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辽宁省本溪市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辽宁省本溪市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辽宁省本溪市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辽宁省本溪市某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

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

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

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

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

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

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

率。这种象、意、节奏融于一体,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

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

续呈现的动态画面,并引起读者心理快感。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

“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珞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读诗也是如此,视

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

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

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

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

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

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

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

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

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

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谐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

了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

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

④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这些深奥而有来头的典故并

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而只是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

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

续,正如o

⑤前者是节奏的打乱而后者是节奏的延绵,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读到这种用典的诗句时,他在瞬

间里就理解了典故的涵义。再进一步,他又能从中更多地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并由

典故为联想的契机,在脑荧屏上浮现出用过这一典故的诗句,这样,诗句的内涵顿时便丰富了许多,层次

也增加了不少这种诗歌语言现象,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称之为“张力”,它借助读者的知识使

一个意象的外延与内涵迅速膨胀。典故像个橄榄,入口之初不觉如何,但越嚼就越有味儿。或者说诗中用

典如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但借着游人的目光,却使远山、蓝天、飞鸟都齐汇小院,使小园

平添了许多景致。在“合格的读者”面前,典故已不再包裹着生涩坚硬的外壳而呈露了它的内核,而它的

原型及其使用史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联想,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张力”。

(摘编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

材料二: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

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

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材料一

引用这一内容的目的是批驳宝玉的学究气和宝钗的张冠李戴。

B.读诗的人在接触中国诗的时候,脑荧屏不仅出现了文字,而且直接出现了流动图像,如读者读“黑云翻

墨未遮山”时,视境中会出现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的画面。

C.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常常造成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因而中国古典诗歌

创作中虽喜欢用典,但中国古典诗论对于用典却多有讽刺贬斥。

D.宋人杨亿认为“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这一说法与西方新批评派文论家阿伦•泰特提及

的“张力”有共通之处,他们都肯定了读者有丰富诗歌内涵的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注释家王琦把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的“青蝇”理解为“谗谐之人”,把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

了替古人生气。由此可见,读者即便极为博学,也会误读典故,对于多意的典故,还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B.“'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是指这两句词中运用了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典故,在不熟悉典故

的读者那里,阅读节奏就被迫暂时中止了。材料二中的“隔”与材料一中的“视境中断”的内涵是基本一

致的。

C.王安石诗云:”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舂影外天。”这两句声色俱佳、动静相生,但“搏黍”(黄鹏)

和“舂sa"(鹭鹭)横亘其中,必然会造成“视境中断”,降低诗歌的整体可感性。

D.材料一中出现了“合格的读者”、具有“认知能力”的读者、熟悉典故的读者,这几个词在语境中的意

思是相同的,这些读者能读懂典故在诗歌中的意思,典故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惑,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多

的遐想。

3.下列选项,最适合出现在材料一第四段划线处的一项是(3分)()

A.阿恩海姆说:“由声音突然的中止所产生的那种死寂的静止与充满着生机的安静之间是有很大区别

的。”

B.朱光潜说:“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

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C.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到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它就会呈现

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

D.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则馀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

4.材料一中多处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请结合文本,完成填空。(4分)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论证观点

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被迫中断吃饭吃得正香时石头珞牙①

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交响乐曲谱中的暂时休止符号②

造院“借景”,园内只有曲栏池水借游人目光,使小园平添了许多景致③

5.面对善用典故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读者”?请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孙权”的典故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要的是参与

叶广岑

我所在的单位要参加全系统举办的职工运动会,各项比赛均有参与,惟独游泳项目空缺,工会干部老

罗各科室广为搜寻,希求得浪里白条,为本单位争光。无奈同僚多系北人,于江河湖海素无染指。赛期迫

在眉睫,在“重要的是参与”口号的鼓励下,一通紧锣密鼓之后,推举出参赛者三人,即领导老米,科级

干部大李和南人小毕。初时三人均面有难色,经老罗反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许之以种种好

处,包括小毕煤气罐的解决和大李十九岁的儿子在“六一节”继续领到单位赠送的纪念品以及每人多发三

个月洗澡票之类。因此,三位的精神状态变得空前的好,老米说他游泳技术其实不错,儿时在水坑里扎猛

子,能憋半袋烟工夫,这功夫长年不露,无外是君子之才华,玉犒■珠藏,不可使人易知罢了。大李也拍着

胸脯说他曾沿着家乡的小河顺流而下,游出十几里去,游泳这事、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小毕眨着小眼思

量半天,很谦虚地说除了高台跳水外,其他水里功夫都还凑合。

比赛帷幕拉开,球类、田径、棋类比赛接踵而过,我单位一路战绩平平,无甚说头。惟独游泳比赛这

日,显得分外突出,①在老罗煽动下,单位人员倾巢而出,观者、赛者竟塞了满满一车。三位运动员被安

置在前排就坐,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行车中,老罗时时送上面包矿泉水之类,惟恐照料不周。然而参赛者

的神情悲壮多于兴奋。

赛场内,各路英雄汇集,运动员多是平日常打交道的熟人,彼此打着招呼握着手,气氛很友好。

小毕首先上场。大家看惯了穿衣服的小毕倒也不觉得有甚么,却不知不穿衣服的小毕如此丑陋难看,

细弱的身体如同刚淋过雨的小鸡子,乍一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只让人想到是从万恶的旧社会猛拉到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代表,加之灯光一照,小毕的身体发蓝发绿,显得我们单位的工资和福利都很差。于是大家

方明白,游泳运动员一定要有“块儿”,否则直接影响单位形象。

②别人展臂擦身做着准备工作,小毕则抱着胳膊站在池边望着一池绿水发愣,裁判员发出准备信号,

各运动员蹬上跳水墩。这时小毕举手,说他不会跳水,他要先下到池子里去。裁判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立即与负责人商量,好在不是国家正式比赛,便允许他先下水,但一定要贴紧池沿站着,以免占便宜。小

毕就先下了水,站在泳道尽头等枪响。小毕下了水以后,那枪却迟迟未响,泡在水里的小毕等得时间长了

就忘了场地和角色,错把游泳池当成了澡堂子,靠着池沿认真地搓开了泥,引得观众大哗。小毕这一举动

太煞风景,老罗气愤之余奔至水池边,给小毕提示,小毕才如梦方醒,窘状难言。观众中识小毕者不多,

识老罗者大有人在,就都知道搓泥者是我们单位的。我们单位当下有人埋怨老罗欲盖弥彰。

小毕体力不支,名列第五,可怜兮兮地爬上来的时候,真让人惨不忍睹。于是大穿都把希望寄托在能

“沿着家乡的小河游出十里”的大李身上。大李出场,站在跳水墩上亮出肥囊囊一身嫩白肉,让人很快与

动物园直立的北极熊联系起来。“大白熊”在石墩上不住地向我们挥手,大家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老罗还

领着大家直喊大李的名字,造得很有气势。

枪声响起,大李砸入水中,如倒进一座冰山,溅起水花一片,但凡水边所立者,一律被洗了淋浴,继

而是大李准狗刨式的一通扑腾,在池中掀起层层巨浪,远远望去,如开了巡洋舰,又似来了大鲸鱼,使邻

近两个泳道赛手纷纷躲避,只有招架的份儿,再无前行的精力。终于左边那位被击来的水花呛了鼻子,又

咳又抓,痛苦不堪。看台上哄笑一片,有人吹起了口哨,③本单位的人初时还有些矜持,后来索性也加入

了喝彩之列,老罗站起身大吼:游得好,就这么游!

大李威风凛凛游完了全程,虽得了第四,照旧赢得不少掌声。

最后上场的是“能憋半袋烟工夫”的老米。老米到底是领导,上场时不慌不忙,八字步迈得优美绝

伦,沉着稳健中透看潇洒与自信,那风度绝不定一时一事能培养出来的。老米很是严肃,戴着小黄帽旁若

无人地站在第三泳道前,不露声色中暗含杀机,夺人的气势坚定了大家必胜的信心,使老罗连口号也忘了

喊。

比赛开始,只见老米以极优美的弧线悄无声息扎入水中,如插进一根针,竟无水花溅起,眨眼便没了

人影儿,反显得两旁泳者仓皇猛浪,不是对手。水池内浪花翻滚,竞争激烈,惟第三泳道,悄然静寂,连

一丝水波也不曾泛起,半分钟过去,三泳道仍不见动静,服务人员有些慌张,朝水下使劲看。老罗就喊:

没事儿,他一个猛子能扎半袋烟工夫哪!一分钟过去,仍不见老米露面,人们开始不安,老罗也变得有点

儿坐不住。忽然小毕喊,老米出来啦,在前面!大家将视线投向最前面,寻找黄帽子,都说看不见。后来

老罗一拍大腿说,这个老米,怎么跑到第五道去了。

老米虽然游得快且佳,最终因乱了泳道,被取消了资格。④老罗去交涉了半天,还是不行。

历时一周的运动会结束,在我单位的平凡战绩中,惟有游泳项目给全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老罗抱回

来一个,,组织奖”的挂钟,挂在工会的墙上。有人去那儿对时间就会谈起那次运动会,老罗便兴冲冲地对

人们说:胜负在其次,重要的是参与。对时间的人会立即接上一句:这话没错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浪里白条”指水性极佳者,文章运用该词,容易触发读者联想到《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一一张顺。

B.文章用词精准,如写选手入水时,大李一“砸”,老米一“扎”,其游泳水平高下立见,极富艺术表现

力。

C.在被许之以种种好处后,老米、大李、小毕才答应参加游泳比赛,可见他们很是自私且缺乏集体荣誉

感。

D.文章语言文白杂用,亦庄亦谐;句式上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变化多端,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

底。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倾巢而出”贬义褒用,将单位职工在老罗煽动下,热情高涨,踊跃观看比赛形象地表达了出

来。

B.句子②将小毕与其他选手赛前表现进行比较,为下文写小毕提出“要先下到池子里去”埋下了伏笔。

C.句子③中运用“矜持”“喝彩”等词,真实反映了本单位的人由不好意思到逐渐放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D.句子④写老罗交涉半天无果而终,为下文老罗自我解嘲式的“胜负在其次,重要的是参与”作了铺垫。

8.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老罗在文中的作用。(4分)

9.文章对小毕等三人的比赛均作繁笔处理,可不仅毫无重复累赘之感,还妙趣横生,试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上皇崩,上①使人召缔,稀称病不至。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上自东击

之。至邯郸喜日辅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

守、尉。”上目:“守、尉反乎?"对目:“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

者,白见四人上嫂骂日:“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目“从入

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目:“非汝所知。陈稀反赵、代地皆缔有。吾以羽檄征天

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日:“美。”又闻辅将皆故贾

人,上目:“吾知所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稀将,稀将多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

材料二:

陈稀之反,常山郡亡其二十城。周昌请诛其守尉,高帝曰:“是力不足,亡罪。守尉视属城之亡而不

效其死力,昌之请诛,正也。虽然,有辨。寇自内发,激之以反,反而不觉,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

不亟求援,则其诛勿赦也无疑。寇自外发,非其所激,非所及觉,觉而兵已压境,备而不给,待援不至,

其宥也无疑。故立法者,无一成之法,而斟酌以尽理,斯不损于国而无憾于人。陈舜之反,非常山之所能

制而能早觉者也。故周昌之按法,不如高帝之愿情。虽然,止于勿诛而已矣其人不可复用也。所谓“近死

之心不可复阳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汉高祖。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

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至邯郸A喜B曰C稀不南据D邯郸E而阻F漳水G吾知H其无能为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指无,没有,与《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不同。

B.爱,指吝惜、吝啬,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不同

C.原,指推究、考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D.复,指恢复,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过”的“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辘怀有谋反之心,称病不赴汉高祖征召,后来与王黄起谋反,自称代王,率军掠夺赵国和代国。

B.汉高祖认为周昌挑选的四个赵国壮士才能平庸,却破格任命他们为将领,其主要目的是安慰赵国子弟。

C.周昌请求诛杀常山郡守尉,汉高祖认为守尉没有罪责,在处置守尉这件事情上王夫之的意见与高祖同中

有异。

D.王夫之认为法律的实行,没有一成不变的,应斟酌变通以尽情理,他对汉高祖能依据情理变通执法表示

A

RTEo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闻猫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所以与之矣。”(4分)

(2)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不亟求援。(4分)

14.王夫之对常山郡城池失守之事中处理官员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旅行

殷尧藩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堪①长堤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鸥坞。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②。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注】①塔,古代驿路旁记里程的土堆。②呼卢,古代博戏的一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景,树林笼罩在烟雾之申,时隐时现,寒气森森,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B.第二句写人,晚秋时节,路上往来的村民只带着简单的行李,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

C.山中鹏鹃声声,让人生出故乡之思;旅店寒灯一点,让人倍感寂寥,都是以悲景写悲情。

D.末句写诗人深夜无眠、买酒浇愁的情景;一个“许”字,透露出邻家对天涯孤客的理解。

16.“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二句在对比中显出张力,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

两首乐曲。

(2)韩愈在《师说》中明确了老师的职责,即,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就是老

师存在的地方。

(3)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如果到大兴安岭中的某处针叶林里散一会儿步,你很快就会发现: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走多远,遇见

的好像都是那几种杉树和松树,几乎(1)。但如果到赤道附近的某片热带雨林中逛一逛,你可

能每走一段路都会遇见好几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树种,并且很难再遇见之前见过的那些树——仿佛错过了,

就是永远。

热带的树,(2)。①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②科学家丹尼尔•詹曾和约瑟夫•康奈尔就独

立各自发现了这个现象。③他们认为,有些树距同种成年树木越近,④针对其种子和幼苗的特异性天敌就

越多。⑤这些特异性天敌通常会让该成年树木周围的种子和幼苗在发育为成年树木之前就得病死掉或被吃

掉,⑥而且抑制了该成年树木周围同种树的生长。后来,其他研究者补充道,除了特异性天敌,大树间对

同物种特需营养物质的竞争,以及它们的自毒作用(植物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来抑制同类植物的生长),

也有可能降低成年大树附近同类种子和幼苗的成活率。

热带森林中的大树排斥周围同类的生长,但相比之下,它们对和自己不同种的大树就多了一些包容。

也就是说,面对同种树它们过于“社恐”,但对于异种树,它们又表现得有些“社牛”,(3),

将这种“双标”体现得(甲)的,大概是热带森林里的那些稀有树种了。如果在环境恶劣的高纬度地区,

一个物种数量稀少,那或许就意味着它已经处于消失的边缘,(乙)了。但是在热带森林里,如果一种树

的种群密度很小、数量稀少,那可能只是因为它对同种树过于排斥。换句话说,它成为稀有树种,可能不

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它”为开头的单句,可以改变个别词语或句子的语序,但不得改变原

意。(2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6分)

22.社恐,指社交恐惧;社牛,指在社交场合表现得自信、活跃。文中使用“社恐”“社牛”这样的现代流

行语来描写热带森林中大树的生长特征,有怎样的文学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过测试,一个跑步运动员在“被追”或“有所追”时能跑出更好的成绩。假如你跑在前面,对手就

会在后面紧紧追着你,你便成了“被追”的人;假如你跑在后面,你便会紧紧追着前面的对手,而成为

“有所追”的人。“被追”,给人的是竞争力;“有所追”给人的是内驱力。而竞争力和内驱力最能激发一

个人的潜能,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最不可取的,就是一个人“无所追”,“无所追”容易让一个人流于

平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5届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LD【解析】A.“目的是批驳宝玉的学究气和宝钗的张冠李戴”错误,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

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可知,“目的是批驳宝

玉的学究气和宝钗的张冠李戴”错误,目的是引出“用典”。B.“不仅……而且”逻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

“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可见应是“不是……而是……:

C."……因而……”错误,第一段写“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第三段写“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

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2.C.【解析】“必然”太绝对,结合“但是,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

了”可知,在熟悉典故的那些读者的眼里,这种“视境中断”便不存在了。

3.A.【解析】结合“这种遐想所引起的暂时停顿,并不是录音机突然断电式的中止而是交响乐曲谱中有意

识的暂时休止符号。这短暂的休止实际上成了一种更深刻、微妙的连续”可知,根据上下文,划线处要与

两种停顿的区别有关。本项符合。

4.①读诗时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无法舒适地进入境界。②熟悉典故的读者因遐想而引

起的暂时停顿与其他读者因不了解典故而引起的“视镜中断”不同。③诗中用典,可以调动读者的联想,

使诗歌内涵得以丰富,层次为之增加。(答对一点给1分,三点4分)

5.(1)合格的读者能够:理解典故的涵义;体会到典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与感情色彩;由典故联想用过这

一典故的诗句,丰富诗句内涵和层次。(2分)

(2)具体分析: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曾经建都京口,并且打垮了曹操的军

队,保卫了国家。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诗人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

国君了,用孙权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

江南的不满。③联想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也用了这一典故,赞颂孙

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也暗含了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每点2分,任

答两点给4分)

6.C【解析】“可见他们很是自私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属过度解读。不能仅仅因为他们得了一些好处就说他

们很是自私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否则就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况且从后文来看,大李、小毕的游泳

水平本就不高。

7.D【解析】根据原文“老罗便兴冲冲地对人们说”中的“兴冲冲地”一词可知,对于“交涉半天无果而

终”这一结果,老罗并没有耿耿于怀。因此既不能说老罗的“胜负在其次,重要的是参与”是自我解嘲,

也不能说“为自我解嘲式的话作了铺垫”。

8.①老罗既是本单位运动会的组织者,也是文章主题的阐释者,其言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

通过老罗的言行、反应从侧面刻画小毕等三人的形象,使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逼真,也使比赛气氛更为

热烈,情节更为曲折生动。(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尽管文章对小毕等的比赛均作繁笔处理,但选材侧重点不同。②写小毕,侧重其出场时瘦骨嶙峋的身

体、萎靡的精神及搓泥的窘状;写大李,侧重其出场时精神的高昂和比赛时的勇往直前;写老米,侧重其

出场时的闲庭信步和入水时的悄无声息以及结果的出人意料。③通过观众的不同反应,并运用比喻、对比

等手法及幽默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得毫无重复累赘之感,还妙趣横生。(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

可。)

10.ACG【解析】“喜”修饰"曰",强调看到邯郸没被占领的高兴,故“喜曰”要断在一起;“辘不南据邯

郸而阻漳水”是一个意义整体,突出转折关系,强调陈稀的无能。

11.D【解析】《(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过”的“复”是“弥补、补救”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

12.B【解析】“汉高祖认为周昌挑选的四个赵国壮士才能平庸”错,“竖子能为将乎”意思是“你们几个小

子能当将军吗”,这句话是激励,不是否定。“主要目的是安慰赵国子弟”错,主要目的是就近发动邯郸城

中兵平叛。

13.(1)(汉高祖)又听说陈辘的将领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他们的办法了。”(“故”

“所以”各1分,大意2分)

(2)察觉以后又隐匿情况不报告朝廷,不采取防备事态恶化的措施,事发后也不立即请求外援。(“闻”

“亟”各1分,大意2分)

14.王夫之认为陈稀反叛、城池失守不是守城官员能控制和觉察的(1分),但因其没有拼死挽救,所以只

能免于被处死(1分),却不能继续被任用(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上皇去世后,汉高祖派人征召陈舜,陈缔谎称生病没有赴召。汉高祖刘邦十年(前197年)九月,

(陈稀)与王黄等人起兵反叛,自封代王,率军掠夺赵国、代国。汉高祖亲自带兵从东面进攻陈舜。到了

邯郸,高兴地说:“陈稀不向南占据邯郸却在漳水设防,我就知道他没有多大能耐了!”周昌上奏说:

“常山郡有二十五城,二十城都失守了,请将郡守、郡尉都处死。”汉高祖说:“郡守、郡尉反叛了

吗?”周昌说:“没有。”汉高祖说:“这是因为他们力量不够,并没有罪。汉高祖命令周昌在赵国壮士

中挑选能胜任将领的壮士,周昌选中四个人,汉高祖召见他们骂道:“你们几个小子能当将军吗?”四人

很惭愧,都伏在地上。汉高祖赏赐他们千户的领地,任用他们为将领。左右侍从都劝汉高祖说:“跟随您

进入蜀汉,讨伐楚国的人,都还没全部封赏,现在封他们,他们到底有什么功劳?”汉高祖说:“这不是

你们所要知道的。陈舜谋反,赵、代两国都被陈舜占有。我紧急征调天下的军队,到现在还没来,现在只

有考虑邯郸城中这些兵了。我为什么还吝惜四千户封地,不用它安慰赵国的子弟呢!”左右的侍从都说:

“好。"汉高祖又听说陈韩的将领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他们的办法了。”于是派人用重

金去收买陈舜的将领,陈稀的将领大多都投降了。

材料二:

陈稀反叛,常山郡失陷了二十座城池。周昌上奏请求汉高祖处死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汉高祖说:

“这是因为他们力量不够,并没有罪。”郡守和郡尉看着其所管辖的城池失陷却不尽力拼死挽救,周昌请

求诛杀他们,是完全正当的。虽然如此,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贼寇从内部起事,是郡守和郡尉

将他们激反的,激反以后没有及时察觉,察觉以后又隐匿情况不报告朝廷,不采取防备事态恶化的措施,

事发后也不立即请求外援,那么郡守和郡尉应该被处死而不能赦免.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贼寇从外部起

事,不是郡守和郡尉将他们激反的,也不是他们能够及时察觉的,察觉以后敌军已经大兵压境,预先防备

已经来不及,等待外援又等不到,那么郡守和郡尉应该被赦免,这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法律的实行,没

有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应斟酌变通以尽情理,这样就可以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冤屈当事人。陈舜的反

叛,并不是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能够控制并及时察觉的。所以,周昌主张的依法处置,不如汉高祖推究事

物情态的处理允当。尽管如此,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只是能免于被处死罢了,他们两人不能再被任用了。

这就是所谓的“心态已经接近死亡的状态,不可能再恢复生机了”。

15.B【解析】“路上往来的村民只带着简单的行李,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错误。行李萧疏,意为往来

行人稀少,该句仍然在描写诗人自己旅途中的孤寂。

16.①“万里关河”的阔大与“传舍”的促狭形成对比,反衬诗人奔波飘零的渺小孤寂;②当年纵情博戏的

欢乐与当下“五更风雨”的凄冷形成对比,反衬诗人人生失意的愁苦凄凉。(每点3分)

17.(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写成“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均可给分)道之所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每答对一空

给1分,共6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给分。)

18.R3:淋漓尽致

乙:岌岌可危(或“危在旦夕”)

(每空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义亦可得分。)

19.示例:它可能不是因为生存能力不如其他树,而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抑制了附近同种树的生长才成为稀有

树种的。(单句形式,1分;语句通顺,没有语法错误,1分;不是单句的不给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