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
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意。
1.姜寨聚落周围是垛沟,良渚古城周围是城墙。对比分析下面两图,从防御的角度看,良渚古城城墙的构
建说明()
A.国家已经产生B.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C.初始文明出现D.部落纷争已经出现
2.商朝前期的占卜由贞人(负责占卜的巫官)与商王共同完成,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王则是问
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
职。这一变化说明()
A.商人的认识水平提升
B.史官取代巫官的职能
C.文字的载体发生变化
D.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
3.聘礼是王、诸侯国之间结好关系之礼。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间的互
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
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这表明()
A.时局变化推动礼仪革新B.外交更加注重现实利益
C.实力决定列国关系走向D.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
4.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
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改革图强的需要
5.下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
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
泗水。秦始皇东巡琅那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A.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
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D.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6.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
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
调()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7.下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
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
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政府抑制王侯的诉求D.社会经济的发展
8.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记载出处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郦道元《水经注•比水注》
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
麻,团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其兴工造作,
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
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
牧畜,有求必给
A.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模式B.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C.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9.北魏大臣甄琛指出:“今伪弊(指南朝)相承,仍崇关廛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反映出当
时()
A.大一统下商品经济的发展B.区域性市场的繁荣
C.南北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10.下表为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时间朝代门下省诸局
502—557年南梁公车太官太医骅疆厩
550—557年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
581—604年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
604—618年隋炀帝符玺
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11.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6n年,隋炀帝
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
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12.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这是由
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此
举旨在()
A.巩固统治基础B.强化中央权威
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
13.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
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14.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类型比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10其他家庭总计
(2—3人)(6—8人)人以上)
701—769年户数(户)471391483
百分比56.615.710.417.3100
820—876年户数(户)3612223
百分比132651.29.8100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15.魏晋时期,游艺活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与喜爱,文学作品与游艺活动的娱乐性和艺
术性碰撞在一起,推动了魏晋文学游艺书写进入了兴盛时期。这可以用来佐证魏晋时期()
A.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文学的内容受制于大众活动
D.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
16.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
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
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出()
A.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B.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C.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
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
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曹参是黄老思想的有力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官吏都免职了。汉
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有对人民增加信任,没
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
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摘自《汉书•武帝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强调的是大一统框架内的夷、夏之别。孔子
作《春秋》,强调大一统,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标准则是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因而夷、夏可互
变:夷用夏礼,即符合华夏文化,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孔子崇尚周的礼乐文明,认为华
夏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故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但并不排斥其他族类,其办学的方针即是“有教无
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夷夏观,虽然强调以华夏礼乐文化为标准相区分,但它
是大一统视域下的“夷夏之辨”,究其实,是要将各族一统于礼乐文化,因而强调兼容并包,本质上是中华
各民族在大一统框架下互动、交融与发展。
材料二东汉以来,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一边自称为华夏先王之后,与中原汉人族源相同,一边主动接
受汉族文化,以华夏正统自居,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中华文明认同。中
国历史由此进入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并立、共为中华的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是
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但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既有边疆民族的大规模内迁,也有中原
汉人向南方及其他边疆地区的流动,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正寅《从民族交融发展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以来民族交融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下表是对“分裂下的南北朝:
孰是历史主流”观点的不同表述。
阎步克《波峰与波“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
谷:秦汉魏晋南北朝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
的政治文明》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
史出口。”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国北朝则'走着一条
隋唐史三论》特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过程',南北朝历史的显著差异,'是在一
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
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
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评述材料中关于历史主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
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
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
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
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
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成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
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月考卷
一、选择题
1.D【解析】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的城墙是环绕古城一周,且外围还有类似于护城河样式的水沟,所以
具有双重防御的色彩,但是姜寨聚落的垛沟则是只有三面,对比之下,说明良渚古城面临着敌人进攻的威
胁,故选D项;良渚古城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但是当时还没有出现国家,排除A项;题目并未突出其城
内的建筑及其规模大小的区别,所以没法体现阶级分化是否明显,排除B项;初始文明的特征应该包含私
有制、阶级分化和国家出现等,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
2.D【解析】据材料可知,商朝前期的占卜中,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也就是贞人是负责与神灵
联系的人,代表神权,王则是问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代表王权,而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
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说明商王一人承担了贞人和王两个职务,意味着神权
与王权逐渐合一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所述变化只是贞人的变化,属于占卜形式的变化,而占卜现象依
然存在,所以这并不能体现商人认识水平提升,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商朝后期的占卜逐步取消巫官,或
者由商王亲自担任巫官,并未提到史官,因而也就没法得出史官取代巫官职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
调的并非是文字的载体,排除C项。
3.B【解析】从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稀疏到诸侯间互聘频繁,再到战国时期辩士任使臣的频繁遣使交通,
这明显反映了随着列国纷争的加剧,各国在外交上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而非仅仅遵守传统礼仪,故选B项;
从西周、春秋到战国,聘礼的举行频率确实发生了变化,但这更多是因为政治和军事局势的变动导致的一
种现象,而非礼仪本身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聘礼的变化,而不是列国关系的整体变化,排除
C项;材料没有提到结盟与背盟的频繁发生,排除D项。
4.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流,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发展,也为后
来的思想统一和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说明思想文化领域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故选B项;华夏认
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观念,与材料的“思想统一”趋势不符合,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指
的是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层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运动,材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无关,排除C项;“适应了统治者改革图强的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材料不仅仅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
5.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禹所铸的九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此后历代都将找寻九鼎视为重要的事
情,反映了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故选C项;秦始皇东巡琅那时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
A项;材料强调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未涉及秦始皇巡游天下的影响,排除B项;D项说法
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
法律制度却遭到东方各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着一定危机,故选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
在的缺陷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
秦国的二十等爵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越的结论,排除D项。
7.B【解析】据材料可知,周公形象经历了由“‘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到“承受先王托孤之重、
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的
政治形势影响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即由于政治形势的需要,统治者需要将某一历史人物形象进行重
塑,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是在汉武帝统治的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通过
推恩令,地方王侯的势力已逐渐减弱,并且在东汉末期出现的是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现象,与“王侯”无
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历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但这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
除D项。
8.C【解析】根据材料“能治田,殖至三百顷”“闭门成市”“富拟封君”“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可知,
汉代庄园可以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反映出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C项;精
耕细作是指想法设法提高土地的单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已经出现地方割据,排
除B项;庄园广占良田,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抑制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D项。
9.C【解析】据材料信息,甄琛批评了南朝的税收制度,即“崇关廛之税”,意思是南朝重视对商业活动征
收关税和市廛税,这表明南朝经济中商业交易的频繁和商业税收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甄琛强调了北魏的
税收政策,即“唯受谷帛之输”,意思是北魏主要接受以谷物和布帛形式缴纳的税收,这表明北魏的经济结
构更加侧重于农业,税收基础主要建立在农产品上,而不是商业交易。甄琛的言论正是这一时期南北经济
差异的写照,体现了南北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项;当时南北政权对峙,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A
项;材料表明当时北方仍以农业为主,不能体现区域性市场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南方商业和北
方农业,没有对比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
10.A【解析】据表格可知,隋炀帝时期门下省只剩下“符玺”这一局,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能在发生变化,
尤其是与其他三个时期相比,其下辖的部门大大减少,这一变化预示着门下省在隋炀帝时期可能将承担更
为专一或特定的职能,故选A项;门下省部门的减少与行政体制的调整或集权方式的变化有关,但不一定
是削弱君主集权,且隋炀帝时期君主集权不断强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门下省,无法得出为本”的税
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因土地兼并问
题严重,使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推行,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实行两税法,仅凭材料表格数据无法判断是否
与战争有关,排除A项;敦煌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这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15.B【解析】据材料“游艺活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得到士人的认同与喜爱,文学作品与游艺活动的娱乐性
和艺术性碰撞在一起,推动了魏晋文学游艺书写进入兴盛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的期士人的这
种对游艺活动的态度和文学与游艺的结合,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和开放,儒家传统观念强调的一些
规范和约束受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没有统治者奉行开明文化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
现文学的内容受制于大众活动,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排除D项。
16.C【解析】材料中高仙芝将柘枝舞等中亚文化带入中原,促使中原贵族和士民喜好胡服、胡帽等,这体
现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包容,反映出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汉民胡化泛指汉族人或
者汉族政权由于长期受到异族的影响而在姓氏称呼、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生产模式.风俗文化等诸多方
面产生与异族趋同的现象,仅凭材料中的服饰文化的传播不能得出胡化现象十分严重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社会生活,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亚地区的文化对唐朝
的影响,是单方面的,而不是中西之间的交流互鉴,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1)演变:秦朝时,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汉朝初年,统治者以道家的“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
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3分)
(2)得:奠定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对后世影响深远;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6分,任答三点即可)
失: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皇权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加强对于思想与
学术的控制,形成了文化专制的思想政策,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性。(3分)
【解析】(1)据材料一“《秦律十八种》……秦的法制”“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可知,秦朝时,以法
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据材料二“黄老思想有力提倡者”“不做积极的兴建”可知,汉朝初年,统治者以道家
的“黄老思想”为治国思想;据材料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可知,汉武帝时期开始,
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
(2)第一小问得,据材料一“体现了秦的法制”,材料三“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奠定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
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中华文化共同体
的形成,对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基本条件。第二小问失,据材料一“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并结合所学可知,权力高度集中于皇
帝,皇权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容易形成“暴政”,激化社会矛盾;据材料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并结
合所学可知,加强对于思想与学术的控制,形成了文化专制的思想政策,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消极性。
18.(1)基本内涵:讲求“夷夏之辨”;遵从四周礼乐文化标准;突出大一统的观念;强调兼容并包。(4分,
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和政治急速变革;民族交融不断发展。(4分)
(2)新变化:少数民族接受大一统思想;少数民族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民族迁徙较为频繁;中华文明的统
一性加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任
答两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一“儒家最讲'夷夏之辨',强调的是大一统框架内的夷、夏之别。孔
子作《春秋》,强调大一统”可知,讲求“夷夏之辨”;突出大一统的观念;据材料一“标准则是是否符合
西周礼乐文明”可知,遵从西周礼乐文化标准;据材料一“是要……因而强调兼容并包……交融与发展”
可知,强调兼容并包;第二小问背景,据所学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
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急速变革;春秋时期各民族频繁往来.联系密切,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2)第一小问新变化,据材料一“是要将各族一统于礼乐文化……中华各民族在大一统框架下互动、交融
与发展”,据材料二“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一边自称为华夏先王之后,与中原汉人族源相同”可知,少数
民族接受大一统思想;据材料二“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中华文明认同”
可知,少数民族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据材料二“两晋南北朝是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但也是民族
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可知,民族迁徙较为频繁;据材料二“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密不可
分的整体性,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可知,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加强;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十
六国与北朝内容可知,促进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据材料二“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
了民族交融与中华文明认同”可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据材料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9.示例:
观点:阎步克和唐长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2分)
评述:阎步克认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历史主流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
量涌入,他们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剧烈碰撞,确实激发了新的变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
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也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这种“胡化”与“汉化”的交替过程,使得
北方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隋唐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北方在经历了
一系列的动荡和融合后,逐渐形成了更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制度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北方的发展和演变
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唐长孺观点中强调东晋南朝代表着历史正常道路也有其道理。东晋
南朝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如南朝在经济上继续发展南
方的农业和手工业,文化上也有着独特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十六国北朝的特殊发展道路也同样重要,
它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国劳务正式合同模板
- 代理麦芽合同模板
- 2024城市智慧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合同
- 2024医疗机构病案管理服务合同
- 2024年屋顶施工材料合同
- 空手道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航空航天地磅租赁协议
- 农田水利毛石挡土墙施工协议
- 空气净化律师服务合同模板
- 港口物流区域副总招聘协议
- MT-T 1201.1-2023 煤矿感知数据联网接入规范 第1部分:安全监控
- 胎盘早剥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2023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审表
- 临战转换措施
- 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 GB/T 5269-1999传动及输送用双节距精密滚子链和链轮
- GB/T 25217.4-2019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第4部分:微震监测方法
- GB/T 23887-2009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生产企业通用良好操作规范
- GB/T 1355-2021小麦粉
- 社会网络分析课件
- 抗微生物药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