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_第1页
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_第2页
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_第3页
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_第4页
生物和生物圈(测试)(原卷版)-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一生物和生物居

(试题分值:10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大雁南飞B.春暖花开C.蜻蜓点水D.旭日东升

2.通过观察,科学家发现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B.羚羊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C.小麦从外界吸收水和无机盐

D.人可以通过出汗排出废物

3.关于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利用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C.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一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D.猫妈妈一窝生出五只毛色不同的小猫一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以下谚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瑞雪兆丰年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玉米遇旱穗难伸

D.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5.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

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关系是()

A.捕食B.共生

C.寄生D.竞争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桃花开放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空气C.温度D.土壤

7.胡杨是生长在沙漠中唯一的乔木树种,其细胞透水性较强,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排泄盐分,

故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以上材料体现了()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依赖于环境D.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8.以下是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的四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A.阳光一植物一兔一孤狸B.草一昆虫-青蛙-蛇

C.剑水蚤一蜻蜓幼虫—鱼D.黄雀一螳螂一蝉―树

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D.草原生态系统

10.我们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下列做法中,不利

于保护洱海的是()

A.使用环保购物袋B.垃圾分类回收

C.雨污分流D.滥捕鱼类水产资源

11.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微小的水生植物一剑水蚤一蜻蜓幼虫一小鱼一大鱼。如果该生态系统的

水体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则体内的汞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小鱼D.大鱼

12.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13.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阳光、空气、水等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釜溪河里的水草能制造有机物,因此属于生产者

C.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

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1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陆地环境

B.与苔野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用抱子生殖

C.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卵外有坚韧的卵壳,适应陆地环境

D.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利于躲避敌害与捕食猎物

15.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禾谷类

A.最高级消费者是鹰

B.昆虫与兔存在竞争关系

C.食物网中有7条食物链

D.鹰和食虫鸟的存在,有利于农田作物产量的提高

1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猫头鹰

C.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

17.如图是乡村振兴项目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对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桑树和蚕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蚕能促进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只包括鱼塘中的全部植物和动物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t蚕一蚕粪一鱼

18.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泸州某地建立了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该地通过陆基

种桑、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培桑的形式,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桑树、蚕和鱼共同构成了该地完整的生态系统

B.桑树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中,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桑基鱼塘将蚕粪由废弃物变成鱼类饲料,实现变废为宝

19.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探究因素组别面包虫数量(只)泥土光线温度

实验组20湿土①②

对照组20湿土阴暗30℃

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A.明亮,20℃B.阴暗,20℃

C.明亮,30℃D.阴暗,30℃

20.某草地生态研究所调查了当地生物及相关指标后绘制了部分图示,据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1中共有五条食物链,蛇与鸟都属于最终消费者

B.图2表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D代表图1中的草

C.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图2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D.能量流动会沿着图3中丁一丙一甲一乙进行并逐级递减

21.下列诗句和谚语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是:蝉一螳螂一黄雀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动物的繁殖行为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使水变绿的主要是藻类植物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22.草原是地球的“皮肤”,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草一蝗

虫一青蛙一蛇一鹰”这样一条食物链,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上所有的草、蝗虫等动植物以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组成生态系统

B.为了减轻蝗虫灾害,可以大量捕杀蛇,以增加青蛙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C.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会由于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

D.草原上喷洒生物体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农药,药物将在青蛙体内积累最多

23.苯是室内装修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植物是否能吸收苯”,利用密闭无色透明玻璃箱进

行实验,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每组进行3次重复,并将测得的箱体内苯浓度的数据均值记入表格。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苯的初始浓度(mg.L」)24h后苯的浓度(mg<L")苯浓度下降比例(%)

对照组48.647.81.6

吊兰48.639.917.9

常春藤48.612.274.9

绿萝48.625.347.9

A.对照组内应不放置任何植物

B.该实验变量是苯的初始浓度

C.每组进行3次重复可降低实验误差

D.常春藤对苯的吸收能力比吊兰和绿萝强

24.花萼山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是人们康养度假的胜地。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了调

查,绘制了图一花萼山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成分示意图(①〜④表示某种生理活动,a、b、c表示丙中的三种生物)

和图二生态系统组成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①②③④

图一

图二

A.花萼山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图一中乙合成的有机物

B.图一中③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

C.一般情况下,花萼山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D.图一中甲对应图二中③,若图一受有毒物质污染,则食物网中c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25.“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优美的旋律让人们对美丽的大草原十分向往。下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

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A、B、C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

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添加图二中的C和非生物部分

B.若该草原生态系统遭到污染,图一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图二中②过程开始的

D.物质和能量在图二中的A、B、CN间循环流动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6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包含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在草、兔、鹰构成的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假如某一时期大量捕杀鹰,该食物链中的

数量会显著增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⑶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在这个食物网中体内该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

是O

(4)图中只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除此之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还应包括。

27、(10分)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

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图三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o

(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o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

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_______,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

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它通过生理过程(填序号),不断

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平衡。

(5)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o

28、(10分)我国劳动人民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即水稻种植与虾、鱼、蟹、鳖或泥纵等水产动物养殖有

机结合),达到稳粮增收、稻渔双赢效果,助力乡村振兴。某科技小院探究了5种稻渔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结果如图。

(

8医

=

W

水稻稻虾稻鱼稻蟹稻鳖稻纵

稻渔模式

请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实验中所用水稻的、施肥量和环境条件等应保持一致。通过一

实验,能减小实验误差。

(2)与只种水稻相比,5种稻渔模式的水稻产量均有所=图中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其原因可

能是:动物的爬行和挖穴活动有助于,促进水稻根的呼吸作用,进而促进水稻的生长。

⑶实践表明,稻渔模式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主要原因有:水产动物会吃害虫,体现两者的关系;

水产动物的粪便会被分解成无机物,被水稻吸收。

(4)农业农村部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稻鱼鸭复合种养模式。某同学受此启发,认为可把鸡引入以上5种稻

渔模式。你觉得该想法是否可行,,说说你的理由(写出一条即可)。

29、(16分)湿地又称“地球之肾”,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源的重要作用。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

地修复”。烟台市鱼鸟河湿地经过几年的修复,由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河,吸

引了生态保护社团的同学前来实践和研究。

白鹭----二5fL

(1)修复后的鱼鸟河湿地风景如画。春天,樱花、海棠、美人梅、玉兰等争奇斗艳,花瓣中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

细胞的中。深秋,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五彩斑斓,影响树叶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2)湿地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社团同学经过调查后,绘制了该湿地部分生物的食物网(如图)。其中辎鱼和白

鹭的关系是,写出一条包含中华绒螯蟹的最长食物链o

(3)修复后的鱼鸟河水质清澈。河里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菖蒲、菱草等水生植物,这些修复时种植的植物对水

质有净化作用吗?

同学们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对菖蒲吸收磷酸盐的情况进行探究:

①取甲、乙2个相同的塑料桶,在乙桶中植入10株菖蒲,两个桶中均加入20升生活污水,检测磷酸盐的含量。

②将塑料桶放到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4周。

③每周最后一天从甲、乙桶中取等量水样,分别检测磷酸盐含量,计算出磷酸盐减少的比例(即去除率,是污水

净化指标之一)。结果如下: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

组别

(去除率)(去除率)(去除率)

甲000

乙52.3%80.6%90.2%

该实验的变量是,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由此说明生物与环境

的关系是o

(4)同学们从鱼鸟河采集了动植物及河水等材料制作了生态瓶。下列利于生态瓶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做法

是(多选)。

A.选择透明、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生态瓶装置

B.对加入的河水、河泥进行消毒

C.加入适量的水生动植物

D.所选动植物要能形成食物链

E.生态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5)湿地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保护修复好的湿地,你去湿地游玩时应该怎样

做?O

30、(8分)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时,引发水体中微囊藻暴发,产生难以降解的藻毒素。不仅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