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3页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4页
浙江省温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单选题1.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②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③尚未出现原始农业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朝都城多次迁徙,后来定都于殷B.商朝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C.西周出现一种成熟的文字即甲骨文D.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3.圭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据《周礼》记载,在朝觐礼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不同的人所执的圭不同,以此作为各自的身份凭证。据此,周代的圭()A.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 B.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C.体现鬼神观念渐趋加强 D.使周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威4.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下列分别为《春秋列国形势图》(左)和《战国形势图》(右),两幅图共同反映了()①天下共主②礼崩乐坏③战争频仍④民族交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时期,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道家()A.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B.追求天人合一C.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主张隆礼重法6.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各自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是()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7.李斯评价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以下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有()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③严刑酷法,轻罪重罚④什伍连坐,相互监督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建长城,建造宫殿、陵墓。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 B.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D.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9.以下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的观点有()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③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④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思想派别的作品数量。该时期是()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商周时期 B.西汉时期 C.秦朝时期 D.春秋时期11.据考,历史上主管盐务的官职,仅汉代时称“盐官”。据《汉书·地理志》等记载,汉武帝时在全国(产盐区)27个郡的37个县内设置了盐官。这反映汉代()A.打击豪强地主 B.削弱地方权力C.改革选官制度 D.推行盐业官营12.一学生整理了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包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这一时期史称()A.贞观之治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开元盛世13.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这种变化说明北魏()A.正在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B.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明显C.境内各民族矛盾已经消失 D.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14.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A.①东汉②蜀③前秦 B.①蜀②东晋③梁C.①前秦②东晋③梁 D.①蜀②前秦③隋15.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①广设赈灾仓库②修建都江堰③开通大运河④兴建洛阳城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6.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唐朝的玄奘也西行前往天竺,在天竺多年后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与此二人的经历有关的是()A.佛教的传播 B.儒学的发展 C.道家的兴盛 D.三教的融合17.某部药典的编著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州开展药物普查。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它还传到日本、朝鲜等邻邦,对这些国家的医药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部药典是()A.《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C.《唐本草》 D.《本草纲目》1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后来主要看重家世,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9.唐代中期,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赋税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0.唐朝后期,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处的农民起义是()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C.靖康之变 D.陈胜、吴广起义21.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与此观点相符,宋初采取的措施还包括()①设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权③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④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2.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下面对少数民族政权与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西夏—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岁贡”B.辽—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皇帝以兄弟相称C.元—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提供“岁赐”D.金—占领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23.元朝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游牧民族迁入中原,来自中亚、西亚的民族也移居中国,不同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这些民族包括:()①汉族②蒙古族③波斯人④阿拉伯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4.元朝版图辽阔,超出汉、唐。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采取的措施有()①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②实行行省制度③专设理藩院管理西藏④设北庭都元帅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5.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一些士族“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的首选,司马光曾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26.下图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折线图”。图中人口(户)变动主要是因为()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中心的东移27.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朱元璋如此劳累的制度性原因在于()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28.左图是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右图是清朝疆域图(局部)。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政府采取了大量举措。与下图措施有关的地区是()A.① B.② C.③ D.④29.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守仁30.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不包括()A.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B.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C.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人群体实力雄厚二、材料题31.水利建设、耕作工具、耕作制度等因素推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材料二: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是约合今亩5亿至6.5亿。政府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铁农具开始使用的时期并列举这一时期两项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府、农具、种植制度角度列举推动唐宋农业突出发展的因素。新粮食品种的输入是明清出现“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请举出一例新粮食品种。32.边疆治理对于封建王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边疆安稳则社稷安定,边疆动乱则中原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政治地理的角度来看,汉武帝之后,在政治地理格局上,不但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程度大大加深,王朝还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摘编自郑帼《两汉之际的政治地理研究》材料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为改变“政治地理格局”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结合所学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33.目录是一本书的缩影,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中华文化史》的第七章部分目录,回答下列问题。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节次(节选)标题子目(节选)第二节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一)岑寂后的复兴(二)两宋理学第四节文人天地(一)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二)品味高雅的宋画第六节科技之光(一)社会温床(二)绚烂之花——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1)结合所学指出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并概括其在儒学教育方面的贡献。结合所学将“文人天地”的第一子目小标题补全。(2)结合宋代科技发展的具体史实,举两例说明宋代科技开出了“绚烂之花”。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动力,是学习历史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请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指出宋朝文化勃兴的根源。34.对外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先后到达南洋、印度洋等30多个国家,远达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秉持儒家“以德服人”的仁政原则和“厚往薄来”“不欺寡,不凌弱”的和平外交宗旨,交好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共同推进社会的和平安定……开启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新征程。——摘编自朱丽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早期传播》材料二:大帆船贸易将中国带入了世界全球化的历程,中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也由此悄然发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但后来中国的闭关自守政策使这种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却利用世界市场得到了大发展。——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横线上应填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秉持的原则和外交宗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闭关自守政策的历史影响,简述这一政策在清朝的具体表现。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①正确;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②④正确;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③错误。故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答案】D【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商朝都城多次迁徙,后来定都于殷,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周朝国家管理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商朝出现一种成熟的文字即甲骨文,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天下的中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何尊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答案】A【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可知,不同等级执不同的“圭”,表明“圭”是贵族等级身份的象征,说明周代的圭具有一定的政治等级性,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不同等级的人所执的圭不同,无法说明是王权和神权结合的象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周朝敬天保民,鬼神观念渐趋减弱,且此选项与材料中“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的表意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周朝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周王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周朝的礼乐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礼崩乐坏,但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融,②③④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下降,不再是天下共主,①不符合题意。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答案】B【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道家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答案】A【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道家代表没落的贵族的利益,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法家学派的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②“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是汉初的政策,不是商鞅变法的措施;③“严刑酷法,轻罪重罚”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属于商鞅变法的政治措施;④“什伍连坐,相互监督”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属于商鞅变法的政治措施。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8.【答案】C【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社会经济繁荣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稳定的国内环境只是原因之一,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并结合所学,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大型工程建设,这需要国家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这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工程建设,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思想文化统一都只是原因之一,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扫六合,虎视何雄”和“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等高度评价了秦朝的统一和制度,①②③符合题意;“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评价的是秦孝公而非秦始皇,④不符合题意。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秦始皇的功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答案】B【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商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数据可知,这时期儒道占比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较为流行,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盛行法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非儒即墨,墨家影响较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西汉时期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答案】D【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通过重用酷吏和强制迁徙来打击豪强地主,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权力,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改革选官制度与察举制有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汉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对经济领域的控制,因此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产盐区)27个郡的37个县内设置了盐官”反映的是盐铁官营,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盐铁官营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答案】A【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来,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光武中兴是指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答案】B【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在439年已统一黄河流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可知,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封建化程度加深,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已经消失”,表述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服饰的变化,无法得出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4.【答案】B【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三国开始时,东汉已经灭亡,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西晋灭亡后,东晋建立,420年开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因此①对应蜀,②对应东晋,③对应梁,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前秦位于中国北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建立于北周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修建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②,而广设赈灾仓库、开通大运河、兴建洛阳城都有材料相符合,因此D正确;

A不全面,BC包含②,排除。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隋朝的兴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16.【答案】A【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唐朝的玄奘也西行前往天竺,在天竺多年后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可知,法显与玄奘都是与佛教相关的人物,因此二人西行促进了佛教的传播,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法显与玄奘都属于佛教人物,与儒学关系不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法显与玄奘都属于佛教人物,与道家关系不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法显与玄奘都属于佛教人物,无法推动三教融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玄奘和鉴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7.【答案】C【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其并非国家颁布,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并非国家颁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它由朝廷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可知,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其并非国家颁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本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8.【答案】C【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后来主要看重家世,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可知,该制度的选官标准是家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九品中正制,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标准是才学、考试成绩,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九品中正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9.【答案】D【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无法杜绝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税法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0.【答案】A【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靖康之变是指宋徽宗靖康年间金朝灭亡北宋的历史事件,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黄巢起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1.【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宋初为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掌调兵、统兵权,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①②③符合题意;唐朝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④不符合题意。故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答案】B【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庆历和议后,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提供“岁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维持已有边界,与北宋以兄弟相称,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占领临安,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宋金绍兴和议后,双方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其提供“岁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3.【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①②③④正确。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回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4.【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①正确;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②正确;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③错误;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④正确。故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朝治理边疆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5.【答案】B【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材料仅体现商人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看不出来,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富家之女是人们的首选”可知,唐朝时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宋朝时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体现了唐宋时期门第观念淡化,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宋代时贱民阶层减少等体现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体现了婚姻不问门第,但婚姻依然不由自己作主,“自主观念”加强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社会变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6.【答案】C【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生产关系发展只能说明人口增加,不能说明南方人口为什么超过北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整体上从西汉至北宋,社会控制松弛,但是社会控制松弛不能解释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政治中心东移与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增加甚至超过北方不相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7.【答案】A【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自己因此要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繁忙的政务需要从清晨处理到深夜,因此他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的感慨。所以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丞相制的废除,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八股取士的实施是用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设置于清朝,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8.【答案】C【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①位于东北地区,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②位于蒙古地区,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西藏地区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金瓶与西藏有关,而西藏在图中③的位置,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④位于西南地区,都与金瓶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清朝治理西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9.【答案】B【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是汉朝人物,不符合明末清初,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可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体现的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以及工商皆本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与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0.【答案】C【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商人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葡萄牙人还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美洲、日本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后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不属于明朝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故C符合题意;

D、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后期白银的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1.【答案】(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唐朝政府重视水利;唐朝将犁耕改进为曲辕犁;宋朝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粮食品种:玉米或甘薯。【解析】【分析】(1)时期:据材料一“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结合所学夏商周时期的农具材质是木石骨蚌等,铁农具开始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奴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工程:结合所学可得出有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春秋时期的芍陂等。

(2)因素:据材料二“政府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可得出政府方面,政府重视水利;设置政府机构掌管;新建水利工程等;结合所学可得出,农具方面,曲辕犁的发明和应用、筒车的应用等;种植制度方面,复种制的采用提高了单位亩产量等。新粮食品种:结合所学可得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识记唐宋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2.【答案】(1)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三次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2)政策:开明(或怀柔)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蕃会盟等促进汉藏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汉初王朝直接领属郡县与王国独立领属郡县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改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通过积极有效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北疆确立了对匈奴侵扰的有效辖制”可知,北击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地区;设河西四郡;再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巩固西南、东南边疆地区统治的具体措施即可。

(2)政策:根据材料“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