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3信息性文本阅读
一一观点的论证与迁移
考点解读
在近两年新高考试题中,分析行文思路和行文技巧,文内信息的迁移与运用,属于考查重点。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从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细心解读,明确观点,明晰支撑材料,明白行文过
程和方法等。信息的迁移与应用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结合文本
谈具体看法;二是所给的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
系。其实,说到底,仍然是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把握与分析能力。因此,真正读懂全文,准确把握
文本的观点,仍是做好此类题目的基础。
考向一行文思路的分析
【真题再现】
例“2021,新高考全国I卷T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
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
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
形成照应。
例2[2021•新高考全国II卷T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答案】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然后亮
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
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再从"基准意识〃的角
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技法点拨】
1.熟悉论点常见提出方式
论点提出方式作用表述
标题显示论点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然
开头第一句提出论点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
由某个故事或针对现
实中某种现象(或事
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或观点)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论点
简明地阐释后提出论
论点的提出有理有据,自然流畅
点
就所涉及的现象或问
题发问,进而引出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加有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论点
结尾总结出论点卒章显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
2.论证思路答题步骤
(1)首先,作者借xx(现象)提出XX论点,或XX论题,或XX问题;
⑵然后,(分角度分析问题)从XX等方面,运用XX论证方法或论证方式来论证观点;
⑶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答,有的不需要)
⑷最后,重申论点或做总结,得出XX结论。
注意心)最好用上连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2)不能只答纲目,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有论
证方法、特点的最好也加上。
考向二分析论证方法与特点
【真题再现】
例1[2023・新高考全国I卷T5]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答案】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
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
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
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
中的“竞争性真相"。(每点2分)
例2[2023•新高考全国II卷T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
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
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可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
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例3[2023•新高考全国甲卷T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B.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
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
D.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论点以及论证的能力。
C."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错误,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第
五段开头用“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
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古史体系”进行了总结,由此可知,列举这些
考古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例4[2023•新高考全国乙卷T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B.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的认识有稳定性。
C.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者应具有的态度。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
【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D.”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更青睐文学史"错误,材料分析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指出了
它们的不同和联系,但并未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
【技法点拨】
一、论证方法
解答论证方法题时不仅要准确判断论证方法,区分易混方法,而且在主观题中涉及论证方法
时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什么论点,达到了什么样的论证效果。
论证方法标志判断论证效果
举例论证"譬如〃〃例如〃等典型、有力
引用论证〃……〃,或"XX曾说过〃等增加权威性,引用古诗词可增加文化底蕴和文学韵味
对比论证〃正像〃〃反观〃等鲜明突出
比喻论证〃如〃〃好像〃等通俗易懂,说理生动等
因果论证"因为〃”究其原因〃等逻辑性强
二、论证特点
论证特点涉及的角度比较多,主要包括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等。在
指出各角度特点时还需要点明各种特点效果,分析其作用。
引论(开头):提出论题或论点
本论(主体):层进式(使论述深入)、
对照式(使观点鲜明)、并列式
结构(使论述层次清晰)
结论(结尾):归纳总结
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
1方法」
立论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
论证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特点,
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
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1方式「
注:先破后立,还是先立后破(无明
显特点则不答)
语言的严密:使论证严密
语言的通俗:使论证易于理解
用词的角度:衔接语、关联词、
修饰词等的使用
语言
句式的使用:反问句、感叹句、
倒装句等
用词的科学性、准确性
考向三观点迁移运用
【真题再现】
例1[2023•全国甲卷T6]6.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
哪些思考?
【答案】①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从
而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②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等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
的属性中去。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例2[2023•全国乙卷T6]6.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
概括说明。
【答案】①一种行为是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②另一种行为是反思我们
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例3[2022•新高考全国I卷T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
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答案】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体
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
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跨越时
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
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
合文章内容概括观点,其次结合题干具体作答。
例4[2021•新高考全国I卷T5]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
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
【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
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
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技法点拨】
1.运用文本观点解读题干现象
运用文本观点解读题干现象是指题干提供某种现象或材料,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这实
际上考查的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题干中的现象或材料变成了论据,用题干中的论据去论证文中
的某一观点,体现具体的论证过程即可。
解答这类题可以采用以下“三步骤"。
第一步[读懂题干材料,理解材料内涵,要逐字
审题干逐句地去理解。明确题目是针对某一则
明要求材料,还是需要综合考虑
找到题干材料与所指材料中的文本观点
第二步
之间的联系,找关联时,要根据题干材
找准材料料逐一在原文中查找,文中的观点有可
和文本间能是分散的,需要进行一一分析归纳
的契合点概括
第三步
"文本观点+材料分析”或“材料分析+
分析材料,文本观点”
有条理答题
2.运用文本观点解决题干问题
运用文本观点解决题干问题考查利用现有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真题的问题分为
文本中出现的某一问题和文本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一问题。不论是哪一类问题,都需要紧紧
依靠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的观点去解决问题,故把握文本观点依然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其次要找
到产生问题的根源,根据根源来寻找解决方案。
一、文内问题
第一,审题干,确定问题的所属对象。
第二,从文中分析筛选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三,从文中筛选题干中个性问题的解决途径,以及个性问题所属的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四,整合信息,同类合并,从原因和解决途径两个角度归纳概括答案要点。
二、文外问题
第一步,审明题干,揭示问题本质。
第二步,联系文本,提取相应观点。
第三步,筛选概括,整合解决途径。
材料中提到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成绩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措施。问题可以转化为
"措施"‘问题"是"措施"的依据,"措施"是针对"问题”提出的办法。故提出解决方案时要从成绩和
问题两个方面去总结。
【通关训练】
一(河北邯郸市2024届高三上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
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
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
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
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
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
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
主题和结论。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
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
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摒弃了这两种选择,他在剧作《伽利
略传》中故意安排了一个最为难的结构:伽利略在教会的火刑威胁前屈服了,公开宣布自
己的科学发现是谬误,教会因此赦免了他死罪,而他原先的学生和朋友也从道德上把他流放了,
再也没有人理他;孤独的老人在二十年后又有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甚至比二十年前的发现更重
要。这让他的学生们产生了困惑:他当初该不该屈服?当初如果不屈服,必定死亡,那也就说
不上后来的科学成就了;但是,屈服又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显然,布菜希特自己也没有结论,
甚至连偏向都没有,他让广大观众与自己一起卷入苦恼。但对艺术而言,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
正在这里,它让人们因苦恼而高贵。
④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也是如此。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对于老人与海的搏斗
展开了很有力度的描写,但这并不是这个作品走向伟大的理由。它走向伟大的理由只有一个:
谁也说不清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
不能被打败。”如果有一个读者凭着这一些信息说老人是胜利者,那么,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
拿出充分的理由说老人是失败者。彼此相反的理由可以是四条、五条、六条,乃至无穷,条条
都有驳难者。于是,人们不能不想起,人类历史上的胜利和失败几乎都是如此:永久的两难,
永久的转换,永久的无解。
⑤其实,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这种两难早就有过深入论述,他把两难结构的哲学
原理,归结为“两个片面都具有充足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的悖论”,也可称之为"二律背反"。
由于"背反"的是"律",而不是故意设计的戏剧情节,因此这种“背反”是两强共构。如果对峙的两
方面有了强弱,那就很快构不成对峙,对峙成了虚假。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悲剧中的几个最高
典范,都是两难结构。
⑥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的结构。那这两难结构能在中国作品中获得印证吗?当然
也能。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难。
⑦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结果只能保持杰
出,却与伟大无缘。这个巨大的陷阱,可称之为“两难的调解方案”。这种调解方案,是出于世
俗心理而在万丈深渊上勉强勾画的安慰之桥。勾画这种安慰之桥的,首先是评论家。他们首先
要安慰的不是民众,而是自己,因为他们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万丈深渊。例如评论《伽利略
传》,评论家最常规的说法是,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科学家",伽利略是“科学上
的巨人、人格上的矮子”等,硬是让一个人的“自身矛盾"来解释世间人生的共同难题。不少评
论家还会寻找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对作品的两难进行解释。而对于创作者来说,艺术创作中,
最怕“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宣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上来就把书中的故事全都高屋
建存瓦地看透了,从这一点上说,《三国演义》是优秀作品但不是伟大作品。
⑧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不封闭于某段历史、某些典型,而是直通
一切人,也不封闭于各种“伪解决状态”,而是让巨大的两难直通今天和未来。一般说来,不封闭
程度越高,也就越伟大。
(摘编自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音乐、美术等,在伟大作品的身上,都普遍存在着“两难结
构"。
B.用艺术方式来表现科学家伽利略的这两种常规选择,任何一种,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
的结论。
C.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存在"两难结构",黑格尔对此早就
有过论述。
D.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封闭性,它们直通人心,穿越时代,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和想象
的空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真正的杰作,还是那些伟大的作品,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
B.文章第②段中的"拐杖"与第⑦段中的"调解方案”,虽表述不同,但其效用是相似的。
C.有些评论家的天赋和心力理解不了作品中的两难,因此他们提出“调解方案",来安慰自己。
D.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不作看透一切的宣教,否则很难创作出伟大的
作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⑦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关于《诗经•静女》的主题,《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君无道,夫人无德",南宋朱熹认为是“淫
奔期会",而今人多认为是在描写男女爱情。
B.关于曹禺先生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虚伪、冷醋、自私的小人,
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情深义重的人,莫衷一是。
C.电影《祝福》对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作了这样一处改编: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但仍然被禁止参
与祝福时,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D.白居易《长恨歌》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既有同情也有批判,陈鸿也根据这一事件创作
出《长恨歌传》,“亦欲惩尤物,室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4.文章第⑥段中说:“从《离骚》到《红楼梦》,最伟大作品的背后,也都埋藏着‘二律背反'的两
难。”请从《离骚》《红楼梦》中选择一部作品,任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中的“两难"。(4分)
5.作者是如何证明伟大作品中都存在两难结构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l.CC项,"黑格尔对此早就有过论述"错误,选项中的“此〃指的是《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中
都存在“两难结构”这一现象而原文中,黑格尔"早就有过深入论述"的是"这种两难",而非这两个
作品中的“两难结构",选项偷换了概念。
2.AA项,"都不一定有正确的主题和合适的艺术形式"原文没有提及,根据第②段"伟大的艺术
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可知,作者探讨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与“清晰的主
题思想”之间的关系,与"正确的主题“无关。
3.D文章第⑦段的观点是“两难结构有一个巨大的陷阱,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失足其间,
结果只能保持杰出,却与伟大无缘"。本段从评论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进行论证。A项是研究者
(评论者)对同作品主题的不同看法,没有涉及"两难";B项符合整篇文章的观点,但不符合第⑦段
的观点;C项,《祝福》原作本身对祥林嫂捐门槛后的情节走向是有明确交代的,所以电影版的相
关情节不属于“两难”;D项符合题意,根据表述,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应该如何看待,《长
恨歌》没有给出明确偏向性的答案,而《长恨歌传》则进行"宣教":"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
来者也。"从这一点上来说,《长恨歌传》不能算是伟大的作品。
4.答案:《离骚》示例一:诗人对君主的态度存在"两难"。一方面”恐美人之迟暮”,诗人渴望“乘骐
骥以驰骋兮",表现出忠君、报君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怨灵修之浩荡兮",体现出"怨君"的态度。示
例二诗人的"进"与"退"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渴望"乘骐骥以驰骋
兮,来吾道夫先路”;另一方面,残酷的现实让他"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而即便选择
了"退",他改变楚国现实的理想也一直都在。
《红楼梦》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就体现了“两难"。贾宝玉在一些人看来,是情
痴情种,他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是不肖子孙,他乖僻邪谬、不学无术。示例二:
王熙凤的人物特点也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
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权敛财,严苛待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指出“两难"2分,结合文本分析2
分,满分4分;没有指出“两难"或对"两难"理解有误,只是从作品中找到两个相反的方面进行分析,
最多得2分)
4.【解析】根据黑格尔关于"二律背反"的定义,并结合作者对《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
品的分析,我们不难明白,文学作品中的“两难”是指,针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作品呈现出相反
的“两个片面",这"两个片面"都有其充足的理由,相持不下又相辅相成。《离骚》和《红楼梦》中
的“两难”体现在多个方面,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特点,从人物具体的心理、态度、行为,或者从作
品的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只要符合“两难”的基本特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答案:①运用举例论证,获得直接证据。②援引黑格尔的研究成果,从哲学层面找到根本依据。
③通过分析"两难的调解方案"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从反面(间接)加以论
证。(每点2分,满分6分。考生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赋分)
【解析】首先,文章列举了戏剧、小说、音乐、美术等领域的例子,来论证这些领域的伟大作品
都存在两难结构,重点分析的是《伽利略传》《老人与海》两个作品。其次,文章在第⑤段援引黑
格尔的“二律背反"理论,为论述伟大作品中的两难结构找到了哲学依据。此外,文章还论述了“两
难”的对立面"两难的调解方案",评论家的调解方案歪曲、窄化了原作的艺术思想,而创作
者的"解"看似"洞察一切",实则把伟大作品降格为优秀作品。这一点也间接证明,伟大的作品一定
是有"两难"的。
二(长春外国语学校2024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
脸、眼睛和神韵。这表明,在那时的人们看来,真实自然是最美的。在中国,汉成帝宠爱苗条
纤细的赵飞燕,唐玄宗宠爱珠圆玉润的杨玉环,使得“燕瘦环肥"曾经在特定时代掀起一股不小
的审美风潮。尽管人们追求身体美的愿望不曾改变,但由于地域、文化、种族等的不同,历时
的与共时的"身体美学”均呈现出千姿百态。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日益频繁,
地域隔阂被打破,东西方越来越多地共享着时尚身体的审美观念。
②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求从面部轮
廓延伸至整个身体的全面特征,并用这些特征展现自己的个性;然而,借助发型、化妆和体型
锻炼等传统方式来修饰身体,总是存在一定限度;凭借科技支持,医疗美容手术能直接地干预
身体,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于是乎,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
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
塑,成为一种追求身体美的新时尚。在此背景下,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服务范围不断延伸,
已形成涵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医科在内的上百种服务项目。在医美市
场的扩张中,医美广告一一既推销商品和服务,还不断地"生产"消费者一一扮演了十分重栗的
角色。
③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频中一群身
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新氧医美,整整整。女人美了,才完整。”随后画面上浮现
出五个大字一一“做女人整好"。正如费瑟斯通所说,广告就是能把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
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意象附着在肥皂、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
庸的消费品之上。这则医美广告正说明了广告商是如何将女性身体的"美""好"与"自信"”完
美""成功"等价值观进行了置换。
④广告解构那些根植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客体中的意义,利用所谓“任意能指"的效应来重新
解释原有的使用价值。在“身体被认为是最美消费品”的当今社会,医美广告不断培养人们永不
满足的形象消费需求。在这里,广告提供的意象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神话系统,其话语本身就是
脱离具体产品之物的概念性能指,其与生俱来的工具性的特色就是激起对产品的意象与意义的
想象,从而造就出一种真实产品的虚像。这样一来,产品就成了消费者品位、时髦,或者其他
价值观的象征。
⑤在“姿”本主义的市场背景下,美丽才成为普遍的、不可抗拒的宗教式绝对命令。文化学者
陶东风指出,消费工业的制造者们隐蔽地制造了身体的标准模式之后,又通过传媒的力量,反
复强调身体特征的可塑性,人们可以通过技术塑造身体,从而达到自己想栗的、标准的、美的
外观形象。如果不按照这一标准来重塑自己的身体,就会产生对身体的焦虑感。医美广告主们
热衷于把"自信""完美""成功"等字眼当作宣传噱头,利用广告,巧妙地将整形自由与女性的个
人价值挂钩,不断传递“颜值即正义、美貌即成功”的价值观。医疗美容被赋予了一种化腐朽为
神奇的力量一一不仅能让人们拥有姣好的面容和身材,甚至还能享有一定的社会资本。“颜值
至上〃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使得女性的容貌焦虑被无限放大。颜值是就业、婚恋的“敲门豉”,
花钱整容是获得社会性成功的必要投资。容貌焦虑日益蔓延,甚至已经呈现出低龄化发展之势O
例如,2021年10月郑州9岁女孩因"容貌焦虑"患上抑郁,诱因竟是“班主任太漂亮”。正所谓
价值观决定行为逻辑,价值理念的偏差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作用。在错误观念的驱使下,
不少求美者狂热地追求"完美容貌",哪怕最后可能"面目全非"甚至危及生命,也挡不住他们求美
的步伐。“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是由人所建构的,反过来却对人产生了异化作用。
⑥在形塑与传播“颜值即正义”的病态价值观的过程中,广告无疑是最大推手。正是因为广
告的软性劝服,人们相信,体面的人不是像他们自己如此这般地生活着的,它驱使他们急切地
去探视镜中的自我,为身体的不完美而情感脆弱,并鼓励不断改变自己而来消解缘于不完美的
沮丧。医美广告一方面通过将每一个体都会遭遇的衰老或者身体不完美,与女性的社会失败相
连接,以此放大女性的焦虑和恐慌;另一方面,又向女性传递着“身体可以塑造”的神话叙事,
宣扬只要付出金钱和努力,通过"整形”,就可以拥有完美的身体和社会意义的成功与幸福。医
美广告制造焦虑、生产希望、劝服消费可谓一气呵成,从产品推广意义上无疑是成功的。但是
广告除了推销之外,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潜藏或显露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的
健康和谐与文明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医美广告的神话叙事营销得越成功,当代社会物
化女性、贬抑女性倾向就越严重。这正是引发学界深刻反思之处。
(摘编自刘传红、吴思琪《颜值幻象与美丽透支:医疗美容广告批判及其治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的脸、眼睛和神韵不加任何修饰,说明人们崇尚真实自然的美,
这和中国古代“燕瘦环肥”的审美风潮有所不同。
B.比起修饰身体的传统方式,医疗美容手术凭借科技的支持能直接地干预身体,不仅见效
快而且使得人们可以彻底实现理想的美貌。
c.“洗衣机、酒精饮品等各种平庸的消费品"中的"平庸",指的是医美广告宣扬高大时尚的
审美价值观时借用的价格低质量差的消费品。
D.广告除了有推销产品的作用之外,还是文化传播载体,它传播的价值观会阻碍社会的和
谐健康发展,这正是引发学界深刻反思之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21世纪,随着“地域隔阂的打破",东西方原本丰富多元的“时尚身体美学观念"愈发
趋于共同分享。
B.“医美广告的软性劝服",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建构审美标准模式后,又通过传媒强调可以
通过技术塑造身体。
C.“美貌即成功”的观念大行其道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颜值和获得成功
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D.人在遭遇严重的衰老或发现身体的很多不完美后,易产生容貌焦虑,在医美广告的影响
下定会走向求美之路。
3.下列广告词中,不属于利用了“任意能指"效应的一项是()(3分)
A.还你美丽新容颜,做更完美的自己。(丽人整形医院)
B.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孔府宴酒)
C.百年蜜炼枇杷膏,护肺止咳疗效好。(念慈庵枇杷糖浆)
D.飘柔,就是这么自信。(飘柔洗发水)
4.为了让读者了解医美广告及其危害性,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4分)
5.如果要治理医美广告乱象,消除其消极影响,你将提出哪些建议?请依据材料进行概括。
(6分)
1.A2.D3.C
4.①引证法。如:引用乔治•维加莱洛的话,说明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的原因。
②例证法。如:列举具体的医美广告,并深入分析其实质;列举9岁女孩的例子说明“容貌焦
虑“蔓延的危害。
5.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立法监管,禁止违规宣传。
②(国家)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③(医美广告企业)督促医美广告相关企业担负起传播正确文化观念的社会责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可以彻底实现理想的美貌"错,原文是“使得人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他们理想的美貌”。
C."价格低质量差"错,"平庸"是指和“罗曼蒂克、奇珍异宝、欲望、美、成功、共同体、科学进
步与舒适生活”等各种高雅时尚的意象相比,显得世俗平常,并非指"价格低质量差"。
D."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正是引发学界深刻反思之处”错,从原文可见,广告传播的
价值观对社会健康和文明和谐的影响不一定是起阻碍作用,且对"这"指代的内容理解有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在医美广告的影响下定会走向求美之路”错,医美广告只是推手,不必然导致容貌焦虑者走
向求美之路。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根据材料第④段"广告提供的意象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神话系统。其话语本身就是脱离具体产
品之物的概念性能指,其与生俱来的工具性的特色就是激起对产品的意象与意义的想象,从而
造就出一种真实产品的虚像"可知,"百年蜜炼枇杷膏,护肺止咳疗效好”广告语没有脱离具体
产品之物的概念性能指,不属于利用了"任意能指"效应。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引证法。如:"在《人体美丽史》一书中,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指出:人们对身体美的探
求……”引用乔治•维加莱洛的话,说明医疗美容行业乘势发展的原因。
②例证法。如:“2019年8月,互联网医美服务平台“新氧”在视频网站上投放了一则广告,视
频中一群身穿白色裙子的女性一起尖声高唱……”列举具体的医美广告,并深入分析其实质;“例
如,2021年10月郑州9岁女孩因,容貌焦虑,患上抑郁,诱因竟是,班主任太漂亮,”列举9岁女
孩的例子说明“容貌焦虑"蔓延的危害。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可知,“在形塑与传播‘颜值即正义'的病态价值观的过程中,广告无疑是最大推手"“广告
除了推销之外,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潜藏或显露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的健康
和谐与文明进步”可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立法监管,禁止违规宣传。
②结合"正所谓价值观决定行为逻辑,价值理念的偏差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的作用。在错误
观念的驱使下,不少求美者狂热地追求‘完美容貌颜值即正义’的价值观是由人所建构的,反
过来却对人产生了异化作用"可知,(国家)应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
③结合“医美广告主们热衷于把‘自信完美''成功’等字眼当作宣传噱头,利用广告,巧妙地将整
形自由与女性的个人价值挂钩,不断传递'颜值即正义、美貌即成功"的价值观'可知,(医美广
告企业)督促医美广告相关企业担负起传播正确文化观念的社会责任。
三(重庆2024高三开学七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一个梗概。从一方面说,
人品与文品似无必然的关系。魏文帝早已说过:"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①刘勰在《文心雕
龙•程器》篇里一口气就数了一二十个没有品行的文人,齐梁以后有许多更显著的例子,像冯
延巳、严嵩、阮大钺之流还不在内。在克罗齐派美学家看,这也并不足为奇。艺术的活动出于
直觉,道德的活动出于意志;一为超实用的,一为实用的,二者实不相谋。因此,一个人在道
德上的成就不能裨益也不能妨害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家也不应从他的生平事迹推论他的艺
术的人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
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
如。"②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
他们的作品里面。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仅为某一时会即景生情偶然
兴到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绝不能彻底了解他们的文艺。从这
个观点看,培养文品在基础上下功夫就必须培养人品,这是中国先儒的一致主张,“文以载道"
说也就是从这个看法出来的。
人是有机体,直觉与意志,艺术的活动与道德的活动恐怕都不能像克罗齐分得那样清楚。
古今尽管有人品很卑鄙而文艺却很优越的,究竟是占少数,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
去解释。在甲重人格(日常的)中一个人尽管不矜细行,在乙重人格(文艺的)中他却谨严真
诚。这种双重人格究竟是一种变态,如论常例,文品表现人品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个人
如果想在文艺上有真正伟大的成就,他必须有道德的修养。我们并非鼓励他去做狭隘的古板的
道学家,我们也并不主张一切文学家在品格上都走一条路。文品需要努力创造,各有独到,人
品亦如此,一个文学家必须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但是每个人的性情中可以特有一种天
地,每个人的胸襟中可以特有一副丘壑,不必强同而且也绝不能强同。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注释】①出自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意思是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②出自唐代
韩愈《答李翊书》,意思是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
材料二:
千百年来,对于作品与作家德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探讨从未断过。有人说"言为心声""文
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是一致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为人冲淡则
下笔悠远;但也有人认为作品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并无关联,写作者笔下的高雅并不能证明其
为人的脱俗,反之亦然。金代的元好问就曾在《论诗绝句》里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
复见文人”。
人品有优劣,作品有高下。不管作品能不能体现人品,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势必决定他
的思想和境界,进而决定作品的高下。那么一部作品如何才算"高”呢?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比
如艺术标准、美学标准、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等。单从艺术层面来讲,作品的高下
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就像秦桧是卖国贼,人品低劣却擅长书法,写出来的字工
整划一,“颇有可观";胡兰成是汪伪政权的大汉奸,臭名昭著,写出来的文章却文风繁复细密,
文字明艳照人。他们的作品尽管达到了艺术标准,但是却没有达到更高层面的思想标准、社会
标准、历史标准。
文学作品是有文心的,文心就是文学工作者的品性与价值观。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高低,决
定了其文学生涯的长度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在时间的淘洗中留
存下来,写作者自身的精神内涵和赋予作品的更高品位十分重要。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
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
要守住文心,文学工作者必须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很多文学工作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
进行创作,不是专职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做事德
为先,为文先为人。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文学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
俗、庸俗、媚俗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从源头上遏制媚俗文
化的流行。否则作品再多,也不过是徒增糟粕。
想要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文学工作者还要有匠人之心。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学工作者
也是匠人,作品就是他们制造的产品。精心打磨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是身为一个文字匠人的基
本要求,也是重要使命。往浅了说,文学工作者制造的这个产品要让读者能够读得下去,且愿
意花时间去读;往深了说,这个作品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的精神。文
学工作者必须沉下去,弘扬经典,打造经典,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讲好
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
(摘编自潘玉毅《守住匠心守住文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丕、刘勰和克罗齐派美学家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从艺术家的道德成
就推论他的艺术成就。
B.朱光潜认为文艺的渊源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人的思想情感又被其性情品格限制,因此主
张要培养文品,基础是培养人品。
C.潘玉毅认为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有很多,如果单从艺术标准进行评论,作品的高下与写
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
D.业余文学工作者不能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专职的文学工作者更要严格要
求自己,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文品与人品的关系争论不断,关键是因为有些人只看到了现象。
B.秦桧书法艺术水准虽高,却因恶名而隐去了功绩,是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受其道德的影响。
C.《红楼梦》受人推崇,获得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与作者的境界修养密切相关。
D.新时代的文学要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原则,守住文心,更要守住匠人之心。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一一清•李渔
B.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一一列宁
C.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一一清•沈德潜
D.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一一清•郑燮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
可以成为当代文艺青年自我修养的指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但二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
料加以分析。(4分)
LA(曹丕和刘勰是在列举人品与文品背离的现象,并未确切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
克罗齐派美学家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也没有确切地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
系。)
2.D(主次颠倒。守住文心要重于守住匠心。)
3.B(列宁的观点是主张艺术家的人民性。这与材料一认为的人品与文品存在密切关系无关。)
4.①材料中的文艺修养、"匠心",即指"文",文采;材料中作者的道德修养、"文心",即指"质",
质朴。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也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
②作为自我修养的指南,当代文艺青年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
养,提升自己的性情品格,守住文心,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其次要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
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材料一从"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少数现象,不是常
例。②材料二从评判作品标准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按不同的标
准进行评判的结果。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河南普高2024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
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
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
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
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
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
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
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
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
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
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
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
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
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
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
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同,
朱光潜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
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因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
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
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
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
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
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
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
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
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地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
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一一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
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
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
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
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
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
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
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
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
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
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
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
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
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
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
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
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
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
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3分)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
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
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
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
美景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4分)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
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
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
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反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答案】
1D(见材料二第3段,没有说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
2D(无中生有)
3B材料一是对“慢生活”的倡导,批判“竞速"时代年的弊端。
4、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判为主。材
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美学",态度客观中立。
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理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
下。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
验。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2021年,中央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
见》特别指出,栗发扬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
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
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这里的“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既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应有属
性而言,也是针对文艺评论的当下现状而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
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栗力量。在这里,无论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还是提高审美、引领
风尚,都旨在“引导性",内含"建设性”。因此,担负着如此重任与使命的文艺批评,需栗增强
自身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需要在批评实践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捐资助学倡议书模板6篇
- 店铺使用权和代理权转让合同书(3篇)
-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64道压轴题专练)
- 代词-2023年中考英语知识清单(原卷版)
- 天津市五区县重点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 上海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作文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企业间合作战略合同模板集
- 不动产投资合作协议书应注意问题
- DB21T 3354-2020 辽宁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 湖南文艺出版社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 我的家乡安徽课件
- 原油电脱盐电脱水技术
- 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细则
- 专业工程分包业主审批表
- XX公司员工跟投管理办法
- 道路运输安全事故报告、统计与调查处理制度
-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钢结构(本)不计分-3.3小测验答案
-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疏散应急预案(精选14篇)
- 不合理处方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