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测试卷一语文试题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运河文学是运河文化孕育而生的,同时它也参与了运河文化的建构。如果从广义上说,凡是以运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均归于运河文学,那么运河文学古已有之。而真正明确提出“运河文学”概念的则是伦海在1982年发表的《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一文。论文从选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了刘绍棠小说的运河特色,认为“刘绍棠的‘乡土文学’是地地道道的‘运河文学’”。刘绍棠之后,尤其是大运河申遗前后,出现了“运河文学”创作的小繁荣。长篇小说或纪实文学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如周祥的《运河滩上儿女情》(1994年)、张宝玺的《大河惊梦》(1997年)、重阳的《运河伊人》(1999年)、王梓夫的《漕运码头》(2003年)、蔡桂林的《千古大运河》(2007年)、陶长坤的《静静的大运河》(2008年)、蒋海珠的《运河女》(2010年)、刘凤起的《永远的大运河》(2016年),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在书写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方面有着共同的倾向,形成了运河文学特有的时代风貌。最早,“运河文学”概念的提出是与“乡土文学”结合在一起的,“乡土”本身就是运河文学的一张名片。且看《蒲柳人家》中被何满子想象成“鸟笼”“蝈蝈篓儿”的院子——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蔓,像密封的四堵墙。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杏树、桃树、山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杨、柳、榆、槐、桑、枣、杜梨树,就好像给这四堵墙镶上两道铁框,打上两道紧箍。奶奶连巴掌大的地块也不空着,院子里还搭了几铺黄瓜架;而且不但占地,还要占天,累累连连的南瓜秧爬上了三间泥棚茅舍的屋顶,石磙子大的南瓜,横七竖八地躺在屋顶上,再长个儿,就该把屋顶压塌了——这样一幅运河农家图不像是作家写出来的,倒像是画家画出来的,其构图完整、色彩繁盛,为我们展现了运河沿线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气象。这是刘绍棠笔下运河人家的农耕本色,生动自然,又饱含着人文气息。(摘编自刘勇、陶梦真《运河文化的历史品格及其文学书写》)材料二:面对古老的大运河,我想到的却是如何写出“新大运河文学”。既提出“新大运河文学”,似乎应有旧大运河文学或传统的大运河文学与之相对。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一直到明清,古代小说史差不多就是运河小说史,因为小说的真正兴起与城市市民生活的成熟有关。而在古代,富庶的城市大都在运河沿线。但如果说《金瓶梅》是运河小说,是不是很恰当?所以在我看来,传统的大运河文学大概只能算是一种“泛大运河文学”,里面很少有自觉的大运河文学意识。因此,当我们再去思索大运河文学时,应该有全新的、超越传统之上的美学主张。“新大运河文学”应该凸显大运河文化品格。它不能停留在“泛大运河”的层面,而应以大运河为表现主体,不仅写出大运河的形象,更要写出大运河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构建性的,是开放的。它既存在于千百年的沧桑岁月中,存在于与山川河流的自然应答中,存在于世代中华儿女与大运河共生的丰富生活中,存在于大运河与世界的交往互动中,更存在于新时代的人们对它的重新塑造中。它需要文学去发现、创造,去晶化成型。在反复书写中,大运河的精神被伸张,被认同,融入当代生活,并发扬光大。“新大运河文学”表现的更应该是文学的大运河,而不仅仅是历史的大运河。许多大运河题材的文学创作几乎成了大运河的历史教科书,在这些作品中,历史的考证和爬梳代替了当下生活的叙述,知识的介绍和传播代替了文学的描写,写作者被庞杂的大运河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作品在资料的转述与堆砌中丧失了文学的立足之地。与此相应,从创作类型来说,纪实与散文类占据了当下大运河文学文体的大半江山;而诗歌则很少,特别是以虚构见长的小说,似乎只有徐则臣《北上》的孤独身影。而在我看来,不管是哪个领域,不管是哪一题材,如果虚构不介入其中,如果不经过想象,那它的文学化程度就高不起来。只有想象,才能让它飞向审美的天空。于是,“新大运河文学”对作家们来说更应该是“我”的文学,而不仅仅是“它”的文学;作家们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大运河,而不能永远是作为他者与客体的大运河。在“新大运河文学”中,作家们要高扬主体精神,写出自己对大运河的理解,写出自己的个性,说穿了,文学的大运河不是照相式地描摹大运河,而是去创造大运河。大运河是伟大的,值得景仰的,但在审美中,如果我们永远匍匐在客体脚下,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只有征服客体,彰显主体,才会有真正的审美表现。正是在这样的审美创造中,才会诞生作为审美形象的大运河。作为实存的大运河是一回事,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运河又是一回事,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后者,它应该与长江、黄河、泰山、长城等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审美象征。(摘编自汪政《呼唤“新大运河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有运河文化而后有了运河文学,以运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古已有之,但是明确提出“运河文学”概念则是当代的事。B.《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在运河沿线城市,但如果据此说它属于运河小说是极不恰当的,因为它很少有自觉的大运河文学意识。C.“新大运河文学”所写的大运河精神应是构建性的、开放的,这种精神应该在作家们的反复书写中被伸张和认同。D.一些以大运河为题材的作品因只注重大运河知识的介绍和传播,没有文学的想象,丧失了文学的立足之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大运河文学现象及典型作品,都论及了当代运河文学的时代特征及文学现状的长处与不足。B.周祥《运河滩上儿女情》、刘凤起《永远的大运河》等作品都是在“运河文学”繁荣时期出现的,都具有某种特有的时代风貌。C.若想提高大运河作品的文学化程度,就需要在表现大运河的各类文学体裁中加入虚构、想象的因素,加强诗歌和小说的创作。D.照相式地描摹大运河是写不出“新大运河文学”作品的,只有征服大运河这一客体、彰显创作主体才能写出这种作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专家学者选录隋朝至清朝与运河有关的诗词,编纂出版《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展现大运河的人文风貌与精神内核。B.史念海怀揣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运河变迁为切入点,网罗历代历史事件,创作出历史地理学开创之作《中国的运河》。C.春叁拾郎(笔名)创作了网络谍战小说《大运河上的枪声》,借大运河培植爱国主义根脉,弘扬民族精神,涵养家国情怀。D.李辉英的中篇小说《北运河上》描摹了北运河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时代色彩,1938年5月被汉口大众出版社列为“抗战动员丛刊”之一出版。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在文中的作用。5.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那么,为继承好这一“宝贵遗产”,当代运河文学创作应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B2.A3.C4.①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刘绍棠在《蒲柳人家》中描写运河乡村院子的例子,论证了运河文学与乡土文学相结合的观点;②刘绍棠是运河文学的开创者,他大胆地将运河文学与乡土文学融为一体,举他作品的例子,能使论证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①立足运河文化,以运河为题材,突显运河的时代风貌;②有自觉的大运河文学意识,形成全新的、超越传统的美学主张;③真正将大运河作为审美对象,创造出全新的大运河;④挖掘出大运河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审美象征意义。【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运河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未来方向。材料一回顾了运河文学的起源及其与乡土文学的关系,强调了运河文学在描绘运河沿岸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中的独特价值。材料二则提出了“新大运河文学”的概念,主张在文学创作中应超越传统,注重大运河精神的表现和文学想象力的发挥。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运河文学的文化意义,但在创作理念上,材料二更注重创新和主体性表达。【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据此说它属于运河小说是极不恰当的”错误,原文为“但如果说《金瓶梅》是运河小说,是不是很恰当”,此处的疑问,没有绝对否定,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A.“都论及了……文学现状的长处与不足”说法错误,材料一没有论及不足。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述了“新大运河文学”创作的原则。A.《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收录的是中国古代的诗词,这些诗词属于传统的大运河文学,不属于“新大运河文学”;B.史念海的作品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史学作品;D.对《北运河上》的表述侧重于风土人情和时代色彩,它仍属于“泛大运河文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即是从论点、论据的角度分析材料的作用。①文中有“‘运河文学’概念的提出是与‘乡土文学’结合在一起的,‘乡土’本身就是运河文学的一张名片。且看《蒲柳人家》”……”,由“且看”可知,画横线的部分是作为论据证明前面观点的,此处运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刘绍棠在《蒲柳人家》中描写运河乡村院子的例子,论证了运河文学与乡土文学相结合的观点;②结合“真正明确提出‘运河文学’概念的则是伦海在1982年发表的《刘绍棠的“运河文学”》”“这样一幅运河农家图不像是作家写出来的,倒像是画家画出来的,其构图完整、色彩繁盛,为我们展现了运河沿线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收气象。这是刘绍棠笔下运河人家的农耕本色,生动自然,又饱含着人文气息”可知,刘绍棠是运河文学的开创者,他大胆地将运河文学与乡土文学融为一体,描绘的运河人家生动自然,包含人文气息,充分体现运河文学与乡土文学的完美结合,举他作品的例子,能使论证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文中有“凡是以运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均归于运河文学”“‘新大运河文学’应该凸显大运河文化品格。它不能停留在‘泛大运河’的层面,而应以大运河为表现主体,不仅写出大运河的形象,更要写出大运河的精神”,据此可知要立足运河文化,以运河为题材,突显运河的时代风貌;②文中有“传统的大运河文学大概只能算是一种‘泛大运河文学’,里面很少有自觉的大运河文学意识”“因此,当我们再去思索大运河文学时,应该有全新的、超越传统之上的美学主张”,据此可知要有自觉的大运河文学意识,形成全新的、超越传统的美学主张;③文中有“大运河是伟大的,值得景仰的,但在审美中,如果我们永远匍匐在客体脚下,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只有征服客体,彰显主体,才会有真正的审美表现。正是在这样的审美创造中,才会诞生作为审美形象的大运河”,据此可知要真正将大运河作为审美对象,创造出全新的大运河;④文中有“作为实存的大运河是一回事,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运河又是一回事,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后者,它应该与长江、黄河、泰山、长城等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审美象征”,据此可知要挖掘出大运河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审美象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了却一段情海明威霍顿斯湾早先是座伐木业城市。住在城里的人没一个听不见湖边锯木厂里拉大锯的声音。后来,运木材的双桅帆船一艘艘开进湖湾,把堆放在场地上那些厂里锯好的木材装上船,一堆堆木材全给运走了。那大厂房里凡是能搬动的机械都被搬出来,由原先在厂里干活的工人吊上其中一艘双桅帆船。帆船出了湖湾,驶向开阔的湖面,装载着那两把大锯、往旋转中的圆锯推送原木的滑车架,还有全部滚轴、轮子、皮带和铁器。船帆鼓满了风,船驶进开阔的湖面。船上装载着一切曾把工厂弄得像座工厂、把霍顿斯湾弄得像座城市的东西。一座座平房工棚、食堂、公司栈房、工厂办公室和大厂房都空无一人,留在湖湾边潮湿的草地上大片大片的锯木屑中。①十年后,尼克和玛乔丽顺着湾边划着船来。这里的工厂已荡然无存。他们正沿着航道边用钓丝钓鱼。“那就是我们那老厂的废墟,尼克。”玛乔丽说。尼克一边划着船,一边看着绿树丛里的白石。“就在这儿。”他说。“你还记得当初这是个工厂的情景吗?”玛乔丽问。“我就快记不得了。”尼克说。“看上去更像座城堡。”玛乔丽说。尼克一言不发。他们沿着湾边继续划着,划得看不见工厂了,尼克这才抄近路穿过湖湾。“鱼儿没咬钩。”他说。“是啊。”玛乔丽说。他们钓鱼时,她始终盯着那钓鱼竿。②她就爱跟尼克一起钓鱼。有条大鳟鱼紧靠船边跃出水面。尼克使劲划着单桨,好让小船转身,那远在船尾后飞速移动的鱼饵就会掠过鳟鱼觅食的地方。另一条鳟鱼破水而出,在小船另一边觅食。尼克把船转了一圈,让拖着的钓丝掠过这两条觅食的鳟鱼,然后把船径直朝那地岬划去。等到船靠岸,玛乔丽才收线。他们把船拖上湖滩,尼克拎起一桶活鲈鱼。尼克双手抓了三条,去掉了头,剥掉了皮,玛乔丽双手还在桶里摸鱼,终于抓住一条,去了头和皮。尼克把鱼钩穿进每条去掉皮的鲈鱼的尾巴。每根钓竿的接钩线上都挂着两个钩子。于是玛乔丽把船划到航道的岸对面,用牙齿咬住钓丝,两眼朝尼克望去,只见他正站在岸边,握着钓竿,让钓丝从卷轴里溜出来。“差不多够了吧。”他喊道。“要我放下钓丝吗?”玛乔丽手里拿着钓丝,回他一声道。“当然,放下吧。”玛乔丽把钓丝放到船舷外,眼望着鱼饵沉入水中。她把船划过来,用同样的方法放下第二根钓丝。每一回尼克都把一大块冲来的木头放在钓竿柄上压压严实,再用一小块木片把钓竿撑起,成为斜形。他收起松弛的钓丝,把钓丝绷紧,让鱼饵落在航道水底的沙土上,然后把卷轴卡住。要是鳟鱼在水底觅食,咬了鱼饵,就会拖动它,猛一下子从卷轴里拉出钓丝,卡住了的卷轴就会发出鸣响。玛乔丽把船朝地岬那边划过去一小段路。她使劲划着双桨,船登上了沙滩。玛乔丽跨出船来,尼克把船朝岸上拖进了一程。“怎么啦,尼克?”玛乔丽问。“我不知道。”尼克说。他收集起木头准备生堆火。他们用冲上岸来的木头生了火。玛乔丽上船取了条毯子来。夜晚的微风把烟吹向地岬,玛乔丽把毯子铺在火堆和湖之间。玛乔丽背对着火,坐在毯子上,等着尼克。他过来了,在她身边毯子上坐下。天色还没全黑。③火光一直照到水面上。他们都看得见那两根钢钓竿斜支在黑黝黝的水面上。火光在卷轴上闪闪发亮。玛乔丽打开饭篮子。“我不想吃。”尼克说。“快来吃吧,尼克。”“好吧。”他们默默吃着,眼睁睁地看着两根钓竿和水面上的火光。“今晚会有月亮。”尼克说。他眺望着湖湾对面的山丘,山丘在天色的衬托下渐渐轮廓鲜明了。他知道月亮在山丘的后边升起来了。“我知道了。”玛乔丽兴高采烈地说。“你什么都知道。”尼克说。“哎呀,尼克,请别说啦!”“我没法不说,”尼克说,“你的确这样。你什么都知道。毛病就出在这儿。”玛乔丽一言不发。“我什么都教过你了。你知道自己的确这样。不管怎么说,你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哎呀,住口,”玛乔丽说,“月亮出来了。”他们坐在毯子上,谁也不挨谁,眼望着月亮在升起。“你不用胡说一气,”玛乔丽说,“究竟怎么回事啊?”尼克看着月亮从山丘后面升起。“再也没劲儿了。”他不敢对玛乔丽看。过了会儿才对她看。她背朝着他,坐在那儿。他看着她的背影。“再也没劲儿了。一点劲儿也没了。”她一言不发。他径自说下去:“我感到心里万念俱灰。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继续看着她的背影。“难道爱情也没劲儿?”玛乔丽说。“对。”尼克说。玛乔丽站起身。尼克坐着,双手蒙头。“我要去乘船了,”玛乔丽对他叫道,“你可以绕着地岬走回去。”“行,”尼克说,“我来给你把船推下水去。”“你不用忙了。”她说。她坐在浮在水上的船中,月光照耀在船上。尼克拐回来,在火边躺下,拿毯子蒙住了脸。④他听得见玛乔丽在水上划着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尼克和玛乔丽十年后有关霍顿斯湾厂区变化的对话,意在表现两人对霍顿斯湾曾经繁华生活的留恋。B.小说写大鳟鱼觅食的场面和尼克、玛乔丽宰杀鲈鱼的情景,让读者根本察觉不出尼克对玛乔丽竟然有抛弃的念头。C.“怎么啦,尼克”这种倒装句比“尼克,怎么啦”这种常式句更能表现玛乔丽对尼克把船朝岸上拖进一程的关切。D.因为尼克的一句“一点劲儿也没了”,尼克与玛乔丽两人便分道扬镳了,使读者对两人无疾而终的感情感到困惑。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平淡的叙述,结束了上文的环境描写,引出了下文尼克和玛乔丽的故事。B.句子②若改为“她爱跟尼克一起钓鱼”,就淡化了玛乔丽对跟随尼克钓鱼的热衷。C.句子③既照应上文尼克收集木头准备生火的情节,也为两人能看见钓竿做铺垫。D.句子④从尼克的视角写玛乔丽的离去,含蓄地表达了尼克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8.小说中的“月亮”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开篇用不少笔墨描写霍顿斯湾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的衰败。有论者称“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理解小说中的这些描写,就知道作者的用意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D8.①“月亮”是尼克和玛乔丽打破沉默的话题;②“月亮”是引发尼克和玛乔丽争执的缘起;③“月亮”烘托了尼克和玛乔丽内心的波动;④“月亮”营造了静谧的气氛;⑤“月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9.①霍顿斯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木材资源丰富)的时候如同女子风华正茂,受人喜欢,人们大量开办工厂;②城市的衰败(木材资源耗尽)如同女子年老貌衰,被人抛弃;③海明威以尼克最终抛弃玛乔丽的故事来影射自然生态遭受人们的破坏,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解析】【导语】海明威的《了却一段情》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展现了霍顿斯湾从繁华到衰败的变迁,以及尼克和玛乔丽之间感情的破裂。小说开篇描写了伐木业的兴衰,象征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随之而来的衰败。尼克和玛乔丽的钓鱼场景则暗示了他们关系的紧张和疏离。月亮的出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冷却,最终两人分道扬镳,揭示了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小说通过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隐喻,表达了对生态和情感的深刻反思。【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A.“意在表现两人对霍顿斯湾曾经繁华生活的留恋”说法错误,“你还记得当初这是个工厂的情景吗?”“我就快记不得了。”“看上去更像座城堡。”从中看不出对往昔的留恋,意在表现的是霍顿斯湾如今的荒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含蓄地表达了尼克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说法错误,尼克与玛乔丽分手,态度决绝,此时尼克心中更多是一种释然,没有痛苦可言。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①“他们默默吃着,眼睁睁地看着两根钓竿和水面上的火光。‘今晚会有月亮。’尼克说”,两人沉默着,由于想到月亮,于是尼克开始说话,此处的“月亮”是尼克和玛乔丽打破沉默的话题;②尼克提到月亮,玛乔丽回答“我知道了”,由此引出去尼克的反驳,“你什么都知道。”“哎呀,尼克,请别说啦!”“你的确这样。你什么都知道。毛病就出在这儿。”……两人为此口角,“月亮”是引发尼克和玛乔丽争执的缘起;③“他们坐在毯子上,谁也不挨谁,眼望着月亮在升起”“尼克看着月亮从山丘后面升起”,孤月一轮,照着两个人,而彼此已无话说,各怀心事,就像那天上的孤月一样孤单,此处的“月亮”烘托了尼克和玛乔丽内心的波动;④“他们坐在毯子上,谁也不挨谁,眼望着月亮在升起”“她坐在浮在水上的船中,月光照耀在船上”,明月在天,一人、一船,四野无声,“月亮”营造了静谧的气氛;⑤“月亮”的话题最终引出二人分手的结局,“月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把握小说主旨的能力。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政治与社会运动,女权运动第三次浪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相信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可据此分析环境描写和女主人公命运的关系。①“霍顿斯湾早先是座伐木业城市。住在城里的人没一个听不见湖边锯木厂里拉大锯的声音”“霍顿斯湾弄得像座城市”,霍顿斯湾十年前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木材资源丰富,人们大量开办工厂,尼克和玛乔丽在工厂上班,人们喜欢这里,如同尼克喜欢上玛乔丽,因为都是“风华正茂”;②后来,“一堆堆木材全给运走了。那大厂房里凡是能搬动的机械都被搬出来,由原先在厂里干活的工人吊上其中一艘双桅帆船”“一座座平房工棚、食堂、公司栈房、工厂办公室和大厂房都空无一”,因为木材资源耗尽,城市衰败,而十年后,尼克说对玛乔丽说,“再也没劲儿了。一点劲儿也没了。”霍顿斯湾的衰败源于资源枯竭被人类抛弃,一如尼克抛弃了十年后的玛乔丽——女子年老貌衰,被人抛弃;③小说表面说的是尼克最终抛弃玛乔丽的故事,扣合霍顿斯湾由开采时的繁华到资源枯竭被抛弃的结局,海明威以此来影射自然生态遭受人们的破坏,深刻地揭示了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狄青,字汉臣,汾州人。初为骑御马小底,后隶拱圣军,选为散直。元昊叛,择青为延州指挥使。前后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以功迁至澶州刺史,累擢加节钺。皇祐四年枢密副使,以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五年,平广源州蛮侬智高,还复枢密副使,是年升枢密使。嘉祐元年,罢为使相、河中尹,髭发疽卒,年五十,赠中书令,谥武襄。初,韩琦、范仲淹经略陕西,见青皆器遇之。尹洙亦谓青有良将才。青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正部伍,明赏罚,虽敌在前,士卒无敢后先者,故所向必有成功。仁宗闻其在陕西数战胜,欲召见问其方略,适虏寇平凉,止命图形以进。久之,方大用,而智高起广源州,破邕及沿江九州。上忧顾左右,未有可属者。青上表请行,明日赐对。且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兵数百,益以禁卒,当羁贼首致阙下。上壮其言遂授以将钺宴垂拱殿遣之。先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讨贼未克,故又用青。青至,合沔、靖三将兵次宾州,召广西路兵马钤辖陈曙,按其金城驿遇贼不战之罪,及殿直袁用等三十一人悉戮之,军士震恐。遂下令止具十日粮,明日绝昆仑关,出归仁铺。先布阵成列,而贼以觇者之误,来独后,遂失险,乃悉众逆战。前锋孙节战死山下,而贼势方锐,青躬执白旗麾骑兵进,纵左右翼,出其意外,贼众大溃,斩首二千二百级,获伪官五十七人。智高夜纵火焚城而遁。诘朝,青入按城中,获金帛钜万,马牛数千,筑京观城之北隅,招复俘胁者七千二百,使还其家。初,所获有衣绩金龙者,众谓为智高。青曰:“安知非诈?宁失智高,朝廷不可诬也。”后智高果不死,人服其详慎。尹洙以贬死,青怀知己,常赒恤其家。(节选自《隆平集·枢密》)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壮A其言B遂C授D以将E钺F宴G垂拱殿H遣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形,指画像、图绘形象,与现代汉语中“图形”的意思不相同。B.属,指委托,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属”词义相同。C.次宾州,指在宾州临时驻扎,与“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式相同。D.京观,指古代战争胜利者为显示战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青出身行伍,后来选任散直。他在对元昊的作战中多次负伤,因功升任刺史。皇祐四年担任枢密副使,次年因平定侬智高叛乱,又升任枢密使。B.在陕西任职时,狄青受到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的器重和厚待,尹洙也认为他有良将之才。尹洙贬官去世后,狄青不忘知己,经常接济其家人。C.因为宋将陈曙等人畏敌不战,侬智高接连攻破邕州及沿江九州,仁宗忧心忡忡,狄青主动请战。抵达宾州后狄青将陈曙等人斩首,士卒大为惊恐。D.归仁铺一战,叛贼死伤惨重,侬智高趁夜纵火焚城逃跑。第二天狄青率军入城,缴获了很多财物,并让被叛贼俘获、胁迫的七千二百人回到家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2)青曰:“安知非诈?宁失智高,朝廷不可诬也。”14.狄青为何能平定侬智高的叛乱?请分条概括。【答案】10.BFH11.B12.C13.(1)狄青谨慎细密,沉默寡言,他谋划事情,一定详细分析、把握时机才采取行动。(2)狄青说:“怎么知道(这)不是骗局呢?宁可失去侬智高,也不能欺骗朝廷。”14.①军法严明;②部署周密;③抢占先机;④亲临前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仁宗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于是授予他大将的符节和斧钺,在垂拱殿举行宴会(替他饯行),(然后)派他出征。“其言”作“壮”的宾语,至此语意完整,其后B处应该断开;“以将钺”作“遂授”的后置状语,语意完整,其后F处应该断开;“垂拱殿”作“宴”的后置状语,其后H处也应断开。故选B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画像、图绘形象/在平面上表示出来的物体的形状。句意:只得命令(狄青将方法谋略)图绘成形象进呈。B.错误。委托/一类人。句意:没有能够委以重任的人。/你们都将要被俘虏。C.正确。都是省略句,“次(于)宾州”“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句意:在宾州临时驻扎。/晋国驻扎在函陵,秦国驻扎在氾南。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宋将陈曙等人畏敌不战,侬智高接连攻破邕州及沿江九州”错误。侬智高“破邕及沿江九州”应有多方面的原因,陈曙在金城驿“遇贼不战”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计事”,谋划事情;“审”,详细,仔细;“发”,行动,采取行动。(2)“安知”,怎知;“宁”,宁可;“诬”,欺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召广西路兵马钤辖陈曙,按其金城驿遇贼不战之罪,及殿直袁用等三十一人悉戮之,军士震恐”可知,军法严明;②根据“下令止具十日粮,明日绝昆仑关,出归仁铺”可知,部署周密;③根据“先布阵成列,而贼以觇者之误,来独后,遂失险”可知,抢占先机;④根据“前锋孙节战死山下,而贼势方锐,青躬执白旗麾骑兵进,纵左右翼,出其意外,贼众大溃”可知,亲临前线。参考译文:狄青,字汉臣,是汾州(今属山西)人。起初担任骑御马小底,后隶属于拱圣军,被选为散直(侍从之官)。李元昊反叛,(朝廷)选派狄青担任延州指挥使。前后经历二十五次战争,被乱箭射中八次,因功升至澶州刺史,多次提拔,授予符节和斧钺(古代授予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皇祐四年担任枢密副使,凭借宣徽南院使身份宣抚荆湖南北,经理管辖广南东西路盗贼。五年,平定广源州蛮夷侬智高的叛乱,回朝后复任枢密副使,当年升任枢密使。嘉祐元年,罢职为使相、河中尹,因嘴唇上边毒疮发作而去世,享年五十岁,赠官中书令,谥号武襄。当初,韩琦、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使,见到狄青都器重、厚待他。尹洙也认为狄青有良将之才。狄青谨慎细密,沉默寡言,他谋划事情,一定详细分析、把握时机才采取行动。行军时队伍齐整,赏罚严明,即使敌人就在面前,士兵也没有敢畏葸不前的,因此所至必定成功。仁宗听说狄青在陕西多次取胜,想要召见(他),询问他作战的方法谋略,恰好外敌入侵平凉,只得命令(狄青将方法谋略)图绘成形象进呈。过了很久,才重用他,而侬智高(这时)在广源州起兵反叛,攻破邕州和沿江九州。仁宗忧心忡忡,环顾左右,没有能够委以重任的人。狄青上表请求前往作战,第二天受到仁宗召见。(狄青)说,我起自行伍,除了征战没有报效国家的途径,希望得到五百名外族骑兵,再增派禁兵(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士兵),定能将贼酋的首级送到京城。仁宗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于是授予他大将的符节和斧钺,在垂拱殿举行宴会(替他饯行),(然后)派他出征。(朝廷)先前命孙沔、余靖任安抚使,讨贼不成功,因此又任用狄青。狄青抵达(广南)后,与孙沔、余靖会师,命军队在宾州临时驻扎,召见广西路兵马钤辖陈曙,查实他在金城驿遇贼不战的罪行,以及殿直袁用等三十一人,将他们全部斩首,军士震惊恐惧。(狄青)于是下令只准备十天的粮食,第二天越过昆仑关,在归仁铺出兵。先布下阵势,排成队列,而叛贼因间谍情报有误,到来已晚,于是失去了险要地势,只好全体迎战。(宋军)先锋孙节在山下战死,而叛贼的气焰正盛,狄青亲自手执白旗指挥骑兵进击,命左右翼纵击,叛贼始料未及,被打得大败,(宋军)斩首二千二百级,俘获伪官五十七人。侬智高趁夜纵火焚城逃跑。第二天一早,狄青率军入城,缴获无数金帛、数千牛马,在城北一角修筑京观,招集被叛贼俘获、胁迫的七千二百人,让他们各自回家。起初,抓到一名穿金龙衣的人,众人都认为是侬智高。狄青说:“怎么知道(这)不是骗局呢?宁可失去侬智高,也不能欺骗朝廷。”后来侬智高果然没有死,人们都佩服狄青的周详审慎。尹洙因贬谪而死,狄青怀念知己,常常周济他的家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塞外书事许棠①征路出穷边,孤吟傍戍烟②。河光深荡塞,碛色③迥连天。残日沉雕外,惊蓬到马前。空怀钓鱼所,未定卜归年。【注】①许棠: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晚唐诗人。②戍烟:边塞驻军报平安或报警的烟火。③碛(qì)色:沙漠的浑黄之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为一体:在遥远的征途中,唯有戍烟与诗人为伴。B.颔联描写远景,黄河在边塞深处,荡漾着波光;黄沙迥远,似与天空相连。C.尾联抒发感慨,诗人枉自思乡,不知何日才是归年。“钓鱼所”代指故乡。D.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与盛唐主流边塞诗在所写景物、个人情感上较为相似。16.清代纪昀以“雄阔”二字评价本诗颈联,请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本诗颈联描写边塞黄昏之景,意境堪称“雄阔”。②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轮残日缓缓西沉,大雕低飞,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使边塞大地显得更为阔强劲的西风吹来,从远处卷起无根的蓬草,一直刮到诗人的马前。③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充满动感的笔触,描绘出了边塞雄浑壮阔的特点,抒发了深沉的情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与盛唐主流边塞诗在所写景物、个人情感生较为相似”错误。在盛唐主流边塞诗中,诗人往往歌颂唐朝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报国精神,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本诗尽管境界开阔,格调雄浑,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孤独无依的惆怅之情,带有晚唐诗人特有的悲凉意绪,与盛唐主流边塞诗中的个人情感大不相同。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雄阔”的意思是雄奇壮阔。作答时,要抓住诗句的意象,描绘诗句的意境,体会诗句“雄阔”的特点。“残日沉雕外”意思是:夕阳西坠,落在城堡之外。远望塞外落日西沉,给人以雄奇之感。“惊蓬到马前”意思是:风卷蓬草,来到战马眼前。一个“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塞外风力之大,地域辽阔,劲风吹动蓬草在塞外滚动,来到了战马眼前,体现了塞外景色壮阔的特点。本诗颈联描写边塞黄昏之景,境界开阔,格调雄浑,表现出边塞雄浑壮阔的特点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两句,从六国一味割让土地和秦国不断侵吞土地这对矛盾中,揭示了六国“赂秦”的危害。(2)屈原《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两句,以“香草美人”为喻,表达出时不我待之意。(3)古典诗词往往将传统乐器写入作品中,以表达特定的情思,如带有乐器(琵琶除外)的“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奉之弥繁②.侵之愈急③.惟草木之零落兮④.恐美人之迟暮⑤.我有嘉宾⑥.鼓瑟吹笙(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弥、繁、嘉、瑟、箜篌、羌、菱、鸥、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丰子恺曾言“(在)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无过于书法”,这是他在其《书法略说》中表达的对书法的①。丰子恺的书法艺术在其整体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看他的漫画作品,书与画②,共同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其书法融古拙、雅淡、奇趣之美于一体,拙中寓巧、巧中寓拙,笔画看似平淡,粗细变化不大,也无纵横捭阖、大开大合之态,但却常妙趣横生,笔画间充满智慧、诙谐之趣味。在本领域中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这是所有艺术家的终极梦想。但绝大多数艺术家终其一生也难以达到这一目标,毫无疑问,丰子恺是幸运的。他遇到的我们所熟知的民国以来各领域的翘楚李叔同、夏丏尊、郑振铎、俞平伯等许多良师益友从信仰、职业、生活到艺术观点、道路以及创作都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子恺在浙一师求学时,弘一法师(李叔同)曾教导过他:“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这一番话,让他“心里好比新开了一个明窗,真是胜读十年书”(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先器识而后文艺》)。所谓器识,就是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用在美术上,便是“首重思想性,次重技术性”。终其一生,丰子恺的人品、画品屡为周边人所赞叹,与弘一法师的这番教诲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真知灼见;②浑然一体;③息息相关19.示例:他遇到的许多良师益友都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良师益友是我们所熟知的民国以来各领域的翘楚李叔同、夏丏尊、郑振铎、俞平伯等,其影响涉及信仰、职业、生活、艺术观点、道路以及创作方面。20.①比喻:将弘一法师的话给丰子恺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喻为心里开了一个明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丰子恺受到的影响之大;②引用:通过引用丰子恺本人的话语,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丰子恺当时的感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丰子恺在《书法略说》中表达的对书法的观点深刻且有见地,用“真知灼见”恰当。“真知灼见”: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第二空,看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书与画融合在一起构成完整艺术品,“浑然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语境书与画紧密结合状态。“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第三空,语境意思是丰子恺人品、画品屡为周边人赞叹与弘一法师的教诲关系密切,“息息相关”符合语境。“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明确句子的主干成分是“良师益友产生了影响”。可看出,主语是“他遇到的许多良师益友”;然后说明这些良师益友“是我们所熟知的民国以来各领域的翘楚李叔同、夏丏尊、郑振铎、俞平伯等”;接着阐述这些良师益友对他的影响“涉及信仰、职业、生活、艺术观点、道路以及创作方面”;最后说明这些影响“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喻:“这一番话,让他‘心里好比新开了一个明窗,真是胜读十年书’”,将弘一法师的话给丰子恺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喻为心里开了一个明窗,形象地表现出弘一法师的话对丰子恺的启发之大,如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让他豁然开朗。从原文中可以看出,丰子恺对弘一法师的话感受深刻,这个比喻生动地传达了这种强烈的感受。引用:通过引用丰子恺本人的话语“心里好比新开了一个明窗,真是胜读十年书”,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丰子恺当时的感受。引用当事人的话增强了表达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丰子恺受弘一法师教诲的影响程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冬阳不再如夏阳那么灼人、刺眼,而是变得温和起来。天气晴朗,看到外面温和的阳光,我们多会走到室外晒晒太阳。晒太阳很简单,但晒对太阳可不那么容易。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全身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俗话说“寒从足下起”,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到头腿脚都是冷冰冰的,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阳光可以带走腿脚的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手心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劳宫穴。①,可以起到舒缓疲劳、促进睡眠、强心益气的作用。虽然②,但过度晒太阳同样会伤身体。阳光中紫外线过强会伤害眼睛,增加白内障发生风险,因此晒太阳时建议戴副墨镜。阳光照射后易出汗,应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在晒太阳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③。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只负责报销来往车费,食宿费由参会本人自理。B.妈妈对儿子说:“十三四岁的年龄,我们不读书又能干啥?”C.作者在文章最后号召:“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早日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D.小王拉着小明的手说:“我们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经常晒劳宫穴②晒太阳有益健康③应立即停止【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处的“我们”,指作者(说话者)和阅读本文的读者(听话者)。A.指说话人一方。B.指“你”,不包括妈妈,指儿子。C.指作者(说话者)和阅读本文的读者(听话者)。D.指说话时的双方,这里实指小王和小明。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①句,根据前文“所以晒太阳时,一定要让阳光晒过头顶”“这种情况最应该晒晒腿脚”等内容,并结合后文“可以起到舒缓疲劳、促进睡眠、强心益气的作用”,可知此处提出假设,即多晒劳宫穴这个手心的重要穴位,故可填:经常晒劳宫穴。②句,结合后文的转折“但过度晒太阳同样会伤身体”,可知此处指出晒太阳是有好处的,故可填:晒太阳有益健康。③句,结合前文的假设“如果在晒太阳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症状”,可知此处指出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应该停止晒太阳,故可填:应立即停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人冰心说:“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里,快乐也愈大了。”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城市私营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范本标准版
- 2025钢筋混凝土管桩桩基分项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 2025标准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网络文化经营数字内容保护平台建设方案
- 尖端科技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索计划
- 教学理念更新与应用方案计划
- 每月个人财务管理计划
- 企业资金链管理的重要性计划
- 解决跨部门协作问题的方法计划
- 农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 “条令条例学习月”主题授课课件
-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全面剖析
- 2024年湖北省中学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卫星科普知识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 语文试题(含答案)
-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课件:1 2 种群数量的变化(人教版)
-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 酸和碱《如何证明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发生》教学设计
- DB37T 3862-2020 汽油清净增效剂技术要求
- 框架涵施工工艺标准
- 小学美术1《古代传说中的艺术形象》ppt
- 病历书写奖惩实施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