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_第1页
教育行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_第2页
教育行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_第3页
教育行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_第4页
教育行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行业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TOC\o"1-2"\h\u14356第一章课程开发基础理论 269721.1课程开发的概念与意义 2285861.1.1课程开发的概念 2122591.1.2课程开发的意义 2207661.2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3144471.2.1目标导向原则 339381.2.2系统性原则 3230421.2.3实用性原则 3269211.2.4创新性原则 357141.2.5适应性原则 3184131.3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步骤 3279091.3.1课程开发的步骤 3246911.3.2课程开发的方法 427837第二章课程目标设定 4102562.1课程目标的分类与层次 4229592.2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 4198392.3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评价 532181第三章课程内容设计 564153.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556973.2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 6305583.3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613979第四章教学方法概述 7192214.1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分类 7269544.2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 7177114.3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829090第五章传授式教学方法 8165975.1讲授法的运用与实践 8222095.2演示法的运用与实践 8181465.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 927527第六章摸索式教学方法 9159866.1问题驱动法的运用与实践 9254256.1.1问题驱动法的内涵 9151696.1.2问题驱动法的运用 9167646.1.3问题驱动法的实践案例 1080926.2项目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 1086926.2.1项目学习法的内涵 10141286.2.2项目学习法的运用 1029176.2.3项目学习法的实践案例 10227816.3研究性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 10163236.3.1研究性学习法的内涵 10210436.3.2研究性学习法的运用 11261826.3.3研究性学习法的实践案例 1110451第七章合作式教学方法 115257.1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 11317947.2同伴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 117647.3互助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 1215070第八章教学评价与反馈 12273028.1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12246978.2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 1333728.3教学反馈的意义与策略 1317276第九章课程开发与管理 14303379.1课程开发的管理体系 14312359.1.1管理体系的构建 14323789.1.2管理体系的运行 14220359.2课程开发的实施与监控 14108819.2.1课程开发的实施 14156089.2.2课程开发的监控 15127959.3课程开发的持续改进 15314079.3.1改进策略 15252299.3.2改进实施 1531092第十章教育技术支持 161943610.1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61815610.1.1教育技术的应用 16585910.1.2教育技术的发展 162343410.2教育技术与课程开发的融合 161885210.2.1课程内容与教育技术的整合 163227910.2.2课程评价与教育技术的结合 17299010.3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171140110.3.1个性化教学 171991110.3.2混合式教学 173188810.3.3项目式教学 17第一章课程开发基础理论1.1课程开发的概念与意义1.1.1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开发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实施和评价的活动。课程开发涉及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1.1.2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开发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开发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多样化教育需求;课程开发有助于推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2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1.2.1目标导向原则课程开发应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保证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与教育目标相一致。1.2.2系统性原则课程开发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将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功能。1.2.3实用性原则课程开发应注重实用性,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1.2.4创新性原则课程开发应注重创新,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课程质量。1.2.5适应性原则课程开发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1.3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步骤1.3.1课程开发的步骤课程开发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分析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教育政策,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任务。(2)目标制定: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制定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应达到的教育效果。(3)内容选择: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4)教学方法设计: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5)评价方式制定: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保证课程质量。(6)课程实施:将课程设计方案付诸实践,开展教学活动。(7)课程评价与反馈: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课程设计方案。1.3.2课程开发的方法课程开发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和教育政策。(3)经验总结法:总结国内外优秀课程开发案例,提炼经验教训。(4)实验研究法:在特定条件下,对课程开发进行实验研究,验证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性。(5)协同创新法: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展课程开发。第二章课程目标设定2.1课程目标的分类与层次课程目标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其分类与层次体现了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和层级性。根据教育目标的性质,课程目标可分为以下几类:(1)知识目标: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理论框架。(2)能力目标:涵盖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培养的技能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3)情感态度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在层次上,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层:(1)总体目标:指课程的整体目标,体现了课程设计的总体方向。(2)模块目标:针对课程中的各个模块或单元,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3)课时目标: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2.2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基于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应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形成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3)可行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教学资源、教师能力等因素,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4)发展性原则:课程目标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2.3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具体内容:(1)实施策略: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资源: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支持课程目标的实施。(2)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时,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3)评价反馈: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学生应根据评价反馈,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上述实施与评价过程,可以有效地推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章课程内容设计3.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符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保证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关注学生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既要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又要适当拓展相关领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2)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色。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课程内容应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逻辑性:课程内容应按照学科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组织,保证知识传授的连贯性。(3)层次性:课程内容应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组织,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难度。3.2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是指课程内容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合理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果。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2)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保证各模块之间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保证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3.3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以下几种呈现方式:(1)文字呈现:通过文字描述,系统地展示课程内容,便于学生阅读和思考。(2)图表呈现:运用图表、图片等直观展示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视觉印象。(3)案例呈现: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互动呈现: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多媒体呈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实践呈现:通过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内容的设计应注重选择与组织、逻辑结构以及呈现方式的优化,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第四章教学方法概述4.1教学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教学方法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策略。教学方法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可分为知识传授法、能力培养法、情感教育法等。(2)根据教学手段分类:可分为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等。(3)根据教学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教学等。4.2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教育目标原则:教学方法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2)适应学生特点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选择,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3)注重实效原则:教学方法应注重实际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4)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应不断创新,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5)灵活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应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4.3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如下:(1)个性化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信息技术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多元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体系。(4)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评价方式改革:改革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五章传授式教学方法5.1讲授法的运用与实践讲授法是教育过程中最常见、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表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过程。在实际运用中,讲授法应遵循以下原则: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讲授内容紧密围绕目标展开;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合理安排讲授节奏,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消化知识;注重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实践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设计讲授内容,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二是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讲授的趣味性;三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四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PPT、视频等,提高讲授效果。5.2演示法的运用与实践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向学生展示知识、技能和现象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运用演示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合适的演示材料,保证演示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合;二是合理安排演示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三是注重演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四是鼓励学生参与演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展示抽象的物理、化学等现象;三是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现象。5.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实用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保证案例与教学目标相符合;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加强师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动;四是注重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具体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收集和整理相关案例,形成案例库;二是设计案例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三是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四是开展案例教学评价,了解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策略。第六章摸索式教学方法摸索式教学方法是教育行业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主要探讨问题驱动法、项目学习法以及研究性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6.1问题驱动法的运用与实践问题驱动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发觉、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6.1.1问题驱动法的内涵问题驱动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觉问题,通过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善于发觉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6.1.2问题驱动法的运用(1)课堂导入:教师可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2)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3)课后作业:教师可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6.1.3问题驱动法的实践案例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为例,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如何实现快速排序算法?”、“如何优化数据结构?”等。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课后自主查找资料,最终形成解决方案。6.2项目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项目学习法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6.2.1项目学习法的内涵项目学习法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项目。6.2.2项目学习法的运用(1)项目设计: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设计具有实践性、创新性和趣味性的项目。(2)项目实施: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项目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6.2.3项目学习法的实践案例以某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城市垃圾分类”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份关于城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案。6.3研究性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研究性学习法是一种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觉和创造,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6.3.1研究性学习法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法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觉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6.3.2研究性学习法的运用(1)选题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选题。(2)研究设计: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等。(3)研究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探究和发觉。6.3.3研究性学习法的实践案例以某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产能过剩”等。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份关于产能过剩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报告。第七章合作式教学方法7.1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基于学生互动和协作的教学策略。该方法强调学生在小组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运用实践:(1)分组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保证每组内部成员的多样性,以促进知识的互补和思维的碰撞。(2)任务设计: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思考、交流互动。(3)角色分配: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保证合作过程的有序进行。(4)评价机制:教师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既要关注个体的表现,也要重视小组的整体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7.2同伴教学法的运用与实践同伴教学法是指学生之间相互教授、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运用实践:(1)同伴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同伴教学的对子或小组。(2)教学内容:教师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同伴教学的内容,如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教学互动:在同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互动讨论,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4)反馈评价:教师需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同伴教学的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调整。7.3互助学习法的运用与实践互助学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一种学习方式。该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实践:(1)互助小组建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分组,形成互助学习小组。(2)互助活动设计:教师需设计多种形式的互助活动,如互帮互助、问题解答、经验分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互助过程指导:教师应密切关注互助学习过程,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保证互助活动的有效进行。(4)成果展示与评价: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第八章教学评价与反馈8.1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目的在于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反应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2)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对象的问卷,收集他们对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3)测试与考试法:通过设计测试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4)同行评价法:组织同行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5)学生评价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映学生的需求和满意度。(6)教学档案袋法:收集教师的教学资料、学生作品等,全面了解教学过程和成果。8.2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的目的、对象和内容,为评价提供方向。(2)选择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与工具。(3)制定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4)收集评价数据: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测试等方式,收集评价所需的数据。(5)分析评价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评价结果。(6)反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学生等,指导教学改进。8.3教学反馈的意义与策略教学反馈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教学反馈的几个方面:(1)意义:1)促进教师成长: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能力。2)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学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3)增强师生互动:教学反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2)策略:1)及时反馈: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2)具体反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反馈,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3)鼓励性反馈: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双向反馈: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双向互动。5)持续反馈:教学反馈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第九章课程开发与管理9.1课程开发的管理体系9.1.1管理体系的构建课程开发的管理体系是保证课程质量与效果的基础。该体系应包括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反馈等环节,形成一个闭环管理。具体构建如下:(1)课程规划: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评价标准,保证课程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2)课程设计:依据课程规划,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等。(3)课程实施:按照课程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4)课程评价与反馈: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反馈信息,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9.1.2管理体系的运行(1)建立课程开发团队:组建由学科专家、教育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明确职责与分工:团队成员明确各自职责,保证课程开发各环节的顺利进行。(3)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课程开发管理制度,保证课程开发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9.2课程开发的实施与监控9.2.1课程开发的实施(1)制定课程开发计划:明确课程开发的时间节点、任务分配、预期成果等。(2)开展课程设计:根据课程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3)实施教学活动:按照课程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4)教学评价与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反馈信息,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9.2.2课程开发的监控(1)监控课程开发进度:定期检查课程开发计划的执行情况,保证课程开发按计划进行。(2)监控课程质量: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保证课程质量符合预期标准。(3)教学评价与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4)评估课程开发效果:对课程开发成果进行评估,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依据。9.3课程开发的持续改进9.3.1改进策略(1)分析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定期分析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改进措施。(2)优化课程设计:根据教学评价与反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优化。(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保证课程实施效果。(4)建立课程开发数据库:收集课程开发相关数据,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支持。9.3.2改进实施(1)制定改进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改进措施、改进时间节点等。(2)实施改进措施:按照改进计划,调整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3)监控改进效果:对改进实施过程进行监控,评估改进效果。(4)持续改进:根据监控结果,不断调整改进措施,保证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第十章教育技术支持10.1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