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设计方案_第1页
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设计方案_第2页
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设计方案_第3页
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设计方案_第4页
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设计方案TOC\o"1-2"\h\u5736第一章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概述 2288091.1电子行业产品测试的目的与意义 2154201.2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构成 3196611.3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的发展趋势 331310第二章产品测试策略制定 3260122.1产品测试策略的制定原则 3214932.2测试范围的确定 453942.3测试方法的选用 45744第三章测试计划与测试用例设计 5185963.1测试计划的制定 5168483.2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 6201933.3测试用例的管理与维护 61568第四章硬件测试 6113864.1硬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6242804.2硬件测试工具与设备的选择 7313394.3硬件测试结果的评估与分析 726334第五章软件测试 877925.1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845185.2软件测试工具与平台的选择 8307725.3软件测试结果的评估与分析 86698第六章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 9125036.1集成测试的基本方法 9160846.1.1自底向上集成测试 919806.1.2自顶向下集成测试 9229346.1.3大小混合集成测试 937816.1.4增量式集成测试 976056.2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 964956.2.1功能测试 10207676.2.2功能测试 10320216.2.3稳定性测试 10177316.2.4兼容性测试 10305866.2.5安全测试 10132456.3集成与系统测试结果的评估与分析 10278226.3.1测试结果评估 1013696.3.2测试结果分析 102767第七章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 11323137.1自动化测试的实现策略 115217.1.1测试框架选择 11246117.1.2测试用例设计 11159157.1.3测试脚本开发 11236157.2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的实践 11138057.2.1持续集成流程 11142907.2.2持续部署策略 12177347.3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的效果评估 12255247.3.1测试覆盖率评估 12295657.3.3问题发觉与修复速度评估 1211727.3.4人员能力提升 12191787.3.5项目进度与质量改善 126729第八章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2223898.1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1299238.1.1框架构成 12190318.1.2框架特点 13310578.2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13298738.2.1管理机制 13105888.2.2运行流程 1361198.2.3监控与改进 14255528.3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 14168798.3.1改进策略 1422288.3.2改进方法 14237908.3.3改进效果评估 1417108第九章产品质量数据分析与管理 1453339.1数据收集与整理 14208389.2数据分析方法 1527889.3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 1515368第十章测试团队建设与管理 162002210.1测试团队的组织结构 161115210.1.1团队组成 16250210.1.2职责划分 161395810.1.3团队层级 16705710.2测试团队的能力提升 16979110.2.1技能培训 17965710.2.2交流与学习 17868510.2.3考核与评价 172914610.3测试团队的管理与沟通 172231110.3.1管理机制 173275310.3.2沟通机制 17第一章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概述1.1电子行业产品测试的目的与意义电子行业产品测试是指在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对产品功能、功能、安全等各项指标进行的一系列检验和评估活动。其主要目的如下:(1)保证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满足用户需求。(2)发觉并纠正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缺陷,提高产品质量。(3)降低产品故障率和维修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4)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竞争力。产品测试在电子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产品功能,优化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另,通过测试,企业可以及时发觉潜在问题,降低售后风险,提高用户满意度。1.2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构成质量保证体系是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中,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预定要求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其主要构成如下:(1)质量目标:明确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为质量保证工作提供指导。(2)组织架构: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质量职责和权限。(3)过程控制:对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4)质量检验: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检验和测试,保证产品质量。(5)质量改进:通过数据分析、问题整改等手段,持续改进产品质量。(6)质量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为质量保证工作提供人才支持。1.3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的发展趋势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也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2)自动化:引入自动化测试设备,减少人工干预,降低测试成本。(3)绿色环保:关注产品环保功能,提高产品绿色环保水平。(4)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控和管理。(5)国际化:适应国际市场要求,提高产品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国际化水平。第二章产品测试策略制定2.1产品测试策略的制定原则产品测试策略的制定是保证电子行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制定产品测试策略时应遵循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测试策略应全面覆盖产品的功能、功能、稳定性、兼容性等方面,保证产品质量符合预期。(2)有效性原则:测试策略应保证测试用例具有代表性,避免无效测试,提高测试效率。(3)可维护性原则:测试策略应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便于根据产品迭代和需求变化进行调整。(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测试策略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避免过度测试。(5)可追溯性原则:测试策略应能够追溯至产品需求,保证测试用例与需求的一致性。2.2测试范围的确定测试范围的确定是产品测试策略制定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确定测试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1)产品功能:根据产品功能模块划分测试范围,保证每个功能模块都得到充分测试。(2)产品功能:针对产品功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处理速度等,确定测试范围。(3)稳定性:针对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运行情况,如温度、湿度、电压等,确定测试范围。(4)兼容性:针对产品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硬件环境下的运行情况,确定测试范围。(5)安全性:针对产品的安全功能,如数据加密、防攻击等,确定测试范围。2.3测试方法的选用在产品测试策略制定中,测试方法的选用。以下是测试方法选用的几种常见方式:(1)黑盒测试:针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测试,不考虑内部实现细节。适用于功能测试、接口测试等。(2)白盒测试:针对产品的内部结构进行测试,考虑代码实现细节。适用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等。(3)灰盒测试:结合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对产品的内部结构有一定了解,但不过分关注。适用于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4)静态测试:通过分析代码、设计文档等,检测潜在的错误。适用于代码审查、设计审查等。(5)动态测试:通过运行程序,检测程序在运行过程中的错误。适用于功能测试、功能测试等。(6)自动化测试:利用测试工具,实现对测试过程的自动化。适用于回归测试、持续集成等。(7)摸索性测试:以摸索的方式,发觉潜在的错误和问题。适用于需求不明确、变更频繁的项目。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测试需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测试方法,以提高测试效果和效率。第三章测试计划与测试用例设计3.1测试计划的制定测试计划的制定是保证电子行业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制定测试计划时,需遵循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可靠性需求等进行分析,明确测试目标。(2)测试范围确定: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确定测试范围,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等。(3)测试策略制定:根据测试范围,制定相应的测试策略,包括测试方法、测试工具、测试环境等。(4)测试进度安排:根据项目进度,制定测试进度计划,包括各个阶段的测试任务、时间节点等。(5)资源分配:根据测试进度计划,合理分配测试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6)风险评估:对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3.2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1)完整性:测试用例应涵盖所有测试需求,保证产品在各个方面的功能都能得到验证。(2)可读性:测试用例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便于测试人员理解和执行。(3)可维护性:测试用例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便于后续更新和维护。(4)独立性:测试用例应具有独立性,避免相互依赖,便于单独执行。(5)复用性:测试用例应具有较高的复用性,减少重复劳动。(6)有效性:测试用例应能有效地发觉产品中的缺陷,提高测试效率。3.3测试用例的管理与维护测试用例的管理与维护是保证测试用例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测试用例管理与维护的要点:(1)测试用例库:建立测试用例库,对测试用例进行统一管理和存储。(2)测试用例分类:对测试用例进行合理分类,便于检索和执行。(3)测试用例版本控制:对测试用例进行版本控制,保证测试用例的更新与维护。(4)测试用例评审:定期对测试用例进行评审,保证测试用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测试用例更新:根据产品需求和测试反馈,及时更新测试用例,保证测试用例的准确性。(6)测试用例复用:对具有复用价值的测试用例进行标识,便于在其他项目中复用。(7)测试用例维护:定期对测试用例进行维护,保证测试用例库的健康发展。第四章硬件测试4.1硬件测试的基本方法硬件测试是保证电子行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功能测试:通过对产品进行一系列操作,验证其是否满足预定的功能要求。(2)功能测试:评估产品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表现,如处理速度、功耗、温度等。(3)稳定性测试:在长时间运行条件下,检验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4)兼容性测试:验证产品与其他硬件或软件系统的兼容性。(5)环境测试:模拟各种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等,检验产品在这些条件下的功能和可靠性。4.2硬件测试工具与设备的选择硬件测试工具与设备的选择应根据测试项目和需求来确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硬件测试工具与设备:(1)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各种信号,如正弦波、方波、锯齿波等,以模拟实际工作条件。(2)示波器:用于观察信号波形,分析信号特性。(3)频谱分析仪:用于分析信号的频率成分。(4)逻辑分析仪:用于分析数字信号的逻辑状态。(5)电源供应器:为被测产品提供稳定、可调的电源。(6)温度控制器:用于模拟不同的温度环境。(7)振动台:用于模拟振动环境。4.3硬件测试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硬件测试完成后,需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1)数据整理:将测试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便于分析。(2)指标对比:将测试结果与标准或预期值进行对比,判断是否满足要求。(3)故障诊断:分析测试结果,找出可能导致故障的原因。(4)改进措施:根据故障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风险评估:评估产品在特定环境下的风险程度,为后续产品设计和生产提供依据。(6)持续优化:根据测试结果,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第五章软件测试5.1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中,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元测试:对软件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检查和验证,以确定其是否符合预定要求。(2)集成测试: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多个模块组合在一起进行测试,以检验它们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3)系统测试: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功能、安全、兼容性等方面。(4)验收测试:在软件交付前,对软件进行最终验证,保证其满足用户需求。(5)回归测试:在软件维护过程中,对修改后的代码进行测试,以验证修改是否引入了新的错误。5.2软件测试工具与平台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软件测试工具与平台,可以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以下几种因素需考虑:(1)测试需求:根据测试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测试工具与平台。(2)兼容性:保证所选测试工具与平台与电子行业产品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兼容。(3)易用性:选择易于操作和维护的测试工具与平台,以提高测试人员的工作效率。(4)扩展性:考虑测试工具与平台的扩展性,以满足未来测试需求的变化。(5)成本:在满足测试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测试工具与平台。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软件测试工具与平台有:JMeter、LoadRunner、Selenium、QTP等。5.3软件测试结果的评估与分析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下内容需关注:(1)测试覆盖率:评估测试用例是否全面,检查测试用例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功能点和异常情况。(2)测试效率:分析测试过程中发觉的缺陷数量与测试用例数量之间的关系,以评估测试效率。(3)缺陷分布:对发觉的缺陷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缺陷分布情况,以便针对性地改进软件质量。(4)缺陷修复情况:跟踪缺陷修复过程,评估修复效果。(5)测试报告:编写详细的测试报告,包括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缺陷统计等信息,为项目团队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软件测试结果的评估与分析,可以及时发觉软件中的问题,为软件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第六章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6.1集成测试的基本方法集成测试是软件测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验证各个模块或组件在组合后的功能是否正常。以下是集成测试的基本方法:6.1.1自底向上集成测试自底向上集成测试是指从最底层的模块开始,逐步向上集成,直至整个系统。这种方法有助于保证底层模块的正确性,从而为上层模块提供稳定的基础。6.1.2自顶向下集成测试自顶向下集成测试是指从最高层的模块开始,逐步向下集成,直至整个系统。这种方法有助于快速发觉系统级的错误,但可能忽略底层模块的问题。6.1.3大小混合集成测试大小混合集成测试是指将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集成测试相结合,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点。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可以根据项目特点灵活运用。6.1.4增量式集成测试增量式集成测试是指在每次集成时,仅对新增的模块进行测试。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重复测试的工作量,提高测试效率。6.2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系统测试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以验证系统在功能、功能、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以下是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6.2.1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验证系统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执行各项功能。主要包括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6.2.2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验证系统在特定负载下的响应速度、资源消耗等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压力测试、负载测试、稳定性测试等。6.2.3稳定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是验证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是否保持稳定,主要包括长时间运行测试、异常处理测试等。6.2.4兼容性测试兼容性测试是验证系统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硬件环境等条件下是否正常运行。6.2.5安全测试安全测试是验证系统在各种攻击手段下是否具有足够的防护能力,主要包括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6.3集成与系统测试结果的评估与分析在集成测试与系统测试过程中,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保证系统的质量。6.3.1测试结果评估测试结果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测试覆盖率:评估测试用例对系统功能的覆盖程度。(2)错误发觉率:评估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错误数量与总测试用例数的比例。(3)错误严重程度:评估发觉的错误对系统功能、功能、安全等方面的影响。(4)测试进度:评估测试计划的完成情况。6.3.2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结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错误原因分析:分析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错误产生的原因,以便针对性地进行修复。(2)测试效果分析:分析测试用例的执行效果,评估测试方法的合理性。(3)测试数据统计:统计测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后续测试提供参考。(4)测试改进建议:根据测试结果,提出改进测试策略、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建议。第七章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7.1自动化测试的实现策略7.1.1测试框架选择在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中,选择合适的测试框架是自动化测试实现的基础。根据项目需求和团队技能,可以选择如JUnit、TestNG、Cucumber等测试框架。在选择测试框架时,需考虑框架的稳定性、易用性、社区支持及与其他工具的兼容性。7.1.2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是自动化测试的核心,需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1)全面覆盖:保证测试用例覆盖所有功能点和边界条件;(2)独立性:测试用例应相互独立,便于单独执行;(3)可维护性:测试用例应易于维护,便于后续更新和扩展;(4)可读性:测试用例描述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执行。7.1.3测试脚本开发测试脚本开发需遵循以下原则:(1)模块化:将测试脚本划分为多个模块,便于管理和复用;(2)通用性:编写通用的测试脚本,适用于不同版本和平台的产品;(3)稳定性:保证测试脚本的稳定性,减少误报和漏报;(4)功能优化:优化测试脚本的功能,提高执行效率。7.2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的实践7.2.1持续集成流程持续集成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代码提交:开发人员将代码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统中;(2)代码审查:代码审查人员对提交的代码进行审查,保证代码质量;(3)自动化构建:自动构建系统根据提交的代码构建产品版本;(4)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系统执行测试用例,验证产品功能;(5)结果反馈: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开发人员,便于及时发觉和修复问题。7.2.2持续部署策略持续部署主要包括以下策略:(1)自动化部署:将构建成功的版本自动部署到目标环境;(2)蓝绿部署:通过蓝绿部署方式,实现无缝切换版本;(3)金丝雀发布:通过逐步放量,验证新版本在目标环境中的稳定性;(4)监控与报警:对部署过程进行监控,发觉异常及时报警。7.3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的效果评估7.3.1测试覆盖率评估测试覆盖率是衡量自动化测试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统计测试用例覆盖的代码行数、分支、函数等,评估测试的全面性。测试覆盖率越高,产品质量越有保障。(7).3.2测试效率评估测试效率是衡量自动化测试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统计测试用例执行时间、资源消耗等,评估测试的效率。提高测试效率,有助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7.3.3问题发觉与修复速度评估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有助于发觉和修复问题。通过统计问题发觉速度、修复速度等数据,评估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7.3.4人员能力提升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的能力。通过统计培训、考核等数据,评估人员能力提升情况。7.3.5项目进度与质量改善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对项目进度和质量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对比实施前后的项目进度、质量等数据,评估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的实际效果。第八章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运行8.1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8.1.1框架构成质量保证体系是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管理体系: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构建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体系,保证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求。(2)质量策划:对产品开发、生产、检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进行质量策划,明确质量目标、过程方法和资源需求。(3)质量控制: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过程控制计划,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产品符合质量要求。(4)质量检验: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检验和试验,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保证产品质量合格。(5)质量改进:通过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产品质量。8.1.2框架特点(1)系统性:质量保证体系涵盖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全面质量控制。(2)动态性:质量保证体系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3)参与性: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形成全员质量意识。8.2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8.2.1管理机制(1)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明确公司质量方向,保证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2)设立质量管理组织:设立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和监督。(3)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质量责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8.2.2运行流程(1)产品策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战略,制定产品策划方案。(2)设计开发:按照策划方案,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保证产品满足质量要求。(3)生产制造:依据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制造,保证产品质量。(4)检验测试: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检验测试,保证产品质量合格。(5)销售服务: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收集顾客反馈,持续改进产品质量。8.2.3监控与改进(1)质量监控: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体系有效运行。(2)质量改进:通过质量数据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提高产品质量。8.3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改进8.3.1改进策略(1)建立质量改进机制:设立质量改进小组,定期开展质量改进活动。(2)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提升质量改进能力。(3)激励与奖励:设立质量奖,激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8.3.2改进方法(1)PDCA循环: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循环,持续改进质量。(2)六西格玛管理:运用六西格玛方法,降低质量波动,提高产品稳定性。(3)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员参与,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8.3.3改进效果评估(1)设立质量指标:明确质量改进目标,定期评估改进效果。(2)内部审计: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计,保证体系有效运行。(3)外部审核:接受外部审核,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以上措施,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体系将不断完善,为我国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九章产品质量数据分析与管理9.1数据收集与整理产品质量数据分析与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电子行业产品测试与质量保证系统中,数据收集的渠道主要包括生产过程数据、测试过程数据、售后反馈数据等。生产过程数据主要包括生产线的工艺参数、设备状态、物料批次等信息。测试过程数据包括产品在各个测试环节中的测试结果、测试条件等。售后反馈数据则来源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反馈,如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等。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数据的整理。数据整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清洗:去除重复数据、错误数据、不完整数据等,保证数据的准确性。(2)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类型和用途,将数据分为不同类别,如生产数据、测试数据、售后数据等。(3)数据归档:将整理好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4)数据更新:定期更新数据,保证数据的时效性。9.2数据分析方法产品质量数据分析与管理的关键在于分析方法。以下几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1)描述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以了解产品质量的整体状况。(2)对比分析:将不同时间段、不同批次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产品质量变化的趋势。(3)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如生产参数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以指导生产过程的优化。(4)因果分析:分析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5)聚类分析: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找出具有相似特性的数据集合,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质量改进。(6)预测分析: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9.3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是指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过程。以下为数据驱动的质量改进的几个方面:(1)制定改进计划: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措施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