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9、怀疑与学问

教材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传统的篇目,是议论文的代表作。此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创新精神,还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议论文,怎样来阅读议论文和如何来回答议论文的相关问题,地位非常重要。

核心素养

学习本课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密切关系,熟悉“疑心"思考”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育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懂得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通过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凶险"等词语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探究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3.鉴赏朴实简洁、准确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4.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怀疑精神,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

教学突破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结构,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教学时,可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入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求学者的最终收效都是一样的。现实是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对我们很有意义。(板书课题)

二、认识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从未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的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思考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四: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引用古代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2.分论点: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五、归纳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肓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分析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可以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易被人接受。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或对比论证的例子。

师生交流、明确:

1.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设疑:第3自然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4.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1)第4自然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自然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自然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自然段“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做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画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该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具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预设:“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四、归纳总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五、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一段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六、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论证方法

论证语言

教学探讨与反思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成长中阅读,《怀疑与学问》提出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指明了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了求异、发散、逆向等是创造的基本思维方法。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查找一些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样教学,也就为学生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做了一次很好的指导,学生对创造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知识链接

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

1.程颐(1033--1107),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领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30余年。程颐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2.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家、字子厚,凤翔郡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梁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沈西失地。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3.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理学家“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