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高 学案(含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登高 学案(含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登高 学案(含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登高 学案(含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登高 学案(含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登高学案(含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2)登高

1.作者知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是唐朝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有《杜工部集》传世,约有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2.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去世前在四川夔州所作。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景象,触动了杜甫的情怀,使他发出如此人生慨叹,写下了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一诗。

3.知识链接——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4.诵读诗韵

诗中“/”表示划分的朗读节奏,画“"字为韵脚。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基础知识

词语释义

渚清沙白鸟飞回盘旋

百年多病独登台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

一课时无边落木之秋,几多艰难苦恨

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的起承转合、对仗严谨,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2.体察诗人的身世之悲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一诗历来备受赞誉,清代文学理论家杨伦更是这样评价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如果律诗有诺奖,《登高》一定当之无愧。如果要为《登高》写一段颁奖词,需要根据诗歌内容,结合名家评价全方位理解它的“古今独步"第一”之处。

活动一以名家评价为指引,赏析“古今独步"之妙

1.关于《登高》第一联,沈德潜称赞首联“格奇而变”,其他名家这样评价:“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请结合诗句理解“尽谢斧凿”和“格奇而变"之妙的表现。

答:_________

_________

2.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此联表现了怎样的景象?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活动二解十四字中八重意,绘抒情主人公

3.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作了相关评论,认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十四字含有“八意”,即有“八重之悲也"。请解析。

答: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鲁迅评价:“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通过《登高》后两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呈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填写下表:

诗句行为心理肖像综合鉴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活动三撰写《登高》“律诗第一"颁奖词

5.根据以上各题目的具体分析,你已经对《登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大致懂得了它为何会被称为“古今律诗第一”。请在此基础上,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有古人的评价,有诗句的化用,有诗歌的特点,以现代人的身份书写,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其中也是包含了作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其中“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沉郁顿挫”说的是扬雄,“随时敏捷"说的是枚皋。其中,“顿挫”就是“抑折”,就是“抑折前人之心”,就是批判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的自我推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内涵。杜诗的“顿挫"风格,首先是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思考:这则材料表达了什么结论?

答: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结合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杜甫《春望》一诗。

答: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第8课(2)登高

一课时无边落木之秋,几多艰难苦恨

情境任务

1.①“尽谢斧凿”指的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风格特点。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只用了六个名词,就勾勒出六个特写镜头,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展现出一幅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江立体景物图,且这组画面动态感极强,繁而不乱,悲而不滞。

②“格奇而变"指的是用语奇妙工整,写景艺术富有变化。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高低近远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给人一种清冷肃杀之感,营造了悲怆的抒情基调。

2.(1)景象特点:颔联从大处着眼,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意境豪迈壮阔、气势雄浑,画面气象万千。

(2)艺术特点:①描写景物俯仰结合。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空间辽阔广大。②精于“炼字"艺术。如拟声词的对用。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有千军万马之势。采用“落木”而不是“落叶”,更给人一种秋天的悲凉肃穆之感。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3)情感特点:融情于景。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有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有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

3.万里,地之远也(离家遥远);悲秋,时之惨凄也(节气悲凉);作客,羁旅也(漂泊在外);常作客,久旅也(离家时间久远);百年,暮齿也(年纪已老);多病,衰疾也(体弱多病);台,高迥处也(登高后天地辽远广阔,顿显自我渺小);独登台,无亲朋也(孤独无依)。

4.

诗句行为心理肖像综合鉴赏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离家万里常年漂泊独自登高因体弱戒饮酒悲秋艰难苦恨百年(年老)多病(体衰)“繁双鬓"(满头白发)穷困潦倒这两句诗有记叙,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使一位穷困潦倒,艰难困苦,走投无路、年老多病、多年漂泊流落他乡的暮年落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5.(示例)1200多年前的秋天的夔州,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是我们却知道,它在一个老人登高的那一天,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八句之内起承转合,五十六字之内沉郁顿挫,十四字内悲意八重,字字精当,尽谢斧凿,高浑一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