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1页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2页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3页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4页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04古代诗歌阅读

真题回顾

(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㈤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

容简要分析。

【答案】LA

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

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

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

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4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

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

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

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

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

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

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

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

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

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

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

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

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

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

极为重视。

【命题规律】

古代诗歌阅读,从题型上看,是对全国卷的继承,总分值9分,涉及诗词的考查。高考要求鉴赏古代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

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文、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本专题重点从以上考点出发,对古诗的进行练习。

典型示例

(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叫何处是吾乡。

[注]①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②传

舍:《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忘却”句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表达的情感相似。

B.“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一句,承上启下,由思妻之情转到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叹。

C.“坐上别愁君未见”中的“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意指除妻子外自己的心思无人能懂。

D.全词的中心句是“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写出词人渴望早日结束漂泊的内心憧憬。

2.本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开篇“忘却”正话反说,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②“凭将清泪洒江阳”,化抽象为

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③“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以故

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④“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则以“断肠”代悲伤,

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⑤“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运用了比喻手

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

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错。从全词来

看,这里的“君”应该是指王缄。下片切入现实中的送别,此句意思是在送别的酒宴中,你(王缄)未见

到我的别愁,归来后才发现自己已悲伤到无肠可断。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

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第一,运用反语。前两句“忘却成都

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中,“忘却”正话反说,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

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

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

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

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

的思念之情。第二,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

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的到来让作者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

于是非常伤感,此处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第三,反

衬手法。“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王缄的到来让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

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

第四,借代的手法。“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以“断肠”借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

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王缄要离去使作者伤感,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

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

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第五,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

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

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以寓

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

【方法点拨】

一是要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

二是要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

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专项演练

一、(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刘方平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①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②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②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青门”泛指

送别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不凡,视野阔大,写洛阳秋夜天高云淡,月华似水,清辉笼罩着静谧的古城。

B.“青门”点出送别地点,“长怜”表现了诗人对客居异乡的朋友的无限同情和怜惜。

C.“久别”写出了诗人无友人相伴的孤独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日相见的厚意。

D.尾联宕开一笔,视角转到对方,朋友写好“客书”却因诗人居无定所,不知寄往何处。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本联集聚“秋”“雁”“月”“捣万家衣”几个意象,极力体现思念朋友与家乡之感。②采取视听结

合和远近结合的方式来描绘所见、所听景象。“秋后见飞千里雁”从视觉角度写远观之景,“月中闻捣万

家衣”从听觉角度写近闻之景。③层次井然。因为见归乡飞雁而心生凄凉寒意,从而引发为远方之人而捣

制的寒衣声。写景状物符合人的认知,因果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自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诗人居无定所”说法有误。诗人是因为不知道皇

甫冉郑丰两个人是否已经回到东吴还是仍然客居西雍,渺无定踪,才不知道寄书当向何处。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中的“秋”“雁”“月”“捣万家衣”这几个意象。鸿雁是候

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或分别友

人的怀念之情,因此,诗人们常以鸿雁作为书信的象征,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关于“月”

与“捣衣”,唐王朝沿用府兵制,应征人员的衣服武器俱得自备。所以,每到清寒时节,在家的女子就要

在劳作之余趁夜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而唐朝时民间衣料依然是芭麻葛,需砍来芭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

然后再制衣。此时,征人之妻不仅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在精神上还承受着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

归的煎熬。她们往往借助“捣衣”的劳作表达对丈夫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所以它们都是唐诗

中表示思念的常见的典型意象。所以诗人选用的这几个意象,从其本身我们就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思

念之情。在手法上,“见”是视觉描写,展现的是作者眼前所见。而诗人所见的大雁高飞之处远达千里,

所以所写的是远观之景。而后句的“闻”则是听的意思,诗人听见捣衣声采用的是听觉描写。而炼制苫麻

捣成葛布,这声音必不会如大雁般千里之外还能听到,所以“月中闻捣万家衣”所写的是近闻之景。在写

作思路上,”秋后见飞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见之景,正是因为看见大雁南飞,深感凉意,发觉寒冬将至,

所以人们才会趁夜,诗人也才能“月中闻捣万家衣”。诗人这两句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由白天看

见秋寒意象引发月下闻捣衣,也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日常逻辑,思路顺畅。

二、(2022•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石州慢①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

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

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注】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篇写关外的初春景色,“薄雨”“斜照”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一个“收”字,精当巧妙地描

绘出日暮天晴之景。

B.上片“长亭”两句写长亭边柳色微黄,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此处与“客舍青青柳色新”所

传达的意蕴相似,都体现了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C.下片开始四句,紧承上阕,结尾回顾临别情事,记忆犹新,“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

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

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寓情于景,意蕴悠长。

2.请赏析“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三句的妙处。

【答案】1.B

2.这三句写诗人远望所见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边,几只大雁从天空飞过,大地上春风融化了塞外

积雪的景象,以“烟霭、天空、大雁、东风、积雪”等这些意象营造了旷远阔大的意境,借景抒情,抒发

了别后孤独之感。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说法错

误。此句不是写诗人折柳送别远行人,此时诗人与友人已经分别两地。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意思是:

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烟霭漫空,映带着远天的几点归来的鸿雁,广阔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作者借景抒情,

“烟横”三句描写塞外的自然景象,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春风

融化了塞外积雪,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词人羁宦飘泊的寂寞感潜蕴于景中。

三、(2022•山东荷泽•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雕

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铁©,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④诸人堪笑,西北有神

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注】①辛弃疾得知友人杨民瞻即将返乡(一说出山宦游),有感而作此词相赠。②菟裘:春秋时鲁隐公

隐退后居住的地方,后指代隐退之所。③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因不受重用,就弹铁作歌,表示不

满。铁,佩剑。④夷甫:西晋末宰相王衍,喜空谈,不管国事。这里暗指南宋当权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从日月旋转、万物消长的自然规律落笔,流露出流光飞逝、时不我待的身世之慨。

B.上阕描绘了词人在瓢泉听风观雨、在雪楼看草赏花的闲居画面,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的平淡与超脱。

C.下阕由己及友,前三句交代友人经历了冯谖弹铁、王粲登楼般的遭遇,这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

D.全词运用比喻、用典等手法,借送别友人来抒写对个人身世和国事的感慨,情感真切,豪迈悲壮。

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对友人抑郁不得志的同情。通过引用冯谖弹铁、王粲登楼的典故,写出了友人经历了冯谖、王粲一样

不受重用的遭遇。②对友人返乡享受古朴纯真之乐的祝愿。想象友人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祭土地

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③对南宋统治者空谈误国、屈辱求和的批判与激愤。引用西晋末宰相王衍

的典故,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④勉励友人担当起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西北有神州”代指故

土,以抗金大义相激励,希望友人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表达了内心的平淡与超脱”,结合作者生平及注

释中“这里暗指南宋当权者”可知,作者应是表面上平淡、超脱,实则寓悲愤于闲适。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下阕,词人一连用了“梦连环,歌弹铁,赋登楼”三个典故。

其中“梦连环”通过“环”与“还”谐音,表示梦中还家之意;“歌弹铁”用冯谖一开始依附于孟尝君不

被重视,因此弹铁而歌的故事;“赋登楼”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难荆州,

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进退畏惧之情。由此可知,这三个典故表达的都是不受重用的抑郁

之意,因此作者连用这三个典故,气势连贯地道出杨民瞻的抑郁不得志,表明冯谖弹铁、王粲登楼般的遭

遇,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表达了对他的遭遇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有同样遭遇的抑郁。“黄鸡白酒,

君去村社一番秋”则承前句因不得志而还乡之意,想象友人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到村社祭祀土

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展现了友人的归隐乡里,古朴纯真之乐。从这里可以看到词人对友人返乡

享受古朴纯真之乐的祝愿。“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一句,从前句的美好祝愿情意

陡转,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这句的意思是祖国西北的土地沦陷金人之手,抗战壮士手握长剑欲

杀敌报国却不被起用,而投降派执政者只是清谈空论,不想收复失地。其中“夷甫”二句典出《晋书•桓

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寮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

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在这里,词人将抗战壮士和投降派执政者进行了鲜明的对

比,壮士有心复国却无处施展,投降派只知请谈阔论却身居高位,只手遮天。这一对比,使得词人对他们

的批评与激愤之情也就更加浓烈了。下阕最后一句中,词人并没有直接表达送别之意,而是承接上句的''西

北有神州”,先提出“此事君自了”(指抗金大事),然后再说''千古一扁舟”,可知这里词人是在勉励

友人应以国事为重,不妨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因此,从中也可看出词人对

友人担当起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的勉励之情。

四、(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

李频©

五月倾朝谒紫宸②,一朝无分在清尘。

含香®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④邻。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注】①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

百姓困苦。②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③含香:指侍奉君王。④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

乡浙江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

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代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

C.第七句陈述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报答相公的恩情,以此表达诗人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

D.虽然诗人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截然不同的。

2.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面对建州的混乱局面,诗人主动请求外放,平乱治民。②依法治政,实行法治。

诗人依法断案,体现法治思想。③劝农生产,发展农业。诗人鼓励百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④爱民如己,

心系百姓。诗人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出爱民重民之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失落伤感”错误,结合注释“此诗作于其

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可知诗人为民请命,勇挑重

担,为国分忧,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在朝拜之列而失落伤感。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诗歌信息的能力。结合注释“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

平)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可知诗人勇挑重担,为国分忧。面对建州的混乱局面,诗人

主动请求外放,平乱治民。结合“折狱也曾为俗吏”,可知诗人决定依法治政,实行法治。诗人依法断案,

体现法治思想。结合“劝农元本是耕人”可知诗人劝农生产,发展农业。诗人鼓励百姓积极开展农业生产。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以及注释“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刺史时。

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可知诗人爱民如己,心系百姓。诗人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体现出

爱民重民之心。

五、(2022•河北邢台•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久雨

王安石

煤食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

羲和①推车出不得,河伯②欲取山为宫。

城门昼开眠百贾,饥孙得糟夜哺翁。

老人惯事少所怪,看屋箕踞歌南风©。

【注】①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②河伯:古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③南风:古代乐曲名,借指

帝王之歌,用以颂扬明君惠政爱民或施惠于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总领全诗,其中“雨”字点明写作对象,“久”字点明雨下的时间之长。

B.首联下句正常语序应是“鱼龙吹白沫上岸”,写的是河水因雨大而冲上堤岸。

C.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意在与夜里百姓饥饿对比,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D借老人歌唱《南风》曲,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帝王应该积极地救助百姓。

2.诗歌前两联是怎样描写久雨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纯用侧面描写。借天空、河水、羲和、河伯来写雨之久,无一字正面写雨,却处处表现雨下得久。②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以“煤鱼”喻乌云,写天色浓黑,下雨之广。“无寸空”以夸张手法极写雨久。

③运用想象。想象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来表现雨之久。④运用典故。以“羲和”

的典故写太阳出不来,以此表现天阴雨大。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比”错,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和夜里百

姓饥饿难耐都是侧面来写雨“久”的特点,并非将二者进行对比。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久雨”是指下得很长时间的雨。前两联没有直接描写和表现

“久雨”。从描写角度看,首联“煤食著天无寸空,白沫上岸吹鱼龙”描写乌云因雨大而布满天空,河水

因雨大而冲上堤岸;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河伯欲取山为宫”写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

宫殿。通过描写天空、河水、羲和、河伯的状态来侧面表现雨下得久。从修辞手法看,“煤食著天无寸空”

一句,“煤鱼”本指凝聚的烟尘,煤灰,此处比喻乌云,突出天色浓黑,运用比喻修辞;“无寸空”形容

乌云布满天空,语带夸张,从侧面表现雨之久。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写羲和难以出行,结合注释“羲

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可知,这是运用典故,写太阳不能出来,侧面表现天阴雨大。从表现手法看,

颔联“羲和推车出不得,河伯欲取山为宫”就着眼前久雨的状态进行想象,想象着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

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唤起读者的丰富想象力,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从侧面表现下雨之广,下雨时间之

长。

六、(2022•河北邢台•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

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

却终身未能封侯。③榆塞:指边关、边塞。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诗句,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2.下阕“且教儿诵《花间集》”句为词人故作旷达之语。根据相关诗歌知识推断,以下各组诗句最不可能

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答案】LC

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

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

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故选G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体裁的能力。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

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

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

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

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

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

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故选G

七、(2022•江苏•靖江市刘国钧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

李白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市)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一幅极具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读后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C.颈联中诗人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美好的景致。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示例一:同意。

①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②诗人想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

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作出了

选择。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

逸与入世的矛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

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故选G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如果同意: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

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

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

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

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

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

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

开创一番伟大事业。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

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如认为此诗中作者并无此矛盾,可以分析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

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

八、(2022•江苏苏州•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维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时过夏口④,白头浪里出流城④。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

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

渝城:二均在郴州以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但基调并不凄怆,尤其是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人微、生动感

人。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滥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

2.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右丞此篇结句,得忠

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1.B

.①作者以贾谊拟杨少府,表达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

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④本诗的忠厚平和就体

现在反用贾谊典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

错,首联是作者想象之景,写友人走后来到洞庭湖所见之景,不是实写眼前所见。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诗题中的“贬”字,作者为被贬的朋友

送行,安慰、鼓励朋友乃人之常情。作答时也可先进行联想,然后从具体的诗句中找出依据。尾联意思是:

你此去好比贾谊贬长沙,不会久留,你也不必过于自伤,而去效仿贾谊哀悼屈原的举动。尾联借用典故抒

情,上句运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典故,将友人与贾谊类比,忠贞爱国、品行高洁却受冤被贬,肯定了友

人的才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愤不平。下句写贾谊作《吊屈原赋》之事,“何须”二字为昂扬语,

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以此安慰朋友,认为朋友不会始终处在被贬的境遇中。同时肯定友人的才

德,表示友人将不会久居郴州,不必效仿贾谊去凭吊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尾联借

用典故,将杨少府比作贾谊,又反用贾谊典故,用贾谊的典故宽慰朋友,作为受到赏识的才子,远谪郴州

的日子并不会太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这正是本诗的忠厚平和所在。

九、(2022•江苏•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家山好

刘述①

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

【注】①刘述:字孝叔,湖州(别称“水晶官”)人。举进士,神宗时累官刑部郎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E项的一项是()

A北宋时,词牌名与词的情感、内容已大多没有关联,本词也是如此。

B.“挂冠”用典,指辞官归隐。“旧烟萝”代指故乡,透露出故乡风景之美。

C.“水晶宫”与“晴溪短棹”暗相呼应,写出江南水乡特色,点出人物活动。

D.这首词不避口语,语言直白,直接表露词人的情感。

2.“挂冠”之后,词人感慨颇多。词中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LA

2.(1)由“功名富贵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