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_第1页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_第2页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_第3页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_第4页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标准TOC\o"1-2"\h\u8009第1章系统运维服务概述 580321.1系统运维服务范围 5265801.1.1硬件设备运维 592151.1.2软件系统运维 581531.1.3网络与安全运维 521571.1.4数据运维 5129841.2系统运维服务目标 5241811.2.1系统稳定性 559721.2.2业务连续性 5175731.2.3数据安全性 5205621.2.4服务响应性 5246061.3系统运维服务流程 638941.3.1运维计划与策略制定 6168081.3.2运维监控与预警 665501.3.3故障处理与问题解决 6308911.3.4变更管理 6186221.3.5服务报告与评估 6273311.3.6用户沟通与满意度调查 632619第2章系统运维组织与管理 6319972.1运维团队组织结构 637352.1.1运维团队概述 6174172.1.2运维团队层级 624072.1.3运维团队部门设置 6232612.2运维岗位职责与人员配置 7188712.2.1岗位职责 7152692.2.2人员配置 7127622.3运维管理制度与规范 753582.3.1运维管理制度 7239442.3.2运维规范 895822.3.3运维培训与考核 817167第3章系统运维基础设施 8150713.1硬件资源管理 839093.1.1设备选型与配置 853083.1.2设备维护与管理 966063.2软件资源管理 9127733.2.1软件选型与配置 9319113.2.2软件维护与管理 921703.3网络资源管理 10289653.3.1网络架构与规划 10249373.3.2网络维护与管理 1026050第4章系统监控与预警 1075494.1系统监控指标体系 1070174.1.1硬件监控指标 1061424.1.2软件监控指标 10200094.1.3网络监控指标 10151244.1.4业务监控指标 11195754.2监控工具与平台 11155094.2.1硬件监控工具与平台 11146814.2.2软件监控工具与平台 11281294.2.3网络监控工具与平台 11228474.2.4业务监控工具与平台 1181804.3预警与应急响应 1216214.3.1预警机制 12258314.3.2应急响应流程 1242284.3.3预警与应急响应协同 12612第5章系统运维服务流程 12119175.1事件管理流程 12176355.1.1事件分类 1243175.1.2事件接收 1286185.1.3事件记录 12276525.1.4事件评估 13178885.1.5事件处理 13163845.1.6事件跟踪 13254015.1.7事件关闭 1327385.2问题管理流程 13202305.2.1问题发觉 13182395.2.2问题记录 13283265.2.3问题分析 13269205.2.4问题处理 1312035.2.5问题跟踪 13146755.2.6问题关闭 13195485.3变更管理流程 13277625.3.1变更请求 13319495.3.2变更评估 13177535.3.3变更审批 14236975.3.4变更实施 14274575.3.5变更验证 1434145.3.6变更记录 1469385.4发布管理流程 14149695.4.1发布计划 14215785.4.2发布准备 14269445.4.3发布实施 14257435.4.4发布验证 14245055.4.5发布记录 145097第6章系统运维质量管理 14326436.1运维服务质量评估 14308856.1.1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运维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故障处理及时性、数据安全性等方面。 1471986.1.2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通过收集、分析运维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对运维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14320106.1.3评估周期:运维服务质量评估应定期进行,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 14205906.1.4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运维服务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持续提升运维服务质量。 14110696.2运维服务满意度调查 15137116.2.1调查对象:针对政务平台系统用户及相关部门进行满意度调查。 15146656.2.2调查内容:包括运维服务态度、响应速度、故障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培训与支持等方面。 15115786.2.3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在线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 15241836.2.4调查周期:运维服务满意度调查每半年进行一次。 15174726.2.5调查结果运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用户需求,调整运维服务策略,提高用户满意度。 1511126.3持续改进与优化 1556056.3.1整改措施:针对运维服务质量评估和满意度调查中发觉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 15146406.3.2流程优化:梳理和优化运维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故障发生率。 1579776.3.3技术创新:鼓励运维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引入新技术、新工具,提升运维技术水平。 15139856.3.4人员培训:加强运维团队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运维服务质量。 15105586.3.5跨部门协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系统运维质量的提升。 159929第7章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 15278317.1信息安全策略与制度 15253897.1.1信息安全政策 15233567.1.2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1510667.1.3信息安全培训与宣传 16112017.2风险识别与评估 1632697.2.1风险识别 16260037.2.2风险评估 1676877.3风险防范与控制 16186217.3.1物理安全防范 16139117.3.2网络安全防范 1698657.3.3数据安全防范 16256987.3.4应用安全防范 1649167.3.5风险监测与预警 16211477.3.6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 1725094第8章系统运维技术支持 17305468.1系统升级与优化 17100998.1.1升级规划 17222618.1.2升级实施 1763798.1.3优化策略 17289308.2技术研究与创新 1783248.2.1技术研究 17301108.2.2技术创新 17273018.2.3技术交流与培训 1743488.3知识库建设与管理 1798208.3.1知识库建设 17171518.3.2知识库管理 18135708.3.3知识利用与推广 1811432第9章系统运维服务外包管理 18113509.1外包服务范围与要求 18190379.1.1定义外包服务范围 18261799.1.2设定服务要求 1823199.2外包服务商选择与评估 18296649.2.1选择外包服务商 18219479.2.2评估外包服务商 18136829.3外包服务管理与监督 194859.3.1管理措施 19101009.3.2监督措施 1927900第10章系统运维服务评价与改进 191355810.1服务评价体系 19864710.1.1评价指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系统稳定性、服务响应速度、问题解决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 19865110.1.2评价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数据分析、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全面评估系统运维服务质量。 192055310.1.3评价周期:实行定期评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评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专项评价。 192954010.2服务评价流程 19403310.2.1评价准备:明确评价目标、范围、方法和要求,制定详细的评价计划,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191364510.2.2数据收集:收集系统运维服务相关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系统运行数据、服务记录、客户满意度调查表等。 192910610.2.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20783210.2.4评价报告:撰写评价报告,总结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交给相关部门和领导。 203022710.3服务改进措施与实践 20199510.3.1针对评价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优化运维流程、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员培训等。 201282410.3.2落实改进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保证改进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202381310.3.3改进效果跟踪: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改进成果,保证问题得到解决。 201797310.4持续优化与提升运维服务质量 202212810.4.1建立长效机制:将系统运维服务评价与改进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202593010.4.2创新与优化:鼓励创新思维,不断摸索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化运维服务模式。 202080910.4.3人才培养与交流:加强运维团队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促进经验交流,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203228010.4.4监管与考核: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对运维服务质量进行持续监控,实施绩效考核,保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20第1章系统运维服务概述1.1系统运维服务范围1.1.1硬件设备运维本标准覆盖电子政务平台所有硬件设备的运维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1.1.2软件系统运维对电子政务平台所涉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应用系统等软件进行运维服务。1.1.3网络与安全运维负责电子政务平台的网络环境、网络安全防护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的运维工作。1.1.4数据运维包括数据备份、恢复、迁移以及数据优化等工作,保证数据安全、可靠、高效。1.2系统运维服务目标1.2.1系统稳定性保证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稳定运行,降低系统故障率,提高系统可用性。1.2.2业务连续性通过高可用性架构和备份恢复策略,保证业务系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恢复,保障业务连续性。1.2.3数据安全性加强数据保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保证数据安全。1.2.4服务响应性提供快速、专业的服务响应,及时解决用户在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3系统运维服务流程1.3.1运维计划与策略制定根据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特点,制定详细的运维计划、策略和应急预案。1.3.2运维监控与预警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保证系统稳定运行。1.3.3故障处理与问题解决遵循故障处理流程,快速定位问题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1.3.4变更管理对系统变更进行严格管理,遵循变更流程,保证变更对业务影响最小。1.3.5服务报告与评估定期输出运维服务报告,对运维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持续改进运维服务。1.3.6用户沟通与满意度调查定期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开展满意度调查,提高运维服务质量。第2章系统运维组织与管理2.1运维团队组织结构2.1.1运维团队概述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团队负责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优化系统功能、及时响应系统故障及需求变更,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的高效稳定。运维团队的组织结构应根据政务平台的规模、业务需求及管理要求合理设置。2.1.2运维团队层级运维团队分为三个层级:管理层、技术支持层和操作层。(1)管理层:负责制定运维策略、规划、监督和评估运维工作,对运维团队进行整体管理和决策。(2)技术支持层:负责系统运维技术支持,包括系统监控、故障排查、功能优化、安全防护等技术工作。(3)操作层:负责日常运维操作,包括系统部署、配置、备份、恢复等工作。2.1.3运维团队部门设置运维团队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以下部门:(1)运维管理部:负责运维团队的整体管理、协调和监督工作。(2)系统运维部:负责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技术支持及操作工作。(3)网络运维部:负责政务平台网络设备的运维工作。(4)安全运维部:负责政务平台的安全防护、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工作。2.2运维岗位职责与人员配置2.2.1岗位职责运维团队各岗位职责如下:(1)运维管理部:制定运维计划、制度,对运维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负责人员培训和考核。(2)系统运维部:负责政务平台系统的日常运维、故障排查、功能优化、版本升级等工作。(3)网络运维部:负责政务平台网络的规划、配置、维护和优化,保证网络稳定运行。(4)安全运维部:负责政务平台的安全防护、漏洞扫描、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工作。2.2.2人员配置运维团队人员配置应根据业务需求、工作量及岗位职责合理设置,保证团队高效运转。人员配置应包括以下岗位:(1)运维经理:负责运维团队的管理工作,具备丰富的运维管理经验和业务能力。(2)系统运维工程师:负责政务平台系统的运维工作,具备相关技术背景和实际操作经验。(3)网络运维工程师:负责政务平台网络的运维工作,具备网络规划、配置和维护能力。(4)安全运维工程师:负责政务平台的安全防护工作,具备信息安全知识和实战经验。2.3运维管理制度与规范2.3.1运维管理制度运维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运维计划管理:制定年度、季度、月度运维计划,明确运维工作目标和任务。(2)运维流程管理:建立运维工作流程,包括故障处理、需求变更、系统升级等。(3)运维质量管理:制定运维质量标准,对运维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改进。(4)运维风险管理: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保证政务平台安全稳定运行。2.3.2运维规范运维规范包括以下方面:(1)系统运维规范:明确系统运维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2)网络运维规范:明确网络设备配置、维护、优化等操作规范。(3)安全运维规范:制定安全防护策略、漏洞扫描和应急处置操作规范。(4)备份恢复规范:明确数据备份、恢复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2.3.3运维培训与考核(1)运维培训:定期组织运维人员参加技术培训、业务交流,提高运维能力。(2)运维考核:建立运维考核机制,对运维人员的工作质量、效率和服务态度进行评估。第3章系统运维基础设施3.1硬件资源管理3.1.1设备选型与配置本节主要对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硬件资源的选型及配置进行规范。硬件设备应满足平台运行需求,具备高功能、高可靠性、易扩展性等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服务器:根据业务需求,选择适当品牌、型号的服务器,保证处理能力、内存容量、存储空间等满足业务发展需要。(2)存储设备:选型应考虑数据存储容量、功能、冗余备份等因素,保证数据安全。(3)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应具备足够的带宽、端口数量和可靠性。(4)安全设备:如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等,以提高系统安全防护能力。3.1.2设备维护与管理对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觉问题并解决。(2)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如清洁、散热、防尘等。(3)对设备进行升级、更换和扩充,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4)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记录设备配置、维修、更换等信息。3.2软件资源管理3.2.1软件选型与配置本节对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软件资源的选型及配置进行规范。软件资源应具备以下特点:(1)可靠性:选择成熟、稳定的软件产品。(2)兼容性:软件应与现有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兼容。(3)可扩展性:软件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操作系统:根据服务器硬件及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2)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稳定、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中间件: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中间件。3.2.2软件维护与管理对软件资源进行定期维护与管理,保证软件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定期检查软件运行状况,及时发觉问题并解决。(2)定期对软件进行升级、更新,以提高功能和安全性。(3)建立软件管理档案,记录软件版本、更新、补丁等信息。3.3网络资源管理3.3.1网络架构与规划根据电子政务平台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稳定的网络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拓扑:设计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保证网络稳定、高效。(2)带宽规划:根据业务需求,合理分配网络带宽。(3)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设备,保障网络安全。3.3.2网络维护与管理对网络资源进行定期维护与管理,保证网络稳定运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定期检查网络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觉问题并解决。(2)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更换,以提高网络功能。(3)监控网络流量,优化网络带宽分配。(4)建立网络管理档案,记录网络设备配置、维修、更换等信息。第4章系统监控与预警4.1系统监控指标体系4.1.1硬件监控指标(1)服务器CPU使用率(2)内存使用率(3)磁盘I/O功能(4)网络设备吞吐量(5)硬件故障报警4.1.2软件监控指标(1)操作系统功能指标(2)数据库功能指标(3)中间件功能指标(4)应用系统功能指标(5)软件故障报警4.1.3网络监控指标(1)网络流量(2)网络延迟(3)网络丢包率(4)网络安全事件(5)网络设备状态4.1.4业务监控指标(1)业务请求量(2)业务响应时间(3)业务成功率(4)业务故障报警(5)业务功能瓶颈分析4.2监控工具与平台4.2.1硬件监控工具与平台(1)服务器硬件监控工具(2)网络设备监控工具(3)存储设备监控工具(4)统一监控平台4.2.2软件监控工具与平台(1)操作系统监控工具(2)数据库监控工具(3)中间件监控工具(4)应用功能管理(APM)平台4.2.3网络监控工具与平台(1)流量监控工具(2)网络功能监控工具(3)网络安全监控工具(4)网络管理平台4.2.4业务监控工具与平台(1)日志分析工具(2)业务功能监控(BPM)工具(3)业务流程管理(BPM)平台(4)业务智能分析平台4.3预警与应急响应4.3.1预警机制(1)监控指标阈值设置(2)预警信息通知(3)预警级别划分(4)预警处理流程4.3.2应急响应流程(1)故障报修(2)故障定位与排查(3)故障处理与恢复(4)应急响应预案(5)应急响应团队4.3.3预警与应急响应协同(1)跨部门协同机制(2)预警信息共享(3)应急资源调配(4)应急演练与培训(5)持续改进与优化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第5章系统运维服务流程5.1事件管理流程5.1.1事件分类根据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的特点,将事件分为一般事件、重要事件和紧急事件三个等级,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响应。5.1.2事件接收当系统用户或监控系统发觉问题时,应及时向系统运维团队报告。运维团队需保证事件报告渠道畅通,便于及时接收并处理事件。5.1.3事件记录系统运维团队在接收到事件后,需详细记录事件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影响范围、涉及系统模块等。5.1.4事件评估对收到的事件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事件等级,并根据事件等级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5.1.5事件处理根据事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事件处理。对于紧急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证系统尽快恢复正常。5.1.6事件跟踪对处理过程中的事件进行持续跟踪,保证事件得到有效解决。5.1.7事件关闭在事件得到解决后,对事件进行总结,记录解决方案和经验教训,关闭事件。5.2问题管理流程5.2.1问题发觉通过事件管理、监控和定期审计等手段发觉潜在问题。5.2.2问题记录详细记录问题相关信息,包括问题现象、影响范围、涉及系统模块等。5.2.3问题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5.2.4问题处理根据问题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处理。5.2.5问题跟踪对处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持续跟踪,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2.6问题关闭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对问题进行总结,记录解决方案和经验教训,关闭问题。5.3变更管理流程5.3.1变更请求当系统需要进行优化、修复或更新时,提出变更请求。5.3.2变更评估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分析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5.3.3变更审批根据变更评估结果,进行变更审批。对于重大变更,需提交至相关部门进行审批。5.3.4变更实施在变更获得批准后,按照变更方案进行实施。5.3.5变更验证变更实施完成后,对变更效果进行验证,保证变更达到预期目标。5.3.6变更记录记录变更相关信息,包括变更原因、变更方案、变更实施情况等。5.4发布管理流程5.4.1发布计划根据系统更新需求,制定发布计划,包括发布时间、发布内容、影响范围等。5.4.2发布准备在发布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备份、环境检查等。5.4.3发布实施按照发布计划,进行系统更新发布。5.4.4发布验证发布完成后,对系统进行验证,保证系统正常运行。5.4.5发布记录记录发布相关信息,包括发布版本、发布时间、发布结果等。第6章系统运维质量管理6.1运维服务质量评估6.1.1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运维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故障处理及时性、数据安全性等方面。6.1.2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通过收集、分析运维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对运维服务质量进行评估。6.1.3评估周期:运维服务质量评估应定期进行,原则上每季度开展一次。6.1.4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运维服务团队绩效考核的依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持续提升运维服务质量。6.2运维服务满意度调查6.2.1调查对象:针对政务平台系统用户及相关部门进行满意度调查。6.2.2调查内容:包括运维服务态度、响应速度、故障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培训与支持等方面。6.2.3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在线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6.2.4调查周期:运维服务满意度调查每半年进行一次。6.2.5调查结果运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用户需求,调整运维服务策略,提高用户满意度。6.3持续改进与优化6.3.1整改措施:针对运维服务质量评估和满意度调查中发觉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6.3.2流程优化:梳理和优化运维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故障发生率。6.3.3技术创新:鼓励运维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引入新技术、新工具,提升运维技术水平。6.3.4人员培训:加强运维团队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运维服务质量。6.3.5跨部门协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系统运维质量的提升。第7章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7.1信息安全策略与制度本节旨在明确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服务的信息安全策略与相关制度,以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7.1.1信息安全政策制定全面的信息安全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数据保护、隐私权保护、访问控制、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等方面,为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提供总体指导。7.1.2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运维人员职责、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7.1.3信息安全培训与宣传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信息安全宣传,营造良好的信息安全文化。7.2风险识别与评估本节主要对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为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依据。7.2.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分析运维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识别可能对电子政务平台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产生影响的内外部风险因素。7.2.2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级,为风险防范与控制提供决策依据。7.3风险防范与控制本节旨在针对已识别和评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影响。7.3.1物理安全防范加强物理安全防范,包括但不限于机房安全、设备安全、数据存储介质安全等方面,保证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安全。7.3.2网络安全防范采取有效措施,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防范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网络安全风险。7.3.3数据安全防范加强数据安全防范,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手段,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7.3.4应用安全防范针对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的应用层,采取安全编码、安全测试、漏洞扫描等措施,防范应用层安全风险。7.3.5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实时监控电子政务平台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理。7.3.6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体系,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第8章系统运维技术支持8.1系统升级与优化8.1.1升级规划本节主要阐述系统升级的规划工作,包括制定升级计划、评估升级风险、确定升级范围及时间窗口等内容。8.1.2升级实施本节详细说明系统升级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升级前的准备工作、升级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以及升级后的验证工作。8.1.3优化策略本节介绍系统功能优化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对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持续优化措施。8.2技术研究与创新8.2.1技术研究本节阐述系统运维团队在新技术研究方面的要求,包括跟踪国内外电子政务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系统运维提供技术支持。8.2.2技术创新本节提出系统运维团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目标,包括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提高系统运维效率。8.2.3技术交流与培训本节强调系统运维团队内部以及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培训,提升团队技术水平,促进运维工作的发展。8.3知识库建设与管理8.3.1知识库建设本节介绍知识库的建设原则、内容范围和建设方法,为系统运维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8.3.2知识库管理本节阐述知识库的管理制度,包括知识收集、整理、更新、共享等方面的规定,保证知识库的持续有效运行。8.3.3知识利用与推广本节强调知识库在系统运维工作中的应用,提出知识推广和利用的方法,提高运维团队的工作效率。第9章系统运维服务外包管理9.1外包服务范围与要求9.1.1定义外包服务范围系统运维服务外包范围应涵盖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的日常运维、故障处理、功能优化、安全保障、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咨询与支持等方面。具体服务内容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界定。9.1.2设定服务要求外包服务商需满足以下要求:(1)具备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和丰富的运维经验;(2)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3)具备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无不良记录;(4)能够提供7×24小时服务,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具备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迅速解决问题。9.2外包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