这与诗歌创作中选择意象表现意境有相通之处。B.游客对园林景色的观赏会受到自身经历和文化修养等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观感,这是命名题对带有强制性的原因之一。C.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等自然符号很难完全地表情达意,因此需要用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来直接接近自然符号,弥补它的不足。D.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虽题名不同,但都能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增加审美感受。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B.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源自宋朝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将游者与风月融为一体。C.苏州名园狮子林正厅里的《五松图》,苍劲青翠,正好与园内松景对应,体现了狮子林的设计者之一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卓尔不群的魅力。D.扬州个园假山上的住秋阁前题有郑板桥所题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可见园主的妙思和情趣。4.请分析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短语在文段中的作用。5.材料三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对三个名称进行评价和分析。【答案】1.D2.C3.C4.①第一处是说明用简练诗句给园林命名的形式,类似西方的“标题音乐”的命名形式,简洁明了,生动形象。②第二处”是对“标题音乐”这一命名形式的化用,说明诗与园林风景相结合的命名形式,既可以突出园林的民族特色,又可以在风景欣赏中起到强化作用。5.①“翼然”不切题,不能很好概括出此亭压水而成景物特征。②“泻玉”用词粗浅、直接,不具有美感,不能表现出景物的生气和意境。③“沁芳”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新雅含蓄,具有“比、兴”的作用,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能准确传达审美理念,对观赏者具有指导作用。【解析】【导语】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园林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材料一强调园林作为文人精神栖息地,通过文学意境造景。材料二从园林创作的艺术层面出发,展示了如何通过题名、匾额等提升园林的审美意境。材料三用《红楼梦》实例,体现了园林命名的审美考究及文字表达的雅致与丰富。这三者共同揭示了园林是一种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艺术。【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还要追求文辞华美”错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材料三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说明园林命名要有细致的审思,文辞不能粗陋,但也没有说是“追求华美”,园林命名以切景、含蓄、文雅为上。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用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来直接接近自然符号”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这种接近,不是粗浅的直接表露,而是要既含蓄又达意”可知,不是粗浅的直接接近和表露自然符号,而是“既含蓄又达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古典园林中洞门的“穿越”性与“桃花源”意境有关,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B.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源自宋朝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C.狮子林的《五松图》是一幅画,体现了画家倪瓒卓尔不群的魅力,与文学书写无关。D.住秋阁前郑板桥所题楹联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第一处“标题音乐”是西方音乐一种音乐类型的名称,作者举这个例子,生动形象,说明“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风景的命名的特点,也是一样的生动形象。②第二处“标题风景”紧承上文的“标题音乐”,可见是化用“标题音乐”提出的,以此指出“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且“只要说出它的景名,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论证了诗与园林风景相结合的命名形式,既可以突出园林的民族特色,又可以在风景欣赏中起到强化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原文“‘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说明“翼然”没有点明景题,因此不切题,不能很好概括出此亭压水而成的景物特征。②“泻玉”切合实际,但“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可知,“泻玉”用词粗浅、直接,不具有美感,不能表现出景物的生气和意境。③由原文“风景题对必须切题,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景色的特征”“题对能够画龙点睛地集中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等可知,“沁芳”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新雅含蓄,具有“比、兴”的作用,表现出艺术的生气和意境;能准确传达审美理念,对观赏者具有指导作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只等第一道阳光射到,就将闪出欢乐的光芒。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的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您看到的只是些平凡的人,镇定地干着平凡的事,因此您也许会责备自己过分兴奋,同时怀疑你凭北岸所得的见闻而构成的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如何英雄豪迈的概念,是否真实可靠了。您走进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里面有四五十个断手丢足和伤情严重的伤员,其中一部分躺在床上,但大部分都躺在地板上。您的脚也许会在门口停住,可您别让这种恶劣的感情支配您。进去吧,别不好意思走近去跟他们谈谈:不幸的人喜欢看到人们同情的脸色,他们喜欢谈谈他们的痛苦,听听亲切安慰的语言。您从一排排的病床中间走过去,您就找一张比较和蔼而不太痛苦的脸,大胆去跟他谈谈吧。“你伤在什么地方啊?”您怯生生地问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兵,他坐在床上,用和善的目光盯着你,仿佛在请你走拢去。我之所以说“您怯生生地问”,是因为眼看着别人的痛苦,除了深切同情之外,您还会产生一种既怕冒犯他又很尊敬他的感情。“腿上。”那士兵回答,您立即会从毯子的折痕上看出,他的一条腿膝盖以下部分没有了。“感谢上帝,如今我可要出院了。”他补充说。“你负伤好久了吗?”“有五个多礼拜了,先生!”“怎么样,现在还疼吗?”“不,现在不疼了,没什么,只有逢到天气不好时有点儿疼,平时没什么。”“你是怎么负伤的?”“在第五棱堡,先生,就在第一次炮轰的时候。我瞄准好大炮,正向第二个炮眼走去,这时候他就打中了我的腿,我好像掉到一个窟窿里去了,一看,腿没有了。”“开头你难道真的不觉得疼吗?”“不觉得什么,只觉得腿上好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那么后来呢?”“后来也没什么,只有皮肤被拉拢来的时候,仿佛有点儿刺痛。最要紧的是,先生,别想得太多。你不去想它,就没什么,痛苦多半是因为想得太多。”现在您有点了解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在这个人面前不知怎的觉得有点惭愧。您本想说许许多多话来向他表示同情和钦佩,可是您找不到恰当的字句来表达。这样,面对着这种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您就会默默地低下头来。总之,您会看到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那海军军官出于虚荣或者单纯戏谑的心情,很可能开几炮给您瞧瞧。“叫炮手们来发炮!”于是就有十四五个水兵,有的把烟斗放进口袋里,有的将面包干塞进嘴里,全都生气勃勃、快快活活地踏着打过铁掌的皮靴,跑到大炮旁边,动手装上炮弹。您仔细瞧瞧他们的脸,瞧瞧他们的姿态和行动吧:每一个沉着稳重、从容不迫的动作,一切都显示出俄罗斯人力量的主要特征——淳朴而顽强。不过,在每个人的脸上,除了显示出危险、愤怒和战争的痛苦这些主要征象之外,您还可以看到流露着自尊心以及高尚的理想和感情。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直到那座击毁的戏院)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主要是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节选自《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草婴译,有删改)(乙)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有一个十分常见的描写方式便是心灵辩证法。这种心灵辩证法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反映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大量的反思,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对其实是错,便有了一个真相和答案。在使用列夫·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小说中,往往都能够随处可见十分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可以说是心灵辩证法中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十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人物心理,可以说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是经久不衰的。(节选自《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模式成因再探索》胡健生,有删改)【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1854年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长,亲历战役。6.下列对甲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您”刚到塞瓦斯托波尔,看到塞瓦斯托波尔人会大失所望,是因为他们对战争毫不关心、漠然,既不惊慌,也不狼狈。B.交谈时,“您”之所以会产生“怯生生”的心理,是因为“您”很善良,对老伤兵的产生了同情和钦佩之情。C.“您”和老伤兵的六次问答,自然引出下文对“您”低头不语的心理和战争真实面目的叙写。D.“您”看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士兵们的眼神、举止,听到了他们的谈吐,感受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精神。7.下列对甲文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为语言增添了整齐之美,也丰富了战争的多个侧面,增强了感染力。B.甲文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节奏舒缓有度,交织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C.全文点面结合,既在“点”上展示了战士们坚毅顽强英勇的爱国形象,又在“面”上详细刻画了如老伤兵和海军军官等英雄形象。D.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身临其境之感。8.小说从描写朝霞开始,又以描写夕阳结束,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9.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甲文是如何体现“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答案】6.A7.C8.①文章从描写朝霞开始,在夕阳中结束,前后呼应,写出了人物情感变化的时间过程;②开篇的朝霞色彩暗红,未能完全“揭开黑色的夜幕”,暗含对战争的忧虑,渴望得到“第一道阳光”的指引,而结尾夕阳普照则饱含着希望和对胜利的信心。9.①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怀疑保卫者的英雄豪迈是否真实可靠,通过多次观察反思之后,发现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平凡”神情的真相,坚信保卫战一定胜利。(由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感到失望、怀疑,继而在俱乐部中内心的震惊,再到感受到保卫者们精神的宁静而高尚,最后认识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对抗击入侵者的坚定信念,心中产生了深切的民族自豪感。)②多处运用对比,如俱乐部里士兵们触目惊心的伤势与伤员们和蔼、顽强、乐观的表情的对比,开头您对塞瓦斯托波尔战争保卫者的片面固化的认识与结尾认识到这里人民对战争不会动摇的信念形成对比。③细节描写,如“您怯生生问”写出了“您”内心的疑惑和担忧,老兵“和善的目光”,表现出老兵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解析】【导语】托尔斯泰通过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读者置于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场景中,真实展现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坚毅。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展现士兵面对苦难时的沉着与内心的复杂感受,充分体现心灵辩证法,揭示战争的真实面貌与人性的光辉。【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A.“是因为他们对战争毫不关心”错误。人们并不是不关心,而是没有感到害怕,表现出来的是平和淡然处之。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既在……,又在……”说法错误。应该是“既在‘点’上详细描写了如老伤兵和海军军官等单个形象,又在‘面’上展示了战士坚毅顽强英勇爱国的群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结构上的呼应:文章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开篇和收尾,形成了一种循环感,在结构上形成了呼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整体性,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象征意义:从朝霞到夕阳的变化,也象征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们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开始时朝霞未能完全“揭开黑色的夜幕”,象征人们疑惑、不安甚至是失望,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通过对受伤士兵的描述和海军军官的行动,文章展现了保卫者们坚忍不拔的精神面貌。最终,夕阳的光辉成为了他们内心坚定信念的外化表现,体现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心理变化与反思:文章开始时,叙述者对塞瓦斯托波尔的第一印象与预设的印象形成了对比。叙述者原本期待看到英雄豪迈的场面,但实际上看到的是普通人平静地生活和工作。这一反差促使叙述者开始质疑自己的先入之见,即对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英雄形象是否过于理想化。随着叙述者深入接触受伤的士兵,特别是与一位失去腿部的老兵对话后,叙述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位老兵虽然身体遭受重创,但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这使得叙述者对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认知更加深刻,从而认识到这些人的真正英雄本质并不在于表面的豪言壮语,而是在于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默默奉献。对比手法:文中有叙述者前后态度的对比,还有具体场景中的对比。例如,俱乐部内部惨烈的景象与伤员们平和、乐观的态度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即使在极端困境中,人们仍然能够保持人性的光辉;开头“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与结尾“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展现的叙述者前后态度的对比;另外,文章开头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描述与文章结尾处夕阳下的城市景象也形成对比,前者可能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地方,而后者则展现了一种希望和宁静,反映了塞瓦斯托波尔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细节描写:在与老兵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如通过对老兵温和目光、勇敢话语的细腻描绘,成功塑造了一位虽身受重伤却不居功自傲坚毅乐观的形象。这些细节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强化了文章想要传达的主题——在战争中,真正的英雄主义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上,而非单纯的武力或胜利。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樊英,少有学行,名著海内,隐于壶山之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赐策书征之,不赴。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强舆入殿,犹不能屈。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英顺逸议而至;及后应对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河南张楷与英俱征,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民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臣光曰:古之君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隐非君子之所欲也。人莫己知而道不得行,群邪共处而害将及身,故深藏以避之。王者举逸民,扬仄陋,固为其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也。是故有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被褐怀玉深藏不市则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已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材料二: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致士》)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A]故有道德足[B]以尊主[C]智能[D]足以庇民[E]被褐怀[F]玉深藏不市[G]则王者当尽[H]礼而致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害”,伤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君亦无所害”中的“害”含义不同。B.“克己”,克制约束自己。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己”含义相同。C.“修”,修养。与《大学之道》中“先修其身”的“修”含义相同。D.“举”,实行。与《五石之瓠》”中“其坚不能自举也”的“举”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英隐居在壶山南麓,道德品行突出、名气甚大,州郡官府曾先后多次征聘他出来当官。B.张楷责怪樊英享受了朝廷爵禄之后,却没能提出扶正补救国家的方法,没有为官的才能。C.君主把礼制贯彻到国家所有方面,会得到显著名声和人民的仰慕,政令通行,称王天下。D.司马光认为君主应既看重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也重视隐士逸民本身,追求名实相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南郡王逸素与英善,因与其书,多引古譬谕,劝使就聘。(2)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14.请分别概括出两则材料中谈到的君王招揽人才的办法。【答案】10.CEG11.C12.D13.(1)南郡人王逸平素和樊英很要好,于是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的事进行比喻,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2)古书上说:“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混乱来源于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14.材料一:对待君子要竭尽礼节,降低身份,克制自己,重视隐士的治国方法和实际效果,不是徒求其虚名。材料二:君王要使做到刑法政令公正不阿,礼制道义完善并能贯彻到自身和国家。【解析】【导语】材料一通过樊英的故事,强调君子在不理想的政治环境中隐居,提示政治腐败时隐士的重要性。材料二则强调国家的礼义和法治缺一不可,并指出君子的道德和智慧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两者共同传达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确保国家安定和繁荣,国家治理需要礼义、法治与贤能之人结合。【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在道德上足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以庇护百姓的人,就犹如身穿粗布衣而怀有美玉一样深藏不售。而圣明的君王应该竭尽礼节将他征聘到手。“是故”“足以”均为固定结构,不能断开;“主”作为“尊”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C处断开;“民”作为“庇”的宾语,宾语后断句,且“智能足以庇民”与前文“道德足以尊主”结构一致,所以E处断开;“被褐怀玉深藏不市”作为被省略的主语“君子”的谓语,与下句“王者”之间构成转折关系,且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必须断开,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伤害/害处。句意:和一群奸佞之辈共事,终将伤害自己。/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B.正确。句意:约束自己,听从他的意见。/约束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C.错误。含义不同。美好/修养。句意: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D.正确。实行/承受支撑,保全。句意: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它的坚固程度不能够让自己承受重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也重视隐士逸民本身,追求名实相符”理解错误。原文中,司马光认为“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即圣明的君王应当选用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而不是隐士逸民本身,应当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向来;“善”,要好,交好;“与其书”,给他写信;“譬谕”,比喻。(2)“治”,国家安定;“乱”,国家混乱;“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谓此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由原文“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已以访之,克已以从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两处可知,君王要做到竭尽礼节、重视隐士的治国方法和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其虚名。材料二:由原文“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可以概括出刑法政令公正不阿,礼制道义完善周备并能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参考译文:材料一:樊英,从小学问、品行兼优,闻名天下,隐居在壶山南麓,州郡官府曾先后多次征聘他出来当官,他不应命。朝廷公卿大臣荐举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肯动身。安帝赐策书征召,他还是不去。诏书严厉责备州郡官府办事不得力,于是州郡官府把樊英抬到车上上路。樊英不得已,来到京都洛阳。到洛阳后,樊英又称病不肯起床,于是,用轿子强行将他抬进宫殿,但他还是不肯屈从。南郡人王逸平素和樊英很要好,于是特地写信给他,引用了许多古人的事进行比喻,劝他接受朝廷的征召。于是,樊英听从了王逸的建议,而前往洛阳。可是,后来他在应对皇帝的提问时,没有什么奇谋远策,大家都很失望。河南人张楷和樊英同时接受征聘,他对樊英说:“天下只有两条路,即出仕和隐退。我先前认为,如果你应召出仕,一定会辅佐君王,拯救这些老百姓。而你开始时以贵重之极的生命,去激怒君王,等到享受爵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有扶正补救的方法,这是进退没有依据。”臣司马光曰:古代的正人君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暴虐时,他就隐退为民。隐退为民,本来不是正人君子所愿意的。但他们深知,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则正道不能得到推行,而和一群奸佞之辈共事,终将伤害自己,所以,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远躲开。圣明的君王之所以选用避世隐居的逸民和提拔出身卑微的人,原本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有益,并不是以此来迎合世俗的视听。所以在道德上足以使君主尊敬,在智慧和才能上足以庇护百姓的人,就犹如身穿粗布衣而怀有美玉一样,深藏不售。而圣明的君王应该竭尽礼节,将他征聘到手;降低自己的身份,向他请教;克制自己,听从他的意见。然后,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留传千古。因为圣明的君王所用的是隐士逸民的治国方法,而不是隐士逸民本身,因此,必须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徒求虚名。材料二:江河湖泊深了,鱼鳖就归聚到它那里;山上树林茂盛了,禽兽就归聚到它那里;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清明;能够把礼制贯彻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贵的名声就会显著,天下的人就会仰慕,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诗》云:“施恩这个国都中,以此安抚天下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江河湖泊,是龙、鱼居住的地方;高山树林,是鸟、兽栖息的地方;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干涸了,那么龙、鱼就会离开它;高山树林环境险恶,那么鸟、兽就会离开它;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没有土地,那么人民就不能安居;没有人民,那么土地就不能守住;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人民就不会来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了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他,国家就危险;得到了他,国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古书上说:“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混乱来源于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清平乐张炎①【序】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②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③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三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风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注】①张炎:南宋著名词人。②楚子:指屈原。③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题咏郑思肖所画的墨兰图,词前有一段小序,赞美兰花品格,略述作词缘起。B.“三花一叶”写所南翁运用减笔的画法,画一枝着三花,却只画一片叶,用以突出兰花。C.上阕后两句,紧承上两句,由兰的形态写到兰的品格,借兰以衬西湖风月,词笔深婉。D.下阕的结尾点明题意,意含双关,“幽香”却吹不到人间,也无法在画面上描绘出来的。16.后人评价此词有“千古不随流水”之意,即表现出不愿随波逐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试分析本词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案】15.C16.①采用隐喻(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写坚贞的芳兰,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隐喻君子隐居深山,虽遇穷困、厄世,未尝改变自己的气节。②全词通过咏兰、题画,凸显出画家郑思肖的品格,赞颂其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③词人借咏画颂兰,间接表达自己和郑思肖一样不愿随波逐流,具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解析】【导语】《清平乐》以咏兰花为题,借物抒情,隐喻民族气节。词序赞美兰花高洁不媚的品格,回忆西湖风景的清冷孤寂。兰花的幽香只属于深山,象征词人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时局的失望。全词彰显出对清白节操的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的坚定立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借兰以衬西湖风月”说法错误。“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风月”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感情的能力。三点答案是诗歌的表达技巧、画家的情感表达、词人的情感表达三个角度分析。隐喻(托物言志、象征)手法:词人在词中使用了“兰曰国香”这一形象,将兰花比喻为高洁、坚贞的象征。兰花不以色彩或香气来炫耀自己,而是以其清雅的姿态赢得了“国香”的美誉。这种描述实际上是在借兰花的形象来隐喻那些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高尚品德的人们,尤其是像屈原这样的古代贤人。同时,“贞芳只合深山”一句更进一步强调了兰花(或君子)应远离世俗纷扰,保持内心的纯洁与独立,这与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及对个人操守的坚持相呼应。赞美郑思肖及其艺术成就:这首词,是题咏郑思肖所画的墨兰图的。郑思肖,字所南,是宋末元初的文人画家,以画无根兰花著称。词人赞美兰花清真的品格,因为看到了郑思肖画的数笔墨兰,有感于画家的思想品格,写作这首题画词,“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兰花忠贞芳香,只适合生长在深山之中,与那纷乱污浊的尘世格格不入。即使画上能留下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这既是对兰花的赞美,也是对郑思肖隐居不仕、义不仕元的坚贞气节的颂扬。表达个人情感与立场:整首词通过对兰花的赞美以及对郑思肖的推崇,间接传达了张炎本人的态度。他不愿随波逐流,希望像兰花那样保持清高、不染尘埃;同时也希望能够像郑思肖那样,在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时,能够坚守原则,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主次、先后顺序。(3)《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片被世界公认的热带雨林,它如同一颗镶嵌在北纬21度上的绿色明珠,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这片热带雨林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些挺拔入云的望天树,它们被誉为“林中巨人”“林中美王子”。成年望天树的平均高度可达60米,最高可达80米以上。①,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的繁殖成功率太低了。如何保证种子从60多米高的树冠层下落到地面不摔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望天树种子上的宿存萼片演化成了“旋翼翅膀”,在种子落地的过程中,这些萼片会像直升机的旋翼那样转动起来,这样能起到缓冲作用。①虽然望天树的种子萌发率高达68.9%,②而且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长成参天大树。③雨林中有大量的动物和真菌,刚发芽的植物幼苗都是它们的美餐,④只有占总数22.35%的望天树种子能长成幼苗撑过一年时间。⑤其中0.72%的幼苗进入幼树阶段成为望天树种群的预备种群,⑥而最终能将树冠带到雨林顶层的幼树只有0.023%。也就说在2万颗种子里,只有一个幸运儿能够最终成长为高大的望天树。这也是望天树种群更新缓慢,面临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为什么望天树要执着于长个儿呢?道理很简单,在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中,不缺水,不缺温度,光照才是众多植物争夺的宝贵资源。即便是在晴朗的白天,当你走进雨林,会发现周围都阴暗了下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冠层的辐射量为158.92瓦/平方米,而地面上的辐射量只有12瓦/平方米。树冠(甲),阳光只能从枝叶间漏下。②,热带雨林里的植物们都在想尽办法“增高”——柚木可以达到40米,望天树可以达到60米,而生活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巨杉树可以轻松长到80米。这就是为争夺阳光植物间展开的身高“内卷”。所以森林中的大树都向上生长。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植物们就是另一番模样。在非洲热带草原上,大树的高度通常不超过10米,很少有(乙)的。因为在这里,树木之间稀疏分布,只要长得比长颈鹿高一头,就可以安全地享受阳光了。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单句,可以改变个别词语或句子的语序,可适当删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内卷”现多指社会上人们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文中使用“内卷”这样的现代流行语来描写热带雨林中大树的生长特点,有怎样的文学效果?【答案】18.甲:遮天蔽日/铺天盖地/遮空蔽日乙:高耸入云/耸入云霄/直插云天/拔地而起19.①在落地的过程中,望天树的种子上面的宿存萼片演化成转动起来能起到缓冲作用的“旋翼翅膀”。②在落地的过程中,望天树的种子上的演化成能像直升机旋翼那样转动起来的宿存萼片能起到缓冲作用。20.(1)②改为:但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长成参天大树。(2)④改为:只有占总数22.35%的望天树种子能撑过一年时间长成幼苗。21.(1)望天树之所以稀有(2)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22.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热带雨林中的大树以人类的竞争行为特征,新颖有趣。②“内卷”是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将其与自然现象关联,可以激发读者对自然界的同理心和亲近感。③使用流行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鲜活、现代,有助于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甲,该成语的修饰对象是树木,由后文“阳光只能从枝叶间漏下”可知,此成语的意思是指树木非常茂盛遮蔽了整个天空,所以可用成语“遮天蔽日/遮空蔽日/铺天盖地”。遮天蔽日/遮空蔽日:某种物体遮住了天,以致不见日光,形容山峰、树木、旗帜以及飞虫、飞鸟等多而密。铺天盖地:形容来势非常猛烈,充满了整个天地。乙,根据“大树的高度通常不超过10米”可知,此处指非洲热带草原上的大树都很矮小,没有很高耸的,所以可用成语“高耸入云/耸入云霄/直插云天/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耸入云霄/直插云天:高高竖立,伸入云端,形容山峰、树木、建筑物等高峻挺拔。拔地而起:指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短句变长句的能力。短句变长句,是把一组句子组合成结构复杂的单句。第一步,找准句子主干,分析所给的几个短句中共同陈述的对象,定为长句的主语,然后再依次确定谓语和宾语。第二步,合并枝叶,合并表意相同的词语,提取各次要语句的主要信息,将其他短句改为该主干句的修饰成分,并按一定的语法或语意的关系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最后,整合答案,做逻辑与语法上的检验,力求语句表意明确、自然流畅。本题中,首先确定主干句,可将“望天树种子上的宿存萼片演化成了‘旋翼翅膀’”作为句子的主干句;然后删减“这些萼片会像直升机的旋翼那样转动起来,这样能起到缓冲作用”这句话,让其作为“旋翼翅膀”的定语;将“在种子落地的过程中”作为状语,放在句首;最后整合答案,做逻辑与语法上的检验。答案为:在落地的过程中,望天树的种子上面的宿存萼片演化成转动起来能起到缓冲作用的“旋翼翅膀”。也可将“这样能起到缓冲作用”作为句子的主干句,调整、删减“望天树种子上的宿存萼片演化成了‘旋翼翅膀’”“这些萼片会像直升机的旋翼那样转动起来”的具体内容来替换“这样”,可调整为“种子上的演化成能像直升机旋翼那样转动起来的宿存萼片”;将“在种子落地的过程中”作为状语,放在句首;最后整合答案为:在落地的过程中,望天树的种子上的演化成能像直升机旋翼那样转动起来的宿存萼片能起到缓冲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不合逻辑。该句与前文在语义上是转折关系,故应将“而且”修改为“但”或“但是”;④语序不当。“撑过一年时间”是“长成”的状语,应调整到“长成”的前面。【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一个重要原因是……”可知,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前句是果,后句是因,要用“之所以”来连接;由“它们的繁殖成功率太低了”可知,其结果是“望天树很稀有”。据此可写“望天树之所以稀有”。第二空,此处说的是植物们都在想尽办法“增高”的原因,结合“光照才是众多植物争夺的宝贵资源”“阳光只能从枝叶间漏下”可知,其原因是为了获得光照,据此可写“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政支出绩效报告范文
- 经典个人手车转让合同
- 学生故事教育课件
- 财务分析开题报告范文
- 比亚迪品牌调研报告范文
- 股权无偿转让的协议书
- 酒店装修工程2024年度承包服务协议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产品定制生产合同2024年度
- 基础汉语教育课件
- 煤矿设备维修服务合同2024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总)
- 重点部位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 天然气门站操作规程培训课件.doc
- 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模板)
- JJF 1915-2021 倾角仪校准规范_(高清正版)
- “散打”教案
- ERCP插管技巧ppt课件
- 钢结构平台计算书
- 设备投放合作协议
-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表3页
- 《Lou's Flu》RAZ分级阅读绘本pdf资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