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5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其中,

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

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

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

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

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

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

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

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

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

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变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

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

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

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

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而不统''的

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精神,这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B.敦煌曾是多种文明形态的交汇之所,这种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两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但并不能以此统一世界各种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论证敦:惶文化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比较,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文章从敦煌文化的形成、传承渊源等多方面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断裂的世界文明。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是错误的。

C.如果敦煌文化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相比较于其他中华文化如齐鲁文化,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

马薇薇

①安全是人类仅次于生理需求的基本要求。但是,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和“寻找替

罪羊”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②什么叫“谴责受害者”?当不幸的事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然而事实是,在礼貌地表示

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这种

现象就叫做“谴责受害者”。

③最常见的就是每当爆出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总会有人说:“唉,所以女生穿着打扮,真的要保守一点儿,

不然太危险啦。”这些话,貌似苦口婆心,但是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一一如果不是你穿着太暴露、晚上不回家、交友

太随便,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④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其实,这不是因为冷血,

而是因为恐惧。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法恩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自我剖析。本来,她的研究主题恰好就是人们对

受害者的谴责心态,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当时,法恩刚生完小孩

不久,推着婴儿车在家周围散步。在公园的长椅上,她遇到了一位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女性,看自己孩子的眼神很是

感伤。聊起来才知道,后者刚经历丧子之痛。然而,在这位女士诉说伤心往事的时候,法恩坦承,她没有感同身受的

悲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一一你这位妈妈,当时肯定哪里疏忽了,才导致孩子夭折。

⑤所以,同样是母亲,本来应该感同身受,但是法恩却不可遏制地表现出一种攻击心态,这是面对恐惧时自保的

本能在作祟。这种恐惧感强烈到,即使一辈子都在研究这种心理现象的专家,也会在轮到自己的时候,表现出“谴责

受害者”的态度。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因为不能允许自己想到这是自己,或者家人和朋友

也可能遇到的事情,所以他们就一定要在受害者身上找出跟自己以及关心的人不一样的地方。

⑥“谴责受害者”思维再上一个台阶,就会演变成“寻找替罪羊”,这在心理学上叫“替代性攻击”,也就是为

了宣泄怒火,让无辜者受伤害。最常见的替代性攻击就是无缘无故乱发火,比如员工上班被老板骂,于是回家跟老婆

吵架,老婆憋了火就打孩子,孩子去学校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同学家长一生气就在办公室里骂自己的员工……负能

量的传递,就是这样循环往复,无人幸免。

⑦当然,直接发火,还只是替代性攻击最低阶的表现。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其实也知道自己是鸡蛋里挑骨头,

是因为在别的地方受了气,才会看什么都不顺眼。而更高级的替代性攻击,表面上更温和理性,实质上则更为可怕一一

因为它是通过貌似理性的方式彻底把无辜者妖魔化了。比如说,每当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美国右翼政客总喜欢在外

国人身上找理由一一为什么美国失业率那么高?一定是外国人把就业机会给抢走了。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社会问题?

都是因为外国人非法跑到我们这里来。只要稍有常识就能知道,一个国家出现经济和社会问题,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原

因。归咎于外国人,这个判断本身就很幼稚。但是,很多投票的美国公民就是愿意为这种说辞买账。因为只要找到凶

手,只要知道该向谁生气,他们的痛苦就会下降。

⑧总之,人是一种需要找理由的生物。小孩在刚开始懂事时,不是总爱问“为什么”吗?他们可不接受“我不知

道”这种严谨的说法。即使给他们一个非常胡扯的答案,也总比没有答案要好。事实上,大多数人问“为什么”不是

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安心。而在面对不幸和痛苦的时候,我们对原因的渴求就会更加强烈,特别需要有个理由来解

释为什么不幸的人会是自己。

⑨所以,心理辅导师在为患者解除心理痛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坦然接受这个不幸运的事实。如果不

能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你的脑子里就会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就算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对象,看似

出了气,其实这个心结还是没解开。

⑩总之,人们需要安全感,远胜于需要事实。悲剧越严重,越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越是容易去谴

责受害者,寻找替罪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倾向,才能公平地对待受害者,并且不受情绪干扰地去思考一一究

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

(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的词语“罪有应得”在文中指的是O

2.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典型的“谴责受害者心态”的事例使上文定义更易理解。

B.进一步探究“谴责受害者心态”这一负面情绪背后的实质。

C.形象化地阐述“谴责受害者心态”的表现形式及主要危害。

D.直接为下文分析“谴责受害者心态”的原因及发展作铺垫。

3.下列对“替代性攻击”这一概念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替代性攻击”是谴责受害者思维发展的一种替代品。

B.“替代性攻击”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事件原因的探寻。

C.“替代性攻击”是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产生的心态。

D.“替代性攻击”的核心特征就是负能量循环往复传递。

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对第④段提出的“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

呢?”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

5.结合全文内容,对“究竟怎么做,才会使我们更安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

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

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

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

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

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

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

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

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

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

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

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

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二00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

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

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

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

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

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

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

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

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

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

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

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

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

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

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

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

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中“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一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警示自己,也警示世人:十字街口,

红绿灯下,很可能成为生与死的分界,行人只有虔诚与敬畏,谨慎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B.第二段详细描写经过十字街的过程和感受,表现了我最初经过城市十字街口的紧张害怕,也与第三段写作者行走

在乡间路上的轻松快乐形成对比。

C.文章第六段说丈夫“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里采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丈夫

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而导致的悲剧,这句话既有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也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作者在“爱人离去后”,她“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并认为“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因为作者相信宗教,

相信灵魂的存在,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哀思。

E.丈夫离世,留给作者的只有慢慢长夜的苦思冥想,也促使作者去思考人生的生活方式,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要

给自己多亮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才能让我们生活中的火焰不息,才能让弱的生命变成有光华的生命。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红绿灯下”为标题?

3.请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有何变化?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千,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

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

遂相师友,因授格律。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

事不果成。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②,

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日玄英先生。

②古黔娄先生死③,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

充遏,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

受,是有余贵也。君馈栗三十钟④,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

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子,韦布之士⑤,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

庶几乎黔娄者耶!

(辛文房《唐才子传•方干》有删改)

注:①蓄:保存。②比喻科举及第。③黔娄:春秋时齐国的贤士。④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⑤指平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辄举主人()⑵王公嘉其矍()

2.下列加点词与“遂相师友”中的“师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吾得年事之

B.愿至尊而制六合

C.天下云集响应

D.假舟揖者,非能本也

E.能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见干器多句读本不知

B.行吟醉卧以自娱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何乐助谥为康哉骊山北构通西折

D.昔先生国君用为相慎勿为妇死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⑵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5.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是

6.阅读全文,概述方干的性格特点。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

树扶桑②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释)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

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近现代“扶桑”指日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B.“向国”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C.“乡树”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遥远的孤岛中。

D.“别离”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一联作简要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仰之弥高,;瞻之在前,o(《论语》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不可胜记,o(司马迁《报任安书》)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5)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7、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

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

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

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

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

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

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

理由。

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答题格式如下:

③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于

危难之中。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

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问马克•吐温,小错误与大错误有什么区别。马克•吐温说:“如果你从餐厅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

里,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要求: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注意卷面

整洁美观。

参考答案

1、1.C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错,原文只是说“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

殊表达"。故答案选C。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

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D,文章运用

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运用对比”错,没有对比手法;”两者的

不同”错,只是阐释相同点。故答案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分析、整合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强加因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的原因,文中并没有提及。选项C,“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

文化异化”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于文无据,“首屈一指”指

居于第一位的,原文没有相关信息。故答案选B。

【点睛】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

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

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

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1.受害者之所以受到伤害是因为其本身有过错

2.A

3.C

4.以设问形式引发思考;进而点明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恐惧的观点;接着以法恩对丧子母亲产生指责心理这一典型

事例为例论证观点,阐明这一心态存在的普遍性和难以避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即自保

本能在作祟,为了寻求心安,一定要寻找受害者的问题。

5.参考示例:明晰谴责受害者、替代性攻击心态背后原因,坦然面对不幸的事实,克服因恐惧而自保、寻找替罪羊心

理倾向,是获得安全感的首要步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更加冷静地思考不幸事件产生的客观因素,寻找

产生不幸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不幸事件的发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

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意象,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等。

第二段说,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但是事实却是“在礼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

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受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所以“罪有应得”不是同情,而是对受害

者产生的一种复杂负面情绪,认为他们受伤害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据此分析,“罪有应得”在文中指的是受害者

之所以受到伤害是因为其本身有过错。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作答时,一般考虑段落表达的内容、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等。认真阅读文章,依据上下文,

甄别所给四个选个选项的正误。

在第②,文章解释了什么是“谴责受害者”的含义,第③段列举“女生被侵犯的社会新闻”,用典型事例使上文“谴

责受害者”的定义更易理解,所以A正确;第③段只是列举了一个典型事例,来让大家对“谴责受害者”的概念更易

于理解,没有涉及探究实质、阐述形式和危害,也不没有为下文分析“谴责受害者心态”的原因及发展作铺垫,排除

BCD„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找到概念在文段所在位置,根据上下文,看

看概念具体指什么,在文中作者对其做了怎样的解读。

A项,依据“'谴责受害者'思维再上一个台阶,就会演变成'寻找替罪羊',这在心理学上叫'替代性攻击'”,

可知“替代性攻击”是谴责受害者思维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而非“替代品”。

B项,“替代性攻击”是一种消极行径,它的实质是为自己寻找安全感,而非”对事件原因的探寻”。

C项,依据文章第一段“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却往往会以‘谴责受害者'和'寻找替罪羊’的心态,使自己离真正

的安全越来越远”,以及第五段“这是他们唯一能感到心安的方式”,可见“替代性攻击是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产

生的心态”说法正确。

D项,负能量循环往复传递是“替代性攻击”的结果,而非“核心特征”。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述思路的能力。作答时,一般从以下角度考虑:怎样提出的观点,选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等。

第④段首先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什么我们会拿放大镜对着受害者,非要从他们身上挑出点儿毛病才心安呢”的疑

问,引发人们思考;进而点明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是因为冷血,而是因为恐惧”的观点;接着段落使用例证法,

以发生在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家法恩身上的一件事情作为例子,肖恩对经历丧子之痛的女士没有感同身受的悲

伤,反而心里涌现出无数恐怖的指责,对丧子母亲产生指责心理这一典型事例,很好地证明了作者提出的观点。文中

肖恩说的“按理说她本人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这种尴尬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这句话,阐明这一心态存在的普

遍性和难以避免。

在第④段,文章用设问提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点明观点,并用具体的事例证明观点,层层推进,展开论述。第⑤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即自保本能在作祟,为了寻求心安,一定要寻找受害者的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

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

《谴责受害者是什么毛病》这篇文章写人们为了获得安全感,会产生“谴责受害者”和“寻找替罪羊”的心态。文章

正是想让读者明白,谴责受害者、替代性攻击心态产生的原因,从而克服因恐惧而想自保、寻找替罪羊心理倾向,这

是获得安全感的首要步骤。其次,依据第⑨段“心理辅导师在为患者解除心理痛苦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让他们坦

然接受这个不幸运的事实。如果不能放下“寻找凶手”的心态,你的脑子里就会一直开启替代性攻击的雷达”,可知

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坦然面对不幸的事实。最后,文章通过述美国右翼政客总喜欢在外国人身上找理由的事例,

意欲告诉大家,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不幸事件产生的客观因素,寻找产生不幸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加有效地避免不幸

事件的发生。

3、1.CD

2.(1)结构:本文以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2)手法:运用双关(象征)的手法写出红绿灯既是

交通信号指示灯,又是人生的指示灯。(3)主题:点出文章的主旨,红绿灯引发了作者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暗示生

命的速度可以张弛有度。

3.(1)结构:照应上文,我对红绿灯的恐惧,引出下文红绿灯前人必须谨慎小心,也为下文丈夫发生交通事故而去世做

铺垫。(2)内容: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写出了闯红灯的危害,告诫世人在红绿灯前要慎重。

4.(1)最开始,害怕红绿灯:在哈尔滨时,无惧红绿灯:丈夫去世后,静心对待红绿灯。(2)人生不能一味往前赶,可以

慢些,可以欣赏路上的风景,做到张弛有度,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可以适时的为自己亮起感情的红灯,提

醒自己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我们可以自觉的为自己亮起一盏事业的红灯,提醒自己在忙碌中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闲

适;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健康亮起一盏红灯,提醒自己保重身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

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

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这句话既有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说法错误。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理解丈夫为何如此急忙的赶路,另

外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无奈和悔恨,并无多少责备丈夫之意。

D项,”作者相信宗教”说法错误。原文中并无依据,烧纸钱只是为了寄托哀思。

故选CD。

2.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

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

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

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

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作者的情感变化都是围绕红绿灯来写

的,所以这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红绿灯”来组织。从文章的结尾“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

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

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可知,文章的红绿灯不仅仅指交通信号灯,又暗指了人生指示灯,故这是用了一语双关的

写法。同时,红绿灯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红绿灯,暗示生命的速度可以张弛有度。

3.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读懂文章,把握作者写作的意图,然后依据上下文,找出句子出现

的语境,依据语境作答句子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

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

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

角度进行分析。划线句子照应上文,“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

写出了闯红灯的危害,表达了我对红绿灯的恐惧,引出下文红绿灯前人必须谨慎小心,也为下文丈夫发生交通事故而

去世做铺垫。

4.本题考查两个知识点。第一问考查的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解答此题,要根据情节的变化来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根

据第②段“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可知刚开始我害怕红绿灯。第⑤段“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

了走红绿灯”“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写“我”习惯了红绿灯,不再惧怕。第⑦段,爱人离去后,

“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

地候着”,写“我”静心对待红绿灯。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变化:最开始,害怕红绿灯;在哈尔滨时,无惧红绿

灯;丈夫去世后,静心对待红绿灯。第二问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

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

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

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

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

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外延伸,注意结合文章和生活

中的事例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解答此题时,我们不需要

提出自己的见解,只需要结合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阐述其对我们人生的启示即可。解答本题,可以结合

最后一段的提示,特别是关键词句“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

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有张有弛、疾徐有致”,从家人团聚、受生活、重视身体健康、劳逸结合

等角度分析即可。例如,从劳逸结合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可以自觉地为自己亮起一盏事业的红灯,提醒自

己在忙碌中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闲适。

【点睛】

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

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

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

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4、1.(1)拜访(2)行为、品行

2.BD

3.B

4.(1)(方干)家里贫穷,保存有古琴,常边行走边吟唱、醉酒而卧,自以为乐。

(2)当年先生被国君任用为相,他婉辞而不接受,这算是富贵有余吧。

5.把方干和黔娄进行类比,间接赞美方干的美好品德。

6.散漫粗疏、对功名无所追求,心地纯洁、性格洒脱。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

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

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

确、恰当。本题“辄造主人”的意思是“就造访园林的主人”,“造”解释为“拜访、造访";“王公嘉其操”意思

是“这位姓王的官员很赞赏方干的操行",“操”解释为“操行、行为、品行”。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

细比对。“遂相师友”中的“师友”是“把……看成师友”的意思,属于名词做动词。本题B项中的“履”是“登上”

的意思,属于名词动用;

D项中的“水”是“游泳”的意思,也属于名词动用。

而A项中的“兄”是“以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属于名词做状语;

C项中的“云”是“像云朵一样”的意思,属于名词做状语;

E项中的“面”是“当面”的意思,属于名词做状语。

故选BD。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

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

本题A项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指方干;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

C项,两个“而”分别是:转折关系连词,却;顺承关系连词,不译。

D项,两个“为”分别是:动词,作为;介词,为了。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

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

题中,第一句中,“(方干)家贫”是省略句,“蓄”应理解为“保存”,“行吟”应理解为“边行走边吟唱”,“自

娱”应理解为“自以为乐”;第二句中,“昔先生(为)国君用为相”是省略句,“不受”应理解为“不接受”,“是

有余贵也”是判断句。

5.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回答“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解答本题,应注重从

两个方面思考,即分析“黔娄”的人物形象和理解作者写黔娄对主要人物的作用。结合文中对春秋时齐国的贤士黔娄

事迹的叙述,还有文章结尾对方干的评价“方子,韦布之士,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作者是用了类比的手法,间接赞美了方干的美好品德。

6.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阅读全文,概述方干

的性格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

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由“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可以看出他淡泊名利;

由“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可以看出他性格洒脱。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

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

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俣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

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方干,字雄飞,是浙江桐庐人。小时候就有超人的才能,但是禀性散漫,没有什么追求。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

考试,没有得中,隐居在镜湖,镜湖的北岸有茅斋,镜湖的西面有松岛,每自风清月明的日子,方干就手携年幼的儿

子,和邻居的老翁,轻舟往返,平素的愿望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方干)家里贫穷,保存有古琴,常边行走边吟唱、醉

酒而卧,自以为乐。徐凝初的诗写得好,一见到方干就很器重他,于是就把他看成是师友,因此教方干写诗。一个叫

王廉的官员访问浙东,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自己住的地方,这位姓王的官员很赞赏方干的操行,想把他推荐给朝廷,

托吴融起草奏表,这件事办了好些日子,姓王的官员因为生病而去世了,这件事就没有办成。浙江地区凡是有园林名

胜,方干就造访园林的主人,几乎所有的园林名胜都留了他的题词。当初李频跟着方干学习写诗,后来李频中举了,

一位擅长写诗的和尚清越祝贺道:“弟子已经科举及第,先生还在浇灌田园。”咸通末年,方干去世。他的学生一起

说起先生的美德,追忆他的事迹,给他的谥号是“玄英先生”。

古代黔娄先生死后,曾参与弟子来吊唁,问:”先生死了,给他什么谥号?”黔娄的妻子说:“用‘康’做他的

谥号。”曾参说:“先生活着时,食物不能吃饱,衣服无法蔽体,死后无法入殓,身旁没有酒肉陪葬,活着时没有好

日子,死后没有哀荣,谥号还叫‘康',乐些什么啊。”黔娄的妻子说:“当年先生被国君任用为相,他婉辞而不接

受,这算是富贵有余吧。国君馈赠三十钟米粮,他推辞掉没有接受,但这就有给人财富很多的印象。先生吃天下人认

为没味的食物,甘之如饴,居天下人认为卑贱的地位,安之泰然,不为贫贱而忧愁,不为富贵而惊慌,想得到仁德就

得到了仁德,想得到道义就得到道义,谥号为‘康‘,不是很合适吗。”方干,是一介平民,活着时被人称颂高尚,

死后受谥号“玄英”,他刚直的气节,大概和黔娄一样吧。

5、1.D

2.这两句通过想象,虚构了两种怪异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进射的大鱼,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出没奔

腾,兴风作浪;构成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画面,制造了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氛围,表达了海上航行的

艰险和对友人安危的关切。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

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

D项,”殷切的忠告”分析不当。诗句中“若”有怎样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我们分别之后就要天各大方,怎么才

能够互通音信呢!表达的是担忧之情,而非忠告。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

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大

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意思是“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在这里,

诗人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是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

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的图画。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

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这样奇特的想象颇有庄子“鳏鹏展翅”的风采,不过意境却是比较可

怕的。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

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

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6、钻之弥坚忽焉在后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

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焉、僮、茕茕、孑、倜傥、幽愁、衾。

7、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老师的寓言故事来理解他要阐明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答

题前先审读材料,明确题目的要求,老师是通过讲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态度的看法的。因

此,学生首先要明白,《祝福》中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是什么态度,学过的课文不难理解,鲁镇人先是主动来听,

后听多了,就变得不耐烦地走开了。可见他们对祥林嫂并不是抱着同情的态度,而是满足他们看客的心态,对祥林嫂

的不幸,他们丝毫理解关心和同情。老师是通读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观点的。通读寓言故事,抓住猪和羊的话来理解,

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猪说,“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可见,经

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就如同,绵羊和乳牛,祥林嫂如同那头要被要命的猪。作者

的态度是,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

8、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出场。先写学校取餐时的场景作为铺垫,又写出在蒙蒙细雨的灰沉

沉的天空下出场的少平独自取“三等”餐的场景,与热闹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又细写少平身上满是补丁的

衣服,取食黑面馍时露出的关节粗大的手。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少平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先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再

由远景转到近景,细写少平取餐,其中并没有直接交代少平的出身和个性,但读者却能从出场的描写中看出一个贫寒

又敏感的少年形象。

②三羊开景泰,双燕舞春风。横批:羊年大吉

理由: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

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下联很好

理解,春天来了,春燕飞舞,春天充满生机。

③新春佳节,人们都全家团聚,他们却毅然出发;病魔袭来,人们都避之不及,他们却迎面出击。他们柔弱的身躯将

担负天大的重任;他们天使的心灵将负起战士的使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明知前面危机四伏,却不顾一切向前冲,

你们是时代的真英雄!每一个前线的医务人员们,都用生命履行着自己的医学信仰,他们迎难而上,不计报酬、无论

生死。致敬这些逆行者们,一定要平安回来。

【解析】

①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

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内容

要精练。小说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多种多样,例如疑窦陡生法,先声夺人法,金钩倒挂法,烘云托月法,欲扬先抑法等。

首先要了解这五部小说中有关人物出场的情节,具体写出怎么出场,出场交代了哪些内容,然后抓住这一人物出场方

式对性格塑造、主题表达、情节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谈出自己的看法。孙少平读高中的时候,家庭贫穷,心思细腻有

敏感,对于穿着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少平这时候的性格特征。

②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

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

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桃符”,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

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注意要求是春节的对联,内容和春节有关,并且要阐述理由,为什么选这幅对联,即这幅

对联的寓意。

③此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发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

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这个春节,有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他们主动

请缨,毅然选择走进这看不见敌人的战场。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孤身上前,披上使命的外衣,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

致敬每一位“最美的人”,表达对医护工作者的赞美与尊重。

【点睛】

①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

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小作文的特点是小,但一般

结构都应是完整的,所以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

化中心。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

②微写作,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

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裁特点。

③对“微写作”大致有如下要求:结构紧凑,内容集中,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饶有新意;语言准确凝练,简明合理,

论说有理,自然得体;针对具体情境,写作紧扣要求,符合题意;鼓励写作风格有多样性、创造性与个性,叙述、议

论、抒情皆可,文体不限,诗歌亦可。

9、孰能无过

古人云:人非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