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美学是生命美学。现代诗人的作品,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生命的
审美特征。
人们常说生命之光,没有光就没有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存在的重要机
能,而植物又是动物生命和人类生命的食物之源。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角度
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也会
发光。
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如此则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和暗
影中的生命之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色彩,有日光中的生命色彩、月光中的生命色彩和火
光中的生命色彩。“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鲜红的血流!"(郭沫若《太阳礼
赞》)“银光下这春水晶澈得如一面明镜。"(刘梦苇《北河沿底夜》)“我只要开一朵璀
璨的火焰。”(汪静之《我若是一片火石》)暗影中的生命色彩,有星光、灯光和炉火之
光。“星星呀”“从黑夜给我们带来微光”“灶门里嫣红的火光”。即使是微小的光明,
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
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一个人活动能力强,他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相应也强,同时也说明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因此,体现着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的活
动状态,由于它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被人们认为是美的。这就是动态美,艺术家们总
是追求动态美。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态美。他们
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
徐志摩那首有名的《再别康桥》,是动态描写的佳构。“我”的动态:
“走”“招”“寻”“撑”“挥”。“走”是离别,“招”和“挥”是告别。招一招手,
向云彩告别;挥一挥袖,洒脱地离开。“寻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
行。如果实行了,那就不是“轻轻的”走,而是带着沉重的眷念走了。诗人别离的美正在
于洒脱、自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徐志摩写的是享受自由的“动”。
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动物则只
有感性世界。人的意志、情感、认知都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动物生命那里是
空白的。诗歌通过对感性世界的描述来表现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层次的差别,诗
人的言说也呈现层次的差别。标语口号式的诗,其精神世界是浅层次的。有含蕴的诗,表
现着精神世界的幽深,读来回味无穷。
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
一个独立的悠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幽深的境界美,是它们的共同
特征。如果把画面比喻成弯弯曲曲的小径,把含蕴比喻成小径通向的幽深之处,那么含蓄
的境界可以用“曲径通幽”这个成语来形容。因为读者是通过欣赏曲折的画面来领会意境
的,这个过程类似于曲径寻幽。穆木天《苏武》的画面:苏武直立在沙漠中,沉默地遥望
天际的鸿影,聆听萧凉的笳声。背景是荒湖、素月和冷风。我们寻觅画面中的意境,画面
内含的是苏武的精神: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这就是
含蓄之境。
精神世界的充盈,必然溢露于外。正如河道的水满了,必然流泄于原野一样。气韵是
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
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
气势美是精神冲击力之美,如高崖坠落的瀑布,大潮前冲的海浪,万里奔腾的骏马之
群。现代诗人常常以人物意象写气势美。如闻一多的《渔阳曲》,写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
(曹操)的故事。面对强权,祢衡的鼓声“像狂涛打岸,像霹雳腾空”“鼓声愈渐激昂,
越加慷慨”“主人的面色早已变作死灰”。主人指曹操。祢衡身上的正气通过鼓声化为威
势,冲击和压迫着强权者曹操,并且从精神上战败了曹操。鼓声之美是正气的冲击力之
美。
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如春天的雨露滋润大地及万物,母亲的歌谣灌溉幼小的心
田,柔和的琴曲催生悠远的情思。现代诗人又常常写声音中的韵致之美。如歌声:“三两
游艇里讴着幽婉之歌声。”(于糜虞《山头凝思》)“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朱湘《采莲曲》)如诗人陈梦家的心灵在平静的夜晚自由了,所以他要亲自摇船进入天
河,他在《摇船夜歌》中写道:“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接着
说:“听,我摇起两支轻浆一一那水声,分明是我的心,在黑暗里轻轻的响。”这是夜的
韵,更是心的韵。夜的亲切和谐,与心灵的亲切和谐,谱写成这和谐的乐曲。
(摘编自林玲《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美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光合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的存续,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将生命之美与“光”联
系在一■起。
B.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走”“招”“寻”“撑”“挥”等亲历性动作,表现离
别时的洒脱与自由。
C.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
的,而动物没有。
D.《渔阳曲》中,闻一多对祢衡的鼓声及曹操面色的描写,表现了祢衡身上的正气对曹操
的冲击、压迫。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之光包含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
义要远大于后者。
B.诗歌借助感性世界来表现精神世界,但由于创作者精神世界层次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诗
歌艺术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C.在读真正有含蕴的优秀诗歌时,可通过欣赏诗中曲折的画面找到领会诗歌意境的方法,
如读穆木天的《苏武》时就可运用此法。
D.诗人陈梦家因心灵在夜晚自由了而摇船进入天河,其诗作《摇船夜歌》中夜的韵和心的
韵亲切和谐,富有韵致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
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一声一声的幽睡的钟声,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濠濠。(穆木天《不忍池上》)
D.挟与具来的,是海岸的死草,浅渚的沙泥与绝港或海角的膻腥之气。(李金发《海宁
潮》)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太阳礼赞厂|上宴巴|鲜红的血流|丝|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I
B.I活动能力的强弱[照|生命力的强弱I空>1思维、行为能力的强弱1
C.I诗歌画面如弯曲的小径户读者积极探索|当H诗歌的意球1
D.|精神世界充盈|更生|溢露于外|卫瓦|冲击形式、亲和形式|
5.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命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I1答案』1.D2.A3.C4.B
5.①追求在光明中呈现生命之美,描绘生命的鲜妍色彩。②展现生命的动态之美,捕捉人物
的表情与动作。③追求生命的深远意境,特别是那些含蓄的幽深之境。④表现包括气势美与
韵致美在内的生命充沛之美。
(解析》
【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错误。原文第二段“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
角度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
也会发光”,只是说诗人在隐喻的意义上,让生命自身也会发光,但没有“诗人们从植物
身上得到启发”的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B.“通过’走‘‘招'‘寻''撑''挥’等亲历性动作”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寻
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可知,“寻”“撑”并不是诗人亲身经历
的,选项曲解文意。
C.“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的,而动物没有”错误。原文第
六段说的是“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
动物则只有感性世界”,“重要区别点”不等同于“就在于",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远大于后者”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即使是微小的光
明,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由此可见,暗影中的生命之光与光明照耀
下的生命之光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与意义,选项主观臆断。
故选A„
【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中画线句子“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可知,这里介绍的是精神亲和力之美,
通过后面的三个比喻句进一步说明精神亲和力之美是滋润、细腻的。
C.“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濠濠”符合精神亲和力之美的特点。
A、B、D三项都体现了一种力量的强大,与“精神亲和力之美”所表现的特点不符合。
故选C。
【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活动能力的强弱决定生命力的强弱”错误。由原文第四段“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
命力的强弱”可知,“活动能力的强弱”应是“生命力的强弱”的表现,而不是“决定”
生命力的强弱,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o
【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第三段“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结合本段列举
的郭沫若、刘梦苇、汪静之等人的作品中描绘的有关光的内容,可知,中国现代诗歌追求
在光明中呈现生命之美,描绘生命的鲜妍色彩。
②可知,根据原文第四段“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
态美。他们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可
知,中国现代诗人在作品中也表现生命的动态美,第五段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
动态描写“走”“招”“寻”“撑”“挥”等动作,说明中国现代诗歌善于捕捉人物的表
情与动作。
③可知,根据原文第七段“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
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悠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可知,
有含蕴的诗,表现着人物精神世界的幽深,让读者读来回味无穷。科技,追求生命的深远
意境,特别是追求那些含蓄的幽深之境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体现具有生命美学特征的一方
面。
④根据原文第八段“气韵是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
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可知,
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有气势美与韵致美两种,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
命美学特征的另一方面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明镜
曹多勇
桂花嫁给李三是在一个春暖花也开的日子。这一天,春风徐徐地吹,太阳暖暖地照,
花朵艳艳地开。桂花是一步心一颤,一步眼一绿地走进李三的怀抱的。
桂花家住淮河岸边,李三家住八公山里,两厢距离十几里。时常里,桂花站在家门口
便能瞧清八公山的四季枯荣与阴晴圆缺。春天来了,八公山一天绿似一天,一层又一层的
绿厚厚地镶在山上,桂花便觉得一座山就是一只绿茸茸的球。只是这球生下根,风吹不
动,雨淋不动罢了。因而桂花才愿意嫁到八公山。然而待桂花真的走进八公山,才知山上
草木并没她想的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也没她想的那么厚。其实山里的土地很贫瘠,土
是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不算旺,庄稼更见瘦。李三有李三的打算,说农闲上山能
砍柴,再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
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
李三真的就进山砍柴了。
李三新扁担,新绳索、新砍刀,一副腰身挺得溜直,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李三砍回
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
集上卖。卖柴的地方十余里,李三清早出门,晌午回转,迟了,桂花热饭热菜焙锅里候
着。桂花心里装着李三,李三心里也装着桂花。今天,李三手心里握一把桃木梳;明天,
李三手心里窝三尺红头绳。有一天,李三给桂花带回一方手帕。这种手帕在手指间铺展
开,还有一阵阵清香味迎脸扑过来。
李三说,这是洋手帕。又说近日街集上开了一家洋货店,专门卖洋货。洋布、洋伞、
洋胰子,什么都有。
桂花眼睛猛然亮一下,问李三,可卖西洋镜?
李三点下头,说有,小的有巴掌这么小,大的有盆口那么大,明闪晃晃地一下摆出好
多样。
桂花红着脸,低下声,说我想要一块。
李三搭话很干脆,说明天下集带回来,保证一准向你心。
桂花还是小小姑娘时,在别人家里见过这种西洋镜,从此也就心存一份大奢望。桂花
觉得镜子不单单是镜子。镜子可以照见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更可照见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桂花还觉得拥有这么一面镜子,她跟李三两人的日子会更亮堂。
隔天,李三并没带回镜子。李三说,洋货店里的西洋镜一下卖光了,掌柜的说挨两天
才有货。桂花闪亮的眼睛一下一下暗淡下来,李三的一颗心痛一下子,又痛一下子。
李三是买不起西洋镜。西洋镜很贵,洋钱大一块,得一块大洋。李三想给桂花买块更
大的,还得卖不少趟柴。
然而没等李三攒够钱,日本鬼子便扑过淮河围将过来。这是夏季里,日本人蚊子一般
骚扰东庄、骚扰西庄,枪声惊得李三、桂花日夜不得安宁。随之,上下街集路口都被日本
人把守着,喧闹的集市一下僵死去,李三砍回的一担担柴,只得整整齐齐码在房屋根,晾
晒了一天又一天。又过了很多天,集市才一点一点松缓开。李三又能隔三差五担柴上集
了。李三赶集,桂花一颗心松不下,时时站自家门前,两眼盯着路尽头,直到全胳膊全腿
的李三进家门。
这一天,桂花没瞧见李三的人影子,却有一束亮光一闪一晃地扑过来,照了桂花的身
子,照了桂花的头脸。桂花先一惊一愣,不知光亮是何物。继而明白过来,桂花伸开两只
胳膊,一舞一舞迎过去,桂花还没接近光源,却被几声枪响阻隔住。桂花看见远方开枪的
日本兵,也看见倒在地上的李三,还有他手里的那束永不熄灭的亮光。这时候桂花还能过
去吗?桂花折转身,朝一片能躲避日本兵的眼目和子弹的密林跑过去。
李三死了,桂花还活着。活着的桂花参加了沿淮抗日联军。这年冬天的时候,桂花英
勇杀敌的名声渐渐传播得很远、很开。桂花出生入死,随身始终带着一面镜子。镜面碗口
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颜同林
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1958
年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赞不绝口,认
为“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
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
精神世界”。
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能让作品摇曳生姿,从而赋予整个作
品经典的潜质。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
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
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路遥的《人生》
中,经典化的细节很多,如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堪称经典:"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
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
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
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
‘白蒸馍哎一一!’”基于生活现场的细节纷至沓来,让高加林的性格特征得以充分彰
显。
围棋贵有“眼”,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
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扑过淮河围将过来”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汹汹来势;“蚊子一般骚扰东
庄、骚扰西庄”写出了日本侵略者对百姓的搅扰。
B.文本一写了桂花从普通平凡的女子转变为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那
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历史。
C.《百合花》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着一朵野菊花、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
员补军装等,这些细节有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
D.一部经典要有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典化细节,如果《人生》中没有高加林进城
卖馍的细节,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写李三“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问”,在人与山林的相互映衬中,写出了山深林密
的特点。
B.文本一按照桂花嫁给李三、李三砍柴卖柴、李三被日本鬼子杀害、桂花杀敌等情节依次
展开。
C.文本一中的“镜子”和铁凝《哦,香雪》中的“火车”意象一样,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
命运的渴求。
D.文本一的语言口语化,大多使用短句,几乎不用成语,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却别有一番
韵味。
8.文本一第二段写出了桂花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文本二说“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请从文本一中找出三处这
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K答案』6.D7.C
8.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望着八公山,觉得八公山是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的绿茸的球,
因而愿意嫁到八公山,这体现了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②有点失落。她嫁到八公山之后,
发现八公山土地贫瘠、树木不旺、庄稼不好,与自己想象中的情形不同,心中有了落差感。
③心中又升起希望。李三给她描述了美好的未来,认为平淡的日子照样能过出不一般的滋味,
这使她心中又有了对富裕未来的希望。
9.①“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
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李三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体现了
人物的坚韧、勤劳;②“桂花热饭热菜焙锅里候着”,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丈
夫无微不至的关爱,体现了善良淳朴的人性;③“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
艳,怎么也擦拭不去”,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敌人的恨以及对丈夫难以忘怀的
爱,展现了爱憎分明的人性。
k解析H
【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错,《人生》中有很多经典化细节,文本二只是举了
“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这一个例子,并不能绝对地说少了这一个细节,《人生》就不能
成为经典。
故选D。
【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错,把文本一中的“镜子”理解为“象征主人公
对改变命运的渴求”过于狭隘,文本一中的“镜子”象征着桂花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象征着李三对妻子的爱。《哦,香雪》中的“火车”象征现代文明。
故选Co
【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桂花遥望八公山,觉得那是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的绿茸的球,“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
雨淋不动罢了。”桂花愿意嫁到八公山,她对美好幸福生活充满向往。
桂花嫁到八公山之后,才知山上草木没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那么厚。才知山里的土地
很贫瘠,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长不旺,庄稼更见瘦。八公山土地贫瘠、树木不
旺、庄稼不好,这跟桂花想象中的情形不同,她有点失落。
婚后,李三有自己的打算,他说农闲上山砍柴,再把柴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
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李
三给桂花描述美好未来,桂花相信平淡的日子照样能过出不一般的滋味,于是,她对富裕
的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找到并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细节描写是“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
卖”。写出了李三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辛勤的劳动,他努力改变婚后生活,兑现自己的诺
言。此处运用,塑造了李三坚韧、勤劳的品质;
第二处,细节描写是“桂花热饭热菜焙锅里候着”。通过桂花“焙”的细微动作,表现了
桂花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塑造了桂花善良淳朴的性格;
第三处,细节描写是“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
镜面上凝结的血迹,是李三被日本人枪杀后留下的,写出了桂花对丈夫难怀的爱及对日本
鬼子的无比仇恨,展现了桂花爱憎分明的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
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
“差矣曩直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令昔辈方逾方旬何老之有L"甲翁日:"甚善!"翌日,
二翁偕往,越钱塘,维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
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己至半山矣。
(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
材料二: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
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
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
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超起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
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事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
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
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晕甚微,忽又不见。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材料三: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
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
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
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往如画,而半山居雾
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K答案』
标号涂黑。
差矣A曩者B愚公C年且九十D而移山E今吾辈F方逾G六旬H何老I之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在文中是“横渡”的意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
B.四更,又称“四鼓”,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五鼓),四更在丑时,是指凌晨一时至三
时。
C.顾,在文中是“回头”的意思,与成语“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
D.景,在文中是“日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的“景”意思不
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记叙了二翁登泰山的经过,二翁老当益壮,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充分证明了
“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
B.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
见底,使人产生进退两难之感。
C.材料二描写到泰山观日出,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
的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
D.材料三姚鼐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
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的哲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4.材料二、三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k答案』10.AEH11.D12.B
13.(1)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
(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4.①材料二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和登山者的感受。②材料三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以
及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
[解析》
【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错啦!从前愚公快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刚过六十岁,哪里老呢!
“差矣”是乙翁反驳甲翁的观点,可以独立成句,“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A处断开;
“愚公”是句子主语,“年且九十而移山”是对“愚公”所做事的介绍,联系紧密,中间
不能断开,“而”连接“年且九十”“移山”,表转折,联系紧密,且“今”是表时间的
状语,与前面的“曩者”对照,“移山”后E处断开;
“今吾辈方逾六旬”主谓宾齐全,“何老之有”是完整的宾语前置句,中间H处断开。
故选AEHo
【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横渡长江。/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B.正确。
C.正确。顾,回头;/拜访;/顾惜。句意:回头看短墙。/三次到草庐拜访诸葛亮。/奋勇
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D.错误。两个“景”意思相同,都是“日光”的意思。句意:日光微弱。/到了春风和
煦,阳光明媚的时候。
故选D。
【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作者来到南天门”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方余未至南天门时”,描写的是作者来
到南天门之前的所见所感。
故选B。
【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未见”,所字结构,从未看过的景象;“方”,才;“向”,刚才;“遽”,慌
张。
(2)及”,等到;“上”,登上;“负”,背;“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较概括材料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写作者登上南天门之前,石阶山道突然陡峭,巍然直入云天,一级级
台阶往上登,不知终点在哪儿。向下看险峻的石阶像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等内容,
可知,此则材料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而“目眩神骇,超起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
前”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写了登山者的感受。
②材料三通过作者起初顺着中谷进去,再翻过中岭,最后顺着西边的山谷走,登到泰山的
山顶等内容,可知此则材料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同时通过介绍古人顺着东边的山谷登
山,中途经过天门的内容,介绍了作者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有两个老头,住在同一个地方。甲老头带着酒去乙老头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
十分快乐。乙老头说:“我没有登过泰山,你想和我一起去吗?”甲老头说:“这座山我
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老头说:“错啦!从前愚公快九十岁的时候
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刚过六十岁,哪里老呢!”甲老头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
个老头一起前往,越过钱塘江,横渡长江,到了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
老头要扶甲老头,甲老头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我。”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
们)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材料二:
四月十六日,乘着上山的轿子,出郡北门三里便进入山中。盘旋向上登山,将近四十
里,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去。经过南天门,折向
东行进,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向北上去是岱顶,也就是天柱峰。当我还没到南天门时,
石阶山道突然陡峭,巍然直入云天。从岩隙仰望刚升起的阳光,看到白云孤独地飘过。一
级级台阶往上登,不知终点在哪儿。向下看险峻的石阶像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让
人头晕目眩、心生恐惧,想前进又不敢前进,停下脚步回头望。屏住呼吸,放下顾虑,鼓
起勇气再向前走。不久登上南天门,道路忽然平坦起来,奇异的境界顿时出现,看到了从
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
这晚住宿在碧霞宫。四更过后到岱顶东边的日观峰,等候日出。这时风雨突然到来,
十分寒冷,很长时间雨才停止。最东边有一缕红光,横亘在凝滞的云下。不久光芒耀眼,
太阳如轮,光影摇动,像是从地面涌出来的一样。形状不是很圆,颜色纯红,可以从近处
直视。太阳上面有明丽的五色霞光,好像数百匹锦缎。回头看短墙,日光微弱,忽然间又
不见了。
材料三:
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
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
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
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都
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
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
水、徂彳来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柚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诗人为视角描述燕子“衔泥”“暂语船”“穿花贴水”,赋予诗歌浓郁个人情
感。
B.颔联今昔对比,旧日家园中认识自己的燕子,现在却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别
人。
C.“处处巢居室”与“飘飘托此身”是诗人与燕子的相通之处,“何异”使人燕契合无
间。
D.全诗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辨不清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
腑。
16.有人评价此诗“看似咏燕,实则慨叹诗人茫茫身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K答案U15.B
16.①首联写燕子冬去春来,衔泥筑巢,点明诗人留滞湖湘,漂泊异地;
②颔联写故园相识的旧燕,正疑惑地看着自己,写出诗人流浪他乡的沧桑变化;
③颈联写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写出诗人漂泊处境。
④尾联写燕子翩然飞来,暂歇船橘,又不忍离去,穿花贴水,徘徊顾恋,以燕子的同情写出
诗人生活的凄惨与孤寂。
K解析H
【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别人”错,“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这两
句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旧人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深情。“尝识主”,是诗人对
燕子的推测。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
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
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故选Bo
【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的意思是:我飘泊到湖南为客,已过了整整一个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
衔泥筑巢了。直接点明了诗人留滞湖湘,漂泊异地;
颔联的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
陌生人。写燕子”曾经认识我”到如今“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实际是侧面写出诗人流
浪他乡的沧桑变化;
颈联的意思是: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
么不同。写燕子居无定所、天涯飘荡,同时也写出诗人的漂泊处境。
尾联的意思是: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
了衣巾。那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
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
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
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
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诗人以燕子的同情写出诗人生活的凄惨与孤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
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均提及“舟”。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管地位贵贱、年龄大小,“,",
这个观点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3)人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诗词中也有许多类似名句,告诉
人们时间宝贵、应珍惜时间的道理,如“,”。
1答案X(1)老病有孤舟着我扁舟一叶(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盛年不
重来一日难再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须惜)少年时。/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
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
巨大影响,其具有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毛泽东诗词古朴典雅、对仗工整、抑扬
顿挫,是运用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代生活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
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A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
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Bo
①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
角、炮声弹洞……等等,③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④还是现代作
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⑤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⑥毛泽东一向
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艰深晦涩。⑦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颇为熟悉的。
⑧“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居然不动”是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判断。“当年麋战急,弹
洞前村壁”是对战争遗址今昔对比的客观纪实。这种语言,经得起行家里手咀嚼玩味,普
通读者也一看就懂。
18.请根据下列(提示为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A处,形容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应填成语o
B处,形容到处都是,应填成语。
19.请将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答案X18.丰富多彩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19.具有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的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毛泽东诗
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20.②修改为:“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或者"比
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等”。④修改为:“要么是现代
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⑦修改为:“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熟
悉的”或者“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颇为熟悉的”。
(解析》
【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结合“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本句
语境是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的毛泽东诗词内容很丰富,可用“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本句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在字里行间到处都有体现。可用“俯拾皆
是(比比皆是)”。“俯拾皆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普
遍,随处可见。
【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短句变长句的方法先找出主干句,然后,将其他短句中的内容按照一定顺序转化为长句中
的修饰成分,再合并修饰成分、调整语序和添加连接词,最后检查长句的结构是否完整,
是否有语病,确保句子意思清晰、语法正确。
首先提取本句主干应为“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他两个句
子“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
醉”,可变换做定语修饰“毛泽东诗词”。句子可改写为“具有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
醉的对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
产之一”。
【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等等”中省略号和“等等”重复,去掉其一;
④关联词“还是……”与前句"要么是……”搭配不当,应修改为“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
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⑦“十分颇”重复,去掉其一。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
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但是仔细比较,②。首先,《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差不多等于今天的郊游。孟子
则凡事焦虑、忧愁,他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毫不忌讳地斥责“庖有肥
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季”的现实。其次,孔子非常尊重“礼”。颜渊是孔子
的得意弟子,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给颜渊厚葬;孔子
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则
不大讲究“礼”。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孟
子,孟子也不去见鲁平公。
孔、孟二人的种种不同,既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有关,也和《论语》《孟子》两部书的
取材不同有关,③。“至圣”生于春秋末期,“亚圣”生于战国时期,大致相去两
百年。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的局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孔、孟二人的不同产
生了重要影响。
21.下列句子中的“仔细”和文中加点的“仔细”,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明做事很仔细,我很放心。
B.碰坏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
C.地很滑,你走路时仔细一些。
D.王婶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仔细。
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工作室管理规章
- 医疗行业会议细则
- 医疗废物处理招投标科研申请表
- 2024双方同意离婚协议之市场营销合同
- 2024年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
- 耐潮湿木地板安装协议
- 公共卫生验收管理办法
- 烟草产品留样程序
- 二手车交易合同样本认证
- 体育场彩钢瓦翻新合同
- 第7章散客旅游服务程序与服务质量《导游业务》(第五版)
- 学习通《古典诗词鉴赏》习题(含答案)
- 小学安全课件《按章行路才安全》
- 转炉热试方案
- 幼儿园绘本:《小蛇散步》 课件
- DBJ∕T 15-104-2015 预拌砂浆混凝土及制品企业试验室管理规范
- 《大灰狼娶新娘》PPT
- 康复治疗技术(康复养老服务)专业群建设方案
- AT和D-Dimer的临床应用进展课件(PPT 44页)
-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课《秋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 DB33∕1121-2016 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