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常考易错题-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A/2A/wKhkGWcvI9yAGmhmAAIrbwyXzeY684.jpg)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A/2A/wKhkGWcvI9yAGmhmAAIrbwyXzeY6842.jpg)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A/2A/wKhkGWcvI9yAGmhmAAIrbwyXzeY6843.jpg)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A/2A/wKhkGWcvI9yAGmhmAAIrbwyXzeY6844.jpg)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0/1A/2A/wKhkGWcvI9yAGmhmAAIrbwyXzeY68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常考易错题-现代文阅读检测卷(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山小太阳
①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
队伍。
②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
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
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
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
③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队伍接近山顶
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
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瑟瑟发抖。“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
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
④突然,有人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
个小姑娘静静地躺在山坡……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
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
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
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
⑤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
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⑴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小太阳”?请简要说说。
(2)文中反复写到的“红毛衣"指同时它也象征着o
(3广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一句,主要运用了
和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
⑷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各位同学:
②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作“每天四问”。
③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找幸
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科学的健康堡垒”。
④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我们是学生,求知是我们
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⑤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每一件事情,这也是一种学习。
⑥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
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⑦以上我谈的就是“每天四问”。希望大家在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⑴我能给这篇文章取个题目:
(2)结合全文,说说每天都问问自己,会有什么作用。
⑶学习是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你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结合选文,说一说。
3.阅读说明类文本
筷子小传
施芳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意思是说商纣王挥霍无度,大臣箕子为之恐惧。“纣为象箸”便典出于此。这说明,在商纣王时,已经有
筷子的存在了。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挟(询)”,
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在古代,筷子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
美好愿望。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
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中国筷子还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许多来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
愿带回几把中国筷子作为纪念。比起其它旅游纪念品,筷子既经济实惠,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
则置匙、箸于案。”在现代,人们也都遵循着筷子使用过程中的礼仪禁忌:仙人指路、颠倒乾坤、翻江倒
海、焚香礼拜……
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
饭,不仅进食方便,而且还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益身心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呢?
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
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
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庭成员
间区分使用。
小小的筷子,夹起的是民族自豪,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
(选自《人民日报》2020.5.9有删减)
⑴下列不是筷子别称的一项是()
A.箕
B.挟
C.箸
D.筷
(2)使用筷子的礼仪禁忌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仙人指路筷子指向人
B.颠倒乾坤一一筷子交叉放
C.翻江倒海一一筷子乱翻菜
D.焚香礼拜一一筷子竖碗中
⑶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下定义
B.举例子
C.作比较
D.打比方
⑷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将下列图表填写完整。
f玲使用讲究好玲花样繁多
(5)"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这句话中的“至少”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说明理
由。
⑹李丽的弟弟总爱使用汤匙吃饭,不愿意使用筷子,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帮李丽劝说弟弟,让他喜欢上使用
筷子。(至少写出两点)
4.阅读文学类文本
古槐在呼唤
王锦慧
①我曾多次去拜访一棵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古槐,一棵守望在李大钊故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古
槐。古槐在村中三里长街的西侧耸天雄踞。虽老态龙钟,却将发达的根系盘结于血脉相连的大地深处,在
年复一年中昂首傲对风摇雨沐,终挺立成一位知天知地的长者。
②凝望古槐越久,便愈发真切地感知: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树木灵犀相通。每种树木都有自己独特
的语言和情感,那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可谓其心路履痕的标记。
③你看,古槐巨伞似的树冠为何呈南低北高之势?原来,它在倾身护卫着李大钊的故居。这座始建于
清光绪七年的寓舍,由南到北分为三进院落。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中院东厢房北间屋上炕上。
他在襁褓中即丧父母,没有兄弟,由老祖父抚养成人。
④古槐像月光一样守候着爷孙俩。只见李大钊吃着祖父嚼碎的饭食一天天长大。祖父视孙如命,4岁教
他认字背诗,6岁送他到村西头谷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0岁送他到邻村张家专馆攻读四书五经,后又送
他到县城宋举人家深造。
⑤1905年秋,李大钊到卢龙县城读中学。第二年,学校刚刚开学,他就收到了告知祖父病危的家信,
便冒雨急匆匆往回赶。回家后,他守着祖父几天几夜不睡,祖父临终时忽然睁开眼睛,殷殷嘱其勿荒学业。
李大钊蘸着泪水,为祖父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将其安葬在村东北李家新坟。
⑥1907年夏,李大钊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自此离开故乡,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开辟革
命新天地的征程。
⑦朝朝暮暮年年岁岁。古槐瞩望着他的远行之路,等候着他的折道而返……
⑧他曾数次登临童年神往的离大黑坨八十里许的碣石山,相继写出了《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
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物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⑨1924年6月中旬,李大钊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秘密前往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南望
故乡作了最后一次匆匆告别。
⑩四时树景各不同。古槐最风姿绰约的时节要属槐花盛开的日子。洁白晶莹的槐花缀满枝头,沁人心
脾的幽香弥散在穹宇,醉了“田园之一草一木”,醉了“鸡犬之一吠一鸣”,也醉了“童叟之一蓑一笠”。
@1927年,严冬中的古槐,早早吐出一层盎然新绿。它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积蓄储存着槐
花如期绽放的生命活力。
⑫古槐心事有谁知?这一年,已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李大钊,一别
故乡遥遥七载有余。或许,古槐期待他能远离久居都市的“苦倦”,过几天“四野麦陇青青”的乡间生活。
其时,槐花宛若漫天飞雪纷纷扬扬飘落,铺展成一条长长的花毯相迎相拥,诉说别情离意。孰料,4月28
日,噩耗惊传: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年仅38岁。
⑬不知何时,古槐苍老的树干上平添了许多畸形树瘦(ying)和扭曲裂隙。据说,只有内心的大悲大
恸(tong),才会留下这类外在的伤痕。那以后,每当微风掠过,便有沙沙的声响传来倾耳细听,这声响分
明是古槐杜鹃啼血般的呼唉。在日出日落的一天天,在四季轮回的一年年。
⑭i鬼,怀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5.14,有删减)
(1广我曾多次去拜访一棵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古槐”的原因是什么?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听到古槐杜鹃啼血般的呼唤
B.想看看老态龙钟的古槐样子
C.深切怀念被害的李大钊同志
D.想参观李大钊故乡大黑坨村
(2)文中作者认为古槐树的树冠呈南低北高之势的原因是()
A.昂首傲对雨打风吹
B.护卫李大钊的故居
C.位于三里长街西侧
D.目送李大钊的离开
(3广倾耳细听,这声响分明是古槐杜鹃啼血般的呼唤。"作者借古槐表达()的心情
A.失望
B.悲痛
C.焦急
D.愧疚
⑷作者以“古槐在呼唤"为题,古槐在呼唤什么?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欣赏槐花风姿,观赏故乡美景
B.远离都市苦倦,回归乡村生活
C.早日折道而返,照顾年迈祖父
D.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⑸有人认为文中写李大钊与祖父之间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可以删去,你同意吗?结合文本说说理
由。
⑹文章的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至少写出两点)
⑺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发表讲话: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生死考
验,支撑他们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是坚定理想信念.…请结合短文并联系你所了解的英雄人物,谈谈对"人
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5.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刷脸时代的隐私
材料一
人脸识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安防、交易验证系统。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水平
下,交易、安防等行为的便捷性必然建立在个人数据上。网络购物、线下扫码支付、使用新的App等行为
都需要我们提供独特的身份识别数据资料,从最初的大量账号、密码、动态口令,到现在的面部识别,都
具有身份识别的唯一性。
材料二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很多领域。
1.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如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防盗门等。
2.电子护照及身份证。这或许是未来规模最大的应用,国际民航组织(ICA0)已确定,从2010年起,
其118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必须使用机读护照,人脸识别技术是首推识别模式,该规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
3.公安、司法和刑侦。如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和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搜捕逃犯。
4.自助服务。如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如果用户的卡片和密码被盗,就会被他人冒取现金。如果同时应
用人脸识别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5.信息安全。如计算机登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中交易全部在网上完成,电子政务中
的很多审批流程也都搬到了网上。而当前,交易或者审批的授权都是靠密码来实现,如果密码被盗,就无
法保证安全。但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做到当事人在网上的数字身份和真实身份统一,从而大大增
加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可靠性。
材料三
近日,记者在一家网络商城中发现,有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数量约17万条。在商家发布的商
品信息中可以看到,这些“人脸数据”涵盖2000人的肖像,每个人有50到100张照片。此外,每张照片
都搭配有一份数据文件,除了人脸位置的信息外,还有人脸的10处关键点,如眼睛、耳朵、鼻子、嘴、眉
毛等的轮廓信息等。不仅仅如此,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身份证……甚至你不同的
表情等均有被商家“正当”获取。商家称,其售卖的人脸样本中,一部分是从搜索引擎上抓取的,另一部
分来自境外一家软件公司的数据库。该商家称,从发售至今,他已多次卖出这些数据。
选自《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⑴下列关于"人脸识别”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具有身份识别的唯一性。
B.人脸识别是一种安防、交易验证系统。
C.人脸识别的便捷性必然建立在个人数据上。
D.人脸识别可运用于网络购物、线下扫码支付、使用新的App等。
(2)根据上述材料,以下不属于人脸技术应用领域的是()
A.信息安全
B.自助服务
C.电子护照
D.兜售数据
⑶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技术利大于弊。
B.人脸识别技术是商业系统目前常用的身份识别模式之一。
C.人脸识别技术己经非常成熟,个人信息隐私泄露没关系。
D.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大大增加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可靠性。
⑷你对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这一行为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理由。
⑸根据材料内容,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答。
6.《腊八粥》片段。
①“呃……”他惊异地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②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烟鸡锅子
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
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
的颜色是深褐色。
③“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④“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⑤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⑥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
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⑴片段中主要写了、两件事,其中详写了""这件事。
(2)第②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⑶最后一段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喝粥的过程,请你发挥想象,通过刻画人物细节,描绘出八儿喝粥的样子。(最
少要有两句)
7.课外阅读。
①汤姆重新开始刷墙,漫不经心地说:“这也许是干活,也许不是。我只知道这对汤姆•索亚来说倒
是很得劲。”
②''哦,得了吧!难道你的意思是说你喜欢干这事?”
③刷子还在不停地刷着。“喜欢干?哎,我真搞不懂为什么我要不喜欢干,哪个男孩子能天天有机会
刷墙?”
④这倒是件新鲜事。于是,本停止了啃苹果。汤姆灵巧地用刷子来回刷着一一不时地停下来,退后几步
看看效果一一在这儿补一刷,在那儿补一刷一一然后再打量一下效果一一本仔细地观看着汤姆的一举一动,
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被吸引住了。后来他说:“喂,汤姆,让我来刷点儿看看。”
⑤汤姆想了一下,正打算答应他,可是他立刻又改变了主意:“不一一不行,本,我想这恐怕不行。要
知道,波莉姨妈对这面墙是很讲究的,这可是当街的一面呀。不过要是后面的,你刷刷倒也无妨,姨妈也
不会在乎的。是呀,她对这面墙是非常讲究的。刷这面墙一定得非常精心。我想在一千,也许在两千个孩
子里,也找不出一个能按波莉姨妈的要求刷好这面墙的。”
⑥“哦,是吗?哎,就让我试一试吧。我只刷一点儿一一汤姆,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让你试试的。”
⑦“本,我倒是愿意,说真的。可是,波莉姨妈一一唉,吉姆想刷,可她不叫他刷,希德也想干,她也
不让希德干。现在,你知道我该有多么为难。要是你来摆弄这面墙,万一出了什么毛病
⑧“啊,没事,我会小心仔细的。还是让我来试试吧。嘿——我把苹果核给你。”
⑨“唉,那就……不行,本,算了吧。我就怕……。”
⑩“我把这苹果全给你!”
⑩为姆把刷子让给本,脸上显示出不情愿,可心里却美滋滋的。
⑴根据文章完成读书卡。
读书卡
类别:小说①片段出自《—_》这本书
②作者:—国(国籍)______—(姓名)③片段主要人物:______
④片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
(2)片段中画横线汤姆对本说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刷墙这个活的态度是
A.不明确B.讨厌C.喜欢D.无所谓
⑶第⑤段“汤姆想了一下,正打算答应他,可是他立刻又改变了主意。"汤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⑷你喜欢汤姆吗?请结合片段内容说说为什么?
8.课外阅读。
发问的精神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
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
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
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⑤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
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
啊!
⑴本文的观点是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C.一切知识的取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创造、新发明也经常由发问开端。
D.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
⑵作者主要通过、、这三个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⑶下面事例可以证明本文的观点。
A.史蒂•霍金年轻时身患绝症,但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B.伽利略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进行了比萨斜塔的实验。
⑷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这样的人"指的是的人,这句话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1.(1)这里的“小太阳”具有多重意义,既指太阳,也指革命长征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同时也指小女孩关心
他人、舍己为人的品质。
(2)女战士穿的衣物女战士舍己为人的美好品格
⑶动作语言
⑷环境描写。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红彤彤的太阳就象穿着红毛衣的女战士,金色的光芒更是蕴含着像
女战士那样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让人尊敬,让人赞美。同时也预示着胜利就在前方。
【详解】(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分析。
这里的"小太阳”有两层含义,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太阳,而主要喻指文中的小姑娘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美好的品
质。在红军过雪山那样艰难的日子里,小姑娘身上始终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就像一轮灿烂的小太阳,散发
着光和热,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胸,使大家充满信心,看到光明和未来。
(2)本题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段的“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
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和第⑤段中的"伤兵脱下红毛衣,
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可知文中反复写到的"红毛衣”是女战士
穿的衣物。
从第④段的"突然,有人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
到这个小姑娘静静地躺在山坡……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
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可知"红毛衣”被穿在受伤战士的身上,象征着
女战士舍己为人的美好品格。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一句中,"战士只是含
糊不清地说:‘冷,冷......'"是语言描写。"‘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是动作描写。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分析和理解。
从“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这句可知这是环境描
写。结合第④段的""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
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第②段的"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快
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可知这里使用了象征的手法,红彤彤的太阳就象穿着红毛衣的女战士,金色
的光芒更是蕴含着像女战士那样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让人尊敬,让人赞美。"峰顶已经微现阳光""映出一
道道金色的光芒”预示着胜利就在前方。
2.(1)《每天四问》
(2)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找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⑶我现在坚持每天早晨早起跑步,慢慢的我的身体变强壮了,感冒变少了;我现在按时到学校,上课认真
听讲,不会的题问老师,认真做作业,我的成绩提高了。
【详解】(1)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
从第②自然段句子"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作天四问"可知文章主要围绕"每天四问"写的,因
此可以加标题为:每天四问。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③自然段句子"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找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可知问自己身体有没
有进步的作用;从第④自然段句子"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从第⑤自然段句子"锻炼我
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从第⑥自然段句子“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到学
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可知每天问自己的作用。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文章的每天四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
步?""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在哪方面取得进步了,如:我每天坚
持锻炼身体,逐渐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我还养成了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3.(1)A
(2)B
⑶C
(4)独创餐具重要载体牵动肌肉
⑸不可以,"至少”在这里的意思是最少,如果去掉与原文不符,太绝对了,不严谨,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严谨性。
(6)(1)用筷子吃饭,进食方便。(2)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可以灵活手指、锻炼脑力,有
益身心健康。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通过语段: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挟",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可知箕不是筷子
的别称。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B.颠倒乾坤一一筷子颠倒使用。
故选Bo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通过语段"比起其它旅游纪念品,筷子既经济实惠,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筷子与其他纪念品作比较。,运
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故选Ca
(4)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时筷子
的使用很有讲究""使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走过漫长
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
(5)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不可以,"至少"在这里的意思是最少,句子的"至少"说明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最少使用了3000多
年,如果去掉与原文不符,太绝对了,不严谨,体现说明文的严谨性。
(6)本题为开放式题。
根据日常生活筷子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方面说。如:使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
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使用筷子是一种复杂、精细的运动,可涉及肩部、臂部、
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50多条肌肉,一日三餐使用筷子,对儿童来说,是锻炼手功能的好
机会。
4.(1)C
⑵B
⑶B
(4)D
⑸不能删去。写李大钊与祖父之间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是人物形象更立体。祖父对李大钊教育的
重视是李大钊走上革命道路的基础,为后来李大钊为革命献身作铺垫。
⑹①文章的结尾"槐,怀也"谐音双关,赋予"古槐"更深刻的内涵,表达对革命英雄李大钊的深切怀念。②
总结全文,突出主旨,言简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⑺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比如李大钊、张思德、刘胡兰等
革命烈士;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比如反动派、叛徒等。
【详解】(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由“我曾多次去拜访一棵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古槐,一棵守望在李大钊故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古槐"
及下文内容可知,“我曾多次去拜访一棵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古槐”的原因是深切怀念被害的李大钊同志。
故选Co
(2)考查对信息的提取。
由"你看,古槐巨伞似的树冠为何呈南低北高之势?原来,它在倾身护卫着李大钊的故居"可知,作者认为古
槐树的树冠呈南低北高之势的原因是护卫李大钊的故居。
故选Bo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据说,只有内心的大悲大恸,才会留下这类外在的伤痕”的语境可知作者借古槐表达悲痛的心情。
故选Bo
(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本文借参观李大钊故乡的古槐,写了李大钊一生的光辉事迹,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所以作者以"古槐在呼唤"为题,古槐在呼唤人们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故选D。
(5)考查对内容作用的理解。
有明确的观点,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理由即可。示例:不能删去。写李大钊与祖父之间的内容让文章更加
具体、充实,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突出李大钊为国家做贡献的精神。祖父对李大钊的教育,这也是是李
大钊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做铺垫。
(6)考查结尾的好处。
首先要读懂全文,尤其要读懂结尾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即
可。示例:①李大钊故乡的古槐,写了李大钊一生的光辉事迹,用"槐,怀也。"结尾,这表达了作者对李
大钊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
②用"槐,怀也。"结尾,紧扣主旨,抒发作者的感情。
(7)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延伸。
阅读文章可知,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替法西斯卖力,替剥人
民和压泊人民的人去死,人木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
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他的死就比鸿毛还轻。人本来就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
还轻。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5.(1)C
(2)D
⑶C
⑷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这一行为是极其不道德且违法的,售卖人脸数据,除了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
肖像权之外,还涉嫌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信息泄露的危害有:①收到各种各样的垃圾短信、
垃圾邮件、骚扰电话等;②账户的存款莫名被转走;③会涉嫌一些违法案件;④自己的名誉无端被毁。
⑸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的方式是什么?其售卖的人脸样本中,一部分是从搜索引擎上抓取的,另一部
分来自境外一家软件公司的数据库。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从材料一句子"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水平下,交易、安防等行为的便捷性必然建立在个人数据上。"可知选项
说法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材料二句子“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很多领域。”"1.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2.
电子护照及身份证。""3.公安、司法和刑侦。""4.自助服务。”"5.信息安全。"可知"兜售数据"不属于人脸技
术应用领域。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结合材料一句子“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水平下,交易、安防等行为的便捷性必然建立在个人数据上。"和材料
三内容有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由此可知,个人信息隐私泄露很不安全,会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故选Co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材料,思考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这一行为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如:这些"人脸数据"
都是真实数据,面部清晰可辨,且包括了情绪、颜值、皮肤状况等细节,如果"人脸数据"被不法分子买去,
利用Al软件的技术手段,合成面孔、声音等,冒充他人进行网络诈骗,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这已
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有时生活中会出现自己的银行卡的钱莫名其妙消失不见,这就是个人信息被泄露的
后果。所以商家公开兜售"人脸数据"这一行为不可取。
(5)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结合材料,从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自己回答,如:公安系统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做些什么?公安、司法
和刑侦可以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和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搜捕逃犯。
6.(1)等粥喝粥等粥
⑵拟人将熬煮腊八粥的各种材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在熬煮时的各种材料的变化
⑶晚饭时,八儿早早地端坐在饭桌边,只等妈妈把粥端来。粥来了,八儿立刻站了起来,伸长了脖子,生
怕妈妈把他忘了。他摸着妈妈放在面前的碗,心里满足极了,拿着汤匙赶紧往嘴里大口地灌着。那甜腻的
味道让人满足,连哥哥问他好不好吃的话都顾不上回答。
【详解】(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读。
片段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展示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现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
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
从选段内容可知,第①②③④段是写"等粥"的,第⑤⑥段是写"喝粥"的。其中的"等粥"写得最详细。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第②段的“栗子跌进锅里""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可知,作
者把"栗子""饭豆""花生仁""锅巴"都当成了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文章更生动形象,
写出了腊八粥在熬煮时的各种材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华带篷蹦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质量标准的制定》课件
- 《嘎达梅林》课件
-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静力平衡》课件
- 胶质瘤幻灯片
- 2024年健康教育培训课件
- 公共关系练习题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环境监测初级练习试卷附答案
- 新能源二手车练习试题及答案
- 会议礼仪颁奖培训课件
- 保卫管理员培训课件
- 违停抓拍方案
-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样本
- 售前工程师工作总结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必修下册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 《智能物联网导论》AIoT导论-第3章课件
-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课件
- 幼儿园园长的法律意识与法律风险防控
- 破伤风的预防和紧急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