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引导预案TOC\o"1-2"\h\u10875第一章网络舆情引导预案概述 2144211.1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目的 354781.2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适用范围 3311801.3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原则 327519第二章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 4175712.1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 4198862.2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 4224272.3舆情监测与预警的技术手段 525433第三章网络舆情分析评估 5147203.1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 5105193.2网络舆情评估的指标体系 5106573.3网络舆情分析评估的流程 62498第四章舆情引导策略与措施 653924.1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 6156824.2舆情引导的具体策略 7160744.3舆情引导的紧急应对措施 7650第五章网络舆情引导组织架构 8312865.1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结构 8139785.2舆情引导团队的职责与分工 847745.3舆情引导团队的培训与建设 86282第六章网络舆情引导流程 940216.1舆情引导的启动流程 9191726.1.1舆情监测 9178456.1.2舆情评估 9258176.1.3舆情引导启动 9231896.2舆情引导的实施流程 9148706.2.1制定引导策略 9273626.2.2执行引导措施 10302756.2.3舆情引导效果评估 1060896.3舆情引导的总结与反馈 10208456.3.1总结经验教训 10200456.3.2反馈与改进 103318第七章网络舆情引导技术与工具 10227987.1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支持 1094027.1.1技术概述 1064777.1.2技术应用 11159997.2舆情引导工具的应用与实践 11269027.2.1舆情引导工具概述 11291817.2.2舆情引导工具的应用与实践 11306467.3舆情引导技术的创新发展 125621第八章网络舆情引导案例分析 12150788.1典型舆情引导案例分析 12253968.1.1案例一:某地疫情谣言的舆情引导 1287918.1.2案例二:某企业丑闻的舆情引导 1211408.2舆情引导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13267498.2.1提高信息发布效率 1388218.2.2强化线上线下相结合 13293838.2.3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13137738.3舆情引导案例的总结与反思 131206第九章网络舆情引导的法律法规 13297559.1网络舆情引导的法律依据 13256989.1.1宪法规定 1375489.1.2网络法律法规 14175199.1.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4194549.2网络舆情引导的法规政策 1498709.2.1国家层面政策 14204439.2.2部门规章 14171319.2.3地方性法规 1438469.3网络舆情引导的合规性要求 1492839.3.1遵守法律法规 14316379.3.2坚持正确导向 14259739.3.3保障公民权益 14311049.3.4提高引导水平 1594189.3.5强化责任担当 155980第十章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评估与优化 15877410.1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评估指标 152299410.1.1完善性指标 152707610.1.2效果性指标 15611110.1.3协同性指标 151194510.1.4反馈性指标 15567610.2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优化策略 152827110.2.1加强预案的动态更新 151688610.2.2完善预案的协同机制 162262110.2.3强化预案的实战演练 161238310.2.4优化预案的评估体系 161130110.3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持续改进 162793610.3.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16364310.3.2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 161534710.3.3培训舆情引导人员 16208510.3.4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16第一章网络舆情引导预案概述1.1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目的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制定旨在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保证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舆论的稳定与和谐。其主要目的包括:(1)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防范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不良信息的传播。(2)提升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引导网络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3)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促进网络空间的公平、公正和自由。(4)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网络负面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2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各社交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微博、抖音等,针对各类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引导和应对。预案的实施范围包括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处置等环节。1.3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原则为保证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有效实施,以下原则应予以遵循:(1)合法性原则: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公民合法权益,保证网络舆情引导的合法性。(2)准确性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保证网络舆情引导的准确性,避免误导公众。(3)权威性原则: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等权威部门的作用,提高网络舆情引导的权威性。(4)及时性原则: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5)协同性原则: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6)预防为主原则:注重网络舆情预警,及时发觉和防范潜在风险,降低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7)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网络舆情发展态势,适时调整预案内容,保证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章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2.1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网络舆情监测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舆情引导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舆情话题识别: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2)舆情情感分析:对舆情话题的情感倾向进行判断,分析正面、负面、中立等不同情感类型的占比,为后续舆情引导提供依据。(3)舆情传播分析:监测舆情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以评估舆情的热度和潜在风险。(4)舆情源头追踪:对舆情话题的源头进行追踪,了解舆情产生的背景、原因和演变过程。(5)关键人物识别:识别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物,包括意见领袖、活跃用户等。2.2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为了有效应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网络舆情,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以下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几个关键环节:(1)数据收集与处理: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收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情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舆情分析:对收集到的舆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觉潜在的舆情风险,及时制定应对策略。(3)预警阈值设定:根据舆情分析结果,设定合理的预警阈值,当舆情指标超过阈值时,触发预警。(4)预警信息发布: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责任人和部门,保证舆情应对措施得以迅速执行。(5)预警响应:对预警信息进行积极响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舆情恶化,降低风险。2.3舆情监测与预警的技术手段为实现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以下技术手段可应用于实际操作:(1)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海量数据进行实时挖掘和分析,发觉舆情热点和风险。(2)自然语言处理: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舆情文本进行语义理解,实现情感分析和话题识别。(3)机器学习: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舆情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提高舆情预警的准确性。(4)数据可视化:将舆情数据以图表、热力图等形式展示,便于直观了解舆情走势。(5)移动应用:开发移动端应用,实时推送舆情监测和预警信息,提高应对效率。第三章网络舆情分析评估3.1网络舆情分析的方法网络舆情分析是了解网络舆论动态、把握公众情绪、预测舆情走势的重要手段。以下为网络舆情分析的主要方法:(1)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网络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挖掘舆情主题、情感倾向和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深入了解。(2)情感分析法: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网络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判断其正面、负面或中性情绪,以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情感态度。(3)社会网络分析法:以网络节点和边为基础,研究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舆情传播的路径、关键节点和影响力。(4)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分析舆情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舆情走势,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3.2网络舆情评估的指标体系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网络舆情状态和影响的重要工具。以下为网络舆情评估的主要指标:(1)舆情热度:反映某一事件或话题在网络中的关注度,可通过关键词搜索量、讨论帖数量等指标衡量。(2)舆情情感:分析网络文本的情感倾向,分为正面、负面和中性,以了解公众对事件或话题的情感态度。(3)舆情传播力:衡量网络舆情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可通过转发量、评论量等指标评估。(4)舆情影响力:反映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程度,可通过媒体报道数量、官方回应等指标衡量。(5)舆情风险:评估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包括谣言传播、群体性事件等。3.3网络舆情分析评估的流程网络舆情分析评估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数据采集:通过网络爬虫、API接口等技术手段,收集与特定事件或话题相关的网络数据。(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分词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3)数据挖掘:运用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技术,提取舆情主题、情感倾向等关键信息。(4)分析评估:根据舆情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包括热度、情感、传播力、影响力和风险等方面。(5)结果呈现:将分析评估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为决策者提供参考。(6)动态监测:持续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实时调整分析评估策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第四章舆情引导策略与措施4.1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正确导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2)保证信息真实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3)尊重客观事实:在舆情引导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保证舆情引导的客观性。(4)权威发布:对于重要舆情,要由权威部门或人士发布,提高信息的权威性。(5)及时回应:对热点舆情要及时回应,避免出现信息真空,引导舆论走向。4.2舆情引导的具体策略(1)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对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了解舆情动态。(2)加强信息筛选与审核: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审核,保证发布的信息符合基本原则。(3)制定舆情引导方案:根据舆情发展态势,制定具体的舆情引导方案,明确引导方向和目标。(4)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利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5)加强与网民互动:通过回复评论、解答疑问等方式,与网民互动,引导舆论走向。(6)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运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果。4.3舆情引导的紧急应对措施(1)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一旦发觉重大舆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应对。(2)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稳定舆论。(3)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舆论的引导,避免负面舆论的扩散。(4)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在紧急应对过程中,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调整应对策略。(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在紧急情况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舆情。(6)做好舆论后续引导:在舆情得到初步控制后,继续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巩固成果。第五章网络舆情引导组织架构5.1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结构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级:决策层、执行层、技术支持层和监督评估层。决策层:主要负责制定网络舆情引导的整体策略,对重大舆情事件进行决策,以及协调各方资源。执行层:根据决策层的指导,具体实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包括舆情监测、信息发布、评论引导等。技术支持层:提供网络舆情引导所需的技术支持,如舆情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工具等。监督评估层: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5.2舆情引导团队的职责与分工舆情引导团队分为以下几个岗位,各岗位职责如下:(1)舆情监测员:负责实时监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情动态,发觉热点事件和敏感话题,及时上报。(2)信息发布员:根据决策层的指导,撰写并发布引导性信息,引导网络舆论走向。(3)评论引导员: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评论进行监控和引导,保证评论区的秩序和氛围。(4)数据分析员:对舆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5)技术支持人员:负责舆情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工具等技术支持。(6)监督评估员:对舆情引导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保证工作效果。5.3舆情引导团队的培训与建设为保证舆情引导团队的高效运作,需加强以下方面的培训与建设:(1)专业培训:针对舆情引导工作的特点,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2)团队协作: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工作的高效执行。(3)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团队成员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的能力。(4)激励机制:设立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5)持续改进:根据监督评估的结果,不断优化舆情引导策略,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第六章网络舆情引导流程6.1舆情引导的启动流程6.1.1舆情监测(1)社交媒体平台应建立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实时关注平台内的热点话题、敏感词汇和用户行为。(2)监测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发觉可能引发负面影响的舆情事件。6.1.2舆情评估(1)根据舆情监测结果,对舆情事件进行等级划分,评估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2)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启动舆情引导流程。6.1.3舆情引导启动(1)在确定启动舆情引导流程后,立即成立舆情引导小组,明确引导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2)引导小组与相关部门沟通,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6.2舆情引导的实施流程6.2.1制定引导策略(1)根据舆情事件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引导策略。(2)引导策略包括:发布权威信息、引导正面言论、管控负面言论、加强舆论引导等。6.2.2执行引导措施(1)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消除误解。(2)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引导用户关注正面言论,抑制负面言论。(3)对恶意攻击、散布谣言等行为进行管控,保障平台秩序。6.2.3舆情引导效果评估(1)在引导过程中,实时关注舆情变化,评估引导效果。(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引导策略和措施。6.3舆情引导的总结与反馈6.3.1总结经验教训(1)在舆情引导结束后,对整个引导过程进行总结,梳理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2)总结内容包括:引导策略、措施、效果评估等。6.3.2反馈与改进(1)将总结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舆情引导能力。(2)根据反馈意见,优化舆情引导预案,为今后的舆情引导工作提供借鉴。第七章网络舆情引导技术与工具7.1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支持7.1.1技术概述网络舆情引导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网络上的舆情进行监测、分析、预警和引导,以实现网络舆论环境的优化和舆情风险的控制。其主要技术支持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爬虫、API接口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取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和预处理。(2)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文本挖掘、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等处理,为后续舆情分析和引导提供支持。(3)数据挖掘与预测技术:通过构建数据挖掘模型,对舆情信息进行分类、聚类、关联分析等,以发觉潜在的风险点和关键信息。(4)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舆情自动识别、智能推荐、情感分析等功能。7.1.2技术应用(1)舆情监测:通过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实时监测网络上的舆情动态,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2)舆情分析: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度分析,为引导策略制定提供依据。(3)舆情预警:通过数据挖掘与预测技术,发觉网络舆情中的风险点,提前预警,为应对突发舆情提供支持。(4)舆情引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推荐、情感分析等,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健康。7.2舆情引导工具的应用与实践7.2.1舆情引导工具概述舆情引导工具是指为实现网络舆情引导目标而设计的各类软件、平台和系统。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舆情引导工具:(1)舆情监测工具:用于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动态,提供舆情数据支持。(2)舆情分析工具: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关键信息,为引导策略提供依据。(3)舆情预警工具:发觉网络舆情中的风险点,提前预警,为应对突发舆情提供支持。(4)舆情引导工具:通过智能推荐、情感分析等功能,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健康。7.2.2舆情引导工具的应用与实践(1)舆情监测工具的应用:通过实时监测网络舆情,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应对舆情的能力。(2)舆情分析工具的应用: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发觉关键信息,为引导策略制定提供依据。(3)舆情预警工具的应用:通过预警系统,提前发觉网络舆情中的风险点,为应对突发舆情提供支持。(4)舆情引导工具的应用:利用智能推荐、情感分析等功能,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健康,优化网络舆论环境。7.3舆情引导技术的创新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舆情引导技术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舆情引导技术仍需创新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以下是舆情引导技术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1)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舆情引导,实现更高效、智能的舆情监测、分析和引导。(2)多源数据融合:整合多源数据,提高舆情监测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3)跨媒体舆情引导:实现跨媒体、跨平台的舆情引导,提高引导效果。(4)舆情引导策略优化:结合实际案例,不断优化舆情引导策略,提高引导效果。(5)舆情引导体系构建:构建完善的舆情引导体系,实现舆情引导的全面、系统、协同。第八章网络舆情引导案例分析8.1典型舆情引导案例分析8.1.1案例一:某地疫情谣言的舆情引导某地疫情爆发期间,一则关于“某医院发觉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谣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该谣言引发了公众恐慌,对疫情防控和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以下为舆情引导的具体措施:(1)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相关部门迅速发布疫情通报,澄清谣言,并通过权威媒体进行广泛传播。(2)强化舆论引导。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引导公众关注疫情真实情况,提高警惕,避免传播谣言。(3)加强线上线下监管。对传播谣言的账号进行封禁,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加强疫情防控宣传,提高公众防疫意识。8.1.2案例二:某企业丑闻的舆情引导某企业因涉嫌环境污染被曝光,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以下是针对这一事件的舆情引导措施:(1)企业主动承担责任。企业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发布道歉声明,承认错误,表示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并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整改。(2)发布权威调查结果。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回应社会关切。(3)引导舆论关注企业整改。通过媒体宣传,引导公众关注企业整改措施及效果,降低负面影响。8.2舆情引导案例的经验与启示8.2.1提高信息发布效率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是关键。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提高信息发布效率,保证公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真实情况。8.2.2强化线上线下相结合舆情引导不仅要在网络空间进行,还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舆论动态。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8.2.3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注重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舆情引导人才,提高舆论引导效果。8.3舆情引导案例的总结与反思在分析舆情引导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觉,面对突发事件和负面舆情,以下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1)如何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增强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度。(2)如何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平衡公众知情权和隐私保护,避免侵犯个人权益。(3)如何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加强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4)如何建立健全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提高舆情引导的预见性和实效性。第九章网络舆情引导的法律法规9.1网络舆情引导的法律依据9.1.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法律依据,为公民在网络空间表达意见提供了法律保障。9.1.2网络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空间的管理原则和法律责任,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对网络舆情引导具有指导作用。9.1.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为维护网络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据。9.2网络舆情引导的法规政策9.2.1国家层面政策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工作的意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明确了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向和目标。9.2.2部门规章各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对网络舆情引导进行细化。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具体操作依据。9.2.3地方性法规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对网络舆情引导进行规范。如《北京市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上海市网络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9.3网络舆情引导的合规性要求9.3.1遵守法律法规网络舆情引导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行为合法合规。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民隐私等敏感信息,应依法予以处理。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球形关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节能疏水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喷锡线路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保鲜藜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防伪报警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磁悬浮多功能纹艺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焗油营养洗发露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施工升降机控制柜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运城地库标识标牌施工方案
- 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英语试题
- 2025-2030年中国青海省旅游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 人力资源部门2023年度招聘效果分析
-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单元综合测试卷(北师版 2025年春)
- 商业银行的风险审计与内部控制
- 2024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参考答案AB卷
- 2025年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寒假实践特色作业设计模板
- 2024年福建漳州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JTGT F20-2015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小学数学计算练习-一年级上学期口算练习(600题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