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全国通用)
第03讲:段落作用(练习)
一、(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
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
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
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
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
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
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
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
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
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
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
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
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
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
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
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
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
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第1页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问题】第⑤段中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有何作用?
【答案】第⑤段中引用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写出了雨的诗意与灵性,增强了文章的
雅趣,也使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解析】记叙文引用诗句,作用常常有: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文化内涵,加强文章的底蕴,使
全文具有浓郁的诗情韵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⑤段中引用的诗人陆游和词人竹山先生的佳句,都与“听雨"有关。"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
愁”"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经典名句,清新质朴自然,
写出了雨的诗意与灵性;同时,诗词本身增强了文章的内涵,为文章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光若月
泉涌
①距清明还有一些时日,清明雨急不可待地就到了,淅淅地,惹得街头两旁树叶乱舞一一一些飘落在
地面,一叶叠着一叶,把人们对先辈的思念织得愈发细致了些,紧密了些。
②我突然忆起去世二十多年的四娘来。她像一块朴实的土地,又像曾经点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灯光,
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亮他人,没有传奇。
③四爷是当地有名的裁缝,做的多是些制作衣服的活计,家里家外的大小事儿全压在了四娘的身上。
四娘体形单薄,个子不高,身体也不是太好,但一年四季天不亮就起床,下地耕田、砍柴做饭、种菜喂猪、
照顾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然有序。自我记事起,四娘从未脱离过田土,粗糙的双手迸裂着一条条细线大
小的口子,像一些黑色的线虫爬在上面。即便如此,四娘也从未感到委屈、发过牢骚,脸上始终扬着笑容。
④四娘家住新屋院子,到水田,有一二里路远的垄沟。为了让粮食收成好些,四娘将一担担牛粪、猪
屎等肥料在畚箕里垒了又垒,有时甚至垒到了畚箕的中央,再运到田里。沉重的担子压得她更加矮小,走
在田展上,跟踉跄跄,远看似一个小土堆在移动。
⑤我十岁那年的一天傍晚,从竹子坨挑稻草回家,在新屋院子歇脚。四娘也刚好忙完田里的事回到家
中,准备剁猪草煮猪食挑井水。堂哥立国、新国想上前帮忙,被四娘断然制止。"你们到背后赛机山上去
安安心心读书,屋里的事不用你们插手。"说完又对我说:“小毛,你也跟哥哥们一起到山上去看看书,晚
上到这里吃了饭再回家。"自从堂哥治国考上大学后,四娘这个传统的农村妇女对文化有了自己的理解,
也有了自己的梦想。
⑥赛机山上全是硕大的根树,一棵紧挨一棵,夕阳在针状的树叶上铺了一层金光,树叶间金光又漏在
地上,犹如生出了一些珍珠。晚风吹来,树叶发出"呼""呼"的波浪声,加上山林里鸟儿的扑腾声,堂哥们
第2页
的读书声,好多次我就"醉”在这样的环境里。
⑦入夜,四娘依然催促堂哥们到屋里学习,并提醒把煤油灯拨亮些,别伤了眼睛。厢房里,四娘却在
昏黄、微弱的灯光下,帮着四爷在衣物上一针一针认真地缝着扣眼。四娘把头几乎贴在了煤油灯边,粗糙
的右手中,细长的缝衣针不停地在衣物上穿梭着。
⑧不知过了多久,四娘起身,拿了家中那盏唯一的马灯,坚持送我回家。出门前,她小心地将头靠近
马灯边,双眼透过玻璃灯罩,全神地看着马灯的灯芯,右手一点点转动小圆轴,直到灯芯露出一定的长度,
这样一来,相比要费煤油得多。"啪”的一声,火柴划过的声音响起,房间里瞬间亮堂了许多。
⑨没有月亮的夜晚,山村里伸手不见五指,在屋中还明亮的灯光一到室外,瞬间就暗淡了下来,也照
不了多远。新屋院子到我家里有一里多路,全是田间小道,有些地方一侧是落差十多米的水田或池塘,一
脚踩空,极可能滑落下去。一路上,四娘不停地提醒我"慢点""踩稳点”。或许是因为年幼视力好,或许是
习惯了山村的夜色,那晚的灯光,比圆月发出的光更加明亮,田间的小路也更加清晰。
⑩我到家后,四娘执灯仍站在屋门外,“小毛,你进屋后我再走。"我关上门后,进到后堂屋,一些光
亮从窄小的窗户穿了进来,像极了月光。
⑪“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入春。"十数年来,那抹如月的灯光让堂哥们悉数走出了大山,我也离开了老
家。
⑫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过去的事儿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模糊,甚至遗忘,但那夜的煤油灯光却温暖了
我的世界。有的时候,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夜路上,特别希望前面有一处灯光,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微弱、
暗淡,却如皎洁的月光。
(选自达州日报2023年3月31日第六版(有删改))
【问题】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结构上:照应标题,与开头写"我"回忆起四娘的内容相照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文章中心,
赞美四娘的善举和鼓励"我"用功学习,就好像漆黑路上的灯光一样,如月般皎洁,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为我指引方向,让"我"走出大山,走向外面,而且温暖了"我"的心灵,表现出“我"对四娘的怀念和感激。
【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结构上:结合第⑫段”特别希望前面有一处灯光,哪怕它看起来是那么微弱、暗淡,却如皎洁的月光”
可知,"一处灯光"和”却如皎洁的月光”和题目《灯光若月》相照应;
结合第⑫段"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过去的事儿在我的记忆中渐渐模糊,甚至遗忘,但那夜的煤油灯
光却温暖了我的世界"可知,"我"忘不掉曾经疼爱关心"我”的四娘,同时结合文章第②段"我突然忆起去世
二十多年的四娘来。她像一块朴实的土地,又像曾经点亮夜色的那束若月的灯光,一生除了繁衍生息和照
亮他人,没有传奇"可知,文章首尾呼应,结尾总结全文;
第3页
内容上:结合文章第⑤段“说完又对我说:‘小毛,你也跟哥哥们一起到山上去看看书,晚上到这里吃
了饭再回家。“'和第⑨段"新屋院子到我家里有一里多路,全是田间小道,有些地方一侧是落差十多米的水
田或池塘,一脚踩空,极可能滑落下去。一路上,四娘不停地提醒我‘慢点"踩稳点'"以及第⑩段"我到家后,
四娘执灯仍站在屋门外,“小毛,你进屋后我再走。"我关上门后,进到后堂屋,一些光亮从窄小的窗户穿
了进来,像极了月光"还有第⑪段"‘灯光恰似月,人面并入春。’十数年来,那抹如月的灯光让堂哥们悉数
走出了大山,我也离开了老家"可知,文章深情回忆了四娘鼓励"我"用功读书,她夜路送"我"回家,这些美
好的回忆,就好像灯光一样,如月般皎洁,事情虽小,却给我极大的温暖,为我指引方向,让"我"热爱学
习,走出大山,时隔多年,"我”仍然深深地感激并且怀念着四娘。
(三)(2022•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恋街
碧峰
①母亲恋街。这印象打我记事时起。长大后,我渐渐晓得,母亲恋街,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无奈。
②那些年,我家的后菜园,每年都要栽种两茬大片的春菜(雪里藏),当春菜长得密密匝匝,嫩得能
掐出水来的时候,母亲就把它们齐根砍掉,然后清洗、晾晒。在风火日头里,春菜两三天就风干了水分,
一棵棵变得瘦小软绵,一场剁腌菜的苦重活儿就由母亲领衔开始。一家人轮换着,总能把腌菜剁得特细。
吃过母亲腌菜的人,都说母亲的手艺好,腌的菜从来不腐烂。其实,母亲的腌菜香、味道好,完全是母亲
认真仔细的结果。
③每年母亲做的腌菜都要把家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坛子装满,家里的角落音品里都扣满了形状大小不
一的腌菜坛子。母亲做的腌菜需要三五个月时间的等待,直到确信腌菜彻底腌熟了,母亲才会翻坛开盖。
这时的腌菜泛着一层微黄,溢出一股清香,不用下锅,用手拈上一点放入口中,就让人有一种奇味绵长的
快感。
④余下来,就是母亲旷日持久地挑着腌菜去集市卖。那时的永安堡集市是个露天早市,每天一大早只
有两三个小时开市。为抢个好地点,母亲要在鸡叫头遍就出发,往往在太阳升起时就能卖完两竹篮的腌菜,
正好回家赶上生产队的出工。
⑤那几年,大哥快成大龄青年时才好不容易说上一个媳妇。为了彩礼钱,母亲又把家门前靠塘藤(ch爸ng)
的一块空地打度围上,种上春菜。于是,母亲上集市卖腌菜的负担就更重了。直到如今,隔壁的堂兄还常
常开玩笑地说,大嫂是用腌菜换来的,是个“腌菜媳妇"。
⑥改革开放后,永安堡的集市变成了半日街,母亲留守集市的时间也长多了,大多日回家时已是日头
快当顶了,往往担着的空筐里总会有一些什么油条面窝发糕的,美得我们都夸母亲好。
⑦那些年,我家承包了十多亩良田,还有家门前的大池塘,家中的厢房也养上了一头一年能下两窝崽
的黑母猪,虽然经济上改善了许多,但人却忙,更有奔头了。父亲是种田的好把式,母亲天天在街上,知
第4页
道市场的行情,就挥掇父亲种糯稻。
⑧那个时候,我正筹备结婚,自然给父母又增添了经济的担子,但此时父母却并没有卖腌菜时的窘迫
感,而是整日乐呵呵的,似乎心中蛮有底气,有更好的盘算。待糯稻丰收后,家中的/筐、簸箕、筛子就
伴着父母忙开了,一袋袋精心整理好的糯米晶莹油亮,如珍珠一般。于是集市上又多了母亲一担一担叫卖
的糯米。我的妻也自然被堂兄叫成了“糯米媳妇”。
⑨随着“腌菜媳妇"在永安堡街道建上新房,和“糯米媳妇"进城安家,就只剩小弟还在父母膝下。这时
的父母年岁渐高,主要精力就转变成对鱼塘的精心管理和对猪的喂养呵护。于是,那些年母亲的集市就又
多了猪娃和草鱼、鲤鱼、鳗鱼,每年的收入供开销后,还有结余存上银行。母亲就用这宽松的经济,一门
心思地鼓励小弟发奋求学,最终小弟争气,考取了大学。父母用鱼钱猪钱供小弟上完了大学。小弟毕业后
安家都市,娶了个白领媳妇。堂兄风趣地说,咱老李家用鱼和猪供的学生,娶回个“洋气媳妇”!
⑩父母六十多岁了,繁重的农活实在干不了了,才搬到我这小城上寄居在儿子这里。劳作一生,本应
该休息,但父亲颇有雄心壮志地说:“共产党这么好的政策,你妈不做点小生意那是糟蹋了!"
⑪母亲在家门右侧的小临时菜市场卖咸菜。这咸菜大多是父母在时令季节豆角、萝卜、雪里藤、辣椒
等便宜时买下的,经过自己精心加工腌制而成。在摊点叫卖时,母亲人善手松,每每称好后,还要再加一
勺给人,自然回头客多。母亲的咸菜生意一干就是十五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咸菜婆婆"。
⑫父母近八十岁时,思乡心切,为满足父母的心愿,我们在永安堡街上给父母买了一套房。母亲依然
流连集市,每天天一亮,就背着双手,步履稳重,慢慢吞吞地在集市上逛开了。过肉案、穿鱼摊、经果店、
出菜圈、看时装,饿了就在集市中的早点摊来一碗肉丝面,遇上个熟面孔就家长里短地拉扯开来。母亲被
乡邻们笑称为“逛街的婆婆"!
⑬是啊,母亲一生都爱上街,母亲的“上街"由苦变甜,由穷变富,由辛酸变快活。如今,崭新的时代,
党的好正策又把母亲的“上街"演变得一年一个样,一天一个样,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选自《长江日报》,有删改)
【问题】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结尾段作用。
【答案】总结全文,照应文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写出了母亲一生对街市的情感,以及母亲"上
街,,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赞美时代的发展变化、党的好正策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的
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通过“母亲一生都爱上街”可以看出母亲对街市深厚的情感。通过“由苦变甜,由穷变富”可以看出
母亲在街市上的劳动换来了生活的蒸蒸日上。"崭新的时代,党的好政策又把母亲的‘上街’演变得一年一个
样。一天一个样,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则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突出时代的进步给像母亲一样的老百姓带
第5页
来幸福。
结构上:"母亲一生都爱上街”与题目、首段相照应,起到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
(四)(2023•辽宁丹东•校考一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一场雪
①冬夜,北风骑着快马呼啸而来,敲着窗打着瓦僻里啪啦。
②屋内灯光昏暗。还是茂年的母亲坐在煤火炉旁翻烤着红薯。煤火炉是生铁铸的,支棱着的外沿像宽
大的手掌,宽厚而温暖。红薯卧在温暖的外沿上,香味顺着热气随着烟囱游走。每隔十来分钟母亲就捏捏
红薯,顺便再给它们翻翻身,这样烤出的红薯熟得均匀且口感松软。被烤的红薯烫手,每一次翻动,母亲
嘴里便发出吸吸溜溜的声音。
③我们照例是埋头写作业,两张桌子挤着四个孩子,母亲时不时提醒我们红薯快熟了,暗示着我们的
作业要快点写完。窗外寒风嗖嗖,告诉我们雪是结伴而来的,已经占领了我们的房顶和大地。越熟越香的
红薯头勾着我们拥到炉旁,粘到母亲身边。捏一块红薯头边吹边剥,看着母亲慈爱的笑容,黄灿灿的红薯
泥放进嘴里甜到心里。母亲轻声地讲着山野间的故事,父亲或在灯下看书或修补家里早已陈旧的器具,每
天这时候都是我们最轻松惬意的时刻。总以为这是昨天或者是前天的雪夜,那盏昏暗的灯、红彤彤的火炉、
香喷喷的烤红薯,还有母亲的笑容总在我脑海里浮现,越来越清晰。不经意间,四十多年过去了。
④那时候四季分明,冬天很有冬天的样子。雪下得大气磅礴也很认真,洋洋洒洒一丝不苟地盖住远方
的麦田和村庄,等到太阳出来,雪白的屋顶露出可爱的花脸,雪水顺着一排排小青瓦轻快地流下,屋檐下
的凌冰开始融化,门前的青砖小路松软而泥泞。孩子们打着雪仗,顺手掰一块凌冰放嘴里,咯喝咯嗡响。
大人们清扫了道路,就开始帮我们堆雪人。我们跑前跑后帮忙,口里哈着热气,脸和手冻得红扑扑的。
⑤母亲是出身乡下的读书人,对老规矩格外讲究。春节回娘家走亲戚必不可少。那年的雪下得格外长
格外大,从腊月断断续续下到过年。母亲天紧着眉叹息说,这雪下得好,明年收成好,就是没法去给你姥
姥拜年。大年初二天刚放晴,母亲一大早起来,眉开眼笑地边做饭边给我们穿戴整齐洗干净手脸,又收拾
好走亲戚的礼物,嘴里哈出的热气遮不住母亲欢快的笑脸,趟着埋住脚踝深到腿弯的雪,她带着我们一步
一步挪向车站。
⑥家距车站十多里地,穿过县城的主街道。街上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大多都是走亲戚的,时不时听见"
哎呦“一声,便见人扑倒筐甩得老远,果子、蒸馍、丸子散落一地。拌跤的人自认倒霉,人爬起来东西捡
回来,拍打拍打身上的雪继续赶路。
⑦阳光下,母亲一手挎筐一手牵着弟弟,还不时回头催着我们快点走。深一脚浅一脚,一不留神就会
绊个小跟头,好在雪厚并不疼。越走越热越走越慢,走累了也走饿了,母亲却一直催我们再走快点儿。紧
赶慢赶响午头赶到车站,客车已如醉汉般窄窄歪歪驶出去。母亲大喊着追赶汽车,把弟弟和筐留在雪地里。
汽车轰隆隆的声音盖住母亲的呼喊,留下一溜黑烟慢慢走远。母亲无助地跌坐在那里,第一次感觉到坚强
第6页
又无所不能的母亲如此绝望,天地间孤零零站着的我们如此渺小。
⑧母亲病故在年末,也是大雪天。不记得那两天是怎么熬过来的,除了透彻骨髓的寒冷刻在心底,其
他都不愿想起忆起。因为是腊月底,母亲只在家停一天就下葬了。或许是上天感念我们撕心裂肺的悲伤,
只一夜,雪就铺满大地挂满树梢,如我们身上洁白的孝服。我们跪在冰天雪地里嚎啕大哭,任凭我们磕破
了头流干了泪嘶哑了噪子,也没能唤回母亲。从此,雪于我是纠结,害怕又想念。
⑨母亲一直疼爱我们,她故去这几年竟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雪。每年冬天,雪花蜻蜓点水似的打个花胡
哨就走了,不给我留下想念的机会。
⑩我坐在时间这列绿皮火车上,穿越一个个城市一座座村庄,渴望离母亲越来越近。却看到母亲在夜
空里温暖地笑着对我说:不急呀,你好好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等你。忽然怀念一场雪,一场纷纷扬扬的
大雪。
【问题】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结尾
扣题/点题)。
【解析】考查赏析语段作用。
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末段"渴望离母亲越来越近"忽然怀念一场雪,一场纷
纷扬扬的大雪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结构上:“忽然怀念一场雪,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照应了题目“怀念一场雪”,使文章结构严谨,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偷跑的老人
①陈丽,"夕阳红"敬老院的院长。这年刚入秋的时候敬老院里又添了一位新成员,是位姓何的大爷。
何大爷的额头上有块方形胎记,就是脑子有些糊涂。他没有什么家人,是派出所的民警小张同志送来的一
位流浪老人。
②元旦过后的一天夜里,何大爷忽然就不见了。这天正赶上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敬老院里的老人
们都非常兴奋。陈丽心想:难道何大爷是偷跑去外面看雪,陈丽非常慌张,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于是
赶紧安排人在附近寻找。
③不久,外出寻找的人回来了,可是都一无所获,马上打电话报了警。等她挂了电话后,一旁的食堂
大妈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说起来……昨天不是来了几个志愿者吗?我们一起包了元宝馄饨。中午我把馄
饨端给何大爷的时候,‘谢谢你啊,小郭,又给我留馄饨了。’当时便想着他大概是犯糊涂,认错人了。"
④由于食堂的人手少,包馄饨比较费时间,所以做得很少,马上打电话问民警小张:“你还记不记得
是在哪里发现何大爷的?那附近有没有什么饭馆之类的,老板姓郭?"
第7页
⑤陈丽的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经常会有一些流浪老人在被送到敬老院后,不习惯这里的一切,便偷跑
回老地方。小张接到陈丽的电话后,因为小张以前是在这里发现何大爷的,他就在桥底下拾荒。
⑥凛冽的寒风不断侵袭,哗哗地在小张脸上肆虐。在五里桥转了一圈后,还是一无所获。就在这时,
于是便上前打听情况。清洁工在听了老人的事情后就立刻说道:"方形胎记?以前这一带是有这么个老人,
但是我已经好久都没见过他了。至于姓郭的人......以前这附近有一家馄饨店,夏天有凉白开,冬天有热水,
那家馄饨店也关门啦!”
⑦听到此处,小张大喜,心里想着何大爷之前很可能是因为吃过郭老板的爱心馄饨,所以他找回来了。
虽然现在离冬至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何大爷脑子犯糊涂啊!于是小张又仔仔细细地找了一晚上,却还是
一无所获。
⑧难道何大爷偷跑出来只是因为脑子犯糊涂了,并不是为了回来吃爱心馄饨?小张正这么想着,他的
手机就响了,是陈丽打来的,心想一定是关于何大爷的事情。果不其然,找到何大爷了!"原来,城南有
个小饭馆,看到有个老大爷正在店门口扫雪,就去道谢,问他话时,他要么不搭理,只是一个劲儿地卖力
扫雪,于是饭馆的老板就联系警察了。
⑨小张听到此处,顿时哭笑不得:"我在城东找,何大爷倒跑到城南了。我还以为他是要回来吃爱心
馄饨呢,原来是帮人家扫雪啊!”陈丽叹了口气说道:"何大爷虽然是个糊涂人,但也是个好人。那个饭馆
老板在网上发了一段视频。
⑩视频里,何大爷佝偻着身子,正挥着竹扫帚扫雪,说这活儿不用他干。何大爷听了,立马嘟嚷道:
"要扫。"小张看了感觉到心里暖暖的,他突然有个猜想,何大爷偷跑出来并不是为了吃爱心馄饨,但是他
脑子不清楚认错了人,跑错了地方。
⑪果然,一旁的清洁工看了那位老板发的视频后,恍然大悟道:“我说怎么前几年下雪的时候,原来
是这个大爷帮忙扫的呀!咦,这家小饭馆招牌上画的龙真漂亮啊,以前郭老板的馄饨店招牌上,也有两条
漂亮的大龙!”
(选自《故事会》2021年第4期。有删改)
【问题】本文最后一段中,清洁工说的那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使平淡的故事情节更生波澜。与前文的情节相呼应,解释了为何在城南的饭馆门口找到了何大爷。
一饭之恩,借清洁工之口。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阅读文段内容,由"我说怎么前几年下雪的时候,郭老板店门口都干净得很呢,原来是这个大爷帮忙
扫的呀!”可知,这段话点出了何大爷在住进敬老院前连续几年都给郭老板的混沌店扫雪的事,并且由"以
前郭老板的馄饨店招牌上,也有两条漂亮的大龙"可知,郭老板家的混沌店和现在何大爷来错的这家店有
共同点,这也揭示了为何会在城南的小饭店找到何大爷,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连续几
第8页
年扫雪的行为也塑造了何大爷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凸显了文章赞颂人性美的主题。最后,这样的故事情
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最后“偷跑的老人”被找到也为本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原先的疑惑变成现在的感
动,更能激起人们的思考与回味,让人们多去关注一下这一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生活。
(六)(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楝树花开
顾坚
①去冬今春,为妻子治病,羁旅京畿。欲回扬州已临立夏。"人间四月芳菲尽",妻子为返家后难见花
树感到沮丧。
②我们爱散步,更爱散步时有花树可以欣赏。从暮冬开始,嫩黄色的迎春花就零零星星在荆棘间探出
来,像害羞的小孩的脸。跟着便是春梅,红红白白,如云如盖。再接着是玉兰系列次第开放,期间桃花、
梨花、樱花、海棠纷纷登场,山茶、丁香、紫荆、紫藤各领风骚;榆钱如翠,槐花赛雪,泡桐悬起串串铃
铛……扬城的整个春天,嘉树好花看不足,让人沉湎流连,心醉神迷,精神焕发。
③我安慰妻子,还有一种花树在等着我们呢,你肯定喜欢。
④"什么树?"妻子竟想不起来了。
⑤我笑而不答。
⑥回到扬城第四天,我便扶着病后羸弱的妻子恢复了户外散步。西面的古运河畔是扬城最繁茂的绿花
带,杂树生花,鸟语喝啾,空气清冽,最是休闲散步佳处。从解放桥向北,经过普哈丁园粉墙,走向长生
寺阁,忽然就闻到了阵阵幽香,淡雅清甜,沁人心脾。
⑦"楝花!"妻子喜悦地叫了起来,加快步伐向前走去。
⑧在一座石砌码头右侧,我们见到一棵楝树,树冠亭亭,新发的绿叶间缀满了细碎的紫白色小花,成
团成簇,生嫩可爱。树干并不甚高,我跳起来伸手拍向楝花,激起一阵花瓣雨,纷扬飘落,沾上我们的头
发和衣襟。
⑨楝树,里下河平原上最常见的树种。百姓房前屋后,田头场边,河岸湖畔,到处栽植。楝树极易成
活;事实上许多楝树都是树种落地自然生发的,加上飞鸟吞食楝果带来的粪便传播,因此野外覆盖极广。
每年4-5月份,楝花陆续开放,花期可达一月有余。此番我们夫妻自京返扬,恰逢花开繁盛之时。
⑩也许楝树过于寻常普通,城市绿化中难觅踪迹,纵然出现一棵两棵也多是野生的,眼下运河古码头
旁边这棵楝树就是这两三年很突兀地胤出来的,而我却记在了心中。今天我把妻子引到这儿,满树的紫花
可以给她带来久病归乡的慰藉。
⑪我自幼喜爱楝树。楝树别称苦楝,树皮、树叶和果实都是苦的,几无虫害,夏天在树阴下乘凉,把
饭桌搬到树下吃饭,非常惬意。楝树树干粗糙,枝条旁逸斜出,是孩子们练习爬树最好的树种。花落之后,
碧绿色的楝果一簇簇悬挂枝头,圆溜结实,是孩子们打弹弓的天然子弹。盛夏时满树蝉鸣,孩子们举着顶
第9页
端裹有面筋的竹竿来粘,一粘一个准。
⑫到了冬天,楝树叶掉得精光,黄色的成熟楝果却留在树上,很是惹眼。楝果虽苦,却是白头鸭、灰
喜鹊、灰棕鸟、黑脸噪鹏、黑尾蜡嘴雀、珠颈斑鸠等鸟儿的美食,真是不可思议。我上小学时,学校曾动
员学生打过这种成熟的楝果,供销社专门来收,据说是用来做生产润滑剂和肥皂的原料。
⑬楝树皮、叶、果皆苦,然而她的花最是甜香。看着妻子仰头观花,凝神闻香,我问要不要折一枝带
回家,她却断然拒绝,”不!树跟人一样,也有自然开花、自然凋零的权利。”
⑭大病初愈的妻子,对于一株花树生出这种生命的共情,让我感动,让我肃然,让我生出这样的心念:
从此以后,敬畏天,敬畏地,敬畏一切貌似卑微的生命……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问题】文中第⑪〜⑬段是插叙,请简析其作用。
【答案】补充交待了“我"喜欢楝树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
【详解】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入"我"自幼喜欢楝树,“几无虫害,夏天在树阴下乘凉,把板桌搬到树下吃饭,非常惬意。楝树树干粗糙,
枝条旁逸斜出,是孩子们练习爬树最好的树。种花落之后,碧绿色的楝果一簇簇悬挂枝头,圆溜结实,是
孩子们打弹弓的天然子弹。盛夏时满树蝉鸣,孩子们举着顶端裹有面筋的竹竿来粘,一粘一个准"以及"却
是白头鹘、灰喜鹊、灰棕鸟、黑脸噪鹘、黑尾蜡嘴雀、珠颈斑鸠等鸟儿的美食,真是不可思议""学校曾动
员学生打过这种成熟的楝果,供销社专门来收,据说是用来做生产润滑剂和肥皂的原料"突出了楝树的实
用价值以及“我"自幼喜欢楝树的原因,突出对楝树的喜爱之情,说明楝树值得敬畏,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
(七)(2023•重庆永川•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老运河的娃娃们
冯艺
①五月的淮安,乍暖还寒。
②古老的大运河水光澈能,浇灌和滋养了韩信、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等绝代英华。我确信,大运
河留给今日的灿烂文明和世世不朽的开拓精神,至今还在催生着新力量的繁衍。
③伫立岸边,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八十多年前,曾经有一群娃娃给抗战时的文化城桂林带来一股勃
发的气象。小小的他们就是来自这条运河边上的新安小学"新安旅行团”。
④一九二九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新安小学。一九三五年,继任校长汪达之,一位”捧着一颗心来,不
带半根草去”的青年,以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修学旅行的方式,
锻炼学生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独立思想。于是,新思想如同运河不舍昼夜滚滚而来的浪花,充盈着娃娃的
脉管,向上,向外,向远方......心被摇撼着,他们渴望以清纯的热血和求知欲望,走向大千世界,走向未来。
⑤是年十月十日,细雨纷飞,新安小学十四位娃娃共揣五十元钱,每人脚穿蒲草鞋,身据一挎包,手
第10页
持油纸伞,在汪校长的带领下,沿大运河,踏上漫漫征途。他们穿沙漠、渡黄河、过草地,风餐露宿。一
路上,新安旅行团以戏剧、美术、演讲、写作、歌咏等形式,组织青少年,动员多地民众,宣传抗日救亡,
用脚步度量着生命的意义,也在社会中学习成长。
⑥淮安区西北街,新安小学还在。
⑦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仿古建筑施工合同
-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特征
- 房地产买卖预付定金合同
- 以租代购收车合同协议书
- 招投标代理服务合同
- 广告位场地租赁合同
- 学校食堂食品采购合同
- 铝塑板购销合同文库
- 扶贫车间合同协议
- 脑瘫康复协议合同书
-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制定的实施方案(pdf版)
- 案例分析肥胖症课件
- 第七章-沥青和沥青混合料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说课稿
- 2024新冀教版英语初一上单词默写表
- 求是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专题课件
- 智慧家庭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 光伏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含三级)
- 2024年江西省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充电桩安全管理规定(4篇)
- 《煤矿地质工作细则》矿安﹝2024﹞192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