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6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思,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让我们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走近经典,聆听孟子。文本导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受业于孔子之门人子思,得孔子嫡传。作者简介著有《孟子》7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作者简介躬行仁义,大势所趋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是一个“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的混乱时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写作背景在梁惠王中晚期,魏国由于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得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梁惠王与孟子间的政事问答。写作背景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国君对自己的称呼还有孤(小国之君)、不毂(ɡū)(不善)、予一人、朕等。“朕”原为第一人称代词,从秦始皇开始,才作为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使用。但是也有特例,即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唐以后唯有皇帝可称寡人。常识梳理2.则移其民于河东在我国古代,“河”一般特指黄河。因而河东指的就是黄河以东的地区。河南指的就是黄河以南的地区。需要注意的是,黄河中游以北的地区通常不叫河北,而叫河内。常识梳理3.谨庠序之教庠为周朝学校的名称。序为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起初是教射之地,后发展成为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包括教育子弟)的场所,以礼乐、习射、宗教教育为主要内容。“庠序”并称,指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常识梳理思维建构①王道之始②王无罪岁文章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论述了如何施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说明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思想,实际上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内容把握1.梁惠王的治国之策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合作学习答案梁惠王的治国之策就是“尽心”“移民”。他谈到自己的政绩时,是颇为自夸的语气。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2.孟子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做到王道?这种措施的具体效果如何?(用原文回答)答案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答案①以对比批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②以类比启示。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类比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类似“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揭示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4.孟子的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答案(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三部分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作结尾,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文章第6段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有人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两千多年前的产物,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人认为,这种“仁政”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社会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我的观点:

思辨论坛答案孟子的这些仁民、富民、养民、教民的措施,目的虽说是为了促成统治者“王道”的形成,但它客观上也是利民、保民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所以说,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所以一个讲“仁义”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3)它是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基础。只有在施行“仁政”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才能让中华民族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它是人心所向的实现天下安宁太平的条件之一。而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则是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只有使民力得以滋繁,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仁政”思想下的国家建设正是人民休养生息的保障。当前,国家对农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正符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请以“语文是什么”为话题,运用排比句式,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段。针对练笔答案语文是一位画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