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难点02议论文阅读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
(-)议论文知识点相关题型解题思路
1.论据及其作用
题型: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充论据。
补充论据: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
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补充论据要注意所选题材的一致性;注意所证明的论点的一致性;注意语境句式的一致性;注意所选题材古
今中外的全面性问题;注意所选的一定是名人的事例或名言。)
2.论证的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分四种:总分式、层进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
题型:判断文章层次结构,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
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其次”、“再次”这
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系。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一一分析问题(本论)一一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
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二)其他题型及解题思路
1.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他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三是理解词语
对表达中心和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
词语的指代
这类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有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能
从原文中找出指代内容的,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
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2.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可以先看画线句句式有何特点,在分析该句的句意,最后从词序、句序排列及成语、修辞的运用等
角度综合评价概述。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②分析修
辞手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③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可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用通俗易
懂的语言把作者阐述的哲理表达出来。
不管是哪类句子的理解,都遵循紧扣文章中心论点、联系上下文(语境)、组织归纳语言的步骤。
3.位置互换或者材料归位:
此种题型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先概括段落内容,然后从这几段内部来看,注意是否存在逻辑关系,一般不能互换的几段之间多为层进
式结构;
(2)然后从这几段和上下段落的关系来看,比如考③到⑤段能不能换,就可以看看②和③段之间有没有联系,
比如他们是承接关系的;同样,也可以看⑤和⑥段之间有没有联系。
(3)最后,可以看看这几段的内容和上下文有没有呼应。比如第③段讲“学术研究”,第④段讲“文艺创新”,
那可能在第⑥段中有“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新”中这样的句子,这就是上下呼应了,所以它们的顺序不能换。
(4)材料归位只需再加上材料与所在段落是否在内容匹配,和论点是否一致。结构上参考(2)(3)点。
4.语段的作用
完成这类题目,我们应在掌握特殊段落作用的基础上,就具体文段作具体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1)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3)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
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关于……的内容,引出下文对……的议论。
结尾段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
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6)提出问
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5.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
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
见解和主张等等。
议论文一般为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在做题时先要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找出论点,再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理清
各段中的事实论据、人物名言,搞清论证结构,必要时划出关键词、句,最后做题。
※例题解析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
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庄童,他能认
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肯,也不会一听到不同
的本肯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
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
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今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有“偏
执”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究,以惊
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说”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
“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
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
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梁启超羯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
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被割喉,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
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
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他们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
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永远只是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
也是献给同类。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
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6分)
弗朗西斯•福山这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者,在发表《历史的终结》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在发表《政治秩序的起
源》之后,他又被视为“野心极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
的社交。
【参考答案】
3.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该段观点“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
尊严”相一致。同时,与本段其他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应该先分析材料,弄清楚材料论证的是什么,再选择放在哪里比较
合适。根据材料中的“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可知,福山面对
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第五段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
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论证的都是“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
的人格与尊严”,故材料应该放在第五自然段。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
①“自知之明”一词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
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
思是说能清楚认识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难的是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
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
容易自大。只有科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真正做到自知之明。
③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
剧。当然也有杆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④那么,人如何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呢?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
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人要有自省吾身的意识,更要有严于
剖己的态度。严于剖己就是要对自己的言行表现进行思考分析,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自知。人具备了自知之
明的胸襟,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
⑤“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
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很容易受到诱惑,以致酿成许多人生苦果。而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
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可见,自知之明对于为人处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⑥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越高,求
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
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羯动力O
(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3)
现实中人们常常无法
准确评价自己.
要有自省吾身的意识。
(4)
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
趋利避害,人生道路也
会更顺畅。
(5)
10.有同学认为,第④段画线句放在第⑤段结尾处更合适。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答案】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9.(1)人贵有自知之明。(2)做到自知之明的方法。(如何做到自知之明?)(3)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4)
要有严于剖己的态度。(5)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
10.我赞同,画线句阐述了自知之明对于个人人格、行为、品格及事业的重要意义:而第④段主要论述的是做到自
知之明的方法,第⑤段则论述了自知之明对为人处事的重要意义(人有自知之明的重要意义),画线句与第⑤段论
述内容是一致的,所以放在第⑤段更为合适。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本文围绕着人要清晰的认识自己以及如何做到有自知之明,因此可以判断出文章标题“人贵有自知之明”为
中心论点;
(2)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人贵有自知之明,同时和第②③段共同点出了自知之明可贵的原因,第④段点出
做到自知之明的方法,第⑤⑥段点出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意义,因此(2)处应为“做到自知之明的方法”;
(3)文中第①②③段点出了自知之明可贵的原因,从第①段”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
解剖自己难”能够看出,第一个原因是: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因此(3)处应为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
(4)根据文中第④段“人要有自省吾身的意识,更要有严于剖己的态度”可以看出,要做到有自知之明,需要先
做到:一有自省吾身的意识,二有要有严于剖己的态度;因此(4)处应为要有严于剖己的态度;
(5)文中第⑤⑥段点出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意义,第⑤段论证了有自知之明“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人
生道路也会更顺畅”,第⑥段则论证了“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因此(5)处应为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
动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
第④段画线句意思是具备自知之明对于其人格、行为、品德、事业都有巨大的帮助,这句话强调了自知之明的重要
意义。文章中第④段主要强调的是“人如何才能做到自知之明”,因此第④段画线句与第④段内容并不相符;文章
中第⑤⑥段点出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意义,其中第⑤段“自知之明对于为人处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知强调的是自
知之明对于“为人处事”的重要性,第⑥段“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强调自知之明对于“求知”的重要性,
因此第④段画线句放在第⑤段更加合适。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
①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
向大众,最近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便是其中代表。
②古人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
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如何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让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嘉续文化根脉有重要意
义。
③激发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以及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利用这份共情可以有效助推
古诗词传播。“中国诗词大会”选取“少年”“出发”等节目主题词,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
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诗词节目中选取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自然山川、田国边塞、爱情
婚烟、思亲怀乡、家国情怀……都流露着抒情主体真实丰厚的胸襟和性情。诗人们真诚地拥抱生活,坚韧面对多舛
的命运,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再加上康震、郦波、蒙曼等专家学者的解读,使我们这些听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
力量。
④“中国诗词大会”邀请的非遗传承人、空军飞行员、缉毒警察、搜救犬训导员等时代传诵者,用自已的故事
诠释古人的诗意、诠释古典诗词的力量。由贵州支教老师梁俊改编的清朝诗人袁枚的《苔》,以对原作的点化改写
为主。袁枚的《若》本是一首咏物诗,经贵州山区的孩子们翻新流唱后,阐发出新的价值,成为对平凡而卓越的生
命的祝福。“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新作给予山区孩子对抗卑微的勇气,深化了原作
的内涵,感动了亿万国人。借助传诵者的风采,增强古典诗词的感染力,助推了古诗词的时代传播。
⑤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互联网时代,这种传播成为身边常事。随着微信被大众广泛使用,很多致力于古诗词创作、传播、研究的微信公众
号也不断涌现。吟诵、赏析、推介诗歌,开展诗歌创作培训,力求打造高品质的古诗词微信公众号,让人们在繁忙
xudnxiao的生活之余,感受文字的魅力,探寻诗意生活。在古典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
面,期待看到更多节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新意的探索,让古典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⑥文化传承必须注重与时俱进,如何在充分挖掘古典诗词生命力、感染力的基础上,用好传媒技术,准确生动
地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在传播实践中持续探讨的话题。希望有更多优质的内容、精彩的创意、活
化的手段被应用到文化记忆嘉续传播之中,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有删改)
8.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o
9.根据第②一⑤段,完成下列填空。
(1)第②-⑤段围绕“”展开论述,首先第②段阐述了,接着第③④⑤段论述了激
发古典诗词时代魅力的策略。
(2)③④⑤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是o
【答案】上海市崇明区2022-2023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8.由社会现象谈起,引发对本文话题的讨论。
9.①.古典诗词②.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的重要意义
③.这三段按照逻辑顺序,分别从古典诗词内容、创意、手段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做好古典诗词的时代传播。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首段作用。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
众”是近年来的一种社会现象,由此种社会现象,引发对本文话题一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的讨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概括及论证顺序。
(1)根据第②段“如何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让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麋续文化根脉有重要意义”可知,本
段主要讲述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的重要意义;
根据题目可知“第③④⑤段论述了激发古典诗词时代魅力的策略”,综上可知,②一⑤段主要是围绕古典诗词展
开论述的。
(2)根据第③段“激发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以及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利用这份共情
可以有效助推古诗词传播”,“诗词节目中选取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自然山川、田国边塞、爱情婚烟、思亲怀乡、
家国情怀……都流露着抒情主体真实丰厚的胸襟和性情”可知,本段主要从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即内容的方面来
论述如何做好古典诗词传播的,是浅层次的论述;
根据第④段“由贵州支教老师梁俊改编的清朝诗人袁枚的《苔》,以对原作的点化改写为主”,“新作给予山区孩
子对抗卑微的勇气,深化了原作的内涵,感动了亿万国人”等可知,本段主要从古典诗词的创新的方面来论述如何
做好古典诗词传播的,是深层次的论述;
根据第⑤段“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
间”,“在古典诗词传播与立体沉浸影像互动等视听技术的结合方面,期待看到更多节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具
新意的探索,让古典诗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可知,本段主要从传播手段的角度来论述如何做好古典诗词传播的,
是对手段的论述;由上可知,③一⑤段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得的,不可改变顺序。
(二)(15分)
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
①据报道,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
会馆。这里,曾经见证了鲁迅的孤独岁月。
②办刊物失败后,鲁迅独居北京,个人的不得志、国家前途的渺茫,给这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莫大的痛苦。“这
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里这个蛇的比喻,让人对这位未来
的大文豪曾经历的孤独,有着形象的感受。
③步入新时代,当下的中国蒸蒸日上,气象万千。不过从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说二三十岁的年龄是现
代年轻人最孤独的阶段,也确有一些道理。
④呼朋引伴的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往,学生时代的宿舍生活也已经挥手告别。初入职场,尚未打开局面,压力
却已经迅速袭来。父母难免会因为代际沟通的问题,难以完全理解自己。能够给予情感陪伴的伴侣常常还不知身在
何方...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⑤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⑥住在绍兴会馆的几年时间,鲁迅用“钞古碑”三个字一笔带过。而实际上,除了抄写古碑,他还校订古书,
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或许是这些闪烁着古人光芒的物件可以让他感到超越时间的陪伴,或许是一笔一画的
反复善写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精神的力量,“钞古碑”这件事鲁迅一做就是好几年。
⑦而在鲁迅向钱玄同做了那个著名的铁屋子比喻后,鲁迅也从个人精神世界的铁屋子里走出,以一篇《狂人日
记》震惊中国。有人认为,鲁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便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至少,我们的确可以在《中国小说史
略》,甚至在《故事新编》中,看到这长长的孤独期的深厚烙印。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
能量。孤独,被他化作了生产力。
⑧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古代的贤人主张“三省吾身”,或者身体力行坚持
“日课”。这对于每日在现代机构和流水线之中忙碌的人来说,未免过于奢侈。而互联网的通达,在让世界变得触
手可及的同时,也让真正意义上的独处变得更加稀有,让静思内心变得更加困难。即便反思已经变得不再流行,但
请不要轻易用廉价的娱乐和无效的社交打破难得的孤独。
⑨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再加上这样那样的社交规矩,往
往并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而孤独,却能够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
深处。正因为抛弃了万物,反而能让万物了然于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
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叔本华曾很夸张地说:“人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康德则在家乡的小城研读写作到老,甚至未曾亲眼见过高山与大海。但也许正是这种外人看来极端的孤独,造就了
学者们极致的思索。
⑩孤独是一种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或许真的只有一次长期的孤独。离开二十几岁的时光,孤独的青
年人很快就陆续拥有新的角色,成为爱人、父母,或者某个团队的领袖。充实、幸福、责任……或许让人再也没有
长期孤独的机会。
⑪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9.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1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⑴
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
⑵
论点:(3)___________
(4)
H.结合文章内容思考第⑤⑥⑦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请阐述理由。
【答案】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9.列举鲁迅独居北京,孤独对他产生深深影响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论题“孤独”。用“鲁迅孤独的事例”开头,更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10.①.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②.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③.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
识的飞越期④.孤独是一种稀缺品
11.不能调换。第⑤段提出分论点,第⑥⑦段举鲁迅在绍兴会馆事例证明分论点,且第⑤段承接第④段;第⑥段与
第⑦段是递进关系,先介绍鲁迅的事例,后进一步论述这就是孤独的力量。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
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此文第①段从“北京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今年将开始加大腾退保护力度。这其中,便有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
会馆”写起,第②段提到鲁迅故居,都是为了引出论题“孤独”,“鲁迅的孤独”的事例,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证明
中心论点,也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兴趣。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梳理。
第①②段用“鲁迅孤独的事例”开头,引出论题“孤独”,第③④段分析“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绕过的
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第⑤段提出分论点“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然后第⑧⑨⑩三
段分别从“孤独,能给人反思与反省的契机,让人更好地审视自己”“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
期”“孤独是一种稀缺品”来分析论证,最后第⑪段“把握这样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
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总结出中心论点”让孤独成为一种力量”。据此填空即可。
【11题详解】
考查议论文段落的调换。先看这三个段落与前面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
后关系,比如从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先表明观点:不能调换。理由:第⑤段与第⑥⑦二者是总分关系,第⑤段提出分论点“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
生产力”,第⑥⑦段列举了鲁迅在这里“钞古碑”,校订古书,整理古籍,搜集金石、造像的事例来证明分论点。
第⑤段“然而,不必太担心,这种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生产力”承接第④段的“孤独,正在成为很多年轻人难以
绕过的境遇,成为成长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第⑥段与第⑦段又是递进关系,先介绍鲁迅的事例,后进一步分析鲁
迅在绍兴会馆的状态,是酝酿着呐喊的沉默,孤独期的探索,为日后的厚积薄发积累了深厚的能量,总结出:这就
是孤独的力量。若调换,则会造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外婆”改成“姥姥”,编改教材不必这么刻意
赵清源
①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
被改成了“姥姥”。
②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属于方言。
③上海语文课本的这一改动,貌似微不足道,却涉及好几个重要的语言问题。
④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一是儿童称
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
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
⑤之所以引述这段,只想说明两点: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到了“外
婆”。因为在词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释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经成为了通用语。其二,姥姥本来也是方言,或者说,
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如果说因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进教材,邢么,“姥姥”也恐有方言之嫌。
⑥而且,如果从语义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达当事人的身份。因为中国人的称呼不仅
仅是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用称呼来标示关系的远近亲疏。比如,内亲和外戚是不同的,内是同姓,外是不
同姓。“外婆”的“外”,就是准确地表明了身份。
⑦方言和普通话到底是什么关系?
⑧事实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
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
⑨上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汉代称为“通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民国初年称为“国语”,
新中国以后叫“普通话”,名异实同,本质都是民族共同语。而且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
的高要,不断相互模仿、迁就、调整、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
⑩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
知,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等。近年来,“讨说法”“大忽
悠”等方言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也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⑪如上所述,普通话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结果。
⑫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应该首先坚持尊重文本的原则。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相对于作
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能富含历史的、社会的、情感的等多方面的信息。
⑬因此,不尊重文本,对文本的任意删改,都是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破坏,这文字问题,态度问题。
⑭尊重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选编教材的基本态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
件。
(2)请阅读全文填空,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作者反驳教委的答复,首先借助词典义项明确:①、②;接着从语义角度提出理由“‘外婆’可能比'姥
姥'更能清晰地表达当事人的身份”,再通过论述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及文本系统的特点:“③”,从而作
者呼吁④。
(3)下列材料放在和段之间比较合适,理由是0
《论语》记载,孔子当时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执行重要典礼、仪式的时候,也要用共同语
——雅言。回到家中,则讲当地方言。也就是说,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
场合使用,这就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
【答案】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2)①.外婆并不是方言②.姥姥是普通话也是方言③.普通话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结果④.
语文学习要尊重文本
(3)①.⑧②.⑨③.孔子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回到家中,则讲当地方言一事,印
证了第⑧段“事实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
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内容,同时与⑨段内容照应。
【解析】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根据第④段''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四
是指外婆”,第⑤段"之所以引述这段,只想说明两点: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其二,姥姥本来也是方言,或
者说,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可知,作者反驳教委的答复,首先借助词典义项明确:外婆并不是方言,姥姥是普
通话也是方言;
根据第⑧段“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第⑩段“方
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第⑪段“如
上所述,普通话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结果”可知,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及文本系统的特点是:普通话是各地方言
共同融合的结果;
根据第⑭段“尊重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选编教材的基本态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
前提条件”可知,作者呼吁:语文学习要尊重文本。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论语》记载,孔子当时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执行重要典礼、仪式的时候,也要用共同语一
雅言。回到家中,则讲当地方言。也就是说,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场合
使用,这就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记叙了孔子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回到家
中,则讲当地方言。论述了“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场合使用,这就是中
华文明自古以来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印证了第⑧段“事实上,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
从历史上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内容。与第⑨段内容“而且
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高要,不断相互模仿、迁就、调整、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
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照应。故放在⑧⑨句之间。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8分)
怕站而不怕慢
朱光潜
①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
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然而,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
以至完全走不动。
②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
远。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
③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成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作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以同样时间
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④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思
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意中轻轻易易地解决了。
⑤据心理学家的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酿一阵,才得着土生根。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
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
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
如此辗转多次,才容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习
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
常力戒急迫,主张“优游涵泳”。这四个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工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
酝酿。要“优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急迫躁进最易误事。
⑥基督教的圣经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经过,于每段工作完成之后都赘上一段说:“上帝看看他所做的事,看,
每一件都很好!”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来休息,并且加福于这第七天。这段简单的文字
很耐人寻味。我们()需要时间工作,()尤其需要时间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看出它很好;并
且工作完成了,我们需要一天休息来恢复疲劳的精神,领略成功的快慰。
⑦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不曾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静观和回味,以至人
世百态都在快车的窗子里滑了过去。而我们也只是轮回戏盘中的木人木马。有上帝的榜样在那里而我们不去学,岂
不是浪费生命!(文章有删改)
13.结合全文,第2段中的“站”在文中指(1),“慢”在文中指(2),“怕站而不怕慢”这句话在文中
的具体意思是(3),本文作者的中心论点是(4)0
(5分)
14.下面这个材料最适合放在文章③④段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5分)
【材料】比如说,一长页的算学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两小时,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继以二十分钟的
休息,再做五十分钟。也还可以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
15.请评析下列材料中“我”的做法:你是否赞成这样的做法?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
【材料】我有时写作文,心里越想写好,写出来往往越坏,这时我常常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忿的念头勉强写
下去。写不好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不行,于是越写越炀躁,越烦躁也就写得越不像样。
(-)《怕站而不怕慢》(13-15题)(15分)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学校2022-2023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13.(5分)休息(1分);工作效率、效率(1分);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1分);适当休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或
“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也给分)(2分)
14.(5分)③段(1分);这个材料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举了做算学加法习题时,用同样的时间完成习题,适当
休息比不休息完成质量要高的例子(1分);第③段的观点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
效率大得多”(1分)。第④段的观点是:“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1分)。这
个材料作为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第③段的观点(1分);这个材料又与第④段中的中的“休息不仅为工
作蓄力”相照应(1分),所以应该放在③段。(六个要点中答出5点,且大概意思表达得出就给分)
15.(5分)不赞成。(1分)材料中“我”在写作时写不好时还勉强自己去写,导致效率极低,可谓得不偿失。(2
分)在工作无法进行的时候,继续硬着头皮工作下去只会使得效率越来越低下,最后得到的成果也基本都不尽如人
意。这时候如果适当休息一下,效果反而会更好,因为在休息的时候,人的潜意识还是在工作的。这也就会给我们
带来瞬间的“灵感”,到时候文章就可以继续写下去了。(2分)(意思答到即给分)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下列材料中“我”的做法加以评析。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本题也是在考查对文章论点的
理解,即适当休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题干所给的材料刚好是个反面例子,所以我们只要根据文章论点分析导致
其困惑的原因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即可。
(五)市民素养定义城市品格
①城市的价值观引导市民品位,市民素养定义城市品格。时隔十年,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又一次发布《上海
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调查报告》。通过对有效样本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上海市民更加重视
人文素养,对城市价值更加认同。
②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在上海市民看来,对知识的每一次汲取都有助于人生升华。知识并不
意味一切,但很多时候学识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边界。知识素养的不同着实可以让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
题的方式呈现出明显差异。
③不仅如此,上海市民对自己的认识和环境的态度也越发从容理性。大多数市民认为自身的能力和性格才是成
功的关键因素。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追求卓越历久弥坚,
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民“反求诸己”的主体自省与自我革新。
④除此之外,当谈及人生理想时,多数市民将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列为重要因素。兴趣是点燃人生理想的火
炬,社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赛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上海市民在时代条件下积极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让人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⑤上海的市民素养不仅呈现在问卷访谈的分值数据中,还生动展现在实地调研的许多细节中。在浦东新区,调
查员邀请一位30多岁的饭店服务员回答问卷。在半个小时里,她思路清晰、对答如流,对考查人文知识的所有客
观题都做出了准确回答;在静安区,几位古稀之年的市民不仅充满热情地配合问卷调查,还在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饶
有兴趣地讨论起个别题目,并拉着调查员一起探讨……
⑥可见市民素养并不是职业和学历的附属,也不是年龄和精力的专利。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必
定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生机的城市。一个真正让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的温暖城市,必定是一座塑
造人文精神与蕴含人民情怀的城市。在宝山区一家修车铺,一名来自外地的50多岁个体户填写问卷时有些吃力。
调查员尽己所能提供讲解与指导,直到夜色已深才不得不放弃调查。令人□□的是,这位“新上海人”主动提出第
二天一早前往下一个调查点配合完成问卷。
⑦城市作为巨大的生命集合体,每一位居民都是城市品格的培育者、提升者,也都是城市品格的承载者、守护
者。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说“人人都是软实力”。上海的市民素养提高了,未来的上海需要继续坚持不懈厚植城市
精神,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全力彰显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
(选文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9.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3)________
观点:(1)
(4)________
(2)
上海市民将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列为决定人生理想的重要因素
实地调研细节
10.选文第⑤段画线部分中两个事例能否删去其中一个,请简述理由。
【答案】
9.①.上海市民更加重视人文素养,对城市价值更加认同。②.问卷访谈的分值数据③.在上海市民
看来,对知识的每一次汲取都有助于人生升华。④.上海市民对自己的认识和环境的态度也越发从容理性
10.不能删掉,两个事例的主要人员分别是“30多岁的饭店服务员”和“古稀之年的市民”,虽然年龄和精力差距
悬殊,但都有其市民素养,更加充分全面地说明了上海市民更加重视人文素养,对城市价值更加认同这一观点。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
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句子”通过对有效样本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上海市民更加重视人文素养,对城
市价值更加认同”可知,第①段首先提出本文观点:上海市民更加重视人文素养,对城市价值更加认同。第②一④
段,引用亚里士多德话及孟子的话,访谈上海人对自己的认识及和环境的态度也越发从容理性,诠释了观点。
第二空,根据第⑤段句子”上海的市民素养不仅呈现在问卷访谈的分值数据中,还生动展现在实地调研的许多细节
中”可知,作者又从“问卷访谈的分值数据”和“调研的许多细节”两个方法方面证明观点。
第三空,根据第②段句子“在上海市民看来,对知识的每一次汲取都有助于人生升华”可填写本空。
第四空,根据第③段句子“不仅如此,上海市民对自己的认识和环境的态度也越发从容理性”可填写本空。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选用。要根据文章的观点及论证的需要分析论据作用。
根据第⑤段句子“在浦东新区,调查员邀请一位30多岁的饭店服务员回答问卷。在半个小时里,她思路清晰、对
答如流,对考查人文知识的所有客观题都做出了准确回答”可知,本事例叙述30多岁的年轻服务员对待问卷调查
的应答情况。根据第⑤段句子“在静安区,几位古稀之年的市民不仅充满热情地配合问卷调查,还在回答完所有问
题后饶有兴趣地讨论起个别题目,并拉着调查员一起探讨……”可知,举出的例子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对待问卷调查
的应答情景。这两个例子虽然都是叙述人们对于问卷调查的应答情形,但是所选的人物不同,代表性就不同。一个
例子代表了年轻人,一个例子代表了老年人,虽然他们年龄不同,但是都有上海市民的素养,这样用两个例子涵盖
面更广,就能更好地证明上海市民更加重视人文素养,对城市价值更加认同这一观点。所以两个例子不能删除其中
一个。
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第1一5题(18分)
思想才是后浪
①近期,某网站在五四青年节推出的《后浪》视频,引起网民对“前浪”、“后浪”的舆论争议。那么,究竟什
么是前浪、后浪?前浪、后浪与社会发展又有怎样的联系?
②前浪、后浪不是物理学概念,而是社会科学概念。后浪意指一种推动社会朝着
更繁荣、更自由的方向前进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思想的产物,我们把那种更有
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称为“新”的思想。当这种新思想被很多人接受,成为
潮流,具有改变的力量时,就构成了“后浪因而,所谓的后浪推前浪,就是指在这
种“新”的思想所产生的潮流的激荡下,那些束缚创造性的思想与制度被涤除,进而
推动社会的进步。
③“长江后浪推前浪”并不会因为年轻一代取代年老一代而自动实现,社会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自动进步,社会
进步是在思想进步的推动下实现的。当那种更有助于自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成为一股潮流,取代了之前不利于自
由、公正与繁荣的思想时,进步才可能出现。
④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前浪后浪和年龄无关,也和年代无关,只和思想有关。如果年轻人的思想和那些保守
的老年人没有区别,那他们就是前浪,而不是后浪。相反,如果年长的人有开放进取的思想,那么他们就是后浪。
所以,前浪和后浪都是一种思想所产生的力量,不同的是,前者不利社会发展,后者推动社会进步。
⑤然而,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思想没有什么用,科学才有用。他们把“后浪推前浪”视为科学的不断发展,这是
错误的。科学发展只是思想进步的结果!科学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那些束缚创造性的思
想和制度被“后浪”所消除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束缚个体创造性的思想与制度不被消除,那么社会进步将难以
出现。
⑥还有一种天真的观点认为,社会进步是新技术驱动的,因此,只要大力投资发展新技术,那么社会进步就会
出现。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新技术不等于个体创造力的释放,技术只是工具,没有好的制度环境,新技
术并不会创造价值或没有用武之地。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即使有先进的技术,也不会创造价值。试想把计算机交到
大猩猩手中,会有用吗?
⑦一个自由、繁荣与公正的社会是思想革新、制度变革的结果,而不是新科技的结果。所以,如果政府官员和
经济学家整天谈如何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或物联网这些东西,那就是严重失职;如果媒体上都充斥着这些概念,
那就要警惕。因为它表明这个社会可能在避重就轻,用“科技优先”来回避社会的本质问题。
1.“前浪”在文中的含义是o(2分)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答题(6分)
3.第⑥段画线句“试想把计算机交到大猩猩手中,会有用吗?”在文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分析。(3分)
解释“前浪”“后浪”的含义,阐述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⑵错误观点一:
论点:⑴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
_(3)错误观点二:
分析一种现象背后的问题:⑷
4.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分析理由。(4分)
在英国,工业革命和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几乎同时出现,这不是偶然。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消除了重商主
义的思想和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所以,“通常所谓的工业革命,正是这些经济学家的学说所引起
的社会变革的一个结果”。
【答案】
1.一种阻碍社会朝着更繁荣、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 2024年新高一数学初升高衔接《三角函数的概念》含答案解析
- 商场租赁合同诉状范本
- 班丹纳方绸围巾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活动构造地貌》课件
- 竹工艺品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电铁锅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乐器弦市场洞察报告
- 标枪课件教学课件
- 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医疗保健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DBJ-T15-60-2019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 医院消防改造施工方案
- 眼科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
- 期中(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3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课件【全套】
- 急诊科提高出诊车物品放置规范率PDCA项目
- 反渗透膜清洗合同
- 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ISO 55001-2024 资产管理-资管理体系-要求(中文版-雷泽佳翻译-2024)
- 脑挫伤课件完整版本
- 幼儿园班级幼儿图书目录清单(大中小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