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学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学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学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学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学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年7月浙江省台州市学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一个对历史文化具有深刻认识和深厚情感的民族,一定会以尊崇、敬畏的态度,充满热情地保护文化遗产。树立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理念,是由保护文化遗产的紧迫性所决定的。当前,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老城在改造中焕然一新,但伴随着这个过程,一些文化遗产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拆真建假、拆旧建新”中变味儿了,一些非遗技艺在缺少传承人的寂寞中几近失传,一些级别不高的不可移动文物因缺乏维护面临湮灭。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旦失去就再也追寻不回来。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化遗产大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家底”相当深厚,但从某种意义上看,现存的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大潮的“幸运儿”,如果不加强保护,仍有继续损毁失去的可能。树立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理念,需要摒弃把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事实证明,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没有从炸山开矿中挽救良渚遗址,能有若干年后良渚申遗成功吗?如果没有当年对鼓浪屿历史建筑的精心保护,能有今天游客如织的旅游胜地吗?深沉的文化情怀和长远的历史眼光,让如今的良渚和鼓浪屿,不但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名片,更带来切切实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之谓也。与新上各种项目相比,保护文化遗产似乎平平淡淡,在修旧如旧原则下,文化遗产难有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力。但是,政绩有潜有显,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政绩固然重要,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政绩同样重要。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涵养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地方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抓好了,就能以文化人,培育出知礼守义、重文崇教的社会风尚,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最终实现“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摘编自张贺《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人民日报》2024年6月2日)1.下列对文中“保护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护文化遗产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能增进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深厚情感。B.部分文化遗产在城镇化过程中变味儿甚至面临湮灭,保护文化遗产具有紧迫性。C.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把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观念。D.保护文化遗不仅助益打造地区文化名片,更能带来切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尽管我们的“文化家底”深厚,但如果不加强保护,仍有继续损毁失去的可能。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深沉的文化情怀和长远的历史眼光,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C.保护文化遗产难有显性有形的政绩,但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D.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答案】1.A2.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能增进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深厚情感”错误。原文“一个对历史文化具有深刻认识和深厚情感的民族,一定会以尊崇、敬畏的态度,充满热情地保护文化遗产”可知,并不是表达保护文化遗产有增进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深厚情感的作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就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错误。原文为“一个地方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抓好了,就能以文化人,培育出知礼守义、重文崇教的社会风尚,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苦痛)哦!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汗涔涔地)哦。鲁侍萍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周朴园哦,救活啦?鲁侍萍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周朴园那么,她呢?鲁侍萍一个人在外乡活着。周朴园那个小孩呢?鲁侍萍也活着。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周朴园哦。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不,不。谢谢你。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鲁侍萍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周朴园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里。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节选自《雷雨》)3.选文中有四个加点“哦”,请具体分析这四个“哦”字背后蕴含的周朴园的内在情绪。4.请结合选段中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称呼变化,概括鲁侍萍对周朴园身份认同与情感态度的转变。【答案】3.第一处:愧疚、自责。第二处:紧张、恐慌。第三处:惊讶、疑虑。第四处:如释重负。4.(1)称呼“老爷”“您”:表现下人对老爷的敬畏与疏离感。(2)称呼“你”:展现相认后的平等对话态度,以及没有被周朴园认出的失望与指昵称谓,表现出一定的想要亲近的期待。(3)称呼“你们”:包括了周朴园本人与以周家老太太为代表的封建大家长,鲁侍萍对周朴园最后的绝情埋怨大于痛恨,有一定程度的宽恕和原谅,表现出鲁侍萍从隐藏到试探到怀念最后埋怨的态度转变。【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一处:由“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及周朴园听后“痛苦”的舞台说明可知,周朴园得知梅姑娘离开周家后的悲惨遭遇并且这些是由自己的自私造成的,而在内心形成的“愧疚、自责”;第二处:由“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及周朴园听后“汗涔涔地”的舞台说明可知,鲁侍萍揭示了梅姑娘跳河的真相从而戳破了周朴园之前的谎言,使得周朴园内心“紧张、恐慌”;第三处:由“救活啦?”可知,周朴园在内心认定梅姑娘死了,但听到梅姑娘还活着的消息后感到吃惊和不敢相信,因之而产生了“惊讶、疑虑”;第四处:由舞台说明“忽然立起”及“你是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可知,周朴园对知道往事如此详细的鲁侍萍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在鲁侍萍强调自己是四凤的妈后,怀疑一时间消解,此时他“如释重负”。【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鲁侍萍称呼“老爷”“您”时,是以周朴园下人四凤的母亲身份出现的,她面对昔日的恋人周朴园,选择了最为疏远与恭敬的称呼——“老爷”与“您”。这两个词,蕴含了深深的阶级鸿沟与身份差异,既是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接受,也是对自己过身份的一种刻意隐藏。她害怕被认出,害怕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揭开,是鲁侍萍内心深处对过往那段不堪回首情感的刻意回避与自我保护。她深知,自己与周朴园之间已横亘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曾经的柔情蜜意早已被现实的残酷所取代。因此,这种称呼背后,是对旧日情感的深深埋葬,以及对现状的无奈接受,透露出下人对老爷的敬畏与疏离感。(2)鲁侍萍说了如此多的往事细节,也没有被周朴园认出身份,在承认自己身份时开始称呼“你”。这一称呼的转变,是鲁侍萍内心深处对平等对话的渴望,她希望周朴园能正视并承认他们之间曾经的情感,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段可以轻易抹去的过往,它标志着鲁侍萍愿意不顾念身份的差异,以更加平等、直接的态度与周朴园交流。然而,当周朴园并未能认出眼前的她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时,这份期待化为了失望与痛心。鲁侍萍的“你”,既是一定的想要亲近的期待,也是对没有被周朴园认出的失望。(3)偶然相遇,却被周朴园认为成受人指使,鲁侍萍称呼“你们”。当所有的伪装与幻想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鲁侍萍终于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以及他背后的封建家族对她的无情压迫,鲁侍萍的态度从隐藏到试探到怀念转变为最后的埋怨。在愤怒与绝望中,她不再局限于对周朴园个人的指责,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整个周家,包括周朴园本人与以周家老太太为代表的封建大家长。“你们”二字脱口而出,是鲁侍萍对周朴园及整个封建制度彻底绝望后的控诉与决绝。她埋怨周朴园的虚伪与无情,但在这埋怨之中,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宽恕与原谅。她明白,周朴园同样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受害者,他们的悲剧,是旧时代社会结构下个体命运的必然。因此,在最终的爆发之后,鲁侍萍选择以一种更为复杂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既有对过往的决绝告别,也有对人性深处那份善良与软弱的理解与包容。这种宽恕有对以前美好情感的怀恋不舍,更多的是对当前社会的深刻理解。5.下列四个选项不能为《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提供佐证的是()A.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B.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D.“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A.“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强调以“己”为中心,进而推广到周边的人。句意: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B.“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强调公孙华的谦逊。句意: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赞礼的人,那谁能去做大事呢?C.“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强调以“己”为中心做到“己”的恭、敬与忠,进而达到仁。句意:平常做到容止端正,办事认真,对人忠诚。D.“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体现了“差序格局”中有等级的有差别的爱。句意: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故选B。6.下列关于《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玉荒疏学业,与姑娘们打闹生气砸玉。B.宝玉与贾家敌对势力忠顺秦王的戏子交往。C.贾环在贾政面前诬告宝玉强奸母婢未遂。D.金钏被王夫人责罚逐出院后赌气投井而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与姑娘们打闹生气砸玉”错误,贾宝玉和姑娘生气砸玉发生在第二十九回,是和黛玉赌气,跟他在第三十三回挨打没有关系,不是挨打的原因。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B.夫子哂之哂:微笑C.吾与点也与:和、跟D.其言不让让:谦逊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C.作《师说》以贻之 D.以其无礼于晋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B.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十五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D.会同,指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两股间脓血流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1.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就像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C.异乎三子者之撰。——我与他们三人所撰写的东西不一样。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那有什么伤害呢?也不过是各自谈自己的志向罢了。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充分表现了孔子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B.子路主张“足食足兵”富民教民,但他过于轻率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C.“哂”字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认可,又委婉批评“其言不让”。D.从“鼓瑟”到“作”,曾皙表现洒脱,但“舍”“作”也体现出他回答问题时的紧张。【答案】7.C8.B9.C10.D11.B12.D【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夹在(几个)大国之间。B.正确。句意:孔子(听了)微微一笑。C.错误。“与”,赞同、赞成。句意:我赞成点。D.正确。句意:他的话毫不谦让。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以”,介词,用。句意: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A.连词,因为。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B.介词,用。句意:用军队侵略这个国家。C.连词,来。句意: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D.连词,因为。句意:因为它对晋国无礼。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代男子在十五岁时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至于”古义:直到、达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句意: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B.“流离”古义:犹“淋漓”,形容液体湿淋淋往下滴的样子;今义: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句意:两条腿脓血淋漓。C.“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句意: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D.“饥馑”古今同义,都表“饥饿、饥荒”之义;句意: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如”,假如。句意: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C.“撰”,才能、志向。句意:我与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D.“何伤”,何妨。句意:那有何妨(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舍’‘作'也体现出他回答问题时的紧张”错误,“舍”“作”两个动作,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故选D。参考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将把奔腾的大江与历史风流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时间背景。B.“乱石”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惊心动魄,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C.“羽扇纶巾”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以及对这次战争的稳操胜券。D.曲折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以及关注历史与人生的悲观沉郁之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关注历史与人生的悲观沉郁之心”错误。诗歌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故应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故选D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3)“故国”作为一个传统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念往昔繁华竞逐(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二、表达与交流(共6小题,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既)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zhé/gá)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zhuō/zhuó)有成效地进行斗争。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即辄(zhé)卓(zhuó)B.即辄(gá)卓(zhuó)C.既辄(zhé)卓(zhuō)D.既辄(gá)卓(zhuō)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茅塞顿开研究独到B.豁然开朗摸索独到C.茅塞顿开摸索特殊D.豁然开朗研究特殊17.下列语句的“像”,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我觉得我像在做梦。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C.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D.这暗示像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一不留心就难以察觉。【答案】15.A16.B17.C【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第一处:根据“使”应选择“即”。第二处:“浅尝辄止”中“辄”的读音应为“zhé”。第三处:“卓越”中的“卓”的读音应为“zhuó”。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第一处:语境要表达的是在剩余价值发现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黑暗中不断摸索,而剩余价值发现后一切就豁然开朗了,故选择“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原形容从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敞,后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茅塞顿开”,形容忽然理解、领会。前者强调原来不明白,现在突然明白;后者强调原来思路闭塞,由于得到了某种启发,忽然打开了。第二处:语境想要表达的是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试探着前进,故选择“摸索”。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摸索:试探着<行进>。第三处:根据语境“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发现”可知,要表达的是在不同领域都有与众不同的发现,故选择“独到”。独到:与众不同,独特造诣;特殊:不同于一般的,与别的事物不相同。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的能力。画线句子表示举例子。A.似乎;B、D都表比喻;C.举例子;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合作到融合再到“一体化”,瞄准未被满足的医学需求,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在瑞金医院的推动下诞生。“让医学科技创新更多惠及民生,是瑞金医院医学创新的初心。”宁光说,瑞金医院将()。相比传统的放射治疗,质子治疗对肿瘤杀伤力更强、对正常组织损伤更低、治疗照射靶区更准,同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作为最大型、最复杂的医疗设备之一,我国质子治疗装置市场曾长期处于进口垄断、国产空白的状态。医生也是“发明家”。不仅瑞金医院达到了国产质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又将开发进程集合成了一套能直接打包平移的技术和管理方案,可以运用到其他医院。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②推动产医融合创新载体和成果不断涌现③打通技术更新、技术落地、技术迭代的路径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瑞金医院实现了国产质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还将开发进程凝练成了一套能直接打包平移的技术和管理方案,可以运用到其他医院。B.瑞金医院不仅实现了国产质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还将开发进程凝练成了一套能直接打包平移的技术和管理方案,可以运用到其他医院。C.不仅瑞金医院达到了国产质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又将开发进程凝练成了一套能直接打包平移的技术和管理方案,可以运用到其他医院。D.瑞金医院不仅达到了国产质子治疗设备零的突破,又将开发进程凝练成了一套能直接打包平移的技术和管理方案,可以运用到其他医院。【答案】18.A19.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