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赤壁赋》_第1页
高中教案《赤壁赋》_第2页
高中教案《赤壁赋》_第3页
高中教案《赤壁赋》_第4页
高中教案《赤壁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优质教案:《赤壁赋》

高中优质教案:《赤壁赋》「篇一」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

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

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

深化。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

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

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

义精神。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赤壁赋》。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

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

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

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

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

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

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

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人物轶事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

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

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3、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

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

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

《后赤壁赋》。

4、解题

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

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

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

容上的特点:铺采摘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了解“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

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

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

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

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

《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

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壬戌(r6nxi1)属客(zh£i)冯虚(ping)

和之(he)蔑妇(11)愀然(qiao)

触胪(zhulii)酉丽酒(shi)横槊(shud)

匏樽(pdo)扁舟(pian)蜉蟾(fu)须臾(yu)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

“喜而笑”。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②兴:起

③属:劝人饮酒④少焉:一会儿

⑤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⑥白露:白茫茫的水汽

⑦横:笼罩、覆盖⑧如:往

⑨凌:越过⑩茫然:旷远的样子;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羽

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月夜泛舟的陶醉。

2、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

明确乐甚。因为美景、畅饮、友情等。

3、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①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

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

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

②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

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

4、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

一“徘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

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②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③空明:月光下的清波④溯:逆流而上

⑤渺渺:悠远的样子⑥美人:古人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⑦倚:循,依⑧和:同声相应,唱和

⑨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⑩缕:细丝;幽壑:深谷;蔑妇:寡妇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悲凉箫声的伤感。

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

怀?

明确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

征。

②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

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①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

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②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

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

明确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

暂。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危坐:端坐

③缪:缭,盘绕④郁乎:茂盛的样子

⑤方:当⑥下:攻占

⑦东:向东进发⑧触胪: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⑨醐酒:斟酒⑩槊:长矛;渔樵:打鱼砍柴;渚:江中小洲;侣、友:以为伙

伴、朋友;遗响:余音,指箫声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人生失意的悲情。

2、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

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

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

词蓄势。

【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逝:往②斯:此,这里指水

③盈:满④虚:缺

⑤彼:那,这里指月亮⑥卒:到底

⑦消长:消减和增长⑧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

⑨以:通“已”,停止⑩是:这;造物者:自然;适:享有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随缘而安的态度。

2、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

明确从具体的月亮和水说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得出了无论是宇宙还是人

生,都是相对的道理。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

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

延不息。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明确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

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

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

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明确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

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思考5】研读第五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更酌:重新斟酒②肴核:菜肴和果品

③狼籍:凌乱④枕藉:枕着垫着

⑤乎:于⑥既:已经

⑦白:变白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忘情尘世的洒脱。

2、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

有何作用?

明确(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

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

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

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

(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

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

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思考6】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

理解“客”的存在?

明确(1)观点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

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

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

观点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

手法。苏子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

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

客”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

(2)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一一苏子极好的衬托:

“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

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

【思考7】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特点:运用赋体传统的对话形式、韵文和

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②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语

多有变化,用典不拘故事,写景富于变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

格。

【思考8】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明确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

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

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

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思考9】对比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

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

S:“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幌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

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

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

如车轮,玄裳编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跄,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

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

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

一小舟,拥鑫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题: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

试比较思考:其中的情怀有何不同?

明确《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认为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表现旷达乐观

情怀。

《后赤壁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认识到个

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表现悲、恐之情。

《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尔

不群的高雅情怀。

五、技巧点拨一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

章行文线索,学习本文情、景、理相结合的写法。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木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

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

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

了韵文的长处。

(二)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

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三)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

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

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四)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六、明晰主旨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

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

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拓展阅读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

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

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

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

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

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钱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

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

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

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

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

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

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

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

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

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只因其个人与偶然,

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

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

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

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

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

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煮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

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其中日本文人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

作。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

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

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森在《域

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

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词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

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

《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

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

《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

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

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

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

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

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

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问题: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

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明确①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

受益匪浅;②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③良好的家

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④政治上的挫

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⑤整个宋代文

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营造出

独特意境。

八、素材积累一苏轼名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3、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4、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7、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8、修其本而末自应。

9、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高中优质教案:《赤壁赋》「篇二」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

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

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

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

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语

(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

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

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

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

(二)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

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

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

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

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

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

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

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三)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

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

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

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写了什么?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

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

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了一个

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有什么变化?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

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

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为什么而悲?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抒发

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

英雄豪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

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我”为什么乐观?

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

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

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

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首尾的关系:

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

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

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读熟

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

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

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

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

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

(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蟒、哀吾生)感触生悲

(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

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

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

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

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

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

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

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

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整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

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

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

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

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

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

史》)

(四)作业:

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

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

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

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

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

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

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

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

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

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

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

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

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

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

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

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

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

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

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

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

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

的自然之境。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

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

的人为痕迹。“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

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

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

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质的教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