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_第1页
第22课 《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_第2页
第22课 《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_第3页
第22课 《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_第4页
第22课 《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礼记》二则【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完全备课(导学案)】

第22课《二则》导学案

第一课时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北冥有鱼》,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礼记》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了解背景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

(三)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理解词句

1.通假字

学学半______

2.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今义:意义、目的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原意为:好的,句中意为:_

4.重点实词

(1)虽有嘉肴_嘉:____

(2)虽有至道至道:___

至:_____

(3)教然后知困困:____

(4)然后能自反也反:_____

(5)然后能自强也强:___

(6)教学相长也教学:__

长:_____

5.重点虚词

(1)虽有嘉肴_________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

②其此之谓乎_________

(3)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探究案

阅读《虽有嘉肴》,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

2.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

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5.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6.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一)儒家戴圣

(四)理解词句

1.“学"同“敩(xiào)”,教导

2.味美

3.好处

4.(1)美,善(2)最好的道理最好的(3)困惑(4)反思(5)勉励(6)教与学推动、促进

5.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6.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2)《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探究案

1.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教”的重要性,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委婉含蓄。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二者是主从关系。

4.教学相长。运用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层层递进。

5.依靠气息。作用:①以它们都需要气息吹动,来解释体积庞大的大鹏飞往南海需乘风而上的原因。②与大鹏相照应,共同揭示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③由大及小,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6.大鹏在几万里高空俯瞰地面,也如同地面上的人仰望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大鹏飞翔高度之高,也表明人与大鹏的视力都有限。

7.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论证,引出论点。

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

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比说理的效果。

第二课时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

3.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查阅工具书,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下列任务。

(一)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理解词句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

2.古今异义

(1)不独子其子

古义:__,今义:专指“儿子”。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__,今义:用作“返回"归还”“由"属于”等意思。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__,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__,今义:一般指偷东西的人。3.重点虚词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

原意为:父母,___句中意为:______。

②不独子其子

原意为:孩子,兼指儿子和女儿,句中意为:______。

4.一词多义

①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

②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

②矜、寡、孤、独_________

③独行其道_________

①讲信修睦_______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

5.重点实词

(1)大道之行也_行:______

(2)天下为公___公:______

(3)选贤与能___贤:______

能:______

(4)讲信修睦___信:______

(5)故人不独亲其亲___亲:______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寡:_______

孤:_______

废疾:_____

(7)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分:_______

(8)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恶:_______

(9)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作:_______

(10)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户:_______

6.重点虚词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

①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

②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

①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

(4)废疾者皆有所养_____________

(5)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探究案

阅读《大道之行也》,探究下列问题。

1.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3.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4.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5.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何联系。

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一)秋水

(三)理解词句

1.(1)“与”同“举”,推举(2)“矜”同“鳏”,老而无妻

2.(1)子女(2)女子出嫁(3)财物(4)害人

3.①以……为亲②以……为子

4.(1)①闭塞②用门闩插上(2)①只是②老而无子③独自(3)①培养②长。这里指身高

5.⑴施行⑵公共的⑶指品德高尚指才干出众⑷诚信⑸指父母⑹老而无夫幼而无父有残疾而不能做事⑺职分,职守⑻厌恶⑼兴起⑽门

6.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⑵①动词,是②介词,表目的,为了⑶①代词,指自己的②代词,它⑷代词,相当于“……的人”⑸连词,表顺承,不译

7.⑴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⑵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⑶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⑷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二、探究案

1.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期待。

2.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贤"和“能”是标准。

讲信修睦:社会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

3.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