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嫩江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嫩江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时间:2024年9月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

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

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

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

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

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

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

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

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

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

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

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

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

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

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扬,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

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

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

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甘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

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

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

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

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

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

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

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

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

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

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论。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

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

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

生死将奈何。”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

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

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

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

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

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唉。低眉索价退

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

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

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

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

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

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

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

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

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

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

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紫苜》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

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

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

的特点。

D.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

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3分)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下文作具体分析。(3分)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

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背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

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

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

,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

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

,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

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

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

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

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

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

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

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

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来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

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

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

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

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节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

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

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

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

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显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

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

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

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7.下列对材料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

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

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神态、材料二写香雪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

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形成了“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8.三则材料中的女性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她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

描写、心理描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意小说”的特征。(4分)

(三)现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婉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歌颂祖国,赞美人民,这是诗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诗歌中也蕴含着华夏子孙对故土深

深眷恋之情。

B.作品所举的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看似随意拈来,实则

精心挑选,代表中国的东南西北,有极高的概括性。

C.“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历

史文化。

D.本诗除表达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还歌颂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同时,饱含了诗人对未来

的期待,以及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

1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凝练的语言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叹息”“抚爱”无不表达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

祖国“黄金般的相思”在这里深深“埋藏”。

B.诗中描绘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人民,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写思

想之美,次写外貌之美,最后写性格之美,层次有序。

C.因为“顽强勇敢”,我们的人民才能走完“长征”、走向独立、繁荣、富强:因为勤劳,

才能享受到“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D.诗人以“微风下的湖水”比喻中国人民“敦厚的性格”,以“长江一泻千里”比喻中国人

民“顽强勇敢”,化抽象为具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

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

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

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

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

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

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

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

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遣燕惠王书目:夫免身立功,以明

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

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

教于君子矣。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窈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

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当

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

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

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浴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

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

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目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

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节选自苏轼《乐毅论》)

12.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

B.捐,意为贡献、献出,与成语“细大不捐”中“捐”的意思相同。

C.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作谦词。

D.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中“苟”的意思相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

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

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

毅攻打燕国。

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

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

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未能成功伐齐是命运的不幸,

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16.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鹤①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鸿鹅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州司马任上。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

的品格。

B.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

格之美。

C.颈联说池鹤觉得鹄鹅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

媚的风骨。

D.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不得的无

奈。

18.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是“

(2)《静女》中写姑娘故意躲起来,小伙子着急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其一)中说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

的句子是“,

(4)《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词句“,

(5)学校举行了一场以“玉”为主题字的飞花令比拼大赛,含有“玉”字的诗句有很多,

如李煜《虞类人》中的“",秦观《鹊桥仙》中的“二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的工具的诗句

“”和””令人叹为观止。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

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

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因为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中华文化的

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薪火相传。没有中华文化的

①,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

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在③的典籍中探寻中华文化的

缩影,这也是传承和研究这些资料的重要意义。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②(§)

21.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请将改后的句子完整的写在答题卡上)(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