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练习)(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练习)(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练习)(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练习)(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六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客观题

突破高考第7题(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匠崖

张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皮

子。”

“碰子?"

“萩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咋叫的碑匠崖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

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塞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

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

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

五团有大事,碑匠也塞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攀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

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

'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

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

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播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成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

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白班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粒子。

“'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

是老三哪'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松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

儿滑就掉地上了,萩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

豆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

——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

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蓼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

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

“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萩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

拾?

“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校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

'消灭小日本'。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日本’俩字不

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

“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堆儿炸个利索。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

“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

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

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

,,啊——钱呀?钱没事,实在不行,俺大伙儿凑钱。缺少的是碑匠呀,缺少的是碑匠!”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碑匠崖的名字说起,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然后层层深入,逐步展开故事情节。

B.小说通过记者介绍石匠和碑匠的区别,能丰富人物形象,而且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这种中国说书常用的叙述方式,使故事叙述更有条理。

D.小说在叙述中隐去了记者提出的问题,使叙述更加简洁,同时渲染了故事的紧迫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通过记者介绍“错误,结合原文“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什么悬崖

绝壁都得上去”可知,小说以当地人的口吻来介绍石匠和碑匠的区别。

故选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

贪靖

每年入了伏,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

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怎么个了不得?当年颜奶奶当妇女

队长那阵,带着村里的娘子军在终南山下开挖了一片鱼塘,让周围村庄的老乡很是羡慕了一阵,县里还来

开了现场会。如今她孙女荷花从奶奶手里接过接力棒,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

亩荷塘,你说厉害不厉害?

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起来,当初也是为了赌一口气。荷花丈夫玉军看到

村里的后生都搭伙一拨拨地出去打工,就动了心思,荷花却不愿意他走。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

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

玉军见说服不了荷花就躺下了,赌气给她个脊背。荷花也躺下给他个脊背。荷花一觉醒来,睁开眼,

玉军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跑了。荷花一下子就来了气。她给丫丫穿上鞋子,拧过脸去对着墙壁,吧嗒吧嗒

掉起眼泪来。丫丫仰起脸问:“妈妈怎么哭啦?”她擦擦眼说:“没事!”

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

让你去。这不是想着爹妈年纪大了,丫丫还小。说穿了,人家还不是担心你没出过远门,在外头吃苦头么?

荷花静下心来想,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

得风生水起。

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

美呀!

爹听了荷花的想法,放下碗,抹抹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说:“媳妇儿,爹支持你,就咱们家那些地,

你想种啥就种啥!”娘也表态说:“我跟你爹意见一样,都支持你!”荷花说:“光你们支持不行。爹,

您得去做村里人的工作,把大伙都发动起来种荷花,只有连成了片,才能成气候哩!”

爹面带难色道:“荷花你是知道的,就咱村那些人,都是些死脑筋,只惦记着眼前的那点利益,都一

窝蜂地出去给人打工。出门在外,那钱是好挣的?”荷花虽然生气,但说到底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头

一个劲祈祷着,巴望他们在外边能顺顺当当的。

娘说:“老头子,你就给个准话,动员大伙种荷花的事能不能做通工作?”爹釐着眉头说:“我看悬。”

爹刚出马,在大伯那里就碰了钉子。大伯鼻孔里哼哼地冷笑着:“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

由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

爹就站在那一遍遍地解释,大伯说:“你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种!”

晚上,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

“去了好好说啊!”娘叮咛。

荷花没去找那些死脑筋的大老爷们儿,而是一家一家去找那些留守在家的姐妹们,给大伙摊开来说了

她想种荷花发展观光旅游的想法。她们中有人将信将疑。荷花就问:“你们想不想你们的男人都早点回来?

这句话戳到了姐妹们的心坎上。她们都使劲地点着头。这就对了,荷花把握十足地说:“只要你们听我的,

咱把这一大片荷塘种起来,成了气候,也学着周边的村子,把观光旅游做起来,不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了?那他们还在外头瞎折腾啥哩?!”“也是哩。”姐妹们说,“荷花,还是你想得长远。”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累倒也罢了,让荷花感到委屈的是,这事遭到了长辈们的一片骂声:这媳妇儿真

是个害人精哩,好端端地唆使媳妇儿们种啥荷花,净出幺蛾子哩!

夜里,荷花打来一盆水,撩起来一下一下地洗着脸上、胳膊上、腿上的泥巴。洗完了一个人躺进被窝

里,浑身酸痛。她悄悄地咬着被角流着泪。

早起爹和娘都不在屋,荷花心里有些慌,忙出屋去寻。拉开门她一下子愣住了。门前的泥塘里叽叽喳

喳站满了人,爹和娘跑在最前面,大伯也在人伙里,他们都指起裤腿,在弯腰把破壳而出的荷苗栽种到淤

泥里。老支书抬起手擦着额颅上的汗说:“荷花,还愣着干啥呀,快下来瞧瞧行不行?”荷花使劲点着头,

两眼一热,背过脸去。

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

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

赞不绝口。他们挤在荷塘间的田壤上,拿出手机、照相机,横着拍,竖着拍,恨不得把荷塘的美景一股脑

全装进相机里带回去。

荷花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将地头堆成山的玉米杆收集起来,把玉米皮里面的那几层揭下来,洗净晾

干,用硫磺熏白了,染上颜色,编成一件件别致的手包、杯垫、坐垫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姐妹们

在筹划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她们要学着城里人,把村子发展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家乐、手工艺品生产

销售为一体的大“公司”。荷花说,这回人手可咋够呀?有姐妹试探着问一句:“要不要打电话把那些外

出的死鬼们叫回来呀?”荷花说:“谁稀罕他们哩!咱姐妹们不照样把荷塘弄成了!”

“这是说谁呢?"黑暗中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手工艺品卖不卖呀,这些小物件在广东那边可抢手

哩,有多少收多少!”有人很快就听出音来,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

跑了过去,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

荫里钻了出来。

这一夜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摘编自《贪靖作品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当前千里荷塘繁盛的场景,再回顾荷花如何带动乡里建设千亩荷塘,增强

了阅读效果,这与鲁迅《祝福》的手法相似。

B.小说与孙犁的《荷花淀》一样善于塑造女性形象,其中荷花这一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

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C.文章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荷花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的过程,

而描述如何动手建设的过程则较为简略。

D.文章用荷花的内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让读者跟随着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去欣赏

小说,这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和亲切性。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用荷花的内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错误,由原文“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

苦头”“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等信息可知,全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故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冷先生指派药铺的伙计王相,到镇上的饭铺定下八个菜,又提来一瓶烧酒。他坐在上位,让白鹿两家

的主事者各坐一侧,方桌剩下的一边坐的是老秀才鹿泰和。冷先生向来言简意赅,不见寒暄就率先举起酒

盅与三位碰过一饮而尽,然后直奔主题:“事情不必再说,现在只说怎么弄,有话明说,过后不说。一切都

接着各人预定的轨道推进,没有差错。嘉轩摆出的自然是败家子羞愧的面孔,呷了一盅酒后,开口说:“踢

卖先人业产,愧无脸面见人,咋敢争多论少?先生哥处事公正,你说怎么弄就怎么弄。我绝无二话。鹿子

霖早已领得父教,严谨地把握着自己的情绪,把买地者的得意与激动彻底隐藏,表现出对于自家兄弟不幸

遭遇的同情与体悯,慷慨地说:“先生哥你就看着办吧!既然俺们兄弟俩信得下你,谁日后再说二话还算人

吗?你说咋弄就咋弄。”

冷先生连着喝下几杯酒,冷冷的面孔开始红润活泛起来,更见一副耿直不阿的风采:“话怕明说。你们

两家是白鹿村的大家户,二位令尊与家父都是义交。我虽无意偏袒任何一方,但话说回来,再准的尺子也

都量不准布,还要二位贤弟宽谅。”说罢眼光锐利地瞅一瞅鹿子霖,鹿子霖以同样坚定的眼光作了回答。冷

先生再转过头瞅着白嘉轩,白嘉轩却一把捂住腮帮,似乎要哭出来,低下头去。冷先生紧紧追问:“嘉轩似

有反悔之意?如是,现在还来得及。人说泼出去的水推倒了的墙——难收难扶。现在水还没泼墙还没倒,

你说了不迟。“嘉轩抬起头来,头上竟沁出一层细汗,说:“反悔倒不反悔,只是畏怯子孙的愤怒和乡党的耻

笑。”随之吞吞吐吐说出换地的想法来:二亩水地还是卖给鹿子霖,鹿家原坡上那二亩慢坡地转到白家,好

地换劣地的差价,由鹿家付给自家。嘉轩说出这个方案后忽地站起,手抚胸膛红着脸说:“全是为了顾一张

面子呀!还望先生哥和子霖兄弟宽容。”

此话一出,毕竟是节外生枝,冷先生不大高兴地说:“既有这话,你该早说,我也好与买方早早说透。

不过现在说了也好”说完就瞅一眼鹿子霖。鹿子霖原以为嘉轩事到临头要反悔要变卦了,单怕到手的二

亩水地又黄了,听明白了是换地,就作出豁达的气魄说:“这倒好!只要于嘉轩兄弟面子上好看,就那么办。”

冷先生自己当然对两厢情愿的事不再有什么话说,只是这突然的变故打乱了他事先与两方交换过的关于地

价的估计,随机应变的办法很快也就形成。既然如此小有变故,这事也不难办。冷先生说,嘉轩的水地是

天字号地,子霖的慢坡地是人字号地,天字号地和人字号地的价码,按朝廷征粮的数目就可以兑换出来。

如果二位同意这个弄法儿,事情就简单不过了。

无论白嘉轩或是鹿子霖,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的手掌而是他们的土地。他们谁也搞不清自哪朝的哪

一位皇帝开始,对白鹿原的土地按“天时地利人和''划分为六个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征收交纳皇粮的数字;

他们对自家每块土地所属的等级以及交纳皇粮的数目,清楚熟悉准确无误决不亚于熟悉自己的手掌。土地

的等级是官府县衙测定的,征交皇粮的数字也是官家钦定的,无厚此薄彼之嫌,自然天公地道,俩人都接

受了。冷先生取来算盘,推给老秀才说:“你给兑换算计一下。”老秀才僻里啪啦拨动看算盘上的珠子,连拨

两遍,一亩天字号地大体可以折合四亩人字号地。这样就推算出鹿子霖应该净给白嘉轩的银两,如果按市

价折合成粮食或棉花该是多少石多少捆。冷先生就歪过头对老秀才说:现在该你忙活了。老秀才这时接过

药铺伙计王相送来的砚台,开始研墨。他被请来的职责很单纯,那就是双方把话说到以后写买卖土地的契

约。

鹿子霖看着老秀才不慌不忙研墨的动作,心里竟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只要能把白家那二亩水地买到手,

用十亩山坡地作兑换条件也值当。河川地一年两季,收了麦子种包谷,包谷收了种麦子,种棉花更是上好

的土地;原坡旱地一季夏粮也难得保收。再说河川地势平坦,送粪收割都省力省事,牛车一套粪送到地里

了。他家在河川有近二十亩水地,全是一亩半亩零星买下来的,分布在河川的各个角落。最大的一块不过

二亩七分,打了一口井,两季保种保收。其余都是亩儿八分的窄小地块,打井划不来,不打井又旱得少收

成。嘉轩这二亩水地正好与自家的那块一亩三分地相毗邻,含在一■块就是三亩三分大的一个整块了,整个

河川里也算得头一块大地块了。春闲时节就可以动手打井,麦收后如遇天旱,就可以套上骡子车水浇地不

失时机地播种了。他眯着眼装作瞅着老秀才写字,心里已经有一架骡子拽着的木斗水车在嘎吱嘎吱唱着歌。

白嘉轩双手抱成一个合拳压在桌子上,避眼不看老秀才手中的毛笔,紧紧锁着眉头瞅着那个密密麻麻

标着药名的中药柜子,似乎心情沉痛极了。其实他的心里也是一片翻滚的波澜,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的风

水宝地已经属于他了,只等片刻之后老秀才写完就可以签名了,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此项买卖土地

当中的秘密。

老秀才写好契约,冷先生先接到手看了一遍,又交给买卖双方的主人都看了一遍。冷先生把笔交给白

嘉轩,白嘉轩捏着毛笔稍停了一下,似乎下了狠心才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鹿子霖接过笔很轻松地划拉了一

阵。冷先生最后在中人款格下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落尾才由老秀才签名。冷先生取来印泥盒子,四个人先

后用食指蘸了红色印泥,然后一齐往契约上按下去。一式两份,买方和卖方各据一份。冷先生给每人盅里

斟上酒,一齐饮了。

文本二: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

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

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关系上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

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

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个人物刻画得真切生动,个性鲜明。

B.小说叙述视野开阔,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全景式地展现出酒馆里白鹿两家换地的一幕。

C.小说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先生哥”“呷了一盅酒”“弄法儿”等。

D.文本一以冷先生提烧酒上饭馆开始,以斟酒齐饮结束,表现出冷先生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表现出冷先生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错误,热情豪爽的概括过于牵强,冷先生是个中间人,其行为言谈

都是为白鹿两家办事,谈不上热情豪爽。

故选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十里

早春的江南,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苏醒的。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之后,路旁的小草悄悄地从松软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在轻风中摇曳着嫩绿的身姿。

古老的吁江也在春风中醒来了,清澈的江水欢快地奔流,碧波柔柔地荡漾着,如锦缎一般泛起粼粼的

光泽。乌黑光亮的鱼儿在水底悠闲地游动,偶尔浮上水面,像促狭而活泼的孩子,调皮地吐出一串串晶莹

的水泡。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江面上雾气弥漫。吁江南岸的青石码头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驰胪木船。船

上坐了不少人,有挑担的农夫、行旅的客商,也有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船帆已经高高地扬起,似乎随时就

要离岸而发,船夫却还立在船头,朝着岸边的官道不停地张望。有人不耐烦地催促船夫赶紧开船,船夫却

不搭理,兀自等待着。

远远的,从雾蒙蒙的小道深处,一前一后走来了两个年轻人,身材清瘦而顽长,穿着青布的长衫,头

戴方巾,背着行囊,脚步轻快而急促。走在前面的那个更年轻,眉宇英俊,略带几分稚气,他一路小跑,

一个箭步跃上了船头,有一点掩藏不住的兴奋。后面那个年长些,也更沉稳,他步履从容,却毫不迟缓,

紧跟着上了船。

“哦,原来是在等曾知县的两位公子啊!”“两位公子这是要去进京赶考吧?”“公子满腹经纶,肯

定高中啊!”船上的乡里乡亲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两位公子,年轻的那位便是曾巩,同行的是他的兄长,名叫曾晔。两人此行正是从家乡南丰出发,

进京去赶考的。当时,他们的父亲曾易站在离南丰不远的信州玉山县任知县。两兄弟年轻英俊,人品纯良,

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自然是小有名气。

一阵风吹来,船帆鼓鼓囊囊的,在桅杆上呼呼作响。船夫解开缆绳,使足气力一篙撑去,大船便离了

岸,在宽阔的吁江水中扬帆起航了。

吁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它位于江西省东部,发源于广昌县境内。在武夷山脉西麓的崇山峻岭中,有

一座名叫血木岭的山峰。最高处的灵华峰海拔近千米,山上怪石嶙峋,且多罅隙,泉水从山石中喷涌而出,

汇成山涧小溪,一路奔流——那溪流便是吁江的源头。

那澄净舒缓的江水,是江西人生命的源头,是家,是童年,是梦里的记忆,是灵魂的故乡,也是最初

和最终,是根脉和归宿。

因此,关于曾巩的故事,就让我们从吁江开始吧。

那个雾蒙蒙的春天的清晨,是在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那一年,曾巩18岁。

头一年秋天,曾巩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州试,此番正要去京城汴梁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这是他第一

次赴考,也是他第一次进京。兄长曾晔比他大10岁,之前参加过两次科举,都落败而归,已经没有了当初

的自信和雄心。曾巩不一样,他是有理想的,而且也正是不畏天高地厚立下雄心壮志的年纪。未知的人生

和前途,在他眼里如同这顺流而下的吁江水一样,在春风中一日千里,生机蓬勃。

船舱内逼仄窄小,举止局促,不免有点气闷。曾晔性格外向,喜交谈,遇上熟悉的同乡和学友,便侃

侃而谈。曾巩性情内敛,生来好静,在舱内待得枯燥,便独自走到了舱外。他立于船头,极目远眺,只见

江面上烟水苍茫,两岸的稻田、菜地、果园、树林一片绿油油的。更远处,水的尽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

曾巩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出生在江西南丰曾氏家族,曾家秉承儒圣血脉,数代为官,诗礼传家。

曾巩自幼机警聪慧,特别喜欢读书,而且记性好,过目不忘,“读书百数千言,一览辄诵”。他五六

岁时就开始读书,不仅读诗词歌赋,还读古文,通读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学经义,

对司马迁、韩愈等名家的文章尤其喜爱。那些深刻而朴素的儒家理论如同一块坚定的磐石,奠定了他人生

的思想基础。少年时代,他就以文辞名闻四方。12岁时能写策论文章,曾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

甚伟”。“六论”指的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题目一般出自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

“以五通为过焉”。也就是说,他12岁时应答科考卷,落笔即成,且用词伟丽,气势不凡。15岁时,曾写

下《上李连州书》,见解独到,章法谨严,很快就传诵开来,在乡里传为佳话。

按照宋代的风俗,男子在15至25岁之间,“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即可举行“冠

礼”,也就是成人礼。此次进京参加科考,临行前,父亲郑重其事地请家族长辈为曾巩举行了“冠礼”。

仪礼虽然简单,却让曾巩的肩头沉甸甸的,他常常会好端端地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冠礼之后,父亲为他取字“子固”,既与其名“巩”相关,又与远祖曾皙的字“子皙”、曾参的字“子

舆”遥相呼应,寄托着家族长辈对曾巩的厚望。

“子固啊子固,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这个名字啊!”曾巩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他感觉体内有某种

东西,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正在血脉中蠢蠢欲动,似乎随时会吐出嫩绿的新芽来。或许,是那生命深处的

儒圣的基因,正穿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奔向他的人生。

曾巩兀自激动起来,他隐隐约约意识到,冥冥中有一种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春风十里,风光正好。大船一路顺风顺水,不几日就到了鄱阳湖,入了长江。江面更开阔了,江水奔

涌不止,惊涛拍岸,曾巩的内心也随之开阔起来。他迎风而立,暗暗立下了人生的志向。在茫茫长江的涛

声中,他年较的心灵,为之风声激荡,为之澎湃起伏,为之踌躇满志。

因为,他的人生志向,不是做大官,不是发大财,而是成为圣贤!

(选自徐徐《一代醇儒话曾巩》第一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吁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也是曾巩最初为梦想出发的地方和最终灵魂的故乡。

B.文章通过曾巩和其兄长曾晔的强烈对比,突出曾巩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和雄心壮志。

C.关于曾巩家族和曾巩童年、少年时的插叙,介绍了曾巩的家世影响和少年才情,也呼应了他的人生

志向。

D.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曾巩父亲在他进京科考前为他举行冠礼,寄托着对他的殷殷期望。

7.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父亲给他取名字的用意一既与其名“巩”相关,又和曾皙、曾参的字呼应,使文章内容更

紧密连贯。

B.把曾巩心中的动力比喻成春天的小草,动力推动他前进,正如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刻画了曾巩勤勉、

坚定的形象。

C.语言鲜活生动,“蠢蠢欲动”“吐出嫩绿的新芽”等写出曾巩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有着青春的朝气。

D.“体内有某种东西”可以是流淌在曾巩的血脉生命深处的儒圣的基因,这与文章结尾他成为圣贤的志

向相呼应。

【答案】6.B7.B【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

析鉴赏能力。

B.“文章通过曾巩和其兄长曾晔的强烈对比”错。“之前参加过两次科举,都落败而归,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自

信和雄心”并不能说明曾晔就没了理想,没有“强烈对比”。

故选Bo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刻画了曾巩勤勉、坚定的形象”错,此处不能体现“勤勉”。

故选Bo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

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

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

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

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纸箱、矿泉

水瓶、废报纸、泡沫……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起初,麻利锋听小区门房的梁姨

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梁姨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

的影子呢。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

像个土拨鼠似的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

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

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

他进门也没搭理。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暴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

弱。”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母亲依然

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

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

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

太危险了。”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

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

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

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

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

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

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

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母亲轻声细语地说。社区人员愕

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

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麻利锋悄悄塞回去,

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为“母亲的心愿”,但文中并未直接表现母亲的心愿具体是什么,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B.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

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C.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为切入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又尽职

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D.小说结尾作者采用突转的方式展现了母亲的形象,让母亲此次行为与之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显

了母亲的形象。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D.“让母亲此次行为与之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理解错误,突转的原因是众人由不理解到理解“母亲的行为”,

而且“母亲的行为”并没有对比。

故选D。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阎秀丽

茂奎往手心吐口唾沫,左脚向前抓牢地面,右腿向后绷紧,镐头高高扬起、落下,落下、扬起,一下

又一下。地面上翻出黑褐色的土壤,散发出新鲜的泥土腥味。

这是茂奎家的一大片地,因为没人耕种,早已搭荒多年,成为老牛的乐园。茂奎迈开步子量了量,好

像忽然想起了什么,抬头看着河对岸一排排的房屋。

整个村子静得让人心里发慌。

“哎!”茂奎喊了一嗓子,老牛回头看他,“唯”一声作为回应,又低下头,专心地用长舌卷食着青草。大

概是牙口太老,那些青草从舌头底下滑出,一缕亮亮的涎水,顺着嘴角流下来。

茂奎把目光移向最东面一个院子,说:“满仓两口子一大早也进城打工走了,让人心里怪难受的,唉”

茂奎叹口气,摇了摇头,拄着镐把,久久地凝视着那个空旷的院子。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不会因为一

家人的离开有什么变化,一切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就像脚下踩的这片地,茂奎闭着眼,都知道哪里是边

界。

曾几何时,村子是喧腾的,这头牛也是在儿子出生后,买的第一个“大件儿”,皮毛滑顺油亮,四蹄粗壮

有力。正应了那句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劲儿。茂奎年轻时很壮实,也像个小牛犊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