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s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江苏通用)
专题1。:记叙文阅读之伏笔照应
【课标要求】
1、伏笔.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
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到必须的时候,再予以响应,以求“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
伏笔强调的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在答案没有揭晓前,它在文章中是无关紧要的,当看到后面
情节后,读者才会恍然明白前面的一些看似闲笔的资料,原来是为后面的内容服务的。
2、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
前面铺垫了背景、原因或埋下了伏笔,进行了暗示。行文前后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结构
浑然一体。
【考查重点】
找出伏笔(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主要题型】
1、文章多处设置伏笔(照应),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文章在构思上多处设置伏笔(照应),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现和理解。
3、设置伏笔(照应)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选择选文中的一处,分析其妙处。
【命题趋势】
运用“伏笔照应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有伏必有应,伏是为了应。应也是紧扣伏而来,补充前文,必不可少。只有伏、应相生,方能魅力
无穷。
②伏笔要巧,最忌刻意显露。要看似漫不经心,随意顺笔一带而出,让人毫无察觉,正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纹”。后一经照应,读者回头看去,顿觉光彩大放,从而领悟作者匠心而产生较强烈的审美效应,否
则会弄巧成拙,劳而无功。
③伏应要有间隔,前后不宜紧贴。前伏如果太近,后应又过急,就容易使结构流于平庸呆板,缺乏迂
回曲折、跌宕起伏的吸引力。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
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
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
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考点1.伏笔
1.含义
所谓“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
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小说文体中的“悬念”)o
2.“伏笔”作用
“伏笔”的作用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
突兀疑惑之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镇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
气。在这氤氤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
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
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
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根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根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辣树的枝做成的,
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救
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
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
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
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
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
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
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
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
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
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模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
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
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
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
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文章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4)
(5)奶奶坐在门槛上思念爷爷。
(6)奶奶临死都不说出玉佩的去向。
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金玉佩去向在文章已有伏笔,找出来,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5.请简要说说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奶奶带"我"摘艾叶;奶奶教"我"磨面做饼;奶奶给"我"压岁钱;荒年,
奶奶卖了玉心佩给我们做艾叶饼;2.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竹笛声的温柔,表达了奶奶对
爷爷深沉的爱和思念。3."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
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作用:内容上,暗示玉心佩已被奶奶卖掉,换成了米面,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结构上,为后文没找
到玉心佩作铺垫。4.(1)勤劳能干。奶奶磨面做饼;(2)慈爱善良(爱孩子)。用玉心佩给我们换食
物,把剩下的饼给其他孩子;(3)重情义(痴情)。细心保管爷爷留下的玉笛。5.内容上:艾叶代表
着奶奶,代表着奶奶对我的爱,对家人的爱,虽然奶奶已经去世,但是她的爱一直在我们心里,表达出了
我对奶奶的思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与文章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和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通读全文,然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出文中的事件。
从第②段的“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可概括出,写了"我"在奶奶的带领下,摘艾叶。
从第③段的"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可
概括出,奶奶教我磨面做饼。
从第⑤段的"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
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可概括出,奶奶给我压岁钱。
从第⑥段的"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
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可概括
出,写荒年时,奶奶将玉佩卖掉,换成了米面。
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第⑦段画线句"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运
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风吹枯艾和菖蒲发出的声响比作竹笛声。结合第⑤段中“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
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分析,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笛声”的温柔,表达了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思
念。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伏笔及其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在前文找到为玉佩去埋下伏笔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第⑥段中的"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
了艾叶饼"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奶奶卖掉,换成了做艾叶饼的米面,帮助家里人度过荒年,表现了奶奶
对家人的关爱;结构上,这为后文第⑧段"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作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根据第③段"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
上"分析可知:奶奶会做艾叶饼,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2)根据第⑥段的"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分析可知,为了活命,奶奶卖了玉心佩,做了艾叶饼,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
的孩子们",可见她对"我"的慈爱与为人的善良。
(3)根据第⑤段"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
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以及奶奶年老后,沉浸在对爷爷的思念中,有时她会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
吹那好听的竹笛”分析可见,奶奶细心保管爷爷留下的玉笛,念叨爷爷的笛声,表明奶奶对早已离世的爷爷
的痴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这是一道作用概括题,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回答;而且这是文章最后一段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文章的
主旨分析。
(1)内容上
这篇文章主要回忆了奶奶带"我"摘艾叶,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在荒年奶奶卖了玉心佩给我们做
艾叶饼,奶奶坐在门槛上思念爷爷,以及奶奶临终都不说出玉心佩的去向的事情,第⑨段中"空气中飘来的
艾叶的清香"的"艾叶”代表着奶奶,代表着奶奶对"我"的爱,对家人的爱。虽然奶奶已经去世,但是她的爱
一直在我们心里,表达出了我对奶奶的思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结构上
文章的第①段说"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氯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这样,作为文章
结尾的第⑨段与文章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考点2.照应
1.含义
所谓“照应”,就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
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应。
2.“照应”作用
“照应”的作用是: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
某种启示。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徐州•三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等着我
张丽钧
这是一个高一女生交给我的作文,题目是《等着我》。
我蜷在床头,像个没活气儿的纸人,机械地摸到手机拨号。刚按下4,手指就像被蛰一般地缩回。我撇
掉手机,抱起那个开满红黄花朵的小被,一朵一朵地抚弄那花,仿佛要将它们抚醒。妈妈絮叨过多少遍:
“这小被是我平生做的第一件棉活儿呢!缝被子时,我的手被扎破了5次!”妈妈自怜又自得地朝我举起
一个摊开的手掌,拨浪鼓般地摇。我撇撇嘴:“还说呢,笨死了!"妈妈是个老师,做被子自然是短板,
但为了宝贝女儿,她毅然用惯拿粉笔的手拈起了钢针。犹记我小升初那年,我家搬家,门口堆了一堆旧家
什。爸爸唤来收破烂儿的,连卖带送,把小半个家打发出去了。我回身瞥见那床小被,豪气冲天道:“把
这个也拿走吧!"妈妈一听,惊得眼珠子都要滚出来了,劈手夺过小被,凶巴巴地对我说:“咋不把你老
妈也卖了破烂儿呀!”
后来,我多次忆起这情景。我想,那小被子覆满了一个女人最初萌动的母性呢!还有,应是跟妈妈的
身世有关吧。我有个暴戾的姥爷,最大的爱好是往死里揍姥姥。妈妈7岁那年,被揍得半死的姥姥悲愤离
家,不知所踪……有一回,妈妈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节目,看得大泪小泪,爸爸也跟着抹泪。我骑坐
在蚂妈腿上,用腮去拭她的泪,俯在她耳衅问:“妈妈,你是想去寻我亲姥姥吗?"妈妈听罢,大放悲声。
一年前,妈妈被一纸诊断书击垮——胃癌晚期。多少次,我掐青了大腿,希望从噩梦中醒来。然而,
噩梦却在日光下愈演愈烈。
弥留之际,妈妈抱着那床小被,将我唉至床前:“宝贝,妈妈一直对你隐瞒了一件事——你不是妈妈
亲生的。15年前,妈妈从一个陌生人手里接过了你,你赤身裹了这床小被。15年间,我拼死搂紧这床小被,
不让它见天日。别怪我编造扎破手指的谎言讴你,我无非想装得更像你亲妈。但我有时也会冒出一种戳心
的念头——去'等着我'节目,朝全国观众抖开这床小被,为我的宝贝寻到亲妈……我就要走了,唯一的
愿望就是,我走后,你打这个电话:4006666892,带着小被去见倪萍阿姨。或许,那丢了小被的女人也一
直在苦苦寻找这床小被呢……”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该不该打这个电话。我想,假如我真的去了那个寻亲节目,我最想寻的,怕也是
那个忐忑地紧紧搂了这小被15年的女人吧?我会对她说:“妈妈,等着我!来世,咱俩一定做亲母女。不
过咱俩得倒过来,你做女儿,我做妈妈……”
我为此文打了满分,又兴奋地找到小作者,告诉她说,这篇小说深深打动了我。女孩闻声泪如雨下:
“老师,可惜它不是小说……”
6.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等着我"含义的理解。
7.请你分别揣摩文章结尾“我”兴奋、被打动和女孩“泪如雨下"的原因。
8.品读下面的句子,按括号内的要求答题。
⑴我蜷在床头,像个没活气儿的纸入,机械地摸到手机拨号。(赏析加点词语)
(2)妈妈一听,惊得眼珠子都要滚出来了,劈手夺过小被,凶巴巴地对我说:"咋不把你老妈也卖了破烂儿呀!”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9.金本文伏笔与照应手法突出,请试举一例说说其表达效果。
10.请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探究《等着我》节目走红的原因。
链接材料:《等着我》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公益寻人栏目,该栏目旨在发挥国家力量,搭建“全
媒体公益寻人平台”,帮助人们找回失散已久的故人。来到《等着我》的人,大多是被苦难摧毁精神或者
面容的普通人,更多展现的是变故、失落、流浪、煎熬、不甘和拼争,随着久别重逢、破镜重圆、梦想成
真,最后所展现出的幸福和喜悦是在其他节目中无法找寻的。
【答案】6.⑴妈妈在弥留之际的最大愿望是通过《等我》节目寻找到女孩的亲生母亲;(2)女孩想通过《等
我》节目表达自己对养母的感恩之心。7.为女孩作文得满分而兴奋,被作文中母亲的美好愿望和女孩
的感恩之心打动;作文再次女孩对妈妈逝世的伤痛和无限怀念之情。8.(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女孩为是否上《等着我》节目而矛盾的心理。(2)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妈妈对小被子的珍视,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我"深沉的爱。9.伏笔与照应(I):妈妈多次絮叨缝
被子时手被扎破的事(伏笔)与弥留之际说出"编造扎破手指的谎言证你,我无非想装得更像你亲妈"(照应):
伏笔与照应(2):妈妈看《等着我》节目(伏笔)与弥留之际道出上《等着我》节目为女儿寻亲妈的愿望(照
应)……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密,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的情感主
题。10.示例:《等着我》面向普通人展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唤醒迷失的人性,回归爱与担当的精
神与价值追求。
【解析】6.考查对标题"等着我"含义的理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答此题,必须要从两个角度作答,即妈妈的角度和女孩的角度:胃癌晚期
的妈妈最大愿望是通过《等我》节目寻找到女孩的亲生母亲;而女孩想通过《等我》节目表达自己对养母
的感恩之心。这两点都要答出来,不能遗漏其一。
7.题干要求分别揣摩文章结尾"我"兴奋、被打动和女孩"泪如雨下"的原因。"我"兴奋、被打动是因为女孩
《等着我》作文写得好,作文中所表达的母亲的美好愿望和女孩的感恩之心。女孩"泪如雨下"是因为她对妈
妈逝世的伤痛和无限怀念。答此题必须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切忌断章取义。
8.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和描写方法的角度
分析作答。(1)"我蜷在床头,像个没活气儿的纸人"中的"纸人",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
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矛盾的心理。(2)"惊得眼珠子都要滚出来了"为神
态描写;"劈手夺过小被"为动作描写;"咋不把你老妈也卖了破烂儿呀!”为语言等描写。答题时首先要点明
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和
情感倾向。
9.考查文章的结构特点,具体考查本文的伏笔、照应手法的运用。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
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伏笔、照应的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编造扎破手指
的谎言ii你,我无非想装得更像你亲妈"照应了前文妈妈多次絮叨缝被子时手被扎破的事这一伏笔。"伏笔"
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伏笔往往是一
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io.题干要求探究《等着我》节目走红的原因。首先要结合《等着我》的文章内容去思考,再联系题干所
给的链接材料作答。如特别要分析好材料中的"帮助人们找回失散已久的故人""来到《等着我》的人,大多
是被苦难摧毁精神或者面容的普通人""随着久别重逢、破镜重圆、梦想成真,最后所展现出的幸福和喜悦是
在其他节目中无法找寻的”等句,这些都表明这个栏目展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唤醒迷失的人性,回归
爱与担当的精神与价值追求。
【点睛】伏笔,就是上文用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
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小说文体中的"悬念")。"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
密、紧凑,让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
手段。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后的几个句子、几个段落、某个句子和某个段落意思相同,写的是同一件事,
我们就说它们相互照应。"照应”的作用是:不但能使文章结构严谨,而且能强化某些关键的内容,给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句与句、段与段,也可以是句与段。相照应的内容可以是
两处,也可以是多处。相照应的内容,后文可以与前文字句相同或相近,也可以是前文意思的再现、延续、
深化,或者是对前文的回答、解释。
考点3.“伏笔照应法”
“伏笔照应法”,就是在文章的前边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边再进行
呼应、说明,它是一种增强文章内部联系、勾联全文的重要谋篇技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技法的运用,
能够使情节跌宕有致,脉络分明,结构也更加严谨。
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
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
一起走了",这一句既照应了前文“我最好的朋友”,又为下文杰里找爸爸来救“我”埋下伏笔。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无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鸟
芦芙注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
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
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
儿兴趣。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
得到这只鸟儿!
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
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
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
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
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
他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
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也当下轻了许多。
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
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
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
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
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
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
木呆呆地,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
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
力壮的后生。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
11.请分别概括盲眼老人、退休老人的性格特点。
盲眼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休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仿照示例,补充情节内容。
(1)不爱养鸟,却想得到那只叫"阿捷"的鸟。
(2)
(3)
(4)
13.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
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14.金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全文,分析结尾的作用。
【答案】11.盲眼老人:友善、无私、宽容、坚忍退休老人:古板、重情、有良知(或“勇于反
思和忏悔")12.(2)买鸟遭拒绝而病倒,却意外获得赠送。(3)得到鸟后却又将其放走。
(4)操办后事,却意外发现自己因误判而死在狱中的阿捷是盲眼老人的儿子。13.运用动作描写,生
动地刻画出他得知盲眼老人把鸟送给他后激动的心情。14.伏笔:盲眼老人喊鸟儿的名字的时候,
"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照应:退休老人说明放鸟的原因及在为盲眼老人操
办后事后发现,自己误判的阿捷是盲眼老人的儿子。(写到一点即可)作用: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设置悬念和解答疑惑中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15.(1)照应第一段"盲
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2)解开悬念:交代了他为何如此渴望得到
"阿捷"这只鸟,以及盲眼老头的身份。
【解析】11.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
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结合"盲
眼老头很友善""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地,那双凹下去
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得出:盲眼老人是一个友善、无私、宽容、坚忍的人;结
合“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宁
了"可以概括出退休老人的形象: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勇于悔过,心存良知等。
1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围绕"鸟”这个线索补出其他情节即可。结合"有了这
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地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我就将它送给你吧"分析,概括出买鸟遭拒绝而病
倒,却意外获得赠送;结合“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许久许久,他才说‘我
把鸟放了"'分析,概括出得到鸟又放了鸟;结合"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
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分析:意外发现自己
因误判而死在狱中的阿捷是盲眼老人的儿子。
1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首先指出描写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
体现的情感。结合"躺、看、听、激动、握住、不肯放下”等词语分析,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他得
知盲眼老人把鸟送给他后激动的心情。
1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注意伏笔和照应的之间的关系。答案不唯一,结合
文本内容分析即可。如,伏笔:"泪眼朦胧中他发现,听了这话盲眼老头竟变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
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泪水,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照应在最后一段,他错判的竟是盲眼老人的儿子,
所以盲眼老人淌出泪水,没有说一句话。伏笔与照应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内容上浑然一体,故事更曲折,
更吸引读者。
15.要求学生掌握结尾段的一般作用。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
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使结构紧凑,脉
络清晰的作用。结合"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分析,内容上:交代
了他为何如此渴望得到"阿捷"这只鸟,以及盲眼老头的身份。结构上:照应开头"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
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使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点睛】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是后段呼应前段伏笔的句
子。都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
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
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一、关于“伏笔”
(-)伏笔作用
①伏笔含蓄交待,照应贯通前后。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
②情节发展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③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往往能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④伏笔照应搭配使用能使情节发展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设置伏笔的方法
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
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如鲁迅《社戏》中,孩子们月夜行船飞一般径向
赵庄前进时,“河流的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
气中扑面的吹来”,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声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
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三次描写到触手可及的“豆麦”,就为下文看戏回来偷豆吃的
情节埋下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设置伏笔。如鲁迅《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
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
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③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设置伏笔。如鲁迅《孔乙己》一文中写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买了酒喝
了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是“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情景,“用手慢慢走去”这一动作描写,看似不经意的
一笔,实则是为后文的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一结果的出现而设置的一个伏笔。读完后人们自然
会联想到用手走去的孔乙己是必死无疑的。这一结果的得出来源于前文的“用手慢慢走去”的提示。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
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一一
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这里的心理描写交代了“我”不敢冒险的原因,为下文“我”
爬悬崖遇险埋下了伏笔。
(三)伏笔与铺垫的区别
①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所
以,伏笔一般是“隐性”的;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
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②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
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③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
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
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形象等。
二、关于“照应”
(-)照应的方法:
①题文照应。《驿路梨花》一文中多处出现“梨花”,有物有人,与题照应,结尾处引诗“驿路梨花
处处开”,再次点题。
②首尾照应。注重对首尾照应的锤炼,往往能使语言不仅为信息的载体,而且成为贯通文脉优化结
构的手段,以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
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先看开头:“我
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
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两段文字的照应,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
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
“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③前后照应。文章内容的前后照应,能显示结构的严谨和精致,行文的流畅和通达。《白杨礼赞》除首
尾照应外,主体部分多次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类的语句,前后照应十分紧密。
④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
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⑤细节照应。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文章中出现了四次,从穿
着新的大衣出场,到裹紧大衣退场,加上其中一“脱”一“穿”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
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前呼后应,浑然天成。
⑥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
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标题设悬,《背影》用开头倒叙设悬等。
(-)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①“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②“伏笔”与“照应”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③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一、(2024•江苏南通・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茶王
梁凌
清风镇的人,都知道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他的手,大,粗糙,结着厚厚的茧,两手摊开来,像两只
焦焦黄黄,粘满土的耙子。当他的手抚摸孩子细嫩的皮肤时,孩子会“哇”地一声吓跑开去。
清风镇的地形,高低错落,老萧的家,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远看,像老鹰伸出的长长的脖子。没事
的时候,老萧就在鹰脖子上练功。弯着腰,摊开蒲扇似的手,手指撑开又合拢,提起,同时,胳膊和腰也
扭来扭去,行云流水,腾挪跌宕,像打太极,却又速度极快。他到底练的什么功,谁也看不懂。
老萧不是清风镇的人,他搬来清风镇,算来,有七八个年头。他爱喝茶,镇上的茶叶店,是他常光顾
的地方。老萧最爱品的茶,是龙井。镇上有五家开茶店的,每年新龙井茶下来,老萧会一家家喝将过去,
喝来喝去,却只是摇头。
“老萧,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九五茶行”的老赵,看见老萧,一把拉进自家店里,神秘兮兮地说,
“我这里,昨天刚进来一批新龙井,只进了一点点,太贵,那味道,嘿!你肯定没喝过,尝尝?”老萧闻
了闻,看了看,叹一声:“可惜了!”
老赵问:“可惜什么?”老萧不语。老赵在杯中注入烧好的水,倒入多半杯,只见杯中嫩叶成朵,一
旗一枪,交错相应,亭亭玉立。老萧端起茶,先深吸一口,又呷一口,喉结微动,徐徐下咽。只见他双眸
轻合,半晌,睁开眼道:“可惜了这份好茶,茶是好茶,只是炒茶时炒坏了!机器炒的茶,形千叶一律,
味道吧,也大同小异,没灵气,没个性啊!最好的茶,还是用手炒出来的。”
老赵说:“你说的极是,但现在手炒的茶,很难喝到了,炒茶又苦又累,据说炒茶的人,已没有多少
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炒茶,后继无人。连那个茶王,也洗手不干了,不知道去了哪里,茶界上有传说,
谁有福喝上他炒的一杯茶,一辈子都忘不掉,也不知道那是怎么个好法。我也开了半辈子茶行了,传说中
那种极品的茶,竟是没有喝过,算是白活了!”老萧说:“老赵,如果你后天有空,我请你去我家小坐如
何?”
第三天上午,老赵早早就往鹰脖子上走去,刚过清明,路边的柳枝,已绿得透亮,杨树的叶子,也渐
渐舒展,伸着毛茸茸的小巴掌,早上的天气,还有些薄凉,细风吹着,甚是清爽。老赵刚走到老萧家院墙
外,就闻到一股香。那香气袅袅的,随着风向,一会儿浓,一会儿淡,老赵禁不住深吸一口气,这一吸,
顿觉胸部如生了云雾一般,荡气回肠。
老赵一进门就傻眼了。只见后屋门前,支了一口锅,老萧正穿着围裙,在锅边“打太极”。他比平时
打得更卖力,头,腰,臂,不停地扭来扭去。一锅绿油油的叶子,被老萧的两只大手压着,如团团绿云,
在锅里快速旋转,旋转,又被那双大手抓起,粒粒抖落,看得老赵眼花缭乱,一股清香味,就在这一抓一
抖中飘散出来。
“炒茶!老萧,你会炒茶?!”老赵惊叫起来。老萧也不答话,只沉浸在自己的舞蹈里。当青绿渐渐
变暗,老萧戴上白手套,把手摊开在锅底,按压,挪动。然后,把半成形的茶,倒进竹质的簸箕上摊凉。
茶倒出来,老萧才抬起头,望着老赵笑。说,我今天给你炒个茶尝尝,好多年不炒了,手有些生,鼻子也
不灵了。
坐了半时,老萧往锅里滴了两滴油。“茶油,”老萧说,“这炒茶,得有一口光光的锅,你等着,我
做做形,马上,你就可以尝了。”老萧重又戴上手套,手不离茶,茶不离锅,在锅底做S形磨动。最后,
老萧把茶倒在竹簸箕上,说,好了!只见茶叶片片扁平光滑,挺直匀齐,如兰花瓣,如初春柳芽。
老萧泡了一杯,递给老赵,只见汤色清沏,芽芽挺直,齐乎乎地向上,一股幽香,徐徐地,荡荡而走。
老赵刚呷一口,就直了眼,半晌不语。老萧问,味道怎么样?老赵看着老萧,伸出食指,一字一咬道:“茶…”
茶王!你是茶王!”
老赵那天,直喝到月上柳梢,喝醉了茶,晕晕而走,一路走,一路自语:“茶王!茶王!”
老萧送老赵走后,独自站在鹰脖子上,望着一弯月牙,发呆。他拍拍他的那双大手,知道在不久的将
来,这双大手,也将跟着自己一样消失,世间,再也难觅这么粗糙的手,他的子孙,没有人愿意磨出这么
焦黄的手。
1.小说开篇写“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一锅绿油油的叶子,被老萧的两只大手压着,如团团绿云,在锅里快速旋转,旋转,又被那双大手抓
起,粒粒抖落。
(2)老萧送老赵走后,独自站在鹰脖子上,望着一弯月牙,发呆。
3.搬小说后面写老萧就是传说中的茶王,前文已有伏笔,请简要概述。
4.茶王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从两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1)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知道老萧的手为什么是这样)(2)为后文
写老萧是茶王作铺垫(或:埋下伏笔)。2.(1)运用比喻(动作描写),写茶叶炒制的情状,烘托出老
萧炒茶动作的娴熟和技艺的高超。(2)运用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写出老萧因为自己炒茶的手艺得不到传
承而感到孤独和忧虑。3.(1)文中多次写老萧粗糙焦黄的手;(2)第2段写他像打太极一样练功;(3)
写他在七八年以前搬到了清风镇,照应了老赵的话一一“那个茶王,也洗手不干了”;(4)写老萧能品茶。
4.(1)从成功与付出角度谈。老萧热爱炒茶、甘愿吃苦,赢得"茶王"称号;干任何事都必须热爱、吃苦、
执著,才能成功。(2)从继承传统角度谈。"最好的茶,还是用手炒出来的",但"炒茶又苦又累”,无人愿干;
传统手艺应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值得深思。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中情节的作用。根据位置通常有如下作用:开头一一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
情基调,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中间一一承上启下;结尾一一总结全文,结尾扣题,照应开头,
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文章开头写“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很自然地吊起读者的胃口,制造悬念,同时"奇
特的手"也为后文老萧炒茶的情节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
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1)"一锅绿油油的叶子,被老萧的
两只大手压着,如团团绿云,在锅里快速旋转,旋转,又被那双大手抓起,粒粒抖落”这个句子可以结合修
辞来赏析,也可以结合动作描写来赏析,效果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萧动作的熟练技艺的高超。(2)"老萧
送老赵走后,独自站在鹰脖子上,望着一弯月牙,发呆"运用了神态描写。老萧发呆的原因是自己的技艺无
法传承下去,所以内心很失落。据此理解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文章中伏笔的运用。对于老萧的身份前文己经多次交代,"两手摊开来,像两只焦焦黄黄"一一
颜色很特别,“弯着腰,摊开蒲扇似的手,手指撑开又合拢,提起,同时,胳膊和腰也扭来扭去,行云流水,
腾挪跌宕,像打太极,却又速度极快。他到底练的什么功,谁也看不懂"一一动作很特别,"他搬来清风镇,
算来,有七八个年头。"照应了"连那个茶王,也洗手不干了”,还有老萧的语言“可惜了这份好茶,茶是好
茶,只是炒茶时炒坏了!机器炒的茶,形千叶一律,味道吧,也大同小异,没灵气,没个性啊!最好的茶,
还是用手炒出来的。”也在暗示他是茶王。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悟。文中的启示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首先从老萧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是:他之所以被称为"茶王",与他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向出人头地,要不懈努力。从老萧的忧虑
来谈,我们可以看出高超的技艺亟需传承下去。据此理解作答。
二、(2024•江苏无锡•三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天下仙人渡
肖建国
①当我们感到快没有希望的时候,从江心岛划出一条船。浅黄的船身,半圆的乌篷,船尾站一老者,
手执双橹,奋力向这边划来。
②老海说,还是我的运气好,吆喝几声,把上帝都感动了,让老人家亲自出来接我们。
③来江心岛看看,缘于教授在课堂上讲到程大鹏。教授说,这家伙,厉害!以前在滨市做官,据说口
碑还不错。调到水城后,大权独揽,肆无忌惮。经查,当前水城贪污最多的是他,生活腐化最厉害的也是
他。在江心岛,他私人拥有一座“白宫”,然而这豪华的安乐窝,最后竟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④教授还说了什么,我们没记住。而“江心岛”“白宫”这两个词,却牢牢占据脑海。趁下午自习,
我们驱车向江心岛赶来。
⑤顾名思义,江心岛就是江中一个小岛,面积有十多亩。如一叶扁舟,静卧在江水间。老海是本地人,
介绍说,岛上原有几户居民,出入全靠两边的吊桥。程大鹏相中这块风水宝地后,以拆迁的名义将村民安
置他乡,自己却在岛上建了“白宫”,并拆除吊桥,出入全靠红船。
⑥然而,我们到来,却不见红船。用电话一打听,程大鹏刚出事那阵子,这儿当成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确实用红船运送过参观的客人。如今三五年过去了,程大鹏这点事,已不值一提。故此,就没人来啦,红
船也被收走了。不过,电话里人说,有一老头,私人做了一条船,在这里坚守着,你们喊喊,试试。
⑦我们几个轮流吆喝,不见动静。眼见日头偏西,正准备返回,老海拼足力气嚎了几嗓子,老者应声
而出。
⑧上得船来,发现老者人瘦面冷,手背上青筋暴凸,浑浊的眼睛里布满血丝。老海说,老人家,我们
去岛上瞧瞧,来回收多少钱?
⑨老人反应有些迟钝,怔了一会说,随便。
⑩老海笑了,这随便是多少,十元八块行不?
⑪者人没任何表情地点点头,老人一回话,我心里就咯喳下,他的口音和黑的面部轮廓,让我隐隐有
似曾相识的感觉。
⑫者人无趣,我们话就不多。桨声吱呀,绿波四散,乌篷船缓缓向江心岛划来。待上岸,老人忽然说,
我可以给你们当导游吗?
⑬你?老海正要拒绝,我忙点点头。毕竟我是小组长,老海只好说,那就……来吧。老人感激地冲我
拱拱手。
⑭止了小岛,绿影婆娑,鸟鸣喟啾,风景甚佳。我问老人,您老贵姓?
⑮堵人愣了愣,苦笑说,我一个讨饭的人,做点小营生,哪敢妄称贵姓呢?来我给你们介绍下,这条
鹅卵石小路,当年就是大鹏要求铺的:这香樟,是他亲手种下的。他说岛上水气大,多栽樟树,可减少蚊
虫。
⑯若海说,老人家,程大鹏可是贪官呢,怎么感觉你在替他念好经?
⑰老人脸一红,忙说,贪官人人恨,我也恨。坑了国家不说,也害了自家,只是,我想把知道的情况
说给你们,也让你们多点收获。
⑱我说,老人家,你尽管说就是了。
⑲在老人的指点中,我们来到了“白宫”前。这是一栋欧式建筑,由主楼和副楼组成,主楼高五层,
副楼三层。汉白石柱,圆形屋顶,白屋白墙白窗户,酷似美国总统府。老海说,厉害,真是会享受啊!
⑳老人忙说,起初,这里建房原本是想给全市有功之臣作休养用的。哪知建成后,太漂亮了,太豪华
了,就好比刘邦进了阿房宫,好得让人挪不开步。他落得如此下场,身边缺少的是樊哙和张良啊!
㉑老人感觉自己有些失态,忙收住口。我盯着老人仔细看了看,顿觉脑袋烘烘的,像有团火在燃烧。
㉒“白宫”大门紧闭,院子里游泳池已干涸,停车场内长满荒草。顺着院子走一圈,当来到后墙时,
一堵雄壮的泰山石霍然矗立在眼前,老人站着不动了,老海的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老海说,当年,程大
鹏得知事情暴露后,就在抓捕人员踏上小岛的那一刻,一头撞在这石头上,这泰山石原本买回来当靠山的,
不曾想却成了凶山。唉,人啊,要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㉓老海继续说,程大鹏出事后,他老婆就拿出离婚证,说两人早就办了手续。他的孩子早已改姓,在
国外读书,至今没有回来。他老家那边,据说只剩下一个精神恍惚的老父亲。
㉔老海一席话,听得大家都有些揪心。此时,暮色涌起,我们急忙向江边走去。我看到老者双眼通红,
脸颊上有没擦净的泪痕。
㉕待登船,我们发现系缆绳的石柱上有一行大字:天下仙人渡。这字写得龙飞风舞,铿锵有力,很有
唐代怀素风骨。
㉖我注目良久,感叹说,这是程大鹏的手迹,他还是很有才的!
㉗老海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写的?
㉘我没回声,老人却非常肯定地点点头。
㉙船上,我问大伙,有谁知道这五个字的意思?大伙一片沉默。我抬起头对老人家说,大伯,您给我
们讲讲吧。
㉚老人没想到我会这样称呼他,摇橹的双手一阵颤抖,乌篷船发出短暂的颠簸。老人清清嗓子说,他
知道自己作孽太多,想乞求保佑,平安渡到彼岸,可惜人间没有神仙,有的,都是罪人。
㉛后面这话,让我们不寒而栗。
㉒此时,我已知道老人是谁。我想对他说的,是的,我们都是有罪的。在滨市时,大鹏不仅是我的同
事,也是我的兄弟,可我没能当好樊哙和张良,我今天来就是为了赎罪的。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2019年1月)
5.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情节主要事件"我”的心理
开端①好奇
发展老头划船送"我们"上岛,并介绍岛上树木和建筑。②
高潮③感叹
结局"我"为赎罪而来。④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老人的人物形象。
7.林文多处设置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国际石油天然气开采许可合同
- 2024年塑胶原料交易合同
- 2024年定制挤塑板买卖合同
- 城市绿化给水设施改造施工协议
- 创业园区直接二手房交易合同
-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协议
-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政策实施
- 商业步行街商铺托管协议
- 航空航天临时用电管理办法
- 航空航天项目投标文件模板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 GB/T 44570-2024塑料制品聚碳酸酯板材
- 2024年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计划(六篇)
- 体育赛事组织服务协议
- 天车工竞赛考核题
- 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会制度
- 临床输血的护理课件
- 民生银行在线测评真题
- 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大学美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