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单元一士行天下篇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关羽忠义的故事
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张辽以“三便"劝关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
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约‘:一、今降汉不降
曹;二、请给二位嫂子俸禄,单独居住,不论何人不许入门;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辞曹归刘
而去。三者缺一不可。三约体现了关公对汉室,对刘皇兄的忠义,在文字上约法三章,表明他对兄
弟桃园结义承诺的践约之志。
二、为什么要推行士
1、孔子如何评价士留恋家乡生活的
原文:子曰:“士而怀(1)居,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1)怀:留恋
语译:
解读:
2、士行仁义的同时追求物质吗?
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1)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1)祭:祭祀
语译:
解读:
3、为了“道”我们能做什么?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语译:
解读:
三、附加题
1、怎样行拜礼?
原文:子曰:“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解读:
2、拜之礼节
原文:子曰:“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解读: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梁忠孟的故事
1977年2月12日上午,八九四三八部队副部队长梁忠孟从青海驻地回山东省荣成市家乡探亲,
途经青岛,去济南部队某部训练队看望儿子梁桂明。当他离开崂山街道汽车站,走到古镇路口时,
青岛警备区一四一医院的一辆马车从他身后驶来。马车一转古镇路口,套骡突然受惊,昂头竖耳,
四蹄腾空,狂奔起来。车上的两名驭子亓京武、张景坤被弹抛起来,东倒西歪。他俩死死扳住车闸,
紧紧拽住缰绳,连声疾呼:“马惊了,快闪开!”
这时梁忠孟距惊车约有20米,他迅速闪开完全来得及,即使原地不动也危及不着他的安全。可是,
前方80米处是古镇路和弯头路的交叉口,行人络绎不绝,眼见车上两名驭手和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
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梁忠孟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猛转回身,迎着惊马冲上去。
他从马车的右前方冲到套骤的左边,用双手紧紧抓住套骡的笼头,使尽全身气力向后拽。惊马更加
发作,拖着梁忠孟向前猛跑,1米、2米、5米、10米……,每1米都是生死的考验。年过50、
身患多种疾病的梁忠孟同志,无所畏惧,奋不顾身,死死地抓着套骡的笼头不放。
套骡挣扎不过,身子横转,速度减慢下来。可是,正在惊跑的辕马,一头撞在套骡的腰部,套骡再
次受惊向前猛窜,将梁忠孟摔倒在地上。
受惊的马车终于停住了,驭手和人民群众脱险了。然而,梁忠孟却不幸被辕马踩在头部,造成颅底
骨折,脑挫裂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二、弟子问士
1、孔子观念中的“士”其次是什么?
原文:子曰:“敢问其次(1)。”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注释:(1)其次:差一等
语译:
解读:
2、志士仁人对于“仁”的态度?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1)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1)害:损害
语译:
解读:
3、士行仁义的同时追求物质吗?
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1)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己矣。”
注释:致:献出
语译:
解读:
三、附加题
1、原文:子之所慎:齐,战,疾。
语译:
2、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语译:
第三课时
一、故事导入
颛孙师的故事
颛孙师(前503-?),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鲁哀公十八年(二十七岁时),子张将回老家陈国。但因楚已灭陈,于是把家搬至萧县车牛返定居并终
老(现车牛返有子张故居)。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颖川侯”。
南宋咸淳三年Q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
贤颛孙子”。
1、孔子进入太庙为什么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
语译:
解读:
2、在一个国家,要与什么样的人结交朋友?
原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1)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释:Q)事:侍奉
语译:
解读:
3、孔子认为与什么样的人是不值得讨论道的?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1)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1)耻:以……为耻
语译:
解读:
三、附加题
1、孔子的性格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语译:
2、对大夫的态度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闿闿如也。
语译:
第四课时
一、故事导入
关羽的故事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
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
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
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
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
“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
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
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一一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
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
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
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
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
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
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
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
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
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二、原文
1、孔子认为从政者应该有怎样的气量?
原文:子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语译
解读
2、仁离我们远吗?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1)仁至矣。”
注释:(1)斯:这
语译:
解读:
3、当仁不让的由来?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语译:
解读:
三、附加题
1、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语译:
2、原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语译:
四、心得
在孔子的学问和思想中,士是孔子一直阐述的
1、士是贵族里最底层的一级。
2、士是已经读书但是还没有功名的。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就是说,士要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4、士可杀不可辱,也就是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可以言道也
五、文学常识
借助虚词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断句里;“哉”、“夫”常用来表感叹;“乎”、
“与”、“邪”、“何”、“盍”、“孰”常用表疑问;“之”、“是”常用来表疑问;“之”、“是”常用来作句
子倒装的标志等等。
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
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
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
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
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第十六单元一士行天下篇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关羽忠义的故事
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张辽以“三便"劝关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
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约‘:一、今降汉不降
曹;二、请给二位嫂子俸禄,单独居住,不论何人不许入门;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辞曹归刘
而去。三者缺一不可。三约体现了关公对汉室,对刘皇兄的忠义,在文字上约法三章,表明他对兄
弟桃园结义承诺的践约之志。
二、为什么要推行士
1、孔子如何评价士留恋家乡生活的
原文:子曰:“士而怀(1)居,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1)怀:留恋
语译: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解读:“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就是说读书人贪图安逸,就不配做读书人。如果把这句话推
而广之,也可以这样说:做官的贪图安逸,就不配做官;教书的贪图安逸,就不配教书,如此等等。
2、士行仁义的同时追求物质吗?
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1)祭:祭祀
语译: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
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解读:在这句话之前,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然后他紧接着说,“只
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
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3、为了“道”我们能做什么?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语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
己
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解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识分子不能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
家国建设的重任,而且个人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路途,又必将遥远艰辛。
三、附加题
1、怎样行拜礼?
原文:子曰:“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解读:(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2、拜之礼节
原文:子曰:“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解读: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梁忠孟的故事
1977年2月12日上午,八九四三八部队副部队长梁忠孟从青海驻地回山东省荣成市家乡探亲,
途经青岛,去济南部队某部训练队看望儿子梁桂明。当他离开崂山街道汽车站,走到古镇路口时,
青岛警备区一四一医院的一辆马车从他身后驶来。马车一转古镇路口,套骡突然受惊,昂头竖耳,
四蹄腾空,狂奔起来。车上的两名驭子亓京武、张景坤被弹抛起来,东倒西歪。他俩死死扳住车闸,
紧紧拽住缰绳,连声疾呼:“马惊了,快闪开!”
这时梁忠孟距惊车约有20米,他迅速闪开完全来得及,即使原地不动也危及不着他的安全。可是,
前方80米处是古镇路和弯头路的交叉口,行人络绎不绝,眼见车上两名驭手和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
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梁忠孟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猛转回身,迎着惊马冲上去。
他从马车的右前方冲到套骤的左边,用双手紧紧抓住套骡的笼头,使尽全身气力向后拽。惊马更加
发作,拖着梁忠孟向前猛跑,1米、2米、5米、10米……,每1米都是生死的考验。年过50、
身患多种疾病的梁忠孟同志,无所畏惧,奋不顾身,死死地抓着套骡的笼头不放。
套骡挣扎不过,身子横转,速度减慢下来。可是,正在惊跑的辕马,一头撞在套骡的腰部,套骡再
次受惊向前猛窜,将梁忠孟摔倒在地上。
受惊的马车终于停住了,驭手和人民群众脱险了。然而,梁忠孟却不幸被辕马踩在头部,造成颅底
骨折,脑挫裂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二、弟子问士
1、孔子观念中的“士”其次是什么?
原文:子曰:“敢问其次(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弟
注释:(1)其次:差一等
语译:(子贡)说:"请问比这差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乡里称赞他友爱。"
解读:本章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任,孔子对樊迟的解释似乎与别处不同,
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
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2、志士仁人对于“仁”的态度?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1)害:损害
语译: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解读:仁”是孔门学问的中心。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心思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
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
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
宁可杀身以成仁。
3、士行仁义的同时追求物质吗?
原文:子张曰:“士见危致(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致:献出
语译:子张说:“士看见危难敢于献身,看见有所得就想到是否合乎道义,祭祀时要严肃,居丧
时要悲哀,那也就可以了。”
解读:“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
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能考虑自己那样的合乎道义与否。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四、附加题
1、原文:子之所慎:齐,战,疾。
语译:孔子所谨慎对待的是戒斋战争疾病。
2、原文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语译:爱一个人,能不辛苦他磨炼他吗?忠于他,能不提醒他劝慰他吗?
第三课时
一、故事导入
颛孙师的故事
颛孙师(前503-?),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
鲁哀公十八年(二十七岁时),子张将回老家陈国。但因楚已灭陈,于是把家搬至萧县车牛返定居并终
老(现车牛返有子张故居)。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颖川侯”。
南宋咸淳三年Q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
贤颛孙子”。
1、孔子进入太庙为什么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
语译: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
解读: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一次,孔子到太庙——
国君的祖庙里去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每事问”此成语便出于此.示例“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每事问》
2、在一个国家,要与什么样的人结交朋友?
原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1)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注释:(1)事:侍奉
语译: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
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解读: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
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这也是两句名言,我们常常引用的,就是出自《论语》这个地方,孔子说的话。孔子告诉
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如成语:“磨刀
不误砍柴工”,要办成一件事,一定要事先进行筹划、安排,这样才能稳步把事情做好。
3、孔子认为与什么样的人是不值得讨论道的?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而)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1)耻:以……为耻
语译: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
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解读: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
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理,必须
要有充分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否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追求真理之人,也就不值得其
他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与其一起探讨了。这属于励志类型的语言,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俗
点说,所有的追求都会有牺牲,要想有所得,必定会有所失。
三、附加题
1、孔子的性格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语译: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2、对大夫的态度
原文: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阊闿如也。
语译: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
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
第四课时
一、故事导入
关羽的故事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
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
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
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
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
“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
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
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一一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
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金比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
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
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
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
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
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
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
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
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二、原文
1、孔子认为从政者应该有怎样的气量?
原文:子日:“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日:"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语译“现在的从政者怎么样呢?”孔子说:“咳!这种见识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呢!”
解读: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
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
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二
2、仁离我们远吗?
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斯仁至矣。”
注释:(1)斯:这
语译: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解读: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
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
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3、当仁不让的由来?
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语译: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解读:在孔子的眼里,仁就是判断一切事物是非的标准。如果觉得违背了仁的原则,即使是传
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说的话,也是不能接受的。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三、附加题
1、原文: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语译: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2、原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语译: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植树节主题班会72
- 丽水2024年浙江丽水遂昌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1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离婚房产归女方协议
- 二零二五委托人二手房买卖合同范例
- 任职合同书范文模板
- 业绩考核协议书
- 工聘用合同二零二五年
- 离婚后房产分割协议书范例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6.3练习十五-教学课件
- 消防安全课教学课件
- 2023年渭南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笔试真题
- 2025年中国生物育种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竞争格局分析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钢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
- 口腔门诊总经理岗位职责
- 土方场地平整合同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中段检测训练卷
- 人工智能设计伦理(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街舞培训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高中数学集合练习题160题-包含所有题型-附答案
-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