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2_第1页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2_第2页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2_第3页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2_第4页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脉炎的预防和处理08/11/20241静脉输液并发症:

21%的外周静脉输液病人都会发生不同的并发症:62%皮下血肿27%药物外渗6%静脉破裂损伤2%留置管道脱落2%表浅静脉炎0.5%静脉渗血0.5%局部过敏反应

08/11/20242定义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分级分型分类原因分析预防护理08/11/20243定义: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静脉注射的化疗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08/11/20244病理改变静脉炎是静脉壁一层或几层发炎,静脉内膜受到刺激即是静脉炎的最初症状(触痛),若有皮肤颜色的改变(发红),说明刺激波及到中、外膜、皮肤及真皮,后期静脉变硬呈条索状。

08/11/20245临床表现红——炎症初期血流速度加快,局部红。热——炎症中期血流慢或停止,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沉积。肿——炎症中期血管内皮损害,通透性增加,输入液体外渗。痛——炎性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坏死——局部组织缺乏血供,代谢毒物沉积。08/11/20246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中心静脉插管或PICC: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时在无充分血流下,静脉内膜组织明显改变;6%静脉破裂损伤药液PH是引起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时在无充分血流下,静脉内膜组织明显改变;加药时尽量减少针头的反复插入,吸药时将针头垂直插入安培底部可减少微粒对人体的损害。甘露醇1098静脉输液并发症:

21%的外周静脉输液病人都会发生不同的并发症: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肿,沿静脉走向发红,触痛明显局部热敷具多年的实践观察,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有静脉炎史者,同时将康惠尔透明贴覆盖在穿刺血管的主干上。I.N.S推荐判定静脉炎分级标准

级别临床标准0没有症状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的长度大于1英寸(约2.5cm),有脓液流出08/11/20247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渗透压—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穿刺成功后,将康惠尔透明贴覆盖在穿刺部位及针翼上。如渗出较多,及时更换。留置针和敷贴选择、固定、保留及更换。2000ml/min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盐酸多巴酚丁胺(10mg/ml)局部热敷具多年的实践观察,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2%表浅静脉炎等渗溶液240-340mOsm/L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静脉炎分级:INS标准08/11/20248静脉炎的分类和处理

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08/11/20249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临床表现:沿静脉的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临床分型:红肿型、硬结型、坏死型、

闭锁型08/11/202410临床分型

根据静脉炎发生的时间及症状,国内分型: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肿,沿静脉走向发红,触痛明显硬结型:沿给药的静脉节段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形成淤斑达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08/11/202411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硫酸镁湿敷硫酸镁敷贴敷于穿刺部位前端。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等渗溶液240-340mOsm/L红——炎症初期血流速度加快,局部红。局部热敷具多年的实践观察,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静脉破裂损伤350-1500ml/min45,过酸或过碱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如渗出较多,及时更换。卧床或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静脉炎的原因分析1、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08/11/202412不同部位、不同管径、不同血流量的血管直接影响到静脉炎的发生率留置针(30%)PICC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6%~9.7%)CVC中心静脉置管(2%左右)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率:2%~50%08/11/2024132、化学性静脉炎(药物及溶液的刺激)PH值渗透压血液稀释药液不足:与输液速度有关(小静脉粗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消毒剂未干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冲管静脉炎的原因分析08/11/202414药液PH是引起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常血浆的PH值为7.35~7.45,过酸或过碱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时在无充分血流下,静脉内膜组织明显改变;pH=6.0-8.0内膜刺激小时使内膜粗糙后,可能形成血栓;药液的PH值08/11/202415常见药物的pH值药物通用名pH值5%碳酸氢钠9—10盐酸多巴酚丁胺(10mg/ml)2.5—4.5奥美拉唑钠(2%)10.3—11.3氯化钾(10%)5.0—7.0氨茶碱(25mg/ml)8.6—9.3氯霉素6.5-8.5乳酸钠林格注射液6.0-7.5灭菌注射液5-70.9%生理盐水4.5-7糖盐3.5-5.5青霉素6-7654-Ⅱ5.5安灭菌4.8-5.5吗啡3.0-6.0万古霉素2.5—4.5溶液3.5-6.2环丙沙星4.0大伦丁12.008/11/202416渗透压—是引起静脉炎最相关的因素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高度危险 >600mOsm/L中度危险 400-600mOsm/L低度危险 <400mOsm/L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08/11/202417渗透压与静脉炎的关系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低渗溶液<240mOsm/L使水分子向细胞内移动,细胞水份过多--细胞破裂、静脉刺激与静脉炎,用于稀释或调节高渗药物等渗溶液240-340mOsm/L与血液等渗而不会造成细胞壁水分子的移动高渗溶液>340mOsm/L

吸取细胞内水份,血管内膜脱水、内膜暴露于刺激性溶液而受损--静脉炎、静脉痉挛、血栓形成。不常用于稀释配置药物药物

渗透压甘露醇10985%碳酸氢钠119050%葡萄糖252608/11/202418药物输注速度——液流>血流时,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而造成化学性静脉炎;不容忽略血流变缓的的因素: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卧床或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局部包扎与滞动08/11/202419血液稀释不足静脉直径流速指/掌静脉2-5mm10ml/min前臂头/贵要静脉6mm20-40ml/min上臂贵要静脉8mm90-150ml/min腋静脉16mm150-350ml/min锁骨下静脉19mm350-1500ml/min上腔静脉20mm2000ml/min08/11/2024203、血栓性静脉炎原因:血管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反复穿刺穿刺不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形成栓子封管技术不当,造成血栓形成

08/11/2024214、细菌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尘埃、玻璃屑、细菌入血,都会使血管壁变硬发炎。主要有穿刺部位感染,或留置导管逆行感染。不正确洗手不正确皮肤消毒未遵守无菌操作技术08/11/202422严格掌握配药时间严格掌握药物配制后的有效时间,规定现用现配。禁止将多瓶待输入药物同时配制,避免配好的药物长时间放置,防止药物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控制微粒输入治疗室应早晚各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加药时尽量减少针头的反复插入,吸药时将针头垂直插入安培底部可减少微粒对人体的损害。避免药物及机械因素对血管的损害输入化疗药物及高渗药物时,要充分稀释后应用,并缓慢滴注,选择弹性好、回流畅的大中静脉,避免在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08/11/202424硫酸镁湿敷硫酸镁敷贴敷于穿刺部位前端。局部热敷具多年的实践观察,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合理膳食补充营养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主,必要时补充血液或能量合剂,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局部炎症的抵抗能力。留置针和敷贴选择、固定、保留及更换。加强巡视。08/11/202425康惠尔透明贴用于静脉输液08/11/202427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静脉炎发生6小时内使用效果最好使用时不应裁剪,面积覆盖广,保护穿刺点以上10-20cm周围血管

贴敷时避免张力性水泡产生08/11/202428使用方法:穿刺成功后,将康惠尔透明贴覆盖在穿刺部位及针翼上。有静脉炎史者,同时将康惠尔透明贴覆盖在穿刺血管的主干上。更换时间:留置针:3~7天更换一次,可随针去除。最长保留时间不宜超过7天。如有渗出或汗液,透明贴吸收后变为乳白色提示更换。中心静脉插管或PICC:首次24小时更换,以后3~7天更换;如渗出较多,及时更换。08/11/202429静脉炎处理原则:早发现、早处理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