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TOC\o"1-2"\h\u7972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3089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点 22051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233281.1.2绿色建筑的特点 38093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54021.2.1发展现状 3139441.2.2发展趋势 311464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232422.1节能设计原则 4320982.2环保设计原则 4126582.3可持续设计原则 57334第三章建筑材料选择与利用 5297173.1选用绿色建筑材料 5217863.2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 69410第四章建筑结构优化 691034.1结构体系优化 6194634.2结构构件优化 722901第五章节能照明与电气设备 7318395.1节能照明设计 7212385.1.1合理选择照明方式 7282545.1.2采用高效照明光源 8263775.1.3优化照明系统控制 8253625.1.4照明系统维护与管理 8104415.2高效电气设备应用 898245.2.1选择高效电气设备 832865.2.2优化电气设备配置 865145.2.3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8231905.2.4电气设备维护与管理 811632第六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 9206126.1外墙保温隔热 9146116.1.1选用高效保温材料 9235386.1.2外墙保温系统设计 9102076.1.3外墙保温施工技术 920286.2屋面保温隔热 9143316.2.1选用高效保温材料 992436.2.2屋面保温系统设计 10256046.2.3屋面保温施工技术 10276106.3窗户节能设计 10164696.3.1窗户类型选择 10304286.3.2玻璃材料选择 1039836.3.3窗户框料选择 10184496.3.4窗户密封设计 11123946.3.5窗户遮阳设计 1113489第七章建筑能源利用 11222987.1太阳能利用 11277927.1.1概述 11222207.1.2太阳能热水系统 11302527.1.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192177.1.4太阳能照明系统 11174287.2风能利用 11160847.2.1概述 11303597.2.2风力发电 12277647.2.3风力驱动设备 12132787.3地热能利用 1285277.3.1概述 1245717.3.2地热供暖 12188907.3.3地热制冷 12104227.3.4地热发电 1219829第八章建筑给排水系统优化 12229458.1节水设备应用 12187128.1.1节水型卫生洁具 12300008.1.2智能控制系统 1277078.1.3管道优化设计 1314628.2雨水收集与利用 13107558.2.1雨水收集系统 13259028.2.2雨水利用技术 13202658.2.3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优化 13173328.3废水处理与再利用 13327228.3.1废水处理技术 13109188.3.2废水处理设施优化 13182538.3.3废水再利用 1410719第九章建筑室内环境优化 14268249.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 1419589.2室内温度优化 14107379.3室内湿度优化 1420813第十章绿色建筑评估与监管 152040010.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52293310.2绿色建筑监管政策 151777110.3绿色建筑推广与应用 16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特点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拆除等全过程中,遵循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提高建筑物使用者的舒适度与健康的建筑。1.1.2绿色建筑的特点(1)节能降耗: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2)环保材料:绿色建筑采用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3)室内环境质量:绿色建筑关注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噪音等环境因素,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4)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实现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5)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建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关注建筑物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2.1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在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部分城市已开始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绿色建筑比例较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链不完善等方面。1.2.2发展趋势(1)政策引导:将继续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通过立法、政策引导等手段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技术创新:绿色建筑技术将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将得到广泛应用。(3)市场驱动: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将推动绿色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4)产业链完善:绿色建筑产业链将逐步完善,涵盖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5)国际合作:我国将加强与国际绿色建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绿色建筑水平。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节能设计原则节能设计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旨在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体原则如下:(1)优化建筑布局:根据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及建筑功能需求,合理布局建筑形态、朝向和间距,充分利用自然光、通风等资源,降低建筑能耗。(2)选用高效节能建筑材料:采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能耗。(3)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室内外温差引起的能量损失。(4)采用高效节能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热水等设备,降低建筑能耗。(5)实施智能控制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2环保设计原则环保设计原则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具体原则如下:(1)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建筑对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破坏。(2)降低污染排放: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设备,减少建筑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3)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率: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4)注重室内环境质量: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声环境等满足健康舒适的要求。(5)采用绿色景观设计: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植物、水体等景观元素改善生态环境。2.3可持续设计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可持续设计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长远发展,保证建筑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体原则如下:(1)充分考虑经济性:在满足建筑功能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关注建筑全寿命周期: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阶段,综合考虑建筑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3)传承历史文化: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使建筑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4)提高建筑适应能力: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提高建筑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5)注重建筑与社区的互动:加强建筑与社区的联系,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第三章建筑材料选择与利用3.1选用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推动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绿色建筑材料具有环保、节能、减排、健康、安全等特性,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当优先考虑以下几方面:(1)材料来源:选择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或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如竹、木、植物纤维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2)生产过程:选择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少的建筑材料,如高功能混凝土、轻质砖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3)使用寿命:选择使用寿命长、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建筑物的维修和更换频率,从而降低碳排放。(4)废弃物处理:选择易于回收、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如钢材、玻璃等,以减少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3.2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建筑废弃物是建筑行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30%以上。因此,加强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与再利用,对于推动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措施:(1)源头减量: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如采用标准化设计,提高建筑构件的通用性,减少废弃物产生。(2)分类收集: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便于后续的回收利用。如将废钢铁、废玻璃、废木材等分类存放。(3)资源化利用: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或建筑材料。如废钢铁、废玻璃等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可送往回收站进行再生利用;废混凝土、废砖等可破碎成骨料,用于制作新型建筑材料。(4)末端处理:对于难以回收利用的建筑废弃物,应采用环保的处理方式,如填埋、焚烧等。在焚烧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通过以上措施,建筑行业有望实现绿色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四章建筑结构优化4.1结构体系优化在建筑行业中,结构体系的优化是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建筑结构体系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功能、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结构体系。例如,对于高层建筑,可以选择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等;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可以选择空间网格结构、悬索结构等。(2)采用高效的结构布局。在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结构布局,降低结构用材,提高结构受力功能。例如,通过调整柱距、梁高、板厚等参数,实现结构的合理布局。(3)运用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结构分析软件,对建筑结构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出结构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优化。(4)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纳入结构体系设计中,从源头上控制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的环境效益。4.2结构构件优化结构构件的优化是建筑结构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以下是对结构构件优化的几个方面的探讨:(1)优化构件截面尺寸。通过调整构件截面尺寸,降低构件用材,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实现节能减排。例如,对于混凝土构件,可以通过减小截面尺寸、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高功能混凝土等措施,实现构件的优化。(2)采用高功能材料。选用高功能材料,如高强度钢、高功能混凝土等,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受力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同时高功能材料的使用还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3)优化构件连接方式。在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中,采用合理的连接方式,如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连接等,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降低能耗。(4)推广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容易控制等优点。通过推广预制构件,可以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环境污染。(5)采用智能化施工技术。运用智能化施工技术,如施工、3D打印等,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通过对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的优化,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目标,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章节能照明与电气设备5.1节能照明设计在建筑行业中,照明系统的能耗占据整体建筑能耗的较大比例。因此,实施节能照明设计对于降低建筑整体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个关键的节能照明设计要点:5.1.1合理选择照明方式根据建筑空间的功能需求和照明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照明方式,如自然采光、人工照明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尽量利用自然光,降低人工照明的能耗。5.1.2采用高效照明光源选择具有较高光效、长寿命、低能耗的照明光源,如LED光源、紧凑型荧光灯等。同时根据建筑空间的功能和照明要求,合理选择光源的色温、显色指数等参数。5.1.3优化照明系统控制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自动调节、分区控制、定时控制等功能,降低无效照明能耗。可通过感应器、调光技术等手段,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照明亮度,实现节能目的。5.1.4照明系统维护与管理建立健全照明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灯具、光源进行检查、清洁和更换,保证照明系统的高效运行。5.2高效电气设备应用在建筑行业中,高效电气设备的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个关键的高效电气设备应用策略:5.2.1选择高效电气设备在采购电气设备时,优先选择具有高效能源利用率的设备,如高效电机、变频器、节能变压器等。还需关注设备的能效等级、认证标识等信息,保证设备的高效功能。5.2.2优化电气设备配置根据建筑负载特性,合理配置电气设备容量,避免过度配置导致能源浪费。同时采用分布式供电方式,降低线路损耗。5.2.3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在建筑中广泛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如节能电梯、节能空调、节能热水器等。这些设备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可大幅降低能源消耗。5.2.4电气设备维护与管理建立健全电气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维修,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同时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降低操作失误导致的能源浪费。通过以上措施,建筑行业可以在照明与电气设备方面实现节能减排,为绿色建筑发展贡献力量。第六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6.1外墙保温隔热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外墙保温隔热技术旨在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降低空调设备的运行成本。以下是外墙保温隔热的主要措施:6.1.1选用高效保温材料高效保温材料是外墙保温隔热的关键,应选用导热系数低、防火功能好、环保且使用寿命长的材料。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板、聚氨酯泡沫板、岩棉板等。6.1.2外墙保温系统设计外墙保温系统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温层厚度应满足当地气候条件下的保温要求;(2)保温层与基层墙体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3)保温层与装饰层之间的连接应简洁、美观;(4)保温层应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潮功能。6.1.3外墙保温施工技术外墙保温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保温效果。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施工前应对基层墙体进行处理,保证墙体平整、干净;(2)保温材料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切割、粘贴;(3)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保温层与基层墙体之间的连接牢固;(4)施工完成后,应对保温层进行验收,保证保温效果达到设计要求。6.2屋面保温隔热屋面保温隔热是绿色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面保温隔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措施:6.2.1选用高效保温材料屋面保温材料应具有导热系数低、防火功能好、环保且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保温材料有聚苯乙烯板、聚氨酯泡沫板、岩棉板等。6.2.2屋面保温系统设计屋面保温系统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温层厚度应满足当地气候条件下的保温要求;(2)保温层与基层屋面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3)保温层与防水层之间的连接应简洁、美观;(4)保温层应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潮功能。6.2.3屋面保温施工技术屋面保温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保温效果。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施工前应对基层屋面进行处理,保证屋面平整、干净;(2)保温材料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切割、粘贴;(3)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保温层与基层屋面之间的连接牢固;(4)施工完成后,应对保温层进行验收,保证保温效果达到设计要求。6.3窗户节能设计窗户作为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对建筑物的整体能耗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窗户节能设计的几个关键点:6.3.1窗户类型选择窗户类型的选择应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常见的窗户类型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三层玻璃窗等。双层玻璃窗和三层玻璃窗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适用于寒冷地区。6.3.2玻璃材料选择玻璃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其导热系数、光学功能、安全功能等因素。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玻璃材料有普通玻璃、LowE玻璃、中空玻璃等。LowE玻璃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能有效降低能耗。6.3.3窗户框料选择窗户框料的选择应考虑其导热系数、密封功能、美观功能等因素。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框料有铝合金、塑钢、断桥铝合金等。断桥铝合金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适用于绿色建筑。6.3.4窗户密封设计窗户密封设计是保证窗户保温隔热功能的关键。应选用合适的密封材料,如橡胶、硅胶等,保证窗户的密封功能。6.3.5窗户遮阳设计窗户遮阳设计能有效地降低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提高室内舒适度。遮阳设计包括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等。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遮阳方式。第七章建筑能源利用7.1太阳能利用7.1.1概述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照明系统等。7.1.2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循环系统中的水,以满足建筑生活热水需求。该系统具有安装简单、运行稳定、节能环保等特点,适用于各类建筑。7.1.3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电力。该系统具有安装灵活、无噪音、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建筑屋顶、墙面等部位。7.1.4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收集电能,为建筑内部及外部照明设备提供电力。该系统具有节能、环保、安装方便等特点,适用于建筑照明及景观照明。7.2风能利用7.2.1概述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能源利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建筑风能利用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和风力驱动设备等。7.2.2风力发电风力发电利用风力驱动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电力。风力发电系统具有安装灵活、运行稳定、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建筑屋顶、空旷地区等。7.2.3风力驱动设备风力驱动设备利用风力驱动,实现建筑内部通风、散热等功能。如风力驱动的自然通风系统,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空气质量。7.3地热能利用7.3.1概述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建筑地热能利用主要包括地热供暖、地热制冷和地热发电等。7.3.2地热供暖地热供暖利用地热能加热水循环系统,为建筑提供供暖服务。地热供暖系统具有运行稳定、节能环保等优点,适用于各类建筑。7.3.3地热制冷地热制冷利用地热能作为冷源,为建筑提供制冷服务。地热制冷系统具有节能、环保、运行稳定等特点,适用于建筑空调系统。7.3.4地热发电地热发电利用地热能驱动发电机,将地热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电力。地热发电系统具有投资较小、运行稳定、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第八章建筑给排水系统优化8.1节水设备应用8.1.1节水型卫生洁具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卫生洁具的选用对于节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市场上,节水型卫生洁具种类繁多,包括节水型马桶、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淋浴喷头等。这些建筑部件通过优化设计,降低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8.1.2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可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分析,自动调节用水量。例如,智能节水控制器可根据用户用水需求,自动调整水龙头流量;智能淋浴系统可根据用户身高、体重等信息,自动调整淋浴喷头的水量、水温,实现节水目的。8.1.3管道优化设计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管道优化设计也是节水的重要手段。合理布局管道,降低管道阻力,提高水流速度,减少水头损失。采用新型节水管道材料,如不锈钢管、PE管等,也能有效降低管道泄漏现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8.2雨水收集与利用8.2.1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屋面雨水收集、地面雨水收集和地下雨水收集。通过设置雨水收集池、蓄水池等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存储,用于绿化、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非生活用水。8.2.2雨水利用技术雨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雨水直接利用和雨水处理利用。直接利用是指将收集到的雨水直接用于非生活用水,如绿化、景观用水等。雨水处理利用是指将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处理后,达到生活用水标准,用于生活用水。8.2.3雨水收集与利用设施优化为提高雨水收集与利用效率,应对设施进行优化。例如,在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中,可设置自动排水装置,保证雨水及时排出,避免屋面积水;在地下雨水收集系统中,可设置反渗透装置,提高雨水利用率。8.3废水处理与再利用8.3.1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物理处理主要包括沉淀、过滤、离心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化学处理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生物处理主要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8.3.2废水处理设施优化为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应对废水处理设施进行优化。例如,在物理处理环节,可选用高效过滤设备,提高过滤效果;在化学处理环节,可选用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提高处理效果;在生物处理环节,可选用合适的微生物种群,提高生物处理效果。8.3.3废水再利用废水再利用是指将经过处理后的废水用于非生活用水,如绿化、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废水再利用既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为实现废水再利用,应建立健全废水处理与再利用体系,保证废水处理效果稳定可靠。第九章建筑室内环境优化9.1室内空气质量优化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居住者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中,室内空气质量优化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合理设计室内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污染物浓度。(2)采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室内空气污染。(3)设置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4)定期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9.2室内温度优化室内温度优化是提高居住舒适度的重要手段。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方案中,室内温度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采用合理的建筑隔热措施,如增加外墙保温层、使用隔热材料等,降低室内外温差。(2)优化建筑外窗设计,提高外窗的保温功能,减少热量损失。(3)合理设计室内供暖和制冷系统,提高系统效率,降低能耗。(4)采用智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