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学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学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学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学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学案15无言之美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知识链接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无言之美

第一部分(第1段):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2—7段):从美术的观点研究无言的意蕴举例论证

(8—12段):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无言之美道理论证

第三部分(第13段):总结上文,归纳观点

主旨点睛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缥缈(piāo)摄影(shè)譬如(pì)

蛾眉(é)yàn(谚)语笳(jiā)

词语释义

1.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2.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3.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4.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5.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课内精读

1.(考点:首段的作用)第1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作为论据证明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9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了一系列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以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论证无言之美,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考点:内容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无言之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考点:拓展探究)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再举出一个能够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

示例一:《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文字表达上看,这个句子仅有十八个字,可文字背后的意思是含蓄深远的,“大约”“的确"这看似矛盾的词语一方面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一方面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揭示社会的冷酷无情,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这就是一种言不尽意的美。示例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只有十个字,景物只有四样,但是读来仿佛看到了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体会到旷远荒凉的美感。这正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真切。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怆然(chuànɡ)创伤(chuànɡ)追溯(sù)信手拈来(niān)

B.琴弦(xián)刹那(chà)栖息(qī)哭天抢地(qiǎnɡ)

C.记载(zǎi)丰沛(pèi)积累(lěi)铢两悉称(chènɡ)

D.含蓄(xù)谚语(yàn)意蕴(yùn)栩栩如生(xǔ)

【解析】A.创(chuānɡ);B.抢(qiānɡ);C.称(c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笼统缥渺浮光掠影心旷神怡

B.譬如意旨包罗万象缘物寄情

C.尽致附丽瞬息万变维妙维肖

D.妨碍梦寐不舍昼夜闲情意致

【解析】A.渺(缈);C.维(惟);D.意(逸)。

3.(2022耿马县一模)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言所以达意,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_____________,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_____________,才能引起美感。

A.然而瞬息万变断续尽美尽善

B.然而风云变幻陆续十全十美

C.所以瞬息万变陆续十全十美

D.所以风云变幻断续尽善尽美

4.下面文段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看,真与美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作出的一种反映

②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后一种理性的思考

③真往往指的是一种客观事实

④它是要符合真和善的

⑤美一般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之上的

⑥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A.①⑥②⑤④③B.①⑤④⑥③②

C.③②①⑥⑤④D.③⑥②①⑤④

5.下列对《无言之美》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1段作者引用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入题,从孔子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B.作者以白居易《琵琶行》、济慈《希腊花瓶歌》中的名句为例,证明音乐上的“无声”“听不见的声调"带给人更“幽美”的感受,这就是“无言之美"。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表达得比较简单,但达到了表意含蓄深远的效果。

D.作者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义"都一样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值得玩味多了。

【解析】D.“言不达意”与原文中的“言不尽意"意义不同。

阅读迁移(2022昆明市官渡区期末)【核心素养·审美创造】

浅谈文学作品的美

①文学作品的美不是天生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人。

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阅读这部作品时的想象和情感生生不息,这部作品的生命也就生生不息。比如有的作品描绘:“云飞泉越”“山鸣谷应”,但云会不会飞,泉会不会跳跃,山谷会不会互相呼应,一切都是因为人这么觉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这就叫做移情作用,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别人或外物身上。大部分美感都含有移情作用,专注于欣赏的时候,分不清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③物的形象是人的情感的反照,而人又会反过来吸收物的姿态。举个例子:文人常常赞美梅花不畏严寒、坚韧不屈的性格,这便是人将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投射到了梅花身上。反过来,人也会被梅花的品格影响,做一个不畏艰难、奋力前行的人。

④文字创作最怕抽象和空泛,因为抽象的东西很难唤起深切的情感,所以需要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比如听到“贫富不均”这个词,我们并不会有多大的感受,因为它很抽象,似乎是在客观描述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现象。但是,同样的意思,杜甫却可以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来,仿佛将整个景象搬到了自己的眼前,很有画面感,读后让人为之深深触动。

⑤这些创作之中包含了欣赏,欣赏之中也包含了创造,但是创造要比欣赏更进一步,把见到的意境外显出来形成作品,传达给别人。如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写翠翠的细节:翠翠的话总是活泼泼的。她让爷爷唱歌时会喊:“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她生气时会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中鲤鱼吃去了。"这些立体的语言如果不细心体会,怎么能够领略作者用叠词表达出的孩子的稚气和单纯呢!

⑥再来看看精彩生动的环境描写的价值。在《祝福》这篇小说中,作者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就是这一类。鲁迅先生在这里给读者描绘鲁四老爷书房的情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假道学先生的书房:“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地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段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刻画了一个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书房环境,为塑造生活在这书房中的鲁四老爷这一人物恰好做陪衬,也可以让读者体会在这个环境中生活的人物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⑦联系自己的写作中,经常会出现描写的事或人,相比之下,显示了自己写作的平淡无奇。如我在《睡眠与学习》一文中描写楼上男主回答问话的场面:“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敲的是自家地板,跟你们搭界吗?"如果加上细节描写:“楼上男主像是刚睡醒的醉汉,忽悠着一副爱答不理的眼神,右腿不停地嘚瑟,两手摊开,扯着嗓音喊着,我敲的是自家地板,跟你们有半毛钱关系吗?”这样的从人物形态的细节描写或者更容易给读者一种画面感,让读者去体会男主由于与别人不同而显得非常不自信,借用大声说话的语调以掩饰自己内心那种薄凉的伤感。

⑧这就是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美感。学着做一个能够欣赏文学作品中美的人,常受美的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善于发现和欣赏,让自己常常感受到美就来自生活。

(选自“学习强国"文化栏目11月,有删改)

6.(考点:论证结构)请细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论证结构图。

移情

吸收学以致用—强调:发现和欣赏

化抽象为具象

借环境来衬托

①文学作品的美不是天生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人;②读者。

7.(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④段的画线句除了举例论证以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文字创作最怕抽象和空泛,因为抽象的东西很难唤起深切的情感,所以需要用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述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8.(考点:论据补充)请从下列材料中选择一个,为文章第⑤段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一个有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