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0.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0.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0.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0.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0.2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线索1罗斯福新政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线索2资本主义的新变更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在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整,经济获得快速复原和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更。线索3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究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世纪20年头末30年头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线索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40年头到50年头初期进一步固定化;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都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27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理学问体系背史论术语(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干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主动性,促进了经济的复原,巩固了工农联盟。(3)斯大林模式开拓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安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复原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斗争,巩固政权。3.措施(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安排: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图解历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4.特点(1)适应了战时须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实行的特别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物配给制等。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纳军事性行政吩咐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6.评价(作用)(1)主动影响①适应了战时须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供应了保证。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影响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现实缘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缘由: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起先标记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农夫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全部粮食。(2)工业①变更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方法,实行经济核算。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驾驭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__。(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安排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的工资制。4.特点(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方面:在________的前提下,允很多种全部制形式存在。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很多种全部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影响(1)经济①使苏俄经济走出逆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复原,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阅历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究,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供应了珍贵阅历。(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新经济政策的终结1924年列宁去世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1928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全面起先了中心集权的安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易错辨析]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肯定限度内复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图示明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渐渐取消。(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逼之下,为加强国防力气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供应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需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深厚的专制独裁意识。2.形成(1)工业化之路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________。②成就:通过两个________的建设,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其次位。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____________”的方针。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③影响:为________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学问拓展]经济危机与苏联工业化苏联抓住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教材补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缘由: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特别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意工业化的须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阅历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全部,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3)成就:使农夫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供应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协作了工业化。(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纳行政手段强迫农夫加入集体农庄,违反了自愿的原则。把农夫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峻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和生产主动性,农牧业产量一度下降明显。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歼灭政策,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夫剥削过重,农夫生产主动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3.特征(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安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实行________的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4.影响(1)经济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安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________的主动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肯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建力受到极大压制。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eq\x(考点)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究(一)历史概念——“租让制”“租借制”“集体农庄”“斯大林体制”1.租让制租让制是指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苏维埃政权同外国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即由苏维埃国家与外国资本家订立合同,把短暂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企业、矿山、森林等租赁给这些资本家来经营。资本家则以合同的一方或租借者资格获得利润。实行租让制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阅历,快速复原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租借制租借制是指苏俄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是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把某些国有企业或林地等短暂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实行租借制的目的是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复原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3.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劳动农夫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全部。土地国家全部,由农庄永久运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安排,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4.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安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详细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安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终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二)史料探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史料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斗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①……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当意识到,应当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斗争是更困难、更许久的②;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需使更多的工人和农夫变得主动、主动和忠诚③……因为我们若不复原经济生活,在斗争的其次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斗争吧④。……我们承认自己对农夫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复原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肯定要偿还⑤。但是,为了复原工业,就须要有富余的农产品。——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探究]依据史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得信息①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是处在转折的过渡期②经济建设任务更困难、更许久③列宁把复原国内经济建设问题看作其次阶段斗争,要主动调动工人和农夫的主动性④苏维埃政府在新的经济建设阶段,号召人们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斗争⑤列宁承认苏维埃政府实施的余粮收集制政策对农夫带来的损害,主见偿还农夫(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题目中问的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①②是对国内形势的整体综述,③④⑤是对缘由的分析,综合③④⑤所获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即可。试答:[系统认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斗争环境下的特别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干脆过渡到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生产资料全部制肯定的、彻底的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并存安排原则平均主义安排多种安排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肯定安排调整安排调整和市场调整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快速复原,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三)读图明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改革[解读]图1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图2说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起先,为提高粮食产量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由于违反了自然规律,结果以失败告终。(四)纵引横联——苏联与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不同及缘由(1)不同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起先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纳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③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歼灭了剥削阶级,所以没有阶级分化,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阶级分化。(2)缘由①社会制度不同。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②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验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逼、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特别薄弱、资金短缺的状况下进行的。随堂训练——感悟经典·对话专家·发掘高考1.[2024·山东卷,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运用不同播种方式的状况。这反映出苏联()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峻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2.[2024·江苏卷,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夫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夫税收负担较重D.农夫无权支配税后粮食3.[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起先实施第一个五年安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变更,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4.[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峻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夫生产主动性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7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自主学习一、3.余粮收集制二、3.(1)粮食税(2)国家资本主义(4)按劳取酬4.(2)公有制三、2.(1)重工业五年安排(2)农业逐步集体化工业化3.(1)国家指令性(2)高度集中4.(1)企业互动课堂考点(二)答案:余粮收集制政策的弊端给农夫带来巨大损害,肯定要偿还;取消商品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须要,必须要复原经济生活。随堂训练1.解析:依据材料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