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一、单选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A、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和发展的B、是否承认世界是统一的C、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世界是否是可知的3、主观唯心主义认为(C)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C、整个世界都是主观精神的产物D、物质决定精神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A)A、世界是由在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B、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最可靠的C、个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物质决定精神5、近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A、柏拉图B、贝克莱C、马赫D、黑格尔6、世界观是(D)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对社会发展的系统观点C、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8、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B)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唯物主义C、古代原子论、近代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9、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又在一定分寸上重新燃烧。这是(D)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观点1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11、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D)A、都有共同点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C、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D、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 12“扬弃”是指(D)A、抛弃 B、否定一切C、既前进又倒退D、既克服又保留13、我国古代有些哲学家把金、木、水、火、土说成是世界的本原,有的把气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把水、火看成世界的本原。这些观点属于:(A)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把世界的本质理解为:(D)A.气B.金、木、水、火、土C.原子D.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15、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行,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6、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B)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1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A)A.不可知论者B.所有唯心主义者C.唯物主义者D.可知论者19、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A)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D)。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B.有否高尚的理想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21、“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2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C)。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24、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A)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宿命论观点25、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26、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A)A.投身社会实践B.认识客观规律C.加强主观努力D.制订周密计划2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D)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8、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29、有人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看法属于(C)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30.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31.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是(A)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D.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32.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33.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34.意识的本质是(C)。A.人脑的分泌物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D.观念的综合35.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C)。A.客观存在的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36.“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D)。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7.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3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A.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3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40.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A)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41.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B)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42.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4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4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C.质量互变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4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有限性和无限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46.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4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49.列宁指出:“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其荒谬在于违背了(B)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50.“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51.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属于()A.矛盾的斗争性B.矛盾的同一性C.形而上学矛盾观D.不符合辩证法5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5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真象是相对稳定的,假象是活跃易变的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54.“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55.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5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57.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A.人们的一切活动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58、不少农民习惯“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59、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告诉我们:()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要注意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一切联系C、要注意事物的历史联系和整体的联系D、注意事物前后相继的因果关系60、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做到七十二变,可就是变不出计算机。这说明()A、人们的立场不同,所以认识就不同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想象力不够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D、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61、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6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诡辩论D.相对主义二、多选题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C.必须通过实践D.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5.意识是()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一只手如果从身上割下来,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已失去了手存在的意义。”这一事实说明:()A、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注意这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C、要看到这一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D、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7.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8.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9.“白马非马"的命题()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0.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局部服从整体11.矛盾同一性的内容包括()。A、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1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1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4.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量体裁衣B.对症下药C.因材施教D.因地制宜1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16.下列哪些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D.要从现实出发,不从可能出发17.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18.规律的特点有()A.客观性B.普遍性C.稳定性D.重复性19.规律的特点有()A.客观性B.普遍性C.稳定性D.重复性20.正确认识事物的度才能()。A.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B.提出指导实践的正确准则C.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D.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即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把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与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统一起来的基础。(2)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历史条件不同,实践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也有所差异,因为实践的第一种基本形式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而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是实践的第二种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俄日内容的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践的另一基本形式。2.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世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3)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第四,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4.矛盾同一性的内容是什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术语来表述,如统一性、一致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等等。这些术语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矛盾同一性的内容,表明它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来说,矛盾同一性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谓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事物、现象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和发展的。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特性和趋势。正因为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包含和渗透,就存在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包含着相互转化的特性和趋势。这种相互转化,最能体现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内在同一的辩证本质。5.简述意识的产生过程及其与劳动的关系。(1)意识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对意识的产生起决定作用。
(2)劳动对意识产生的决定作用表现在:首先,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其次,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再次,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6.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7.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2分)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采: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分)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二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2分)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9.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式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师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四、辨析题1、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2、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到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观点正确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观念是一种人对外界事物形成的意识,它的存在基础是外界事物,是有外界事物和人脑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所以一切观念的东西都是物质在头脑的反映和随之进行的改造。3.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答案提示:答案要点第一,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因此,题目所作的论断是错误的。第二,世界上不存在离开本质的现象。因为现象是反映、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否认现象和本质的不可分割性,也就否定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必须导致唯心主义。因此,“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的论断是错误的。第三,反映本质的现象是多样的、生动具体的,又是多变易逝的,但任何现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表现着事物的本质。因此,认为“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4.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错误。(2分)
理由:
(1)规律作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具有重复性特点。但是,规律的重复性不是指具体事件的重复,而是指事物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规律就会在同类事物中重复出现并发生作用,即重复贯穿于同类事物中的必然性内容。(2分)
(2)规律是可重复的,而具体事件是不能重复的,在客观世界中,找不到完全一模一样的事物、事件。规律的重复性正是在表面上不重复的事件中体现出来的。(2分)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2.从意识的起源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③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性的。两种这作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不承认前者,是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前者,否定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3.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4.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2)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社会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重要意义。(3)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理论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5.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的本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马克思说过:“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它不会凭空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车交易过户协议范本2024
- 2024年度专项宣传品订制协议
- 2024年项目实施阶段服务协议范本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试题(无答案)
- 2024专业桃苗采购及种植服务协议
- 2024商业地产中介服务协议样本
- 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赣榆高级中学、南京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企业培训服务外包协议细则
- 2024年适用商铺租赁协议综合模板
-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 智能手机维修技术第二版全套教学课件
- Q GDW 11445-2015 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基线要求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7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十六章 印度的新闻传播事业
- 腐蚀与腐蚀控制原理
- 养殖行业背景分析
- 政府会计童光辉课后习题答案
- 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课件
- 张剑简要的创业计划书
-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