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支持指南_第1页
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支持指南_第2页
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支持指南_第3页
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支持指南_第4页
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支持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支持指南TOC\o"1-2"\h\u3180第一章生态农业概述 316431.1生态农业的定义与特征 3178481.2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30249第二章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 4305242.1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4257292.1.1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 451602.1.2生态农业规划的方法 410202.2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 4185802.2.1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的目标 4197782.2.2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的内容 5234982.2.3生态农业园区设计 5242332.3生态农业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5322812.3.1生态农业模式创新 5197932.3.2生态农业模式应用 59730第三章生态农业种植技术 671843.1抗逆性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6327623.2节水灌溉与水资源管理 6283373.3有机肥料的应用 619739第四章生态农业养殖技术 711204.1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 7124064.2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767084.3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环境保护 810217第五章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 879835.1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852795.2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 8115745.3化学防治技术的优化与安全使用 96316第六章生态农业环境保护 958346.1农田土壤环境保护 9313266.1.1土壤质量提升 960266.1.2土壤污染治理 98246.1.3土壤侵蚀防治 9260576.2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9163126.2.1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55576.2.2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10282436.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07436.3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 1080156.3.1监测体系建设 10233866.3.2评价方法与指标 10215996.3.3评价结果应用 1032529第七章生态农业信息化技术 1197727.1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1168867.1.1传感器技术 11264257.1.2控制器技术 11188777.1.3通信网络技术 11140117.2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1204307.2.1数据采集与存储 11192967.2.2数据处理与分析 1139657.2.3应用场景 11156397.3农业智能装备的开发与应用 11110457.3.1农业 1236747.3.2智能无人机 12263247.3.3智能收割机 1230856第八章生态农业政策与法规 12198898.1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12236358.1.1政策体系概述 12162008.1.2国家层面政策 12323318.1.3地方政策 1231528.1.4相关配套政策 13146008.2生态农业法规建设 13181048.2.1法规体系概述 13229298.2.2国家法律法规 13181688.2.3地方性法规 13163558.2.4部门规章 13145768.3生态农业政策实施与监管 13278498.3.1政策实施 13217408.3.2政策监管 1312135第九章生态农业教育与培训 14198359.1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 14307549.1.1研发方向与目标 143109.1.2研发机构与团队 14173599.1.3推广体系与渠道 14142649.2生态农业人才培养 14269569.2.1培养目标与规格 14110899.2.2培养体系与课程设置 1494589.2.3教育培训模式与手段 15279539.3生态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15226559.3.1国际合作框架与政策 15246149.3.2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15274989.3.3国际人才交流与培训 159767第十章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152220710.1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 153257010.2生态农业品牌建设 1624510.3生态农业市场营销与推广 16第一章生态农业概述1.1生态农业的定义与特征生态农业是指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障农业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征:(1)生态优先:生态农业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再生,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2)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农业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3)物种多样性:生态农业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配置物种,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态系统抗逆能力。(4)环境友好: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废弃物排放,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5)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生态农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2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农业通过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4)提高农业竞争力:生态农业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生态农业发展在当前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第二章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2.1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与方法2.1.1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考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可持续性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保证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3)适应性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4)协同性原则:生态农业规划应促进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2.1.2生态农业规划的方法生态农业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系统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等,确定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多目标规划法:根据生态农业规划的目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规划方案。(3)景观规划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态农业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提高景观的生态功能。(4)生态足迹法:通过计算生态足迹,评估生态农业规划的可持续性。2.2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2.2.1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的目标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1)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3)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2.2.2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的内容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园区布局:根据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等因素,合理规划园区的空间布局。(2)产业结构: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3)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4)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生态安全。2.2.3生态农业园区设计生态农业园区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园区布局。(2)功能分区:明确园区各功能分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景观美化:注重园区景观设计,提高园区环境质量。(4)技术创新:运用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园区科技含量。2.3生态农业模式的创新与应用2.3.1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生态农业模式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资源利用模式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生产模式创新:运用生态学原理,优化农业生产过程。(3)经营模式创新:摸索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2.3.2生态农业模式应用生态农业模式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2)示范引领:推广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3)持续优化:不断优化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扶持,促进生态农业模式的广泛应用。第三章生态农业种植技术3.1抗逆性品种的选育与应用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抗逆性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抗逆性品种是指能够适应各种逆境环境,如干旱、盐碱、病虫害等,同时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在生态农业种植过程中,选育和应用抗逆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抗逆性品种的选育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抗逆性品种具有较高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稳定生长,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抗逆性品种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我国在抗逆性品种选育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如抗病、抗虫、抗旱、抗盐碱等品种。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种植需求,选择适宜的抗逆性品种。同时加强抗逆性品种的推广与普及,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3.2节水灌溉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这些技术具有减少灌溉用水、提高灌溉效率、减轻土壤侵蚀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方式。水资源管理是保障生态农业种植技术顺利实施的基础。加强水资源管理,首先要完善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水资源使用权和责任。要加强水资源监测与评价,掌握水资源状况。还需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保证水资源安全。3.3有机肥料的应用有机肥料是生态农业种植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有机肥料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农作物秸秆、绿肥等,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等多种作用。有机肥料的应用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状况和有机肥料资源,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的应用方式有基施、追施、叶面喷施等。基施是指在播种前将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为作物生长提供基础养分。追施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及时补充养分。叶面喷施是将有机肥料溶液喷施在作物叶片上,快速补充养分。为提高有机肥料的应用效果,应加强有机肥料的研发与推广,提高有机肥料的质量和施用技术。同时加强有机肥料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生态农业养殖技术4.1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生态养殖模式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养殖方式。其目的是在保障养殖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前,生态养殖模式主要包括: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林下养殖等。(1)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建立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养殖水体的净化和再利用。关键技术包括:养殖水体处理技术、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养殖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等。(2)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产值。关键技术包括:稻田养殖工程设计、养殖品种选择与搭配、养殖管理技术等。(3)林下养殖技术:在林下空间开展养殖,实现林牧结合,提高林地资源利用效率。关键技术包括:林下养殖模式设计、养殖品种选择与搭配、养殖管理技术等。4.2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农业养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主要利用途径包括:(1)肥料化利用:将畜禽粪便经过发酵、无害化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提高土壤肥力。(2)饲料化利用:将畜禽粪便经过适当处理,转化为饲料添加剂,用于补充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3)能源化利用:将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或供暖。4.3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环境保护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农业养殖技术关注的重点。为了减少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应采取以下措施:(1)源头减量:通过改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2)过程控制:加强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与治理,保证养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3)末端治理:对养殖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轻对环境的压力。(4)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引导养殖从业者走生态养殖之路。第五章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5.1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增加或调整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在生态农业中,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通过引入或增殖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对靶标害虫进行有效控制。(2)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利用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如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等。(3)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源物质制成的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等。5.2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在生态农业中,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高温防治病虫害。如利用太阳能、紫外线等高温源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杀灭病原菌和害虫。(2)利用湿度防治病虫害。如采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3)利用光照防治病虫害。如采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5.3化学防治技术的优化与安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在生态农业中,为了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对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优化和安全使用。(1)优化化学防治策略。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需求,制定合理的化学防治方案,减少农药使用量。(2)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绿色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3)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方法和防治对象使用农药,保证农药的安全使用。(4)加强农药残留监测。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第六章生态农业环境保护6.1农田土壤环境保护6.1.1土壤质量提升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农田土壤质量的提升。通过实施科学的施肥技术,合理调整氮、磷、钾等养分的比例,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生物有机肥、绿肥、堆肥等有机肥料的使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6.1.2土壤污染治理针对农田土壤污染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明确污染程度和范围;二是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降低污染物含量;三是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壤污染源。6.1.3土壤侵蚀防治为防治土壤侵蚀,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轮作、间作等耕作制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三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耕作对土壤的扰动。6.2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6.2.1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首先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饲料化、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二是加强病死动物、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三是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水平。6.2.2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使用效果,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优化农药使用技术;二是实施精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减少农药使用次数。6.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有助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二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行分区治理,减少污染负荷;三是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产生量。6.3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6.3.1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农田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共享;二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能力;三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3.2评价方法与指标生态农业环境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系统性,评价体系应涵盖多个方面,全面反映生态农业环境状况;三是动态性,评价结果应能反映生态农业环境变化趋势。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田土壤质量、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质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6.3.3评价结果应用评价结果应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规划、政策制定、项目管理等领域。具体应用包括:一是指导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二是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推动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三是指导农业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第七章生态农业信息化技术7.1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业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通信网络等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7.1.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气象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7.1.2控制器技术控制器技术是实现农业物联网自动化的关键,主要包括智能控制器、执行器等。通过对农业设备的远程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7.1.3通信网络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构建稳定的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物联网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7.2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7.2.1数据采集与存储农业大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利用传感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实时采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并存储到数据库中。7.2.2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农业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找出农业生产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者提供依据。7.2.3应用场景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生产、农业金融、农业政策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7.3农业智能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农业智能装备是生态农业信息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业、智能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7.3.1农业农业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农业生产任务的智能装备,如植保、收割等。农业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7.3.2智能无人机智能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病虫害监测、作物施肥、农业保险等。无人机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等优点,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7.3.3智能收割机智能收割机是一种能够自动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工作的农业装备。智能收割机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通过对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以及农业智能装备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可以推动生态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第八章生态农业政策与法规8.1生态农业政策体系8.1.1政策体系概述生态农业政策体系是我国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总称。该体系旨在引导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地方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8.1.2国家层面政策国家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战略、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例如,《国家生态农业建设规划(2016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总体方向和目标。8.1.3地方政策地方政策是根据国家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政策。如《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行动计划》等。8.1.4相关配套政策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财政、金融、税收、科技、市场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关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政策》等。8.2生态农业法规建设8.2.1法规体系概述生态农业法规体系是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法治保障。该体系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这些法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8.2.2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8.2.3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如《四川省生态农业条例》、《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条例》等。这些法规为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具体操作规范。8.2.4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农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规章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具体实施措施。8.3生态农业政策实施与监管8.3.1政策实施生态农业政策实施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2)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3)优化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生态农业发展;(4)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5)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生态农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8.3.2政策监管为保证生态农业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实施监测和评估体系;(2)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政策落地生根;(3)严肃查处违反生态农业政策的行为,维护政策权威;(4)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通过以上措施,我国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管得到有效保障,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九章生态农业教育与培训9.1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9.1.1研发方向与目标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生态种植技术、生态养殖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等。9.1.2研发机构与团队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应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协同创新的研发体系。鼓励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提高研发效率。9.1.3推广体系与渠道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发挥部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主体的推广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技术指导等方式,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技术传播渠道。9.2生态农业人才培养9.2.1培养目标与规格生态农业人才培养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包括:具备扎实的生态农业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农业政策法规,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方法,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9.2.2培养体系与课程设置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涵盖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课程设置应注重实践性、创新性和国际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9.2.3教育培训模式与手段推广多元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