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散文(二)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散文(二)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散文(二)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散文(二)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散文(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专练5散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

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夫的时候,就已经决定,

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

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

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

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

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

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

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

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

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

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

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

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

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

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

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

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

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

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

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

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

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

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答案】B

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

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惭愧”和“不满”理解错误,没有此意。

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写了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

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

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段意并分析作用的题目,段意根据文意概括,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

的角度分析,位置上内容注意开头,注意分析和下文、标题以及主旨的关系。此题文意概括

注意段首和段尾句,作用是赞美屈原的品质和精神,结构上分析照应标题和引起下文的作用O

3.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

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

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这是一道分析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表层和深层的含义,表层是照着

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深层注意从屈原的精神和端午节的文化之光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乡村散板

许俊文

①这几年,我发觉自己是越来越离不开乡村了,过三五个月,总要去老家豆村小住;有

时去南京、上海一带办个事,中途也要从滁州下车回豆村看看。其实很多时候也仅仅是看看。

不看,心里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似的。

②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我对二十四节气【注】也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

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

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

往岁月深处去,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③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

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

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弧,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

To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

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

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

雷。

④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

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

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

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

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⑤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

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

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

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

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T公的小

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

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

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不知

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

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

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

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漫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也喳呵呵重

新回到窝棚里,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

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

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

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祖父

后来是不是霜降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

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莹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有删改)

【注】节气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自己离不开乡村,出差中途也要下车看看,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乡村有所亏欠。

B.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借风来对比,说明每个节气的到来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路数的。

C.文章插入对政治闹猛时代的回忆,意在表现爷爷对节气的迷信执着,以及对爷爷深深的

田今

D.文章主要选取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加以详细描述,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

对节气的思考。

【答案】D

A项,原因分析错误,“我”离不开乡村,不是因为对乡村有所亏欠。B项,不是对

比,是类比。

C项,“迷信执着”有误。

5.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5分)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强调了惊蛰时期一声惊雷,润泽万物,唤醒生灵;表达对“主兴”

的惊蛰的礼赞。

②形式上,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语言形象,生动活泼,表达了对生机勃勃的自然万物的

喜爱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题干要求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赏析,答题的关键是

先答出句子内容“强调了惊蛰时期一声惊雷,润泽万物,唤醒生灵”,作用结合主题分析,“表

达对‘主兴’的惊蛰的礼赞”;形式上注意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通过“一个个如灵魂附体,

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等可以

看出是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6.本文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请根据文章分析阐释。

(6分)

【参考答案】①自然规律有自己的路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节气,阻止不了,后退

半步也是不可能的。②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有根有脉,有因有果。③人们应该敬畏自然,

尊重规律,“有规矩,也守规矩“,节气的冷热立废,让人心服口服。

【解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题目的内容是“写节气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

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答题的关键是找到相关“自然规律”“人类行为”的语句,然后分析概

括。此题的答题区位在文章的2—段,如根据文中的句子“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

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可以概括为“世界上

的一切东西,都有根有脉,有因有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

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

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

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

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

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

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

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

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

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

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

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

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

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

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

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

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

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

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

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

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

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

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

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⑪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

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

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⑫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

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

时爷爷种下的。

⑬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

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

家!”

⑭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

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⑮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