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5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原卷版)_第1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5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原卷版)_第2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5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原卷版)_第3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5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原卷版)_第4页
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5 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时空观念核心素养1【母题来源】2022年高考山东卷【母题题文】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隋书》卷29《地理志》——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3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答案】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观点二: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为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观点三:政治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试题解析】观点一:据材料“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可知,历史学上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观点二: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可知,在地理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据材料“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节省行政开支,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观点三: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可知,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隋代政区改革的时空变化及其学者观点的解读,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命题方向】通过对隋代政区改革的时空变化及其学者观点的解读进行分析,进行历史解释。【得分要点】中国古代从汉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汉代①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郡下设县。②汉初曾分封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③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①隋至唐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依山川形势设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②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4)宋代: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5)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6)明代:废除行中书省,其权力分别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7)清代:承明制,巡抚为一省长官,同时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制度。2【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母题题文】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5分)【答案】【参考答案1】(1)特点:日本: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制定法律保障;引入标准逐渐放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加入资本主义阵营。(4分)中国:政府主导;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4分)(2)背景: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6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美国对新中国的鼓励与遏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受到冷战的影响。(6分)(3)历史经验: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注重技术创新。(5分)【参考答案2】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①制订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②政府实行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渐放宽引进标准、扩大企业自主权;④引进技术基本来自欧美等国家。(4分)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①制订12年规划来规范管理;②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③技术引进以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同盟为基础,引进技术大多来看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④优先引进先进科技;⑤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多种引进方式并存;⑥坚持技术引进和自力更生相结合。(4分)(2)背景:对于日本来说,在政治上,日本在二战后被迫去军事化,因此优先发展民用科技;在经济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战后国内经济面临崩溃,有发展经济的内在需要。(6分)对于中国来说,政治上,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为了巩固新生政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向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等国家为主、引进发展国防和重工业等高精尖的先进技术;经济上,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一五计划,所以必须以成套设备为主,同时坚持自立更生,建立建全工业体系;国际形势上,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必须优先发展以军事为主的重工业。(6分)(3)经验: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引导,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第三,坚持自立更生、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引进高精尖技术、管理和人才相结合;第四,坚持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5分)【试题解析】(1)特点:日本: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可知,政府指导,私人企业主导;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知,制定法律保障;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可知,引入标准逐渐放宽;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可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可知,据材料“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引入技术主要来自欧美。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可知,政府主导,计划发展;根据材料“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可知,国际合作和自力更生相结合;根据材料“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知,引入技术主要来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入范围广泛,侧重尖端技术。(2)背景:日本: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日本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因此大量引入技术。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从外交环境看,这一时期美国对新中国的鼓励与遏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一五计划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技术引入受到冷战的影响。(3)历史经验:根据材料“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可知,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和引入技术相结合;从发展领域看,重视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根据材料“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可知,重视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注重技术创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背景、历史经验,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命题方向】通过对具体时空下的史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进行历史解释。【得分要点】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背景、历史经验,明确体现出对中日两国技术引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出的特点、背景、历史经验的不同。体现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业质量水平等级要求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起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的考查。3【母题来源】2022年高考广东卷【母题题文】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答案】“伟大的海”主要体现在环地中海地区诞生了发达的文明,主要包括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这里的亚平宁半岛还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堕落的海”主要体现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最早开辟了新航路,开启了人类整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是由于西葡沉迷于享乐,很快错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而迅速衰落,同时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也从东地中海地区转向了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和阿拉伯地区因为失去了贸易优势而逐渐衰落;“智慧之海”主要体现在北非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在文字、建筑、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古希腊地区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摇篮,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文化巨匠,到14、15世纪意大利地区又再次出现了人文主义的复兴,促进了近代欧洲的近代化转型;“贸易之海”主要是指中古时期东地中海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重要转折点,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为此环地中海地区诞生了古罗马、古希腊和阿拉伯帝国等一系列发达的商业文明,到了近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扩张的重要贸易通道,为此法国开通了苏伊士运河,相比绕道好望角地区的传统贸易路线,在航程上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试题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环地中海地区包括了南欧地区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东地中海地区主要是西奈半岛、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南地中海地区主要是北非地区。“伟大的海”主要体现在环地中海地区诞生了发达的文明,主要包括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这里的亚平宁半岛还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堕落的海”主要体现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最早开辟了新航路,开启了人类整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是由于西葡沉迷于享乐,很快错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而迅速衰落,同时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也从东地中海地区转向了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和阿拉伯地区因为失去了贸易优势而逐渐衰落;“智慧之海”主要体现在北非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在文字、建筑、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古希腊地区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摇篮,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文化巨匠,到14、15世纪意大利地区又再次出现了人文主义的复兴,促进了近代欧洲的近代化转型;“贸易之海”主要是指中古时期东地中海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的重要转折点,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为此环地中海地区诞生了古罗马、古希腊和阿拉伯帝国等一系列发达的商业文明,到了近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扩张的重要贸易通道,为此法国开通了苏伊士运河,相比绕道好望角地区的传统贸易路线,在航程上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此外,东地中海地区、北非地区在近代多次遭到外敌的入侵,战争频繁,种族冲突、地缘冲突、宗教冲突不断,所以地中海也是“血泪之海”“扩张之海”“战争之海”。【命题意图】本题以地图为载体既考察环地中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也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命题方向】考查学生联系地中海地区的相关史实对历史结论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得分要点】历史上的地中海1.环地中海地区诞生了发达的文明,主要包括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这里的亚平宁半岛还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2.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最早开辟了新航路,开启了人类整体历史的发展进程;3..北非地区的古埃及文明在文字、建筑、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古希腊地区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摇篮,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文化巨匠,到14、15世纪意大利地区又再次出现了人文主义的复兴;4..环地中海地区诞生了古罗马、古希腊和阿拉伯帝国等一系列发达的商业文明,到了近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殖民主义者向东扩张的重要贸易通道,为此法国开通了苏伊士运河,相比绕道好望角地区的传统贸易路线,在航程上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4【母题来源】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母题题文】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参考)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各个国家纷纷走向近代化面向一:工业国家阐述:目的在于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18世纪末期,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率先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为全球霸主。面向二:全球国家阐述:目的在于通过全球市场的拓展,获取殖民利益,增强国家实力。17-18世纪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全球大部分的确沦为西欧国家的殖民地,这为西欧工业化的兴起提供了资金、原料和市场,极大推动了西欧近代化转型。面向三:民主国家阐述:通过代议制政府的建立,新兴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成为了国家的统治者,这极大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以来,美法德等过通过革命或者战争的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府,为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试题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定位,题目要求“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这就要求我们其一,要确定时空,一般来说应该选择知识相对熟悉的时间段,比如14-18世纪中期,18-20世纪初等;其二,确定需要引用的知识,比如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第三,要提出至少两个和题目不重复的方向(题目的面向就是选择一个主题讲的意思,不要被这个词蒙蔽了,吓到不敢写),比较容易写的方向包括民族国家、工业国家、全球国家等等,选择的标准是知识熟练。确定好这些原则后,剩下就是背诵往里面填充内容了。因为题目是十二分,所以建议大家写三个方向,这样一个方向4分,每个方向都只需要简单写一两点史实,无论原因还是影响,这样组织答案会简单一些。【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世界史的时空史实,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命题方向】考查学生通过对具体时空下的史料重组,按照要求提出论点,组织史实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得分要点】19世纪的世界阶段特征整个十九世纪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展的,一方面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另一方面,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飞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优势更加明显,世界主要大国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自由主义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西方国家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工人运动: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条件;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3.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国家大部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4.民族解放运动: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美洲人民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非洲人民也英勇反抗列强的侵略,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1.(2022·江西赣州·模拟预测)如表是中晚唐河北灌镇之一“邢洺镇”的政治变迁状况。这一状况说明()藩镇年份是否割据说明邢洺755-774是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乱平后763年起,为相卫节度使一部775-820否775年田承嗣盗据相卫,邢、磁二州为朝廷掌握821-843是821年起刘悟割据844-881否844年刘稹叛乱被平定882-907是882年起孟方立重新割据A.安史之乱导致唐朝覆亡B.邢洺镇分裂为多个藩镇C.藩镇割据引发农民起义D.唐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2.(2022·山东德州·三模)如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3.(2022·广东·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模拟预测)下图是唐朝中、后期与西域交通线路变化示意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A.和吐蕃关系有所改善B.中央集权的削弱C.与西方对外贸易受阻D.交通工具的改进4.(2022·湖南衡阳·三模)下图为河南洛阳含嘉仓遗址出上的武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