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清单)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

第22讲常见的自然灾害

【必备知识】

一、洪涝灾害

i.洪涝灾害的形成

连续性的降水-----►

江河洪水泛滥,积财产损失、

-----»

水淹没_________人员伤亡

短时-----►

【答案】强降水;低洼土地

2.洪涝灾害的危害

【答案】农田;交通受阻;泥沙淤塞

二、干旱灾害

1.干旱灾害的形成

【答案】土壤

2.干旱灾害的危害

角度具体危害

影响种植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诱发其他灾害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思考题】我国东部地区为什么水旱灾害频繁?

【答案】东部地区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

大,水旱灾害频繁。

三、台风灾害

1.台风灾害的概念及分布

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世界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2.台风灾害的危害

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

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四、寒潮灾害

1.分布

(1)世界: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2)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

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2.危害

(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

(3)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思考题】为什么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时间是春秋两季?

【答案】寒潮发生的季节是秋末、冬季和春初,冬季田地里的农作物很少,而秋末有的农作物还未收获,

春初农作物开始生长,所以春秋两季发生寒潮时,会给农作物带来很大危害。

五、地震灾害

1.成因与分布

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一地震波

能急

量剧

地震

地震带

【答案】地中海;环太平洋

2.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

理健康。

(3)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六、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1)滑坡的形成:

2.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关键能力】

一、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1.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1)来水量大:

①气候一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

②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

③植被一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2)排水不畅:

①地形一地势低洼,不易排出。

②河道一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为例,分析如下:

暴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2.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一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一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治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治理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

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性措施:

①加大监测和预报的科研投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加强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

二、干旱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气候特征(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不足)、农作物需水季节(春季农

自然原因

作物需水量大)

成因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

人为原因

低、污染浪费严重

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防御措施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

组织管理

识;进行水价调节

三、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攵偏

奉北

冷暖

气团

活动

台风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四、台风、寒潮的防灾减灾措施

类型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①加强监测、预报;②植树造林;③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④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①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②做好农作物和牲畜的防寒保温;③交通和供电部门采取相关措施

五、剖析构造地震

1.形成原因

地壳构造运动一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一使长期积累

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形成地震。

2.分布规律

板块交界处、板块内部大的断裂活动构造带为地震多发地区(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呈带

状分布)。

3.影响烈度的因素

因素具体影响

震级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震中距震中距越近,破坏程度越大

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越稳定,破坏程度越小

建筑的稳定程度地面建筑物越坚固,稳定程度越高,破坏程度越小

六、三个角度剖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有利于泥石流的贮集、运动和停淤

(1)沟谷形态:泥石流形成的空间场地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

形成空间地形特征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上游形成区山高坡陡,三面环山、一面出口,比较开阔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

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泄

下游堆积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2)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沟床纵坡降越大,越

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

(3)沟坡坡度:坡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坡度大小影响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规模大小。

(4)斜坡坡向:与阴坡比较,我国山脉的阳坡也多是迎风坡,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岩石风化程度高,

更容易发生泥石流,如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

2.固体碎屑物来源丰富

因素影响

地质构造越复杂,褶皱断层变动越强烈,特别是规模大、活动性强的断层带,岩体破碎,常

地质构造

成为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源

地震地震带岩体结构疏松,易触发大量滑坡、崩塌,为泥石流提供足量碎屑物来源

一般软弱的岩性层和软硬相间的岩性层易遭受破坏,提供的松散物质也多;而岩性均一和坚

地层岩性

硬的岩性层相反

山高坡陡地区,斜坡岩体裂隙发育,坡脚多有崩塌物堆积;滑坡、崩塌、倒石锥、冰硬物等

地形

越发育,松散物也就越多

工程活动越强烈,人工堆积的松散层也就越多,如尾矿、工程弃土堆积、严重的砍伐森林等,

人类活动

都会增加松散物质

3.水源充足

来源作用

降雨降雨集中,多暴雨和特大暴雨,是促使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

是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当夏季冰川融水过多,涌入

冰雪融水

湖泊会造成湖泊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

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水库或堰塞湖溃决时,水量集中,坝体或堰塞体松散物集中,更易形成泥石流

【拓展提高】

一、总体把握,形成分析思路一自然灾害避防措施的分析思路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T减灾规划卜

cr防灾法律1控制、减少

刍片于前科9灾害

,公众教育卜

2.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如下表所示:

方式实例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

地质灾害;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治土地沙化、水土流

轻自然灾害

失,改善生态环境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员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遮挡物,

财产等的直接相遇避免泥石流冲毁村庄和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

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防洪抗旱;加固房屋,减少损失

3.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1)地震的防御措施:

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质量,加固房屋;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

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等。

(2)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非工程性措施一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防;工程性措施一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

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等。

【典例指引】

一、选择题

(2023・湖南)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

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

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3~5月6~8月9~11月12~2月总计

纬度

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

0°~30°N0000000101

30°N~40°N5242521013123358

40°N〜50°N1321511012152749170217

50°N〜60°N34223500374034

60°N〜70°N161061001178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A.尼罗河流域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1.D2.A3.C

【解析】第1题,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

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亚洲中

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

第2题,表格数据表明,春季(3~5月份)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9~11月份),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

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

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

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

第3题,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破坏力强,A项错误;雨水和

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相同的地表环境条件下,流动性差异不大,B项错误;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

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破坏力更强,C项正确;文字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D项错误。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干旱、洪涝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大,并且干旱、洪涝常连续

发生,形成旱涝急转现象。我国西南地区是旱涝急转的多发区域。图一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气象站点分布

及生态分区,图二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站点旱涝急转发生次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4-6题。

35°N

3o

重度口中度口轻度

30°N2o

1o

O

25°N1o

2o

3O

2345二8

9101112月份

4.有关我国西南地区旱涝急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旱转涝集中发生在夏秋季B.涝转旱集中发生在春夏季

C.旱转涝和涝转旱频次相同D.冬季的重度急转最为严重

5.图示区域西部易发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

A.暖湿气流和焚风效应影响B.森林破坏,气候失调

C.登陆台风数量多,影响大D.冬春季节寒潮影响大

6.旱涝急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对其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①威胁区域粮食安全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改变区域气候类型④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4.D5.A6.A

【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旱转涝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节;涝转旱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旱转涝

和涝转旱的频次不相同;冬季重度急转的频次比其他季节高。

第5题,读图分析,图示区域西部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易发生涝灾;气流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易发生旱灾。

第6题,旱涝急转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一般更易引发山洪暴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

会严重威胁区域内粮食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②正确;不会改变区

域的气候类型,③错误;对植被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不会导致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22•浙江6月)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

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

短。图一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二为图一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图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