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二汉代儒学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从汉初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和通史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2.从史料实证、历史说明等多种学科素养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3.从家国情怀角度,相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指责时政。2.过程(1)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学思想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询问治国方略。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提倡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为君主受命于天供应了理论保障。(3)董仲舒主见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4)汉武帝实行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起先提升。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起先重视思想、文化和教化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主动意义。三、太学的出现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心创建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2.发展(1)汉武帝时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化系统。(2)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三万多人。3.影响(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记,代表着中国古代教化发展的方向。(2)带动民间主动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3)在确定程度上变更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起先实行。3.特点(1)以考试成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促成了比较广泛、长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作为选官方式,在确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允公正的原则。(5)使整个学问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气,导致中国古代用心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相对薄弱。eq\a\vs4\al(微小点拨)[唯物史观]从加强中心集权角度相识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进步性,体会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史学观点。[学习思索]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教材P9)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钳制学问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好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益,对政权构不成威逼。[图解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维升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对儒学的看法可说是天壤之别,但两者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化上的专制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专制。不同的是两位皇帝推崇的思想不一样,一个崇尚法家,一个崇尚儒学。[学习思索]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学问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教材P10)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诸侯王和中心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推行盐铁官营,统一货币;抗击匈奴,维护了北方边疆的和平与稳定等。有关系。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化,提拔儒生并让其担当官职,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打算和人才打算。[历史说明]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得与汉代教化有关的历史材料,相识汉代教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须要。[特殊提示]统治者建立太学,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吏治效能,加强中心集权。但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文化、教化的发展,特殊是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学习思索]汉明帝这样做说明白什么?(教材P11)说明白儒学地位的提升及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思想、文化和教化的重视,其根本目的是加强汉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反映出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主动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辨析比较]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察举制下,一般的平民子弟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埋没了大量优秀人才。而科举制使出身低贱的学问分子得到入仕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一种社会公正,也使得政府官员的素养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学习思索]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日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教材P11)这反映出科举制度下的学问分子能够因学入仕,不再受家庭出身和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还反映出学问分子以仕途为唯一志向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特地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学问分子寥若晨星。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严谨完备和近代科学相对落后的主要缘由之一。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探究主题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探究点一:史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观点,指出新儒学“新”在何处?提示: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新: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上,又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儒学被神学化。②从功能上看,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史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董仲舒《春秋繁露》探究点二:据史料二分析,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得到汉武帝的确定?提示:建议: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缘由: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须要,为其加强中心集权供应了理论依据。1.辩证评价董仲舒新儒学(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心集权有主动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调,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溢了封建意识,应当对其持批判看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及不同(1)联系:董仲舒新儒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2)不同: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探讨现实问题探讨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调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探究主题二秦汉儒学地位的变更及影响史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逼、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须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史料二董仲舒新儒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今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协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探究点一:结合史料一和所学学问,归纳汉武帝确立新的治国思想的历史背景,为此汉武帝实行了哪些措施?提示:背景:国力强盛;面临加强中心集权的一系列问题;汉初“无为”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须要。措施:起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实施“罢黜百家”。探究点二:据史料二,汉代儒学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更?这一思想有何特点?提示:地位变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特点: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确定的缘由(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须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心集权,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特别有利,因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有利于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扬“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调,但对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心集权有利,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自我测评(教材P12)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化怎样的趋势?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明确太学的性质、太学生学习的内容及其与儒学发展的关系。答案提示:官府垄断文化教化的趋势加强,私学相对减弱,儒学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官僚队伍的后备力气增加;尊儒重教风尚的形成;有利于文化教化的传播等。材料阅读与思索(教材P12)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务的看法。思路点拨:先对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事务的看法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务及其影响的看法。留意“焚书坑儒”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答案提示:李贽认为“焚书坑儒”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统治者加强思想限制的必定产物,只是手段太残暴了。司空图则认为对儒学和儒生实行残酷的镇压,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缘由。汉朝时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因此说不是秦坑儒而是儒坑秦。秦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的举措是愚蠢的、残暴的,造成了极恶劣的后果。[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题组1“焚书坑儒”批判和罢黜百家1.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藏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缘由是()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C.皇帝个人的好恶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限制的须要解析:不论是秦始皇的暴力手段“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柔性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限制,努力实现大一统。答案:D2.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解析:提取材料信息“(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可知,假如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指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需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由此体现天人感应思想,故选B项。答案:B3.汉代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者是()A.汉高祖 B.汉文帝C.汉景帝 D.汉武帝解析:西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故答案选D项。答案:D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剧烈抗拒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秦代焚书坑儒,没有强化儒家,故A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但其实汉武帝实行外儒内法剂之以道,而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汉代罢黜百家没有激起社会抗拒,故C项错误;秦汉的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是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与材料中“在思想文化方面”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题组2太学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5.孔子收徒讲学,西汉设立太学,都是对古代教化事业的重大发展,下列对两者分析有误的是()A.办学性质并不相同B.教化对象都涉及社会中下层C.都推动儒学的传播D.教授内容以《论语》等为主解析:孔子创办的是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西汉太学属于官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主见“有教无类”,西汉的太学也允许中下层有才能之人进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私学的创办推动了儒学思想的传播,西汉太学是儒学官方化的重要机构,推动了儒学的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