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审计报告手册_第1页
税务审计报告手册_第2页
税务审计报告手册_第3页
税务审计报告手册_第4页
税务审计报告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税务审计报告手册TOC\o"1-2"\h\u14335第一章:税务审计概述 271591.1税务审计的定义与目的 2115081.1.1税务审计的定义 3140111.1.2税务审计的目的 3186531.1.3税务审计的分类 348671.1.4税务审计的范围 317952第二章:税务审计程序与方法 3323971.1.5审计准备阶段 432441.1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经营地址、经营范围等。 4302211.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查阅财务报表、税务申报表等资料,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443191.3确定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计划和审计任务,明确审计目标。 4176621.4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时间等。 4160161.4.1审计实施阶段 4258482.1检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 4311252.2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等。 483692.3观察企业现场:实地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企业税收风险。 4182282.4获取第三方证据:向银行、供应商、客户等第三方发送询证函,获取相关证据。 4245982.5分析企业税收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企业税收数据,发觉异常情况。 441922.5.1审计报告阶段 4281913.1撰写审计报告:根据审计实施阶段获取的证据,分析、评价企业税收风险,撰写审计报告。 4109393.2提出审计建议:针对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200413.3审计报告审批: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审计部门领导审批。 417053.3.1文档审查法 499493.3.2询问调查法 448583.3.3观察分析法 5118813.3.4数据分析法 5110013.3.5第三方证据法 515902第三章:税务审计依据与准则 5189163.3.6税务审计依据的定义 5306943.3.7税务审计依据的分类 5222863.3.8税务审计依据的作用 598483.3.9税务审计准则的定义 6144053.3.10税务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6283353.3.11税务审计准则的作用 61071第四章:税务审计报告编制 6258353.3.12标题 6155403.3.13收件人 7282423.3.14正文 7311643.3.15附件 7217913.3.16引言部分 7283543.3.17审计依据部分 7287723.3.18审计过程部分 7189533.3.19审计结论部分 87493.3.20审计建议部分 888243.3.21审计报告日期 821027第五章:税务审计风险评估 844603.3.22风险评估方法 8156493.3.23风险评估步骤 916385第六章:税务审计实施 97514第七章:税务审计结论与处理建议 11111573.3.24合规性审计结论 11177903.3.25实质性审计结论 11173153.3.26针对合规性审计结论的处理建议 11226613.3.27针对实质性审计结论的处理建议 1221278第八章:税务审计质量控制 12168993.3.28税务审计质量的概念 12312203.3.29税务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287583.3.30加强税务审计制度建设 13244193.3.31强化税务审计人员培训 13213573.3.32优化税务审计流程 13195303.3.33加强税务审计风险防控 1370953.3.34推进税务审计信息化建设 1352683.3.35加强税务审计质量监督与评价 1329949第九章:税务审计案例分析 1312659第十章:税务审计法律法规 1426353第十一章:税务审计与税收筹划 1614857第十二章:税务审计发展趋势与展望 1624273.3.36税务审计对象多样化 1757983.3.37税务审计技术现代化 17152443.3.38税务审计内容丰富化 17273493.3.39税务审计监管力度加强 17147153.3.40税务审计制度不断完善 17216903.3.41税务审计队伍专业化 17223603.3.42税务审计与税收筹划相结合 17216613.3.43税务审计国际化 1717593.3.44税务审计技术创新 18第一章:税务审计概述1.1税务审计的定义与目的1.1.1税务审计的定义税务审计是指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的税收申报、纳税义务履行情况及其相关财务资料进行审查和核实的一种行政行为。税务审计旨在保证税收法规的正确执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维护税收秩序,保障国家财政收入。1.1.2税务审计的目的(1)保证税收法规的遵守:税务审计通过对纳税人的税收申报和财务资料进行审查,保证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遵守税收法规。(2)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务审计有助于发觉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为税务机关提供改进税收征管的依据,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3)维护税收秩序:税务审计有助于打击税收违法行为,维护税收秩序,保障国家财政收入。(4)促进税收合规:税务审计对纳税人的税收行为进行监督,促使纳税人自觉遵守税收法规,提高税收合规水平。第二节税务审计的分类与范围1.1.3税务审计的分类(1)按审计对象分类:分为个人所得税审计、企业所得税审计、增值税审计等。(2)按审计范围分类:分为全面审计、局部审计和专项审计。(3)按审计方式分类:分为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和联合审计。1.1.4税务审计的范围(1)纳税人的税收申报资料:包括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纳税调整资料等。(2)纳税人的财务资料:包括会计账簿、凭证、报表等。(3)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包括生产规模、销售情况、成本核算等。(4)纳税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情况:包括减免税、退税等。(5)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包括偷税、逃税、骗税等。(6)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审查的其他事项。第二章:税务审计程序与方法第一节税务审计程序1.1.5审计准备阶段1.1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经营地址、经营范围等。1.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查阅财务报表、税务申报表等资料,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1.3确定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计划和审计任务,明确审计目标。1.4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时间等。1.4.1审计实施阶段2.1检查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2.2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等。2.3观察企业现场:实地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企业税收风险。2.4获取第三方证据:向银行、供应商、客户等第三方发送询证函,获取相关证据。2.5分析企业税收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企业税收数据,发觉异常情况。2.5.1审计报告阶段3.1撰写审计报告:根据审计实施阶段获取的证据,分析、评价企业税收风险,撰写审计报告。3.2提出审计建议:针对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3.3审计报告审批:将审计报告提交给审计部门领导审批。第二节税务审计方法3.3.1文档审查法文档审查法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进行查阅,以验证其真实性和合规性的方法。3.3.2询问调查法询问调查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等方法。3.3.3观察分析法观察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地观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析企业税收风险的方法。3.3.4数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比分析企业税收数据,发觉异常情况的方法。3.3.5第三方证据法第三方证据法是指审计人员向银行、供应商、客户等第三方发送询证函,获取相关证据的方法。第三章:税务审计依据与准则第一节税务审计依据3.3.6税务审计依据的定义税务审计依据,是指在税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用来衡量和评价纳税人税收行为合法性的标准和尺度。税务审计依据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税收征收管理规章制度等。3.3.7税务审计依据的分类(1)法律依据:包括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税收违法行为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政策依据: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地方性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3)规章制度依据: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规章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操作规程等。(4)实务依据:包括税务审计案例、税务审计经验总结等。3.3.8税务审计依据的作用(1)明确审计目标:税务审计依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2)规范审计行为:税务审计依据为审计人员提供了一套统一、规范的操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3)提高审计效率:税务审计依据有助于审计人员快速识别和判断税收行为的合法性,提高审计效率。(4)保障审计权益:税务审计依据可以保障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减少审计风险。第二节税务审计准则3.3.9税务审计准则的定义税务审计准则,是指在税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税务审计准则旨在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税务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3.3.10税务审计准则的主要内容(1)审计独立性:审计人员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2)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遵循规范的审计程序,保证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4)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如实报告审计情况,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5)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6)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人员应采取措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符合要求。3.3.11税务审计准则的作用(1)规范审计行为:税务审计准则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2)提高审计权威性:遵循税务审计准则,可以提高税务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3)保障审计权益:税务审计准则可以保障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降低审计风险。(4)促进审计发展:税务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税务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第四章:税务审计报告编制第一节税务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3.3.12标题税务审计报告的标题应统一规范为“税务审计报告”。3.3.13收件人税务审计报告的收件人是指审计报告提交的对象,一般为被审计单位或相关部门。3.3.14正文税务审计报告正文包括以下部分:(1)引言:简要介绍审计背景、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2)审计依据:列出审计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3)审计过程:描述审计的实施过程,包括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等。(4)审计结论:对审计对象税务情况的总体评价,包括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等。(5)审计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6)审计报告日期:报告完成的时间。3.3.15附件税务审计报告附件包括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相关材料。第二节税务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3.3.16引言部分(1)审计背景:说明审计的起因、审计对象的选取等。(2)审计目的:明确审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3)审计范围:确定审计涉及的税务事项、时间范围等。3.3.17审计依据部分(1)法律法规:列出审计所依据的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等。(2)规章制度:包括税务部门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3)其他依据:如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3.3.18审计过程部分(1)审计方法:介绍审计采用的方法,如抽样审计、全面审计等。(2)审计程序:描述审计的具体步骤,如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等。(3)审计证据:列出审计过程中获取的主要证据,如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相关合同等。3.3.19审计结论部分(1)税务情况总体评价:对审计对象的税务情况进行概括性评价。(2)存在问题:列举审计中发觉的主要问题,包括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3)原因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管理不善、制度不完善等。3.3.20审计建议部分(1)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2)完善制度:建议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税务管理。(3)提高人员素质:建议加强税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3.3.21审计报告日期注明审计报告完成的时间,以备查阅。第五章:税务审计风险评估第一节风险评估概述税务审计风险评估是审计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旨在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税务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因素导致的税务风险;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所带来的税务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发觉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税务审计风险评估的目的在于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可以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程序,为税务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第二节风险评估方法与步骤3.3.22风险评估方法(1)询问法: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财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了解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等信息。(2)分析程序: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财务数据与其他财务或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评估企业税务风险。(3)观察法:审计人员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生产设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等情况,以发觉潜在的税务风险。(4)检查法:审计人员检查文件、会计记录、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等,识别企业存在的税务风险。3.3.23风险评估步骤(1)确定评估对象: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的和审计范围,确定需要评估的税务风险。(2)收集相关信息:审计人员通过询问、观察、检查等方法,收集与评估对象相关的信息。(3)识别风险因素:审计人员分析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影响税务风险的各种因素。(4)评估风险水平:审计人员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的水平,如高、中、低等。(5)制定应对措施:审计人员针对评估出的税务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审计风险。(6)风险监控与调整: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持续关注税务风险的变化,对应对措施进行监控和调整。通过以上风险评估方法与步骤,审计人员可以全面识别和评估税务审计风险,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第六章:税务审计实施第一节审计实施的基本流程税务审计实施是保证税收法规得到正确执行、防范税收流失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税务审计实施的基本流程:(1)审计准备阶段确定审计对象: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选定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资料: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会计账簿等资料。制定审计方案:根据审计对象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方法等。(2)审计实施阶段桌面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资料进行初步审查,分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现场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实地调查,核实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询问调查: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纳税情况。获取证据: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如合同、发票、银行流水等。(3)审计报告阶段整理审计资料: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审计报告的初稿。审计报告撰写:根据审计证据,撰写审计报告,提出审计结论和建议。审计报告审核:审计报告经过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保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合规性。第二节审计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税务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审计范围的界定明确审计范围,保证审计工作不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和范围。(2)审计证据的收集严谨收集审计证据,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注意证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防止证据造假。(3)审计程序的遵守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审计过程中,要尊重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避免滥用职权。(4)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纳税情况,避免主观臆断。(5)审计沟通与协作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其他审计部门、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推进税收审计工作。(6)审计风险的控制识别审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对审计结果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效果。第七章:税务审计结论与处理建议第一节审计结论的类型3.3.24合规性审计结论合规性审计结论主要关注企业税务处理是否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合规结论:企业税务处理完全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不存在违规行为。(2)部分合规结论:企业税务处理存在部分不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的情况,但整体合规性较好。(3)不合规结论:企业税务处理严重违反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存在明显违规行为。3.3.25实质性审计结论实质性审计结论主要关注企业税务处理的实质性结果,即税务负担是否合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合理结论:企业税务处理结果合理,税务负担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匹配。(2)偏低结论:企业税务处理结果偏低,可能存在偷税、漏税等行为。(3)偏高结论:企业税务处理结果偏高,可能导致企业负担过重。第二节处理建议的提出3.3.26针对合规性审计结论的处理建议(1)完全合规结论:企业应继续保持良好的税务处理习惯,加强内部税务管理,保证合规性。(2)部分合规结论:企业应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整改,完善税务处理流程,提高合规性。(3)不合规结论:企业应立即停止违规行为,对涉及到的税务问题进行纠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3.27针对实质性审计结论的处理建议(1)合理结论:企业应继续保持税务处理的合理性,关注税收政策变化,适时调整税务负担。(2)偏低结论:企业应对税务处理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排查,加强税务核算,保证税收负担合理。(3)偏高结论:企业可寻求税务专业人士的建议,进行税务筹划,优化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竞争力。针对税务审计结论,企业应认真对待处理建议,积极整改,以保证税务处理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预防税务问题的发生。第八章:税务审计质量控制第一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3.3.28税务审计质量的概念税务审计质量是指在税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和专业要求,运用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对税收征管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准确、完整、合规的程度。3.3.29税务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维护国家税收利益税务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利益。高质量的税务审计能够保证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税收流失,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提供有力保障。(2)提升税务审计权威税务审计质量是税务审计权威的体现。保证审计质量,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提高税务审计的权威性。(3)促进税务干部队伍建设税务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提升税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严谨、专业的审计人才,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4)规范税收征管秩序税务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税收征管秩序的规范。高质量的税务审计能够及时发觉和纠正税收征管中的问题,促进税收征管秩序的规范。第二节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措施3.3.30加强税务审计制度建设(1)完善税务审计法规体系,明确税务审计的职责、权限和程序。(2)制定税务审计质量控制办法,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3.3.31强化税务审计人员培训(1)加强税务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2)开展税务审计案例教学,借鉴优秀审计经验,提升审计质量。3.3.32优化税务审计流程(1)制定税务审计流程,明确审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2)强化审计过程管理,保证审计工作依法依规进行。3.3.33加强税务审计风险防控(1)建立税务审计风险防控机制,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2)落实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质量问题进行严肃查处。3.3.34推进税务审计信息化建设(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税务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2)加强税务审计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审计信息互联互通。3.3.35加强税务审计质量监督与评价(1)建立税务审计质量监督机制,对审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2)定期开展税务审计质量评价,对审计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九章:税务审计案例分析第一节典型税务审计案例介绍案例一:某大型企业虚开发票案件背景:某大型企业为逃避税款,通过虚构交易、虚开发票的方式,将部分收入隐瞒不报。审计过程:税务审计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发觉该企业存在大量异常交易,进而展开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发觉了企业虚开发票的证据。案例二:某中小企业逃税案件背景:某中小企业为降低税负,采取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等手段进行逃税。审计过程:税务审计部门接到举报后,对该企业进行了审计。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企业账簿、询问相关人员,发觉了企业逃税的行为。第二节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一分析:(1)该大型企业虚开发票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税款,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税收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利益。(2)税务审计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发觉异常交易,为实地调查提供了有力支持。(3)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严谨细致,发觉了企业虚开发票的证据,为企业补税提供了依据。启示:(1)企业应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不得采取任何逃避税款的行为。(2)税务审计部门应加强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审计效率。案例二分析:(1)该中小企业逃税行为严重违反了税收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利益。(2)税务审计部门接到举报后,迅速展开审计,体现了审计部门的敏锐性和责任感。(3)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账簿、询问相关人员,发觉了企业逃税的行为,为企业补税提供了依据。启示:(1)企业应自觉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不得采取任何逃避税款的行为。(2)税务审计部门应加强与税务机关、举报人的沟通,提高审计线索的利用率。(3)审计人员应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审计质量。第十章:税务审计法律法规第一节税务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概述税务审计是指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的税收申报、纳税义务履行情况等进行审查、核实和评价的活动。税务审计法律法规是规范税务审计行为、保障税收征收管理、维护国家税收利益的重要法律依据。我国税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是税务审计法律法规的最高法律依据。(2)税收征收管理法: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规范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法律,其中对税务审计进行了明确规定。如第二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税收申报、纳税义务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有权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询问当事人和证人。”(3)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为了具体实施《税收征收管理法》,我国制定了《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该细则对税务审计的权限、程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规定。(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税务审计中涉及的刑事责任、行政诉讼、行政处罚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第二节法律法规在税务审计中的应用在税务审计过程中,法律法规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税务审计的权限:法律法规规定了税务机关进行税务审计的权限,如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询问当事人和证人等。这些权限为税务审计人员提供了法律依据,保证了税务审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2)规范税务审计程序:法律法规对税务审计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审计通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环节。这些规定保证了税务审计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3)保证税务审计质量:法律法规对税务审计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规定,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知识、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公正等。这些规定有助于提高税务审计的质量,保证税收征收管理的有效性。(4)强化税务审计的法律责任:法律法规对税务审计中发觉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如逃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等。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有助于维护税收法治,保障国家税收利益。(5)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法规对税务审计中纳税人的权益保障进行了规定,如纳税人对税务审计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这些规定有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税务审计的公正、公平。第十一章:税务审计与税收筹划第一节税收筹划概述税收筹划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精心安排,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前瞻性和目的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优惠型税务筹划、成本(费用)调整型税务筹划、转让定价筹划方法、纳税临界点和税务平衡点筹划法等。税收筹划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合理合法地降低税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税收筹划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安排企业成本费用、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等。税收筹划的成功实施,有利于企业实现财务优化,提高经营效益。第二节税务审计与税收筹划的关系税务审计与税收筹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税务审计是指税务机关依法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审查,以保证企业依法纳税、防止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税收筹划则是企业为了降低税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