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案(含答案)-1_第1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案(含答案)-1_第2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案(含答案)-1_第3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案(含答案)-1_第4页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案(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含答案)(23.1)《孟子》三章—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一、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子典范。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二、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诸侯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三、字词释义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重点词语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huán):包围。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委:抛弃。

去:离开。

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威慑。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古今异义

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

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5.一词多义

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②之

三里之城:的,助词

多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③时

天时不如地利: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时: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四时之景不同:季度,季节

④和

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春和景明:和煦

⑤去

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⑥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美妙

日出江花胜红火:胜过,超过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⑧亡

亡羊补牢:丢失

国恒亡:灭亡

⑨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⑩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二)富贵不能淫

1.重点词语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

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往之女家(往:去,到)

必敬必戒(敬:恭敬)

无违夫子(违:违背)

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与民由之(由:遵循)

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

2.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3.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丈夫: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4.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喻指“仁”。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5.一词多义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能够。

得志___得:实现。

②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③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居:“居所,住宅”,这里喻指“仁”。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下达。任:责任,使命。

人恒过常常。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

困于心:内心困苦。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畅。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②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4.一词多义

①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发出)

②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

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困于心,衡于虑:(在)

生于忧患:(在)

5.古今异义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承接

②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结果关系的关联词

③发于声古义:表现今义:送出,发生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⑥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知识小练】

1.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邹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___"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是记录__言行的著作,共_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宋代朱熹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3.课下未注释的重点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___任:___是:

(2)必先苦其心志苦:

(3)劳其筋骨劳:

(4)所以动心忍性动:___忍:

(5)入则无法家拂士则:

(6)国恒亡恒:

(7)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___

(8)一怒而诸侯惧惧:___

(9)是焉得为大丈大乎是:_

(10)子未学礼乎子:_

(11)往之女家往:_

(12)必敬必戒必:__敬:_

(13)无违夫子违:___

(14)以顺为正者顺:___

(15)此之谓大丈夫谓:___

4.默写。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国恒亡。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孟子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5)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此处用典出自《孟子》,原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轲子舆战国思想家教育家亚圣

答案:孟子及其弟子七《大学》《中庸》《论语》

3.答案:(1)所以,因此责任,职责指示代词,此

(2)使……痛苦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