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编制说明_第1页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编制说明_第2页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编制说明_第3页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编制说明_第4页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立项。

文件号中汽学函【2021】218号,任务号为2021-58。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联盟

提出,清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创

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警察

大学、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昆山清安能源科

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新能源汽

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智锂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

限公司、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中兴派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荣盛盟固利新能源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玛瑞柯测试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起

草。

1.2编制背景与目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汽车

总保有量的50%。由于电池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体。目前,

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到百万辆数量级时,每年发生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高达千余起,其

中21年官方数据为3000余起。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引发全社会范围的关注,也成为制约行

业和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电动汽车的起火事故,主要是由于电池失效引起的。动力电

池热失控是电池失效的核心问题,其本质是电池内各组分材料在高温下分解形成链式反应。反

应释放大量热量、可燃气体和高温颗粒物,进而导致次生的燃烧和爆炸等灾害,引发后续造成

的经济损失。

标准直面动力蓄电池的热失控问题,一方面通过绝热量热(ARC)的测试手段,尽可能减小

测试过程中环境因素、测量因素对电池热失控特性评估结果的影响,通过内置热电偶技术,引

入电池内部中心热失控特征温度T1,T2和T3,以及计算热失控的总能量来对比不同容量、不同

体系、荷电状态电池的本征安全性。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冒烟、起火、爆炸”等无法量化的评

价方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标准化测试能够量化电池热失控特性,重复性更好,指标更客观。

1.3主要工作过程

1.3.1预研阶段

1

2021年7月,启动标准预研工作,初步提出三项标准研制内容与方向。

1.3.2立项阶段

2021年11月,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CSAE)制修订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通过立项

审查,确立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和热特性参数测量方法两项标准研制任务。

1.3.3征求意见阶段(含征求意见时间及意见处理情况的说明)

2021年11月到22年3月份进行了标准相关的试验操作及验证工作;2022年4月-5月,

牵头单位组织核心起草单位完成了标准大纲及初稿;2022年6月,筹建了标准工作组,并在

工作组内部开展了第一轮征求意见,共收集到17家参与单位的近200多条建议及改进意见;

2022年10月,根据第一轮征求意见,召开第一次标准研讨会(线上),会上对两项标准初稿

进行起草组内部第一次集中讨论与内容修改,并在会上收取了相关意见与建议,完善了两项标

准初稿;2023年1月,面向更广泛的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企业开展了第二轮意见征求讨论

会,会上收到来自参加讨论单位的30多条意见、建议;2023年4月,完成了对新增意见的处

理与确认,并完善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并根据学会及联盟要求提交审核;2023

年7月,根据学会及联盟意见修改完善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通过后在学会标准信息平台公

开征求社会意见。2023年8月,通过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平台面向社会开展了第三轮征求意

见,标准共收到了来自三家单位的43条意见建议,其中采纳41条,部分采纳0条,未采纳2

条。2023年9月,对第三轮征求意见进行了第三次标准研讨会(线上),并针对收集的意见

和建议,修改并形成了两项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

1.3.4审查阶段(含审查结果及意见处理)

2023年11月30日,标准参加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3年度第四次标准系列审查会议,

会上来自行业的8位专家针对本标准提出了20条建议和意见,一致同意本标准通过审查。会

后牵头单位及标准起草组认真总结专家建议,采纳上述20条意见,未采纳0条。

1.3.5报批阶段

2024年2月,提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报批。

1.4主要起草人、单位及承担工作

姓名单位承担工作

冯旭宁清华大学主要起草、检查、修改标准文件

主要起草标准文件,组织征求意见以及提交

金昌勇清华大学

材料

程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要指导标准文件修改,规范化和标准化文

2

件内容

卢兰光清华大学主要检查、修改标准文件

徐成善清华大学主要检查、修改标准文件

郑岳久上海理工大学参与标准撰写与修改讨论

熊瑞北京理工大学参与标准撰写与修改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杨瑞鑫北京理工大学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王晨旭北京理工大学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王青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等工作

金凯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等工作

秦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等工作

苏州智锂物联科技

李立国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有限公司

孙跃东上海理工大学参与标准讨论,完成实验验证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

何鹏林参与标准讨论,完成实验验证

化研究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

徐思文雨参与标准讨论,完成实验验证

化研究院

王淮斌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等工作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

王萍标准讨论,反馈标准意见,标准化修改

能源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

王芳参与标准讨论,完成实验验证

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

马天翼标准讨论,反馈标准意见,标准化修改

中心有限公司

参与标准起草、修订、迎审工作。针对热电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

杨辉前偶布置、设备参数设备等提出多项优化意见

公司

并被采纳。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

杨聚平参与标准撰写与修改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股份有限公司

蒋述康中创新航科技集团参与标准撰写与修改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3

股份有限公司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提供测试样件,配合进行测试工作,参与标准

王清泉

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讨论和相关工作

江苏中兴派能电池

吴正能参与标准撰写与修改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中兴派能电池

黄艳阳参与标准撰写与修改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股份有限公司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提供测试样件,配合进行测试工作,参与标准

高振宇

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讨论和相关工作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

高颖标准讨论,反馈标准意见

能源有限公司

力神(青岛)新能讨论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的具体实施步

李慧芳

源有限公司骤,提供数据支持。

力神(青岛)新能讨论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的具体实施步

王帝

源有限公司骤,提供数据支持。

苏州玛瑞柯测试科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

薛钢

技有限公司验证工作

荣盛盟固利新能源

吴宁宁编写标准及测试方法的验证工作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荣盛盟固利新能源

刘正耀编写标准及测试方法的验证工作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

张亚明参与标准讨论与完善

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

赵志伟参与标准讨论与完善

院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

董金聪标准调研分析,草案编制和修订

研究院(吴江)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

赵庆良测试方法制定与验证工作

研究院(吴江)

刘中宪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全程参与标准起草、修订、迎审工作。针对

4

公司热电偶布置、设备参数设备等提出多项优化

意见并被采纳。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协助工作组筹建,参与两轮标准讨论,协助完

仲亮

有限公司成征求意见修改稿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参与两轮标准讨论,协助完成征求意见修改

刘源

有限公司稿

苏州智锂物联科技

洪木南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有限公司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

李宁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份有限公司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

王世新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份有限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

王书洋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有限公司

昆山清安能源科技

郑思奇参与标准内容的讨论,反馈征求意见

有限公司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标准制定原则

国外的电池安全测试相关标准有ISO12405-2、IEC62660-2、IEC62660-3、SAEJ2929、

UL1624及UL2580等,主要面向热滥用、电滥用及机械滥用情况下锂电池是否发生冒烟、起

火、爆炸等现象进行规范。已有国内外标准缺少对电池热失控特征参数、能量释放的定量描述。

在与国内外动力蓄电池厂商和整车制造商开展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牵头单位充分了解到国内外

相关单位急需对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本征安全性测试评价方法。结合牵头单位在动力蓄电

池热安全领域多年的科学研究和丰富的测试经验,与相关合作起草单位一起提出并研制了《锂

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

考虑到能够指导电池本征安全设计,热失控绝热加速量热测试标准对被测电池的推荐要求

是,具有内置热电偶,对于热电偶的要求则是耐温达到1300℃的K型铠装热电偶,对于特征

温度的提取是采用内置热电偶上的数据,可以获取电池内部中心热失控特征温度T1,T2和T3,

以及计算热失控的总能量来对比不同容量、不同体系、不同形状、荷电状态电池的本征安全性。

2.1.1通用性原则

5

本标准提出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的绝热加速量热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容量、不同体

系和不同形状的动力蓄电池,通用性高。

2.1.2指导性原则

通过引入内置热电偶的特征温度可以对比不同体系电池的本征安全性,解决动力蓄电池热

失控评价指标的定量问题。为动力电池安全评价、安全设计、安全使用提供更客观的数据支撑。

2.1.3协调性原则

作为精确度更高、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更能评价动力蓄电池本征安全性。标准提出的

测量方法与目前使用的方法协调统一、互不交叉。

2.1.4兼容性原则

本标准提出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的绝热加速量热测试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及其

他用途的锂离子电池如储能电池、消费类产品电池(手机、电脑)、其他运载工具电池(轮船、

飞机等),兼容性高。

2.1.5规范性原则

本文件按照GB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进行编制。

2.2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本标准正文共分为8章,后7章是附录A-附录G。本标准包含了对样品准备、测试方法、

数据处理等试验环节的说明与规范,在附录中对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内置热电偶、绝热加速

量热仪测试原理和校准漂移、锂离子电池组分材料热稳定性评价方法、电池组分材料质量比测

定等进行了说明。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测试条件、仪

器设备、测试原理、样品准备、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标准对测试输入物、测试仪器、测量输出

物均做出了要求:

1.对测试输入物的要求,本标准的测试对象为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测试电池推荐使用

耐高温内置热电偶,要求内置的热电偶不会对电池的电性能、热性能及密封性产生影响。热电

偶的最大工作温度需大于1300℃,直径应小于等于1mm。另外,在已知电池极芯质量和比热

容的前提下,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可以计算得到该电池在热失控测试过程中的产热量。

2.对测试仪器的要求,绝热加速量热仪为具有“加热-等待-搜寻-绝热追踪”模式的大容量

绝热加速量热仪,温控精度大于±0.01℃,升温速率0.02℃/min~200℃/min。数据采集器

温度最高分辨率为0.01℃,测温范围为-200℃~2000℃;电压最高分辨率为1mV,电压测量

范围为10mV~100V。

6

3.对于测量输出物的要求,要求输出物中包含绝热加速量热仪的主热电偶温度、环境温度、

加热腔体温度等数据,输出物还应包含内置热电偶的温度数据及被测电池的电压数据。

2.3关键技术问题说明

绝热加速量热仪(ARC)基于绝热原理设计,可测试较大的电池样品,灵敏度高,能精确测得

样品热分解初始温度、绝热分解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的温度和

热失控过程最高温度。

ARC由量热腔体、顶盖、热电偶、电脑及控制系统组成,其中顶盖与量热腔中内置有加热器

及控制系统,ARC测试过程中,腔体顶盖的加热器,腔体的加热器及底部加热器能保持腔内温度

与被测样品相同,并及时补充被测样品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散热损失,从而维持被测样品的绝

热测试环境,进而能够测量样品的本征热反应属性。

盖子

数据采集

主热电偶

量热腔体

底部

电脑

绝热加速量热仪

(ARC)

图1绝热加速量热仪测试的连接示意图

ARC测试之前应先对ARC进行校准,本标准将动力蓄电池单体或内置热电偶的电池单体作

为测试对象,将待测电池单体置于绝热加速量热腔里,并用支架夹具固定,使得被测对象悬空

于量热腔中,若受电池尺寸或重量限制,无法使用支架夹具时,则使用隔热材料垫住电池,避

免电池直接接触腔体。

使用耐高温胶带将ARC的主热电偶贴紧被测电池单体,除此之外,主热电偶宜用支架夹具

进行机械夹持,并固定在电池大面形心的位置上,避免因电池表面绝缘膜变形导致的主热电偶

脱落。将电压线和内置热电偶的连接线引出并与数据采集器相连,开始测试。绝热加速量热仪

的参数设置见表1。不同电池容量下加速量热仪的建议等待时间设置见表2。

表1.加速量热仪参数设置

设置名称定义建议值

初始温度第一次进入搜寻阶段的温度值50℃

温度台阶不同次搜寻阶段的温度调整值5℃

7

等待时间被测对象与腔体进行热平衡的时间见表2

判定电池的自产热温升速率是否超过

搜寻时间10min

阈值的时间

判定电池单体进入自产热阶段的温升

自产热温升速率阈值0.02℃/min

速率值

冷却温度ARC开启冷却的温度值300℃

注:上述参数设置均为一般情况建议值,可根据测试需求进行修改。

表2.不同电池容量对应的加速量热仪的推荐等待时间

电池容量(Ah)等待时间(min)

1~530

6~2045

21~6055

61~12060

121及以上65

绝热加速量热仪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绝热加速量热仪采用的是“加热-等待-搜寻-绝热

追踪”工作模式。在“加热”阶段,量热仪的温度按设定的加热幅度升高;在“等待”阶段,控

制器通过比较被测样品温度与腔体各个区域的温度,保持绝热,当腔体内的温度处于均匀平衡

状态时,测试系统进入“搜寻”阶段;在“搜寻”阶段,将被测样品的温升速率与设定的阈值

(一般为0.02℃/min)相比较,如果前者小于等于后者,则进行下一个“加热—等待—搜寻”

循环;如果系统检测到被测样品的温升大于设定的阈值,则测试系统会进入“绝热追踪”模式。

在“绝热追踪模式”中,ARC控制器根据量热腔各个区域温度与样品测试温度的差异调整量热腔

各个加热器启停时间,从而维持量热腔温度与样品温度的一致,直到被测样品发生热失控或达

到设定的最高温度。

图2绝热加速量热仪的工作原理

热失控测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8

a)量热仪腔体开启加热模式,对被测电池单体进行加热,直到被测电池单体主热电偶温

度达到初始温度50℃;

b)按照表2设置的等待时间,等待电池温度与目标温度平衡;

c)在搜寻时间10min内,ARC自动计算被测电池单体的温升速率,若被测电池单体在10

min内的平均自产热温升速率小于0.02℃/min,则进入台阶加热模式;

d)在台阶加热模式中,腔体整体升温一个温度台阶5℃,并重复上述b)和c)步骤,直

到被测电池单体在10min内的平均自产热温升速率大于或等于0.02℃/min,此时电池单体进

入自产热阶段,量热腔体进入绝热追踪模式,记录此时刻的热电偶温度为电池单体的自产热温

度;

e)绝热追踪阶段,量热腔对电池单体的温度进行绝热追踪,直到主热电偶温度大于300℃,

然后开启冷却模式;

f)在冷却阶段,加热腔停止加热,开启ARC内的冷却系统对腔体进行降温。

2.4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获取电池单体ARC测试的热失控特征温度和总放热量。

T1为电池单体内置热电偶的自产热起始温度,由最后一个搜寻阶段测得的电池内部温度来

确定;T1’为ARC主热电偶采集到的自产热起始温度,通过主热电偶测得的最后一个搜寻阶段

的温度来确定。

T2为电池单体内置热电偶的热失控触发温度,定义为内置热电偶温升速率连续大于等于

1℃/s时的温度;T2’为ARC主热电偶采集到的热失控温度,定义为主热电偶温升速率连续大

于等于1℃/s时的温度。

内置热电偶的采样频率为0.1s一个温度点,内置热电偶连续10个采样点的温升速率大于或等于0.1℃/0.1

s,则定义第5个采样点的温度为内置热电偶的热失控触发温度T2;对于采样频率不足0.1s的主热电偶温度,连

续多个采样点主热电偶的温升速率大于或等于1℃/s,且多个采样点的总时长大于3s,则中间采样时间的温度

定义为主热电偶的热失控温度T2’。如电池热失控测试过程中,全程温升速率低于1℃/s,则T2定义为温升速率

dT/dt发生剧烈变化时的转折点温度。

T3为电池单体热失控过程中内置热电偶记录的最高温度;T3’为ARC主热电偶记录的最高

温度。

热失控放热总能量按照式(1)和(2)计算。

……………(1)

QkCpMT

9

…………………(2)

TT=-T31

Q——放热量,单位为焦耳(J);

k——修正系数,经验值为0.9;

Cp——极芯比热容,单位为焦耳每千克开尔文(J/(kg·K));

M——极芯质量,单位为千克(kg);

ΔT——温升,单位为摄氏度(℃)。

材料组分热稳定性测试和电池组份质量比测试可参见附录E、附录F,ARC与DSC测试

结果联用对比分析示意图见附录G。

2.5标准工作基础

编写组牵头单位是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团队深耕动力蓄电池热失控机理、测试、

防护技术多年,具备完整的动力蓄电池热失控测试设备和技术基础。自项目开展以来,牵头单

位联合参与单位,包括动力蓄电池生产厂商、整车企业、科研团队与测试机构在热失控测试方

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依据本文件说明的方法已经测得近百款锂电池的热失控特征参数,材料

体系包括磷酸铁锂/石墨体系、三元镍钴锰锂/石墨体系、三元镍钴锰锂/硅碳体系、钴酸锂/石墨

体系、三元镍钴铝锂/石墨体系、钴酸锂/钛酸锂体系等。测试成果发表到能源领域顶刊Applied

Energy,2019,246:53-64,目前引用已超过370次。本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用性、科

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清华大学冯旭宁发表的论文和数据,“J.PowerSources,2014,272:457-467”,首次

阐述了EV-ARC的最佳用途,并首次报道了大尺寸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绝热测试。

自2012年以来,冯旭宁博士和团队通过建模和实验研究了使用标准ARC和使用EV-ARC的

测试条件之间的差异。首先提出绝热环境产生于两个主要因素:(1)通过EV-ARC的良好校准和

温度传感器的可靠连接,保证TR过程中的绝热环境。(2)成功测量内部温度,使大尺寸电池的

TR结果可重复。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首次实现了使用EV-ARC的大尺寸锂离子电池的TR测

试,如图所示。

世界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绝热加速量热仪设备商英国THT公司开具的推荐信中这样描述:“冯

博士及其团队的TR测试方法得到了其他THT客户的认可和EV-ARC的验证,其TR测试结果在全

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核心方法支持我们在欧洲和美国建立新能源电池测试中心分支机构

(冯博士及其团队的TR测试结果公布后),我们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订单”,如图所示。

10

图3.英国THT(Thermalhazardtechnology)公司开具的推荐信

11

图4.英国THT公司推荐信中的合作单位情况

图5所示为牵头单位联合起草单位测试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ARC热失控特征温度分布数据

库。

图5.锂离子动力蓄电池ARC测试热失控特征温度分布数据库

标准牵头单位科研团队大量的论文、模型、项目依靠ARC测量得到的电池热失控数据结果,

基于上百款动力电池(材料、尺寸均不同)的测试结果,提炼出了热失控的共性特征温度,为

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可比的方法。目前,经过绝热加速量热仪生产厂商的推广,以及

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该测试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50余家知名研究机构、测试结构以及生产

厂商,在准确评价电池本质安全性方面,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

12

四、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可能涉及到款7.1、附录B中的相关专利的使用,目前专利“绝热量热仪”已授权,

专利授权号为ZL201910132212.8,专利持有人为清华大学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可能涉及款6.1、附录A中的相关专利的使用,目前专利“锂离子动力电池内部温度测试方法及

测试系统”以及“电池内部温度测量方法”已授权,专利授权号为ZL202010100826.0和

ZL201910737805.7,专利持有人为清华大学。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

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的情况

当前对动力电池安全性、市场准入标准还是以“冒烟、起火、爆炸”为核心评价方式,上述

评价都是电池热失控引发的后果,这类评价方式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电池的安全性,也

对现有产品的安全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面对动力电池向着高比能量方向的发展,以

及实际事故频发的现状,现有评价标准仍有提升的空间,也即需要直面“冒烟、起火、爆炸”的

本质原因——电池热失控问题,开展直接的测试。文件直面动力电池的热失控问题,通过绝热

量热的测试手段,尽可能地减小测试过程中环境因素、测量因素对电池热失控特性评估结果的

影响,通过内置热电偶技术,测得电池内部中心的热失控特征温度T1,T2和T3,用于计算热失

控的总能量,从而评价不同容量、不同体系、荷电状态电池的本征安全性。

该方法使得电池本征安全属性能够在标准化的测试条件下可定量对比,为动力电池的本质

安全属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性指标。将能够客观地评价某款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为我国新能

源汽车行业统一思想,团结一致,进一步设计、生产出本质安全的动力蓄电池指明方向。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国内外关键

指标对比分析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相关数据对比情况

国外的相关标准有ISO12405-2、IEC62660-2、IEC62660-3、SAEJ2929、UL1624及UL

2580等,都对锂电池在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进行了约束与规范,主要面向热滥用、电滥用及机

械滥用情况下锂电池不应发生起火、爆炸等现象,目前没有相关国际标准采用绝热量热仪来对

锂电池进行安全性测试。本文采用绝热量热仪对电池进行安全测试,可以获取不同体系,不同

尺寸电池的热失控特征温度T1,T2,T3,以及热失控过程的总放热量。上述参数可以指导电池制

造厂家提出有针对性的锂电池安全性改进措施,逐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

13

本文与安徽省地方性标准DB34/T3377-2019有部分测试原理相同,但本文对被测电池的

要求是,推荐具有内置热电偶,对于热电偶的要求是耐温达到1300℃的K型热电偶,本文对

于特征温度的提取是采用内置热电偶上的数据,进而获得电池热失控过程的总能量。

七、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

调性

本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与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相协调。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尚无。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本标准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属于团体标准,供学会会员和社会自愿使用。

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严格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试验方法对动力蓄电池热失控参数进行测试,对试验人员进行理论

学习和操作培训,保证检测方法操作的准确性。

十一、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二、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标准起草工作组

2023年1月30日

14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热失控绝热量热测试方法》团体标准是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批准立项。

文件号中汽学函【2021】218号,任务号为2021-58。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联盟

提出,清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创

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警察

大学、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昆山清安能源科

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新能源汽

车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智锂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

限公司、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中兴派能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荣盛盟固利新能源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玛瑞柯测试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起

草。

1.2编制背景与目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汽车

总保有量的50%。由于电池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体。目前,

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到百万辆数量级时,每年发生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高达千余起,其

中21年官方数据为3000余起。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引发全社会范围的关注,也成为制约行

业和企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问题。电动汽车的起火事故,主要是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