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5 综合冲刺专练(16+4模式)(原卷版)_第1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5 综合冲刺专练(16+4模式)(原卷版)_第2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5 综合冲刺专练(16+4模式)(原卷版)_第3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5 综合冲刺专练(16+4模式)(原卷版)_第4页
新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练习专题15 综合冲刺专练(16+4模式)(原卷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综合冲刺专练(16+4模式)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两大重要河流——黄河与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两大河流域留有大量的文化遗存。下列选项中,均属于长江流域的是()A.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C.兴隆洼文化、龙山文化 D.石家河文化、红山文化2.考古专家测量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4万支箭头,最大误差0.22毫米,最小误差0.02毫米,且这些箭头与在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出土的同款秦国箭头,尺寸一模一样。这可用来说明秦国(

)A.地方管理制度严格 B.国家治理规范严密C.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统治区域达至江南3.长沙铜官窑是唐代享誉盛名的外销瓷窑,所产瓷器纹饰多样,植物纹尤以莲花纹和椰枣纹居多。下图所示的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即运用西亚贴膜印花的技法表现阿拉伯传统植物椰枣的形象。据此可知,唐代()A.注重制瓷技术创新 B.陆上丝绸之路繁盛C.融汇吸收异域文化 D.社会审美意趣多元4.北宋后期,“比年臣僚营私牟利者众”,“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商业大潮也诱惑着文人,相当多的儒生文士抛弃了轻商的传统观念,“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这表明当时社会()A.重商观念盛行 B.阶层流动日益加剧C.奢靡之风流行 D.官民共利成为共识5.下表为清代广东地区人口、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广东()年代人口及其指数耕地面积(亩)人均耕地面积(亩)168511094003023925527.26172413078663124746423.8917533969248328832938.2817666938855336962534.86181219174031320348351.67A.人地矛盾日益严重 B.农业生产力得到革命性发展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人口增长缘于大量海外移民6.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指出出兵新疆是当务之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怕亦未能晏然。”据此可知,在左宗棠看来()A.新疆防务和东部海防同等的重要 B.只有收回伊犁才能收复新疆C.收复新疆关乎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D.新疆建省是渡过危机的关键7.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8.为缓解燃料危机,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资5万元,在安塞,延安增开煤窑;鼓励公私合营等多种形式的开采活动,有计划地发展民营煤炭业;采取工资计件累进制;开展劳动竞赛等等。这些措施(

)A.首创了公私合营改造方式 B.强化了国家的统制经济C.巩固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权 D.缓和了边区的阶级矛盾9.1956年,中国年轻男女们一时间纷纷穿起了藏蓝色的工装裤,显得勤劳又朴素。同时期,女性还流行穿着“布拉吉”,它本是前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女英雄卓娅就是穿着飘逸的“布拉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衣着体现了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向 B.就业取向决定了个人的审美情趣C.革命文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D.服饰发挥认同和归属的社会功能10.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决议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理念;此后,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发展理念。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B.改革开放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C.国家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1.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几乎所有早期文明都经历了彩陶时代。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之间,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黄土、类黄土区及冲积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彩陶文化也以土壤丰厚的冲积平原为基础,特里波列一库库泰尼文化彩陶也基本分布在东欧黄土区。这反映出(

)A.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 B.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C.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D.中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12.英王爱德华三世通过颁发《1327年特许状》,向伦敦让渡了多项权力。同时,伦敦为爱德华三世提供的贷款常达到王室所获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伦敦的富商与自治市官吏在这时期成为了王室的财政官员。这说明(

)A.特许状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理念 B.城市自治激化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C.城市成为王权强化的依靠力量 D.市民阶层的壮大催生君主立宪制度13.16世纪30~70年代,从伦敦港出口的呢绒占全国呢绒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17世纪中叶,从伦敦出口的谷物占全国谷物出口总量的40%。伦敦也是英国主要的进口贸易港,占全国进口贸易总量和总值的五分之四左右,伦敦还是英国国内贸易市场体系中的集散中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B.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4.拉美国家独立后,天主教在各国制定的宪法的第一条或头几条被确立为国教,得到宪法的尊重和保护,其对财产和意识形态及文化教育事业的控制依然如故。这一现象()A.根源是拉美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表明拉美国家普遍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制度C.制约了拉美国家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得益于宗教改革对拉美独立运动的推动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调整经济部门结构成为欧美主要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战后至50年代,主要是推动发展港口、铁路、公路、煤炭和钢铁等部门;60年代,重点在加强专业化调整,扩大公司规模,提高产品竞争能力;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推动传统工业结构向新科技产业结构方面转移和发展。材料表明,战后欧美主要国家(

)A.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开支 B.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普遍实施计划经济体制16.学者萨义德认为,强调冲突、分裂和对抗无益于改善世界上各个国家间的关系,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制造骇人听闻的矛盾,而是要强调新环境下文明间的协作。材料意在说明(

)A.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文明丰富多彩 B.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C.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合作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稳定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扩展期,东北海疆经略是隋唐时期边疆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置行政建制,例如唐朝于辽东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在日本海西岸涉海地区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隋唐时期对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为后世东北海疆的整体轮廓打下了基础,为东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遗产。——摘编自岳新超《边疆治理视角下隋唐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材料二辽代中央政府设置于由皇帝的翰鲁朵(宫帐)及四部落构成的行宫部落中,行宫部落无疑是其政治中心。但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牧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恢复牧场的肥力。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摘编自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材料三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各民族成员在创造了本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漫长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边疆各少数民族既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摘编自张增勇等《论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辽代的行宫政治。(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努力。(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上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比较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欧洲在古希腊和西罗马时期实行城邦制,城市化率很高,在日耳曼人入侵后,大小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庄园制度成主流,城市化率持续下滑。到14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有四个“巨型城市”——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热那亚,但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万人。而中国,从西周到宋元,城市化水平长期处于上升的状态中。据研究,战国时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15.9%,西汉时为17.5%,唐时为20.8%,南宋时为22.0%,到明清时期城市化率才有所下降。中华早期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材料二在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农业发达的东南地区;工业革命后,煤铁蕴藏丰富的西北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农村大批人口开始向工业地区大迁移。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原来是个偏僻小镇,1700年人口有1万人,1773年是3万人,1821年是18.7万人,1841年增加到35.3万人。其他工业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密集的现象。到了19世纪40年代,大批失地的农民从农村涌进城市,城乡破产的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城市雇佣劳动后备军的队伍。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1851年几乎各占一半;到1871年,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新兴的工业城市里,按当时人的说法,总是人口密集,河水发臭,空气浑浊。城市中的劳动后备军,有时因为最不人道的强制劳动而累死,有时又因为失业贫穷而饿死。——摘编自林举岱《英国工业革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群岛,其国内也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反帝主义”的激烈争论。“帝国主义”一方大多不接受“帝国”或“帝国主义”的称谓,而将其政策定义为“扩张”,如时任美国总统共和党人西奥多·罗斯福就很少使用“帝国主义”一词,也从未承认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帝国主义”的。然而,他却频繁使用“扩张”一词,并撰文大谈“扩张与和平”的关系。罗斯福说道:“每一次扩张所以发生,是因为其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当一个伟大的民族害怕扩张,不再进行扩张时,那是因为这个民族已不再是个优异的民族。”他还说道,“文明的每一次扩张都带来和平。换言之,每一个文明大国的扩张都意味着法律、秩序和正义的胜利”。他宣称倘若“文明”国家放弃扩张,便会让“野蛮”国家得利,进而危害世界和平,将美国的“扩张”美化为“文明的扩张”。——摘编自刘义勇《美国外交中的“扩张”与“帝国主义”话语(1898-1914)》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据古籍记载,战国时期,燕国就与朝鲜、日本有了交往。秦统一六国及其后的楚汉相争,旧燕国和齐国民众为逃避战乱逃到朝鲜半岛,有些人渡海进入日本。《日本书纪》中把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称为汉人或新汉人等,他们被称为华夏文明的传播机。公元57年,位于日本的一个名为“奴国”的部落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