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D/35/wKhkGWcx2YqAdkpqAAJqMs9aAMk649.jpg)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D/35/wKhkGWcx2YqAdkpqAAJqMs9aAMk6492.jpg)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D/35/wKhkGWcx2YqAdkpqAAJqMs9aAMk6493.jpg)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D/35/wKhkGWcx2YqAdkpqAAJqMs9aAMk6494.jpg)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2D/35/wKhkGWcx2YqAdkpqAAJqMs9aAMk64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百京
模拟•基础演练......................................................
重难・创新演练.....................................................7
真题・实战演练.....................................................11
f模拟•基础演练
1.【新石器时代文明】陶寺遗址为龙山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考古发掘出1309座墓葬,其中大型墓仅有6
座,不到墓总数的0.5%o大型墓内有木棺,棺底有朱砂,随葬品多达上百件,最多的达200余件。大型
墓的左右两侧,往往对称地分布着两座中型墓,埋葬着装饰华贵的女性死者。据此推知,陶寺文化时期
()
A.氏族公共墓地出现B.母系氏族社会形成
C.社会贫富分化悬殊D.国家初始形态明显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材料“大型墓仅有6座,不到墓葬总数的0.5%=大型墓内有木棺,棺底有
朱砂,随葬品多达上百件,最多的达200余件”“大型墓的左右两侧,往往对称地分布着两座中型墓,埋葬
着装饰华贵的女性死者”,表明陶寺文化时期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了特权阶层,
C项正确;根据“陶寺遗址为龙山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结合所学龙山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共墓
地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根据“陶寺遗址为龙山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结合所学龙山时代处于新
石器时代晚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B项;国家初始形态出现的依据包括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及各种礼
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等,D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2.【新石器时代文明】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多数村落的农作物种类为粟和黍,只有淮河流域的贾湖遗
址发现有水稻。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原的不少遗址如泉护村、大河村、西高崖、下王岗、下集等都发现了
稻作遗存,当时中原地区呈现粟、稻兼种局面。这一变化()
A.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B.奠定了南稻北粟格局
C.催生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反映了原始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早期中原地区水稻遗址较少,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水稻种植扩大,并发现了许
多稻作遗存,这表明随着稻作农业的北传,仰韶文化粟作农业经济体系中出现了混作特征,这是原始农业
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多元一体是指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水
稻向北方推广,并不是南稻北粟格局,排除B项;国家初始形态主要体现在阶级分化、城市建筑等方面,
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新石器时代文明】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从遗址选出
炭化种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盘(水稻加工残留物)、33粒粟、27粒小麦及6粒
大豆。据测年材料反映,农作物遗存可追溯到距今约5800年。该发现可以佐证()
A.稻作农业起源于中原地区B.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C.不同区域间经济物质交流D.贫富分化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屈家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遗址,位于湖北长江流域,
遗址出土了大量水稻炭化种子,也有粟、小麦等作物种子,是外来传入该地区的作物,说明不同区域经济
物质交流,C项正确;稻作农业起源于长江流域,并非中原地区,排除A项;该遗址的农作物种子无法佐
证贫富分化和国家出现,排除BD项。故选C项。
4.【夏商的统治和文化遗存】下图所示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日用陶器。这些陶器可用来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具备早期国家形态B.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
C.对外辐射能力加强D.汇聚了多元文化要素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的中国。根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是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该遗址出
土的日用陶器涉及东方、南方及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因素,说明二里头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D项正确;
二里头作为王朝都邑,城市和建筑规模极其庞大,说明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形态,但与题意
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日用陶器,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的结论,
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二里头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无法得出对外辐射能力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故
选D项。
5.【夏商的统治和文化遗存】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爨、铜甑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
铜文化特色,青铜冶炼涉及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市境内发掘的强国墓地,
出土的陶尖底器、柳叶形青铜剑等典型蜀文化风格的器物,时代跨周文王、武王至昭王、穆王时期。由此
可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A.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B.文献记载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
C.中华文明具有“连绵不断”的特征D.中国古代区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动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
“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区近年出土的铜尊、铜爨、铜甑等,明显带有商王朝青铜文化特色,青铜冶炼涉及
的范铸、焊接等技术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陕西宝鸡……蜀文化风格的器物”可知,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
在青铜冶炼技术方面存在相同的做法,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考古
发现对历史真相的的证实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未涉
及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商周时期,无法反映出中华文明“连
绵不断”的发展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中华文明起源特点】2000年江西省鹰潭市发掘了距今约3500—3100年的角山窑址,其出土遗物主要为
陶器和石器,还首次同时发现马蹄型窑和龙窑(马蹄型窑是我国北方常见的窑型,而龙窑则是我国南方常
见的窑型)。角山窑址的发现()
A.呈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B.反映了原始手工业的领先发达
C.见证了中国较早进入文明时代D.体现了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特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
料可知,江西鹰潭的角山窑址具有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受到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华文
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角山窑址距今约3500—31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但是材料内容
并未体现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特点,排除A项;角山窑址出土了陶器和石器,发现了马蹄型窑和龙窑,这反
映了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但不能说明该地区原始手工业相比其他地区领先发达,排
除B项;文明的标志包括阶级、国家、城市、文字、法律等,其中国家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最重要标志,
材料内容未能体现这些文明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7.【中华文明起源特点】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
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
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
A.中原领先辐射四方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
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
到延伸现象”可知,代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已经融入到中原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
一体发展,C项正确;题干谈中原文化受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影响,而非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
题干也未强调中国文化不受外界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华夷之争,使得周边少数民族的华
夏认同感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8.1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
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
封古帝王后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周朝统治者之所以分封商朝和先代贵族的后裔,主要是为了
体现周王室是这些先代贵族的共主,从而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C项正确;周王室和这些先代贵族之间没有
血缘关系,因此并不是强化血缘等级关系,排除A项;这一做法是为了彰显天下共主的地位,而不是为了
建立贵族的联合统治以及安抚潜在敌对势力,排除BD项。故选C项。
9.1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所有国家大事,包括军事行动,周天子都要以宗主的资格,按照礼制,
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所有的命令包括作战的命令都必须在宗庙发布。西周的这些做法旨在()
A.表达对祖先的尊敬B.显示周政权的合法性
C.巩固贵族间的团结D.树立天子的绝对权威
【答案】C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西周(中国)。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国家大事在“宗主”、“宗庙”形式下进行,“宗主”、“宗庙”体现了对祖宗的崇拜,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借助祖先崇拜来维系统治,进而巩固贵族间的团结,C项正确;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是表象,
排除A项;西周政权的合法性通过材料所列的举措并不能得以显示,排除B项;西周天子并没有绝对权威,
排除D项。故选C项。
10.1西周的政治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认为,夏桀、殷纣王是因其不修德行,“早坠其命周王朝要想保
住天命,就必须敬德,“知稼嵇之艰难”“知小人之依”,采取各种惠民措施,以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上述观
点()
A.反映出阶级矛盾尖锐B.奠定了儒家思想基础
C.强调了道德教化作用D.为周代商提供合法性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王朝统治者认为夏、商政权之所以被取代,是因为夏桀、殷纣王
不修德行,暴虐无道,丧失天命。而周朝想要稳定政权,统治者必须要敬德,坚持以德治国,敬天保民,
获得百姓的爱戴。由此可知,上述观点强调了道德教化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阶级矛盾的相关内
容,无法得出阶级矛盾尖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的观点是儒家思想的来源之一,但奠定了儒家思想
基础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为周代商提供合法性”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且不是材料强调的重
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1.【商周时期的经济】商周时期,甲骨文的内容涉及祭祀、求雨、王命、征伐、狩猎、迁徙、生育、灾害、
死亡等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则集中于对制器者受天子册命、贽见等活动的记载。这反
映了()
A.社会礼乐秩序逐步建立B.书法从文字中独立出来
C.青铜器的审美表现力强D.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呈现了
当时的历史,这反映了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D项正确;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与社会礼乐秩序的建立无关,
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文字是实用性的文字,书法没有从文字中独立出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
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未涉及青铜器的审美表现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商周时期的经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周人始祖后稷长于种植;周公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稽之
艰难”;周成王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这表明()
A.周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快B.周代统治者延续了重农传统
C.农耕经济是以周代商的保障D.重农抑商是周代的基本国策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
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人始祖后稷长于种植”“周成王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可知
周人始祖擅长农业,周朝后面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农业,周代统治者延续了重农传统,B项正确;材料中没
有提及周代农业生产技术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周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快,排除A项;农耕经济是以周代
商的保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是周代的
基本国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商周时期的经济】西周初年,周公要求诸侯“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士大夫不杂于工
商”,致力于心怀天下的事业。同时规定“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由官府设
工正、贾正进行监督管理,按人户编制,世代为奴,不准迁徙改业。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落实了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B.通过社会分工加强国家治理
C.周王赢得了“天下共主”地位D.塑造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公强调“以德治国”,要求诸侯、士大夫致力于心怀天下的
事业,将“七尺以上”民众纳入政府管理之下,从事农、工、商等生产经营性行业,反映出西周时期通过
社会分工加强国家治理,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农工商的分工和对经济的管理,不能得出落实了以德治
国的基本原则、周王赢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结论,排除A、C两项;塑造“学而优则仕”观念的是科举
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史记・殷本纪》中有商王武乙对天加以羞辱、杀戮和“射天”的记载;
西周的统治者则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体现了()
A.仁政思想的继承发展B.天命观的理性色彩
C.社会根本转型的产物D.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王武乙的行为代表了对天的挑战或对天命观的质疑,
而西周统治者的观点则明确表达了天命并非盲目青睐某一统治者,而是根据统治者的德行来辅助,这种观
点体现了对天命观的理性思考,B项正确;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
项;商周时期并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C项;商和西周属于早期国家,尚未出现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选B项。
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
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
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
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
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
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
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
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答案】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阐释:在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发展。宋朝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参知政事,削弱相权,
加强君权,在地方设置通判、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实现了政治
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在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
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
广,极大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在文化方面,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
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涌现出苏轼、辛
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文明
成果,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题目要求,解答时首先围绕“中华文
明的创新性”拟定论题。然后根据论题,进行史论结合的论述,论述时应针对具体史实展开论述,不可泛
泛而谈。应至少有三段史论。论述最后应对论述进行总结,总结不能是对论题的重复,应有所升华。
:卜重难•创新演练
1.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蚌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蚌塑龙形,把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
推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据此推断,西水坡遗址()
▲西水坡遗址M45墓蚌宝龙(距今约6500年)
A.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
B.原始农耕已产生,种植水稻
C.工具材质以石、木、铜为主
D.典型代表器物为“蛋壳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原始社会后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西水坡遗址M45墓出土的蚌塑龙距今约6500年,属于新石器
时代中晚期,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A项符合西水坡遗址的文化
特征,A项正确;不能确定西水坡遗址的原始农耕就是种植水稻,在当时中国不同地区的原始农耕形式和
种植作物可能存在差异,排除B项;在新石器时代,工具材质主要以石器和木器为主,铜器的使用相对较
少,排除C项;“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与西水坡遗址的文化类型不一定相同,排除D项。
故选A项。
2.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将上古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并指出“各大区系不仅
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由此可知()
A.中华各地文明交流频繁B.中华文明发展延绵不绝
C.中华各地文明发展的同源性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六大区系”,“各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不同地区的文明特点,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征,D项正确;受自
然条件一生产力水平限制,当时各地文明的交流不密切也不频繁,排除A项;材料没有谈及中华文明的整
个过程,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发展延绵不绝”的结论,排除B项;同源性指的是文明的起源具有本质上的
相似性,材料没有对中华文明各大区系文明的起源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同源性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
项。
3.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鬻、盗与爵都是以大汶口一山东龙山文化的弩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
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丞、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
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可说明()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反映了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以及二里头文化的陶丞、爵等
礼器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的发现,玉璋在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的发现,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具有多元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一体,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南北经济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不
能反映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B项。
4.如图为我国出土的一些镶嵌绿松石铜牌,形制、纹饰略有差异,但制作工艺接近,二里头出土的铜牌所
处的时代最早,三星堆最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河南二里头遗址铜牌甘肃天水铜牌四川三星堆铜牌
A.早期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B.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C.区域文明在发展中存在交流的情况D.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从形制、
纹饰、制作工艺看,西北天水、西南三星堆的铜牌都受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天水一带在中
原与四川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说明当时区域文明存在着一定的交流情况,C项正确;图中镶嵌绿松
石铜牌只反映了形制、纹饰的差异,并未直接反映出神权色彩,故也不能反映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A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夏朝我国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排除B项;D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5.2023年,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地区的寨沟遗址,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灰坑、
陶范等不同功能遗存,是一处规模巨大、遗存丰富、要素齐全的商代聚落遗址。材料所示这一时期()
A.开始聚族而居B.发明坯车制造陶器C.初步出现了阶级分化D.文化影响波及外服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寨沟遗址属于商代聚落遗址,但是寨沟地理位置远离商代政治中心,
说明商文化影响了外服地区,D项正确;聚族而居在商代之前就存在了,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
明坯车制造陶器,排除B项;商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而非初步出现阶级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西周时期,疆域不断扩大,不仅囊括夏商之旧壤,而且涵盖新开拓的四裔之地,人们以“天下”“禹迹''等
词语表述所居住的共同地域。由此可见,西周()
A.分封制扩大了疆域B.形成了初步的疆域认同
C.不断扩大疆域范围D.“大一统”成为人们共识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
可知,西周时期,人们以“天下”“禹迹”等词语表述共同居住的地域,说明人们形成了初步的疆域认同,B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西周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分封制扩大了疆域的结论,排除A项;西周不断
扩大疆域范围只是材料的表面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大一统”观念成为人们的
共识,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7.《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有云:“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礼记•乐记》中“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汉代音乐理论也将“宫、商、角、微、羽”的“五声”臣、民、事、物”的“五政”相关联。
上述材料体现出()
A.借助音乐重构礼乐制度B.儒学的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C.音乐艺术获得重大发展D.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凸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和所
学可知,无论是《周礼》还是《礼记》中的内容,都是凸显出音乐社会教化功能,D项正确;西周时期,
音乐本身就是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排
除B项;材料与音乐艺术获得重大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
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
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
A.诸侯挑战王室权威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
C.政治制度特点鲜明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
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广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鲜明特点,C项正确;材料可用于说明西
周政治制度特点鲜明,未体现诸侯挑战王室权威,排除A项;此时宗法分封并没有逐步弱化,排除B项;
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9.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
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耙等。这表明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耙”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在甲骨文中有许多与“农业”相关的记载,说明农业发展在当时备受重视,C项正确;小农经济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铁犁牛耕得到应
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是家庭与宗族,因此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建构起点是家庭伦理,
以忠孝仁义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层层递进的人格发
展轨迹,而仁、义、礼、智、信则是个人品德要求的基本面向。在“天人合一”哲学下,政治的泛道德化
确立了政治的合法性,也在无意中为政治活动划出了伦理边界,基于政治伦理的民本主义传统成为专制“政
统”下坚韧的''道统";“天人合一”哲学基于家族伦理演化出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父权政治的“立君为
民”和民本主义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道德基础和合法性,民本主义则要求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善政,倾
听和回应民意。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天人合一”与“天下大治”。第二,民本主义与道德伦理。
第三,“人治”社会与精英治理。
——摘编自卞学勤等《本土生发与现代转向:现代国家治理的传统文化基因》
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
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阐述:汉武帝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者将儒学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春秋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建立中朝、颁布推恩令、分设刺史巡察州部等政治措施,加强中
央集权。与此同时,汉代实行了察举制,以道德才能作为主要标准,加强对人才的选拔与考核。在选拔官
员时,则将孝廉作为最主要的科目,践行了儒家“德治”的理念。自宋代起,随着理学的兴起和传播,理
学通过乡约、圣谕等形式逐渐影响到基层,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忠孝节义等观念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
导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成为古代基层宗族自治的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蕴含着明显的道德伦理和儒家人治色彩,为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留下了宝贵
的财富。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为古代中国。首先根据“父权政治的‘立君为民’和民本
主义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道德基础和合法性,民本主义则要求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善政,倾听和回应民
意”“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是家庭与宗族,因此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建构起点是家庭伦理,以忠孝仁
义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等内容,可拟论题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然后可从古代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古代社会治理模式、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等角度展开论述。如:汉武
帝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统治者将儒学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春秋大
一统”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建立中朝、颁布推恩令、分设刺史巡察州部等政治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与
此同时,汉代实行了察举制,以道德才能作为主要标准,加强对人才的选拔与考核。在选拔官员时,则将
孝廉作为最主要的科目,践行了儒家“德治”的理念。自宋代起,随着理学的兴起和传播,理学通过乡约、
圣谕等形式逐渐影响到基层,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忠孝节义等观念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导思想,深刻
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成为古代基层宗族自治的重要前提。
最后总结升华主题,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蕴含着明显的道德伦理和儒家人治色彩,为现代中国
国家治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_才真题•实战演练14
1.(2024•全国新课标卷)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
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
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
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
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
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
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
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
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浙江卷1月)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
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缄丝技术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
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缄丝技术,A项正确;夏、商、西周
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
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江苏卷)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
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
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
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
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周晚期到战国晚期(中国)。题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来源于《史
记》,这是文献史料,而“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是实物史料,这两种史料可
以推断出秦人养马的史实,故研究历史时,应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西周晚期原始农耕和畜
牧已经存在,但材料未涉及原始农耕的出现,排除A项;秦人是否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中的苜蓿属
植物和马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且史料间要相互认证,排除D
项。故选B项。
4.(2023•全国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
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
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
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
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
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
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5.(2023•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
精美,刻有“屋侯”等文字。“屋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度侯”等文字,而“耍侯”
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
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
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天津卷)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
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
国);“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
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
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A、B两项;“皓
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北京卷)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
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
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D.注重仁义道德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
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
“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
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
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
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浙江卷1月)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
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
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己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
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
项。故选D项。
9.(2023•广东卷)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g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
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
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
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
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
10.(2023•全国甲卷)
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
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
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
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
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答案】(1)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
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
“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
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
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
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
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影响:结合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
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
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11.(2023•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
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商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秦统一使用小篆
汉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唐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宋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元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埼为代表
明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清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
民国
于书法振兴
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
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信息;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