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区基本情况_第1页
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区基本情况_第2页
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区基本情况_第3页
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区基本情况_第4页
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区基本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域生态治理示范项目项目区基本情况1.1自然概况1.1.1项目区概况黑石沟流域位于宜城市汉江左岸的南营办事处,距宜城城区9.75km。流域总面积78.2km2。河道全长18.5km,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2.90km2,流域形状为丘陵长条喇叭型(上窄下宽)。该河流发源于南营上游的杏仁山、南瓜店、肋巴骨山一带,流向西南,途经龙潭、官庄注入汉江。1.1.2地质、地貌(1)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黑石沟流域位于淮阳山字型构体系前弧西翼的永兴—宜城褶皱断裂带的南西边缘与荆当盆地的接壤部位。区域内古生界至中三迭的褶皱和断裂构成北西向的挤压带,褶皱多呈北东倾斜,向南西倒转的背向斜,断裂多以亚性断裂为主要构造特征。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页岩,砂质页岩及砂岸。地面呈垅岗起伏,岗坡一般在3-10度左右,多为上更统黄色粘土组成。北东局部有低矮残丘,多为志留系下统砂、页岩组成。从地形、地貌、岩性、水系、地质构造诸多方面来看,构成了良好的条件。在河床及冲垅沟中均有第四系散物堆积。据钻探揭示和露头观察分析,坡顶强风化带4-8m,弱风化带厚6m左右;谷坡强风化带1-4m,弱风化带厚3-5m;谷底一般无强风化带分析,仅有弱风化带厚2-3m。总之,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从岩性分析,砂页岩的透水性很小,是相对不透水层。但坝区基岩强、弱风化带都有分布,由于风化卸荷作用加强了岩体的裂隙性,降低了岩石的致密度。因此,风化带有一定的透水性,含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强风化带,受降雨的补给,排泄于河道,风化作用对弱风化岩石的影响甚微,故弱风化带的含水性及透水性均较差,据钻孔压水试验,强、弱风化带岩石单位吸水量都不大,属微透水性或中等透水。项目区内不存在大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2)地貌黑石沟流域属鄂北岗地,近2/3是丘陵地,另1/3是沿河冲积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城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治山、治水、治坡蓄水、保土的建设高潮,使该流域的建设也不例外。根据该流域内沟壑纵横高差不大,田块较平坦,沟道较长的特点,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分段控制了部分水土流失。现有干沟总长18.5km,纵向比降1/1000,沟壑密度为0.02km/km2。1.1.3水文、气象项目区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21.9mm,最大年降雨量为1347.6mm(发生在1967年);最小年降雨量为499.0mm(发生于1966年)。雨季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尤其以7、8两月为最多,一般占全年降雨量的45-60%。多年平均气温为16.0℃,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16.7℃,最高与最低温度的时间持续不长。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mm左右,年幅射总量110-11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990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20-226天。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本次工程防御标准采用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10年一遇6小时降雨量为106.8㎜,24小时降雨量为155.3㎜,20年一遇6小时降雨量为144.0㎜,24小时降雨量为201.0㎜。表3—1宜城黑石沟项目区自然条件表1.1.4土壤、植被状况(1)土壤及耕地情况根据《宜城市土壤志》(全国第二次土地壤普查成果)获得,黑石沟流域土壤类有:两个土类(黄棕壤土类、水稻土类),两个亚类(粗骨性黄棕壤、淹育型水稻土),两个土属(黄棕壤土类、黄棕壤浅黄泥土),两个土种(黄石渣子土、浅黄泥土田)。其分布情况是:上游主要土类是以黄棕壤土类为主,粗骨性黄棕壤(亚类),黄棕壤性土(土属),黄石渣子土(土种)。中下游主要土类是水稻土类,黄棕壤浅黄泥土(土属),浅黄泥土田(土种)。该流域共有两个土类,即:黄棕壤土类和水稻土类。黄棕壤土类是通过了多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的。有紧实而粘重的黄棕色和红棕色的心土层,这一层因母质不同而色泽不一,一般呈棱块状和块状结构。这一层由于粘料聚积,质地粘重,甚至形成粘盘层,这是因为黄棕壤中原生矿物风化比较迅速,粘化过程凝结快,粘位含量高。不论在那一种母质上发育的黄棕壤,质地都较粘重,粘粒含量不高,在下蜀系母质与某些质粘重沉积岩风化物,粘粒的淋溶淀积聚积过程更为强烈,形成粘重的心土层。这对保水保肥有利,但易滞水,不利于作物生长,在粘粒移动过程中,铁锰等氧化物也发生移动,由于心土层粘重滞水性强,铁锰淋溶淀积显著。特别是下蜀系母质上发育的黄棕壤,在排水条件不好地带常形成铁锰结核层。在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带,因还原作用所释放出的铁锰,可就地氧化而包被在土粒表面。该流域上游黄棕壤土类粘粒的铁锰率在2.5-2.8之间,PH质在7-7.5之间,盐基饱和度75%,质地层中壤。该流域上游是粗骨性黄棕壤亚类,属黄石渣子土种,根据《宜城市土壤志》查得理化性测定为:PH值7.0,有机质1.2677%,全氮0.0797%,全磷0.019%,代换量21.1907ml/100g。水稻土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利用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耕作上。在长期水耕、施肥]、灌溉及水域田间操作的管理条件下,由于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的不断交替作用,形成了水稻土特有的剖面结构。此流域中下游属淹育型水稻土亚类(上游有很少一部分此类土),黄棕壤浅黄泥土土属,浅黄泥土田土种。根据《宜城市土壤志》查得,浅黄泥土田土种理化性测定结果为:PH值7.25,有机质1.4736%,全氮0.0982%,全磷0.2578%,全钾1.815%,代换量20.933ml/100g。孔隙度49%,质地:重壤,结构:块状,植物根系:多。项目区土地坡度组成:<5°土地面积为3591.6hm2,占总面积的45.93%,5°~15°土地面积为2796.2hm2,占总面积的35.76%,15°~25°土地面积为1023hm2,占总面积的11.08%,25°~35°土地面积为409.2hm2,占总面积的5.23%。本项目区有耕地总面积为1847.2hm2,<5°耕地面积为728.88hm2,占总面积的39.46%,5°~15°耕地面积为720.41hm2,占总面积的39.0%,15°~25°耕地面积为240.14hm2,占总面积的11.0%,25°~35°耕地面积为157.77hm2,占总面积的8.54%。(2)植被项目区树种以松、栎、桐、杨、椿、榆、槐、桑、柳为主,牧草以白杨草、狗尾草为主,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率32.0%。1.2社会经济情况1.2.1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涉及2镇8个行政村,总人口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万人,农业劳力0.75万人,人口密度为253人/km2。人均土地0.39hm2,人均耕地0.09hm2。1.2.2土地利用现状及分类项目区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1847.2hm2,其中水田751.1hm2,水浇地400hm2,其它旱地696.1hm2。另有林地2424.8hm2,草林326hm2,水域416hm2。1.2.3农村经济状况据2008年统计,项目区内总产值878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005万元,林业产值637万元,牧业产值890万元,渔业和其它产值256万元。分别占到总产值的79.71%、7.25%、10.13%和2.91%。年人均产值4438元,年人均纯收入3693元。农业生产以粮食和油料为主。林业以杉、松等树为主。牧业生产属家庭畜牧业,分散养殖,品种为当地的猪、牛、羊、鸡、鸭等,以农户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1.2.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1)交通路网项目区紧邻305省道,交通极为便利。另有乡村公路,村村通水泥道路至村委会,施工所需的外购材料大部分可直接运至工地。(2)水利设施现状建国后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项目区人民群众的努力,对黑石沟流域进行积极有效治理,修建了水库、开挖了沟渠等各种水利设施,营造了树木,绿化荒坡荒山,建造了各种水利设施。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自然侵蚀,大部分水利设施已经失去了功效,需要重新进行整治。1.3水土流失状况1.1.1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地处丘陵地区,易于发生水土流水。项目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为面蚀和沟蚀,同时局部地区由滑坡、泻溜以及少量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及河流沿线。根据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2006年遥感调查,项目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2.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28%,其中轻度流失12.38km2,占流失面积的54.1%;中度流失9.28km2,占流失面积的40.5%;强度流失1.24km2,占流失面积的5.4%;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为905.4t/km2·a。黑石沟水库大坝以上基本都植了树,但由于近几年砍伐过量,导致成片成块成了空白,特别是农村实行了林权改革和退耕还林政策,极少数农民急功近利,仍然毁林开荒,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尤其是黑石沟水库大坝两侧(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带,山坡成了耕地,沟道种上作物,山坡顶上的树林中已有较多的插花耕地(在树林中),遇暴雨洪水漫溢,山坡上的泥土随水下山,冲毁农田。该区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中度流失)。根据实地调查,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带中有水土流失面积22.90km2(主要在大坝以上近段两侧和大坝以下近段两侧)。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1.1.2水土流失成因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前提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1)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已长成草地和树木,无计划的铲除和砍伐。毁草开荒种地,毁林开荒种地。(2)已形成的林草地无人监管,不执行水土保持法,破坏自然植被。(3)荒山荒坡不植树、不种草,不营造水土保持林,一遇暴雨,地表植被被冲毁破坏。(4)农业耕作不开沟不挖渠,排灌不分家、而造成水土流失等。(5)面蚀为主。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中面蚀分布广泛,并伴有沟蚀,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裸露地上,以坡耕地侵蚀最为严重。(6)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项目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降雨强度大,土壤侵蚀强度也大,6、7、8、9四个月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年的90%作用。这与该项目区降雨量集中的特点一致。潜在危害大。项目区土质疏松,地表植被和土壤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地表植被可以保护土壤免遭暴雨径流冲刷,固土清源,但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为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对植被的破坏更是不可避免,使本身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1.1.3水土流失危害目前,水土流失是我国众多环境问题中的头号环境问题。针对黑石沟流域来说,水土流失的危害直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毁坏土地,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造成了项目区大量的土地地表耕作层和植被生长层变薄乃至消失,造成土地生产力的迅速衰减或丧失,从而造成了项目区粮食产量的下降。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增加化肥使用量,降水又将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大量携带入水库,造成面源污染,影响着下游的水质安全。由于水土流失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受直接溅蚀和沟蚀作用,土壤毛细结构被破坏而失去蓄水保墒能力,也大大削弱了抗旱能力。(2)淤毁水利设施,造成下游淤积严重。黑石沟流域承雨面积达78.2km2,自然及人为造成大量的泥砂经过一些支流流入到下游河道,在暴雨期间,由于雨水汇流快,河道弯曲,河道内种植有大量高杆作物和树木,部分河段沿岸居民侵占河道违章建房,向河道内倾倒建筑、生活垃圾,由于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河道的河床高程抬高,行洪速度慢,造成滞洪,淹没沿岸大片农田,威胁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1.4水土流失防治情况1.4.1已建水土保持措施情况建国后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项目区人民群众的努力,对黑石沟流域进行积极有效治理,修建了水库、开挖了沟渠等各种水利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