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愚公移山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1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2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3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4页
第24课 愚公移山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愚公移山学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24.愚公移山

素养目标

1.识记文言词语,积累有关列子的文学常识,了解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2.分析愚公这一形象的特点,领悟其思想意义。

3.学习面对困难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第1课时

◎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情境预设

想必同学们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大智若愚"。一般情况下,智商高、聪明便可称为“智”;智商低、蠢笨便可称为“愚"。那么,具体到某件事,又应当如何区分“智”与“愚"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来了解一下“智”与“愚"的真正区别。

【预习导学】

1.走近作者。

列子,名_,相传是战国时期的_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_,认为人应该摆脱世间贵贱、_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万仞()_惩()

山北之塞()迂()

荷担者()箕畚()()

孀妻()龀()

叟()厝()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方七百里:

(2)惩山北之塞:

(3)吾与汝毕力平险:

(4)杂然相许:

(5)寒暑易节:

4.愚公能够移山成功,说明“_”是做事成功的关键。

【答案】

1.御寇道清静无为名利

2.rènchéngsèyūhèjīběnshuāngchènsǒu

cuò

3.(1)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2)苦于。

(3)尽,全。

(4)赞同。

(5)更替。

4.示例:锲而不舍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学习小助手·

可以对照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且

(2)焉

(3)其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

(2)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面山而居:

(2)帝感其诚:

(3)吾与汝毕力平险: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指出下面虚词的意义。

·导学参考·

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摒弃教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的教学陋习,大胆地让学生充当翻译课文的主角,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学生翻译不准确之处老师再予以点拨。

·媒体使用·

在所有重点词语都展示结束后,教师可用投影归纳总结,并对易错词语进行指导。

任务驱动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阅读课文,说说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导学参考·

解答本题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两三遍,然后让学生合上课本,以提问抽查的方式让学生重点关注第1、2段的内容。第1段开篇即写了山之高大,其实这是在暗示移山的困难。第2段首先以愚公之妻“献疑"的方式指出了愚公年老体衰、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第2段结尾又以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路途之远、工具之简陋。这些都是移山遇到的困难。

任务驱动三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应怎样认识文中愚公的形象

【答案】

任务驱动一

1.(1)反,同“返”,往返。

(2)惠,同“慧",聪明。

(3)亡,同“无”,没有。

2.(1)将近况且

(2)哪里语气词

(3)代词,他的副词,表示诘问

3.(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太阳。

(2)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不见阳光的地方。

(3)草木。

毛发。

4.(1)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2)被动用法,被……感动。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4)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连词,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

任务驱动二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年老体衰,人员不足: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③工具简陋,运土石的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任务驱动三

首先,愚公有远大的抱负。愚公在年近九十的情况下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子孙后代,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老体衰,不顾劳动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任务。

其次,他有过人的智慧。他对移山有坚定的信心,这来自他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的这种观点比自作聪明的智叟高明得多,这使愚公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英雄人物的一个典型。

·导学参考·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中有关愚公言行的文字摘录下来,然后带领大家逐条分析这些文字分别说明了愚公怎样的品格,最后把说明愚公品格的这些文字进行整合,再从中分析、概括出愚公的形象特征。

备选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一课一法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查形式: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数量不多,常考的有“之”“其"而”“以"与”等。命题形式多为直接解释,有时也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或在句子翻译中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技巧:牢记课文中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例句,在解答时注意比较分析。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愚公移山

【答案】二山雄立二老辩难

24.愚公移山

第2课时

◎重点:品味本文语言,掌握本文所采用的塑造愚公形象的方法。

情境预设

“愚公"现已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面对困难坚持不懈进行奋斗的英雄形象。那么,本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怎样的方法又应当如何看待愚公之妻、智叟两人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解开这些疑问。

【预习导学】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夸娥氏二子的帮助。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孀妻之“遗男”“跳往助之"的情节

3.下列句子应用什么语气去读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何苦而不平()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4.“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

1.D

2.“遗男”“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可见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3.(1)反问,自信

(2)疑问,充满期待

4.“长息"是愚公听完智叟的嘲讽和责难后的一声长叹,是为智叟鼠目寸光却又自作聪明而叹息,说明愚公早已成竹在胸。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探究写作手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习小助手·

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两种手法来塑造愚公的形象,正面描写如写愚公的言行,侧面描写如对智叟的描写。

·导学参考·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以及二者的区别。然后,就课文内容分析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任务驱动二分析人物语言。

下面两句人物语言,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导学参考·

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本课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针对这两句话反复听读,根据语气的不同,概括出这两句话的异同,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任务驱动三课堂讨论,拓展迁移。

移山是不是愚公一时头脑发热的行为为什么

·导学参考·

教师可临时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将问题的核心明确提出,如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愚公为何对移山胸有成竹以此引领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的答案。

【答案】

任务驱动一

本文刻画愚公多用正面描写,即对愚公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如“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除此以外还有侧面描写,如对愚公家人和智叟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塑造了一位胆略非凡、行事果敢、意志坚定、不畏困难的愚公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任务驱动二

同:意思相同,都对愚公移山之事表示质疑。

异:①态度不同,愚公之妻支持移山,是出于考虑问题要周密而提出的移山中的难题;智叟则阻止移山。

②情感不同,愚公之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和对移山之事的担忧;智叟的话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轻视,具有讽刺、嘲笑的意味。

任务驱动三

移山不是愚公一时头脑发热的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原因有以下两点:

①愚公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②对于山能够被移走这一点,愚公胸有成竹。

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不仅不“愚",还是个大智者。

备选问题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答案】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一课一法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人物形象应该包含人物性格及其身份、地位、爱好等方面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