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1页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2页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3页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4页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考点概述

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分为课内外阅读试题,两个阅读有着关联性,

一般共8道小题,分为词语解释,文学常识,断句,语句翻译等题型,分值为15分。

%复习目标

梳理文言文考点,理解文言语法现象;

掌握停顿、短句的方法与规律

学会翻译,把握文意。

%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

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

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

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

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

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

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

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

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己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

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

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

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

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

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

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一一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

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

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一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

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2真题回顾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才啬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观夫巴陵胜状()(2)心旷神怡()

2.比较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滕子京笔下的岳阳楼景观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景观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

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

影中,惟岳阳楼最绝。阳楼之大观也。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范仲淹的文字: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文主旨特点,写出你在文章写作立意方面获得的启示

【答案】1.好开阔2.语言简洁,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

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

“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

阴晴变化。(言之有理即可。)3.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

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本文不是单纯写山水,

而是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

心放在了议论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全文的境界。启示:立意要深刻、新颖。所谓深

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

义。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答案不

唯一)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

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好、美好;

(2)句意为:心胸开阔、心情愉快。旷:开阔。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词句赏析。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意思是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

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这几句简洁明了、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

观胜概。一“衔”一“吞”,有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

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3.本题考查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启示能力。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

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

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

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

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

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

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

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立意也叫中心思想,或称主旨、主题,它是统帅文章的“纲”。立意就是要为诗文确定一

个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这是诗文成败的关键。我们审视思维客体时,从多角

度、多侧面、多空间的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万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角

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们不应单一的、片面地看问题,要视野开阔,能从多

角度立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不尽相同,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实战演练

【甲】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令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像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由是则生西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

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

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所欲有甚于生者D.蹴尔加与之杂然晅前陈者

2.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

易懂。

C.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D.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3.《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短句)是:

4.结合文中观点,给本文补充两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乙】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

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舐,

藏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膜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

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

发尽白。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自单于()(2)及还()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7.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隐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B.【乙】文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的刻画了苏武这

一人物。

C.【甲】文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

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

“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的“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

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8.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答案】1.D2.C3.舍生而取义者也4.示例:(1)文天祥宁死不降,

慷慨就义。(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5.告诉等,等到6.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

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7.D8.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

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

益和国家利益。

【解析】L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A.给,给予/同“欤”,语气词;

B.米用/为了;

C.对于/比;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两个反面例子”错误。文中“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是正面例子,不符合“义”的东西,

即使再重要,“行人”“乞人”都不接受,证明了“义”的重要;

故选Co

3.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依据【甲】文第①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

文章运用类比论证,由鱼和熊掌引出“生”和“义”的议论,并提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4.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

结合本文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补充论据,要求论据真实,有说服力,既可以是事

实论据,也可以是道理论据。

示例: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用自己的生命唤

醒国人的灵魂。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告诉了单于。白:告诉。

(2)句意:等到回来。及:等到。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

及词类活用。关键词有,凡:一共;出:出使;及:等到。

7.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

D.甲文首先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

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之后连用“如使……则……”的句

式,从反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匈奴以为神”是被“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

死”的行为所震撼;

故选D。

8.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鱼我所欲也》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要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

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

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

们的选择只要符合“舍生取义”的观点即可。

示例:面对诱惑,只要能够做到非己之物莫取,非正义之利不谋,树立崇高理想,坚守

高尚情操,诱惑在我们面前定会偃旗息鼓,失去它的威力。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心已干直面壬木下封师尚久②于充营凌东孤国®道宿行返。.逆旅之人日:“吾闻时

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④至国。莱侯来伐,

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

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

为大国。

(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注】①武王:周武王、讨代纣王,灭商建立周朝。②师尚父:即下文的太公。③就国:

到齐就国军之位。④犁明:即黎明。

9.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

11.阅读本文,联系《曹刿论战》,你觉得古代君主治国、作战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9.太公听了这句话,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地。10.武王已平商

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11.民心向背是关键。古代君主要

想长治久安就要勤政爱民,让人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太公:指姜太公,即姜尚,也称吕尚。闻,听说,听到。之,代词,指逆旅

之人的议论。衣,穿衣。行,赶路。犁:通“黎”,黎明。至:到达。国:指封地营丘,

即齐国。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

准确断句。

句意:武王已经平定了商朝并成为天下的王,他将师尚父分封到齐国的营丘,师尚父向

东去自己的封地,边赶路边住宿速度很慢。

句子结构:“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主谓宾结构,表达了完整语义。“封师尚父于齐营

丘”,动词谓语句,“封”是谓语,“师尚父”是宾语,“于齐营丘”是介宾短语作补语,表示

动作发生的地点。“东就国”这是一个省略了主语(太公)的动词谓语句,语义完整。“道

宿行迟”表示住宿和行进的动作,语义完整。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以及本文中太公到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

多归齐,齐为大国”的描述可知,古代君主治国、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君主

必须勤政爱民,体察民情,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样才能赢得民心,确保国家

的长治久安。在作战时,有了民心的支持,君主才能有效动员和组织起强大的力量,取

得胜利。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入。”对目:“小惠未遍,民弟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目:“未可。”齐人二鼓。刿日: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羯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诋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

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忠之用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唇

C.战于长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登轼画望之/报先帝画忠陛下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

文学名著。

B.乙文题目“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或“奏疏”。

C.甲文对话为主,以“长勺之战”为例,详写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表现曹刿善

于把握战机的军事家形象。

D.乙文《出师表》以议论为主,同时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14.纵观乙文,刘备深知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结合选文说说他这一特点体

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2.A13.C14.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谨慎。体现在他接受托

孤以来,整天担忧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的事不能完成。还体现在只有在南方已经平定,

武器装备已经充足的情况下,才提出北伐中原的建议。

【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形容词,言语真实,诚实'形容词,言语真实,诚实;

B.名词,职分'名词,类;

C.介词,在\介词,至!I;

D.表顺承,不译\表并列,不译;

故选A„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本文详写了战前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交战双方的

对峙与交锋”略写。故选C。

14.本题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第二段中的“先帝知臣谨慎”可知,备深知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谨慎。

根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诸葛亮接受遗命以来,

整天担忧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自己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这是他

谨慎的表现。

根据“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可知,只有在南方已经平定,武

器装备已经充足的情况下,他才提出北伐的建议。这也是他谨慎的表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

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目:

“方乘遂为抵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迭之。''之万求之不得,逐退金收马。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1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红马(饲养)B,公不许(同意)

C.道人来买(派遣)D.连易数人(改变)

16.用“/”为下列语句断句。

方乘遂为掀下。

17.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5.D16.方乘/遂为掀下。17.一方面由于马愿意跟随原来的主人,

另一方面军人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不能掌握驾驭马的方法。

【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D.句意:连续换了几个人。易:换;

故选D。

16.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句意: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方乘”“遂为掀下”是两个连续的动作。

故断为:方乘/遂为掀下。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

答。

从文中“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可知,“军人”刚将马

买下,在对马的脾气、习性尚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让人来骑,可见“军人”不懂得用正确

的方法来驾驭,最后就武断地认为,这是一匹坏马;这也是“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的

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8.本文作者是。

1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皇远()

(2)险躁则不能检性()

20.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意思。

2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2.《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

体会。

【答案】18.诸葛亮19.达到修养20.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发扬

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21.想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

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2.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

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

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

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句意:急躁冒险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无以,不能;广,增长;志,坚定的意志;成,成就。

2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通读全文,根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

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则提醒儿子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22.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从文章的主旨出发,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可以围绕全文总谈,也可以就某一名句

而谈,但不要脱文而空谈。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

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

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

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

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

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

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乙】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用天下惟羿为愈乏于是杀羿②。孟子曰:“是亦羿有

罪焉。”

公明仪日:“宜若③无罪焉。”

目:“薄④乎云尔,恶⑤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⑥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

孺子日:'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日:'追我者谁也?'其仆

日:'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目:'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日:

“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

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目:'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②,发乘矢⑧而后

反。”

【注释】①逢蒙:羿的学生,后来叛变,杀了羿。②羿: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

主。③宜若:好像,似乎。④薄:轻微。⑤恶:如何,怎么。⑥子濯孺子:与下文“庾

公之斯”“尹公之他”均是人名。⑦金:箭头。⑧乘矢:四支箭。

2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星亦不可以己乎奉亦羿有罪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恶得无罪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夫子何为不执弓D.所欲有甚于生者逢蒙学射于羿

24.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6.下面对【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将生和义置于不可得兼的两难境地中,从而阐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B.【甲】文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显示出作者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C.【乙】文孟子举庾公之斯没杀子濯孺子的事例,以此表明羿虽被杀但他自己也

有过错。

D.【乙】文子濯孺子最初判断自己能够活下来,是认为自己的箭术可以胜过庾公

之斯。

27.根据【甲】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

28.庾公之斯放走子濯孺子的做法是否符合“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3.A24.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25.那

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26.D27.示例1:第

一段称“是心”,第二段称“本心”。“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

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

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

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示例2:本心是本性,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

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

这样才能不被“万钟”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28.示例1:符合。庾公之斯不忍心用子濯孺子的箭术去伤害他,最后选择用没有箭头

的箭射了四箭离开。面对国君的命令和师友之道的两难选择,庾公之斯敲掉箭头射箭,

既执行了国君的命令,又保全了师友的性命,可以说是符合孟子所说的“义”的,符合人

伦道德。

示例2:不符合。庾公之斯敲掉箭头射箭,保全了子濯孺子的性命,但子濯孺子是侵入

卫国的人,是侵害自己国家利益的人,庾公之斯受卫国国君之命追击他,他却没有真正

完成任务,没有忠君之命。所以说不符合“义”。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相同。代词,这;

B.动词,通“德”,感激/助动词,能够;

C.动词,做/介词,为了;

D.介词,比/介词,向;

故选Ao

2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

准确断句。

句意: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

是便杀死了羿。

重点字词:逢蒙:人名。射:射箭的技能。于:向。尽:学完、穷尽。道:射箭技艺或

方法。思:思考,认为。惟:只有,仅仅。愈己:胜过自己,于是:因此、所以。杀:

杀害。

句子结构:“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四个部分在语法

结构上都是独立的,其中,“学射于羿”是状语后置句,“尽羿之道”是动宾结构,“思天

下惟羿为愈己,,是主谓宾结构,“于是杀羿”是连动句,可以作为独立的句子。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2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尹公之他:人名。端人:指正直的人。取:选择。

必:必然、一定。矣: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根据乙文“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

也,其取友必端矣”可知,子濯孺子认为尹公之他是一个正直的人(端人),因此他相

信尹公之他所交的朋友(即庾公之斯)也一定是正直的。他的判断不是基于自己的箭术

能否胜过庾公之斯,而是基于对庾公之斯品性的信任;

故选D。

27.本题考查对甲文内容理解和主旨分析。

根据甲文第一段“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可知,人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欲望和厌恶是基于内在的道德

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人的“本心”。“本心”指人的内在道德观念和良知。其表现为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根据甲文第二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本心”是每个人

都具备的,不学而有,不教而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住它,只有贤者能够不丧失

它。这里的“贤者”指的是那些能够坚守道德原则,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的人。

根据甲文第二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如果一个人放弃了

“本心”,即放弃了内在的道德原则,那么即使他获得了再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任何意

义。因为失去了“本心”,人就无法分辨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文中通过“此之谓失

其本心”这句话来总结全文的主旨,强调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本

心”,就会迷失方向,无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8.本题考查对乙文内容理解和主旨分析。

根据乙文“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可知,庾公之斯、尹公之他和

子濯孺子之间存在师承关系,这种关系在古代蕴含着深厚的信任和尊重。因此,当庾公

之斯面对子濯孺子时,他选择放走他,体现了对师门之道的极高尊重。这种行为符合“义”

的精神,即尊重师道和生命。根据乙文“夫子何为不执弓?”以及子濯孺子因病无法执弓

的情况可知,子濯孺子当时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境地。庾公之斯没有趁机攻击,而是选

择了放走他,这既体现了对子濯孺子生命的尊重,也符合“义”的内涵之一一尊重生命。

然而,根据乙文庾公之斯作为卫国射手的身份和“今我与子俱事卫君也”的职责可知,他

受国君之命追击敌人。但他最终选择了放走子濯孺子,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君的命

令和职责要求。虽然他的行为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师门之道的尊重,但也可能被认为

是不符合“义”的,因为这种尊重可能凌驾于了国家利益和职责之上。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9.《孟子》是一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名轲,字―。

3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2)而后作—

(3)室手其身(4)而后脸

3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点?

3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意思。

33.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

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案】29.儒子舆30.狱官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使……财资缺乏了解、明白31.他们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一番

大业,有所作为。32.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

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3.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

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面对艰苦环境,人应该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

能成才。如文中舜、傅说等六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增长才干,最终有所

作为;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解析】2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

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全书一书共七

篇。属儒家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士:狱官;

(2)句意为: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3)句意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4)句意为: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喻:了解、明白。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可从他们的出身和作为进行分析

根据“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中六个人的经历可知,他们都出身卑微,经历了一番磨难;

结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他们的成就可知,都干出了一番事业。

3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然后:这样以后。衡:通“横”,梗塞,

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3.本题考查看法。结合选文内容,说出自己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看法即可。

示例:我认为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我们应奋发有为。就像文中的舜、傅说、胶鬲、管

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人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增长才干,最终有所作

为,而不是自暴自弃,最终一事无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其自

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

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

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34.下面句中与例句“吾家之鸡或夜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言默B.予告之日

C.鸣之非其时也D.舜发于吠亩之中

35.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36.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34.D35.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36.该说

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解析】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吾家之鸡或夜鸣”中的“之”为助词,的。

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代词;

C.凑足音节;

D.助词,的;

故选D。

35.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

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

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或夜

鸣”“旦而不鸣”分述鸡鸣的两种情况,应断开;“鸣之非其时也”“不鸣非其时也”是对两种

情况的评议,应断开;

故划分为: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3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讲述了“邻人烹鸡”的故事,结合“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不应

发言时发言,应该发言时沉默,都不是好事,会招来灾祸的道理,告诉人们:说话、做

事情要注意时间和场合。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齐宣王曰:“楚人胜。''孟子曰:”然则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

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②亦反其本③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

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⑤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惜⑥,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注释】①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②盖,同“盍”,何

不。③本,指仁政王道。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④涂:通“途”。

⑤赴想:前来申诉。⑥憎:同“昏”,思想混乱不清。

37.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3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39.文(二)中“其若是,孰能御之”一句与文(一)的“,”一句相照应;

为了取得这样的结果,孟子希望文(二)中的齐宣王“"。(三处都用原文语句回

答)

【答案】3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38.凭借一份力量去降

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为敌有什么不同呢?3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发政施仁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

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

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辅吾志”“明以教我”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夫子”,

中间应断开,“我虽不敏”是一个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