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专业知识重点_第1页
康复专业知识重点_第2页
康复专业知识重点_第3页
康复专业知识重点_第4页
康复专业知识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篇专业知识第三章专业知识考点1康复评定概述1.定义: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学诊断的过程。2.意义: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包括躯体功能评定、精神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等方面。3.康复评定方法:定性评定、半定量评定(临床上通常采用标准化的量表评定法)、定量评定。考点2肌力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产生张力,导致静态或动态收缩的能力,也可将其视为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2.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肌肉横截面积、运动单位募集及其释放速率、收缩速度、肌肉的初长度、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肌肉收缩的类型、神经系统调节、个体状况、其他力学因素。3.肌肉收缩的生理类型:等张收缩、等长收缩。4.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包括对伤病直接引起的肌肉功能损害、运动减少或制动造成的失用性肌力减退、骨关节疾患引起的关节源性肌力减退等的评定。同时可对拮抗肌力平衡情况,肌力对躯干、四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等相关情况进行评定;②神经系统疾患:包括对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造成神经源性肌力减退等的评定,如上、下肢代表性肌群的肌力评定可作为全面评价瘫痪严重程度的指标;③其他系统、器官疾患:握力测试、腹背肌肌力测试和局部肌肉耐力等代表性肌力评定可作为体质强弱的一般性评价指标。(2)禁忌证: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徒手肌力分级分为6级(0~5级)。①0级:未触及肌肉的收缩;②1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收缩;③2级:肢体可以产生水平的动作,但是没有办法克服重力完成动作;④3级:能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⑤4级:能抗重力及轻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⑥5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考点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1.日常生活活动(ADL)定义:指一个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每天所进行的必要活动。分为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2.评定目的:确立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程度;确定哪些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帮助,需要何种帮助以及帮助的量;为制订康复目标和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为制订环境改造方案提供依据;观察疗效,评估医疗质量。3.评定内容:①体位转移能力:床上体位及活动能力、坐起及坐位平衡能力、站立及站位平衡能力。②卫生自理能力:更衣、个人卫生、进餐。②行走及乘坐交通工具的能力:室内行走、室外行走、上下楼梯、上下汽车、使用轮椅。③交流能力:阅读书报、书写、使用辅助交流用具、与他人交流、理解能力。④社会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解决问题、记忆能力。4.评定方法:基本的评定方法包括回答问卷、观察以及量表评价。5.常用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考点4肌张力评定1.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2.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过强、肌张力过低和肌张力障碍。3.临床常见的肌张力异常表现:痉挛、僵硬、肌张力障碍和肌张力弛缓。4.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适应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疾患,包括神经系统损害造成神经源性肌力减退等的评定。(2)禁忌证: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考点5关节活动度的测量1.关节活动度(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2.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1)关节活动度减小:①关节内疾病:骨性病变、滑膜或软骨损伤、积血或积液、关节炎或畸形等;②关节外疾病: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粘连、瘢痕挛缩、肌痉挛、肌肉瘫痪等。(2)关节活动度过大:可见韧带断裂、韧带松弛、肌肉弛缓性麻痹等。3.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骨关节、肌肉系统疾患、神经系统疾患及术后关节活动度受限患者;②其他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2)禁忌证:①关节急性炎症期;②关节内骨折未作处理;③肌腱、韧带和肌肉术后。考点6平衡功能评定1.平衡、支持面、稳定极限相关内容(1)平衡指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平衡功能正常表现应为:①能保持正常生理体位;②在随意运动中可调整姿势;③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2)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保持平衡所依靠的表面(接触面)。(3)稳定极限(LOS)是指正常人站立时身体可倾斜的最大角度,或在能够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2.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的概念: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包括来自本身和外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用以及合作。躯体感觉、视觉以及前庭3个感觉系统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此外,运动系统在维持人体平衡中也起重要作用。3.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②耳鼻咽喉科疾病;③骨关节伤病;④老年人;⑤特殊职业人群。(2)禁忌证:下肢骨折未愈合;不能负重站立;严重心肺疾病;发热、急性炎症;不能主动合作者。考点7协调功能评定1.定义:是指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稳、准确、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2.协调障碍机制(1)小脑伤病:小脑的功能主要是反射性地维持肌肉张力、姿势的平衡和运动的协调。当小脑发生伤害时,出现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2)基底节伤病:基底节作用于控制初始粗大的规律性随意运动。伤病后,会相应发生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张力增高及静止性震颤和手足徐动等障碍表现。2.常见协调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其他。考点8步态分析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①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又称支撑期,占60%)和迈步相(又称摆动相,占40%)两个阶段。②支撑相又分为单支撑相(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并负重)和双支撑相(双足同时与地面接触并负重)。考点9肺功能评定1.运动试验(1)应激:指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过程。(2)应激试验:泛指施加各种因素引起人体生理反应加剧的实验方式。(3)代谢当量(MET):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是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1MET相当于耗氧量3.5(kg·min)。在康复医学的应用包括:制定运动方案、区分残疾程度、指导日常生活活动与职业活动。2.心电运动试验:主要用于冠心病诊断、心律失常鉴定。禁忌证:病情不稳定者。考点10感知和认知评定1.失认症评定:失认症是指患者的感觉功能正常,但对事物、人体的感知能力丧失。以右半球病变为多。其评定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单侧忽略评定等。2.失用症评定:失用症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后,在运动、感觉和反射均无障碍的情况下,不能按命令完成原先学会过的动作。包括结构性失用、运动失用和穿衣失用等。3.认知障碍:注意障碍评定和记忆障碍评定。(1)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2)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反应,可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考点11言语语言障碍评定构音障碍评定意义:对各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揭示受损功能及受损程度、指导治疗,反映不同类型构音障碍言语特征变化。考点12康复心理评定1.定义: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因疾病或外伤造成身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的心理状况(即认知功能、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进行量化、描述和诊断。2.康复心理评定原则:①直接评定与间接评定相结合;②心理量表的选择与治疗计划、目标要一致;③评定要尽量减少对患者的负面影响;④评定的内容要尽可能全面等。考点13电疗法电疗法分类:①低频电疗法:采用频率为0~1000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②中频电疗法:采用频率为1~100k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③高频电疗法:采用频率100kHz以上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④直流电疗法;⑤其他电疗法。1.直流电疗法的种类及治疗作用(1)种类:①直流电疗法;②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③电化学疗法。2.感应电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1)治疗作用:兴奋神经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防治粘连、镇痛。(2)临床应用:①适应证:失用性肌萎缩、肌张力低下、胃下垂、弛缓性便秘、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语等;②禁忌证:痉挛性瘫痪,其余与直流电疗法相同。3.低频电疗法:生物学效应:兴奋神经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镇痛。4.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的治疗作用、临床应用(1)治疗作用:缓解各种急慢性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加速伤口愈合。(2)临床应用:①适应证:术后伤口痛、神经痛、扭挫伤、肌痛、关节痛、头痛、截肢后残端痛、幻痛、分娩宫缩痛、癌痛、骨折、伤口愈合缓慢等;②禁忌证:置有心脏起搏器、颈动脉窦部位、孕妇下腹部与腰部。认知障碍者不得自己使用本仪器。5.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1)治疗作用:使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其收缩,以代偿器官及肢体已表失的功能。(2)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临床应用①适应证:脑卒中、脊髓损伤与脑瘫后的站立、步行障碍,排尿功能障碍。②禁忌证:置有心脏起搏器,意识不清,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者也不适用本疗法。考点14光疗法1.红外线疗法(1)治疗作用: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消炎;③促进组织再生;④镇痛。(2)适应症:亚急性及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如,肌肉损伤,滑囊炎,神经炎,皮肤溃疡,烧伤创面等。(3)禁忌证:出血倾向,高热,急性感染性炎症,代偿不全的心脏病。2.紫外线疗法的定义及光化学效应(1)定义:应用紫外线防治疾病的方法为紫外线疗法。(2)紫外线生物剂量:由于紫外线敏感性有明显个体差异,所以为生物剂量作为紫外线治疗照射的剂量单位。一个最小生物剂量,即最小红斑量(MED)是指紫外线灯管在一定垂直照射下引起最弱红斑反应的时间。(3)紫外线的其他生物学作用①杀菌:波长300nm以下的紫外线皆有杀菌作用,波长为253.7nm的短波紫外线杀菌效果最佳。②促进伤口愈合。③致癌。④脱敏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病。⑤对钙磷代谢的影响:可治疗小儿佝偻病、成人的骨软化病。⑥提高人体免疫力。3.可见光疗法(1)包括:红光、蓝光、蓝紫光及多光谱疗法。(2)治疗作用:温热作用;光化学效应。(3)应用:①红光疗法:神经炎、软组织损伤、关节炎;②蓝光疗法:急性湿疹、皮炎;③蓝紫光疗法:新生儿黄疸。4.光敏疗法:主要应用于治疗银屑病和白癜风。考点15超声波疗法1.超声波的生物学效应:机械作用、温热作用、理化作用(空化作用、弥散作用、触便作用等)。2.超声波疗法的临床应用(1)适应证:冠心病、血栓性静脉炎、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术后神经痛、截肢后幻肢痛、雷诺病、面神经麻痹、软组织扭挫伤、乳腺炎、瘢痕、注射后硬结等。(2)禁忌证:恶性肿瘤(高强度聚集超声波治疗肿瘤时例外)、急性化脓性炎症、高热、活动性肺结核、出血倾向、严重支气管扩张、孕妇下腹部、儿童骨骺部、局部感觉异常等。考点16磁疗法1.磁疗法的作用:止痛作用;镇静作用;消炎、消肿;降压;止泻;软化瘢痕;促进骨折愈合。2.磁疗法临床应用(1)适应证:①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等;②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③扭挫伤、肩周炎、静脉炎、肾结石等;④神经性耳鸣、鼻炎、角膜炎等;⑤带状疱疹、痛经等。(2)禁忌证:重危患者(如急性心梗、急腹症、大出血等)、体质极度衰弱、高热、不能耐受磁疗副作用者、孕妇下腹部、体内心脏起搏器者。考点17温热疗法1.温热疗法对新陈代谢的影响①细胞化学反应;②基础代谢和能量代谢;③消炎;④组织修复。2.石蜡疗法的治疗作用(1)温热作用:石蜡的温热作用可以减轻疼痛,缓解痉挛,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炎症消散吸收,加速组织修复,降低结缔组织张力,增加其弹性。(2)机械作用:石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柔韧性、黏滞性和延展性,因此治疗时石蜡可紧贴皮肤,冷却时体积缩小10%~20%,对组织产生机械压迫作用,从而促进水肿消散。(3)滑润作用:石蜡具有油性,可滑润敷蜡部位的皮肤,软化瘢痕。考点18冷疗法、水疗法和压力疗法1.冷疗法(1)概念:冷疗法是康复治疗中常用的一种低温疗法。常将低温疗法分为以下两类:①冷疗法;②冷冻疗法。(2)临床应用:适应于高热、中暑、急性扭挫伤、关节炎急性期、软组织感染早期、骨关节术后肿痛、肌肉痉挛、烧伤、烫伤、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偏头痛、神经痛等。2.水疗法(1)治疗作用:①温度作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大,导热性强,因此水疗的温度作用明显。②机械作用:包括静水压力作用、浮力作用、水流冲击作用。③化学作用:水是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一些化学药物或气体。(2)临床应用:适应于心肺疾病代偿期、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病等。3.压力治疗(1)概念:利用压力设备,对肢体施加压力,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纠正组织或器官缺血、缺氧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肢体气囊加压疗法和体外反搏疗法。值得注意的是,当肢体有出血倾向或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不能用此法。考点19牵引技术1.定义:是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徒手、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关节面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复位、固定、减轻神经根压迫、纠正关节畸形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2.牵引种类:根据牵引作用的部位分为脊柱牵引和四肢关节牵引;根据牵引的动力来源可分为手法牵引、机械牵引、电动牵引;根据牵引持续的时间可分为间歇牵引和持续牵引;根据牵引的体位可分为坐位牵引、卧位牵引和直立位牵引等。3.治疗作用:增大关节间隙;解除肌肉痉挛,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改善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4.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脊柱牵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颈背痛、腰背痛及腰腿痛等。四肢牵引适用于四肢关节挛缩、四肢关节骨折且不能或不适宜手术复位的患者。(2)禁忌证:包括恶性肿瘤、急性软组织损伤、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化脓性炎症、脊髓明显受压、严重的骨质疏松及伴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考点20关节活动训练1.基本原则:①逐步、反复多次原则。②安全的原则:训练应在无痛或者微痛范围内进行。③顺序原则:从远端向近端训练。④综合治疗的原则:在训练中应配合药物和理疗等措施。⑤功能活动的原则。2.被动关节活动训练(1)目的: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动运动做过渡性准备。(2)适应证:患者不能主动活动肢体;处于昏迷、麻痹状态;存在炎症反应;主动关节活动导致疼痛。(3)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极差、病情不稳定等。若运动破坏愈合过程,造成该部位新的损伤,导致疼痛、炎症等症状加重时,训练也应禁忌。3.主动一辅助关节活动训练(1)目的:增大关节活动度,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2)适应证:适应于可主动收缩肌肉的患者;肌力相对较弱,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患者。(3)禁忌证: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4.主动关节活动训练(1)目的:改善和扩大关节活动度,改善和恢复肌肉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2)适应证:适应于可主动收缩肌肉的患者,且肌力大于3级。(3)禁忌证: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5.持续关节被动运动训练(CPM)(1)概念:是指利用专用器械使关节持续较长时间的缓慢被动运动的训练方法。(2)目的:预防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肌腱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消除肿胀、疼痛等症状。(3)适应证:①四肢关节内、外骨折稳定固定后;②关节外科手术(如:关节清创术、关节囊切除术、半月板切除术、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韧带重建术、滑膜切除术后);③关节软骨损伤;④关节轻度挛缩或其松解术后。(3)禁忌证:连续被动运动产生对关节面有害的应力时或造成正在愈合组织过度紧张。考点21关节松动术1.原理:基本原理是医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①生理运动: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运动:如屈、伸、内收、外展等;②附属运动:关节在自身及其周围组织允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是维持关节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一般不能主动运动,需要由他人帮助才能完成。2.手法分级(1)Ⅰ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2)Ⅱ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3)Ⅲ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的终末端并能感受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4)Ⅳ级: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的终末端,并能感受到软组织的紧张。3.手法等级选择:Ⅰ、Ⅱ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Ⅳ级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4.关节松动术的禁忌证包括:①关节外伤或自身的关节疾病所引起的关节肿胀、渗出;②关节本身活动已经超过正常范围;③关节的炎症;④发生骨折未愈合;⑤恶性疾病等。考点22肌力训练1.肌力训练的类型(1)根据训练中施加的阻力分类:①徒手抗阻训练;②器械抗阻训练。(2)根据训练时肌肉收缩的形式分类:①等张收缩;②等长收缩;③等速训练。2.基本原理:肌肉适应性改变、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3.基本原则:(1)抗阻训练原则;(2)超量负荷。4.临床应用(1)徒手抗阻训练:适用于肌力3级以上者。禁忌证:①局部炎症;②局部疼痛。(2)等长训练:适用于需要增加肌力,而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和肿胀等)的患者,预防和减轻肌肉失用性萎缩。禁忌证同上。(3)等张训练:需要发展动态肌力、耐力和效率的患者。禁忌证同上。考点23牵张训练1.定义:使病理性缩短的软组织(肌腱、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延长的治疗方法。2.牵张训练的治疗原则如下:①明确功能障碍状况,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②牵张前应用放松技术、热疗和热敷使肌肉放松;③牵张后应用冷疗或冷敷,以减少牵张所致的肌肉酸痛;④牵张力量应轻柔、缓慢、持续,达到一定力量并持续一定时间,休息片刻再重复牵张;⑤在获得进展的活动范围内进行主动训练,可增加肌肉功能。3.牵张训练的适应证包括:由粘连、挛缩、瘢痕组织挛缩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日常功能活动或生活自理的挛缩,肌肉无力导致拮抗肌紧张。4.牵张训练的禁忌证包括:骨性关节活动障碍;新近的骨折;血肿或其他软组织损伤;关节活动或肌肉拉长时出现剧痛;紧张组织或周围区域的急性炎症或感染;挛缩或缩短可替代关节稳定性或成为功能活动基础时,如麻痹、肌无力等;神经损伤或吻合术后1个月;严重的骨质疏松等。考点24有氧训练1.定义:指采用中等强度的大肌群、节律性、持续一定时间的、动力性、周期性运动,以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能力的锻炼方式。2.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心血管疾病;②代谢性疾病;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④其他慢性疾病状态;⑤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2)禁忌证:①各种疾病急性发作期或进展期;②心血管功能不稳定;③严重骨质疏松;④肢体功能障碍而不能完成预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⑤主观不合作或不能理解运动,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症;⑥感知认知功能障碍。考点25呼吸训练定义: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训练方法。考点26转移训练1.概念:人体从一种姿势转换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位与坐位、坐位与站立位、站立位与行走之间的相互转移。2.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①需他人帮助转移:转移相关的主要关键肌肉肌力低≤2级,无法完成独立转移和生活自理的患者;②独立转移训练:转移相关的主要关键肌肉肌力达到≥3级,要求恢复独立转移能力的患者。(2)禁忌证:①需他人帮助转移: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或脱位、骨关节肿瘤、重要脏器衰竭、严重感染和其他危重情况等;②独立转移训练:较为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训练者。合并有影响训练的其他情况,如骨折未愈合、关节不稳或脱位、骨关节肿瘤、重要脏器衰竭、严重感染和其他危重情况等。考点27站立与步行训练1.站立训练的定义:站立训练指恢复独立站立能力或者辅助站立能力的锻炼方法。2.禁忌证:①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②下肢骨折未愈合者;③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考点28轮椅训练定义:指提高患者独立使用轮椅能力的锻炼方法,包括前后推进,转弯,翘轮和平衡,上下台阶等。对于四肢瘫的患者还包括电动轮椅的操纵训练。考点29作业治疗1.定义:是应用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躯体和心理功能障碍者,以及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病、伤、残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以增强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或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学习和劳动能力,达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康复治疗方法。作业治疗实施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作业活动,包括生活、工作或生产劳动、休闲游戏、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2.活动特点: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主动性、调节性。3.作业分析:是一项活动的基本组成成分及患者能够完成该活动所应具备功能水平的认识过程。考点30言语治疗1.定义: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的针对性治疗。2.目的:改善言语功能,促进交流能力的获得或再获得。3.治疗原则:早期开始、及时评定、循序渐进、及时给予反馈、患者主动参与。4.构音器官训练:松弛训练、呼吸训练、下颌运动功能训练、口唇运动功能训练、舌运动功能训练、鼻咽腔闭锁功能训练(软腭训练)等。5.发音训练:发音启动、发音延长、音量控制、音高控制及鼻音控制训练等。6.语言训练:音组合训练、句子组合训练等。考点31吞咽治疗1.定义:针对吞咽障碍患者的主要功能异常,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康复锻炼的方法。2.基本方法: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3.基础训练:眼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声门闭锁训练。考点32心理治疗1.心理治疗阶段:①“心理诊断”阶段;②“帮助和改变”阶段;③“结束”阶段。2.治疗原则:耐心倾听原则;疏导和支持原则;保证性原则。考点33康复工程1.假肢定义:用于弥补人体肢体缺损和代偿其所缺失肢体的功能和外观而制造、装配的人工肢体。2.矫形器定义:装配于人体外部,通过力的作用,以预防、矫正畸形,补偿功能和辅助治疗骨关节及神经肌肉的器械总称。(1)手杖:适用于上肢和肩部肌力正常的偏瘫患者和单侧下肢瘫痪患者。(2)肘拐:适用范围较广。(3)腋拐:腋窝部长期受压,易造成腋窝的搓伤和神经受损。3.矫形器基本作用:固定和保护作用、稳定和支持作用、预防和矫正畸形作用、代偿和助动作用。4.助行器定义: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称为助行器。5.轮椅适应证:轮椅是下肢残疾患者、全身虚弱患者移动的主要工具,适用于即使借助矫形器和步行器等各种步行辅助器也难以步行的患者。轮椅适合于行动能力减退和丧失者,如截瘫、偏瘫、截肢、骨折、下肢麻痹、严重的下肢关节炎等肢体功能障碍者;重症疾病引起的身体衰竭,痴呆、脑血管疾病、严重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的独立行动有危险者;老年人、身体虚弱等行动困难者。这些患者可以用轮椅代替步行,进行身体训练,参加社会活动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考点34

Bobath技术1.定义:通过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性发射或异常运动模式,尽可能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是神经发育技术方法之一。2.特点:①遵循人体发育规律,制订训练方法,特别是关键点的控制是此技术手法的核心。②利用各种反射促进或抑制肌肉张力和促进平衡反应。③用感觉刺激帮助肌张力的调整。考点35

Brunnstrom技术1.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初期,利用协调运动等病理运动模式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然后再把这些运动模式逐步修整成功能性运动,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的方法。2.原则:①遵循恢复六阶段理论:按每一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②利用反射和联合反应,启动运动,并对运动进行修正。3.偏瘫分级①第Ⅰ阶段:患者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没有主动运动,此时的康复训练主要以恢复肌张力、诱发主动运动为主,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及床边被动活动。②第Ⅱ、Ⅲ阶段:肌张力增加,痉挛出现,运动形式以基本的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为主,此阶段康复训练以抑制痉挛,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为主。③第Ⅳ、Ⅴ阶段:患者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的活动,此阶段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共同运动和使运动从共同运动模式中脱离出来。④第Ⅵ阶段:此阶段肢体独立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治疗方法主要是按照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4.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六大分期)①Ⅰ期:迟缓,无任何运动。②Ⅱ期:出现痉挛;出现联合反应,不引起关节运动的随意肌收缩出现轻微屈指动作。③Ⅲ期: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屈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能全指屈曲,可作钩状抓握,但不能伸展。④Ⅳ期: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①手能置于腰后。②上肢前屈90°(肘伸展)。③肩0°肘屈90°的情况下,前臂可旋前旋后,能侧方抓握及拇指带动松开,手指能半随意、小范围的伸展,痉挛开始减弱,开始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①坐位,足跟触地,踝能背屈。②坐位时,足可向后滑动,使其背屈大于0°。⑤Ⅴ期:痉挛减弱,共同运动进一步减弱,分离运动增强。①上肢外展90°(肘伸展,前臂旋前);②上肢前平举并上举过头(肘伸展);③肘呈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用手掌抓握,能握圆柱状及球形物,但不熟练,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痉挛减弱,共同运动进一步减弱,分离运动增强:①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②立位,膝伸直,足稍向前踏出,踝能背屈。⑥Ⅵ期: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动作的运动速度达健侧2/3以上能进行各种抓握;全范围的伸指;可进行单指活动,但比健侧稍差,协调运动大致正常。下述运动速度达健侧2/3以上:①立位,伸膝位髋外展。②坐位,髋交替的内、外旋,并伴有踝内、外翻。5.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1)共同运动:指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活动时引发的随意运动,但由于肌张力抬高,不能选择性的控制所需肌群。只能遵循固定模式活动。(2)联合反应:指用力使身体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如偏瘫时健侧肌肉用力收缩可引起患侧肌肉的收缩。考点36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1.定义:是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2.治疗原则(1)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从头到尾,由近端到远端。先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伸展性动作。(2)通过利用反射运动维持机体的活动功能:正常的运动和姿势的维持依靠肌群间的相互平衡与协调收缩完成。(3)通过感觉刺激和重复活动促进运动学习:运动过程中,应用言语、视觉和适当的环境等促进患者运动的学习和掌握;不断地重复反复学习可巩固学习过的运动技能。(4)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促进功能活动的完成。【解析】PNF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来促进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训练加强正常的运动模式。Bobath:抑制病理运动模式。Brunnstrom:利用病理运动模式。Rood:应用多种皮肤刺激以引起运动反应。考点37Rood技术1.定义:利用温、痛、触、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2.特点:强调有控制的感觉刺激,根据人体发育顺序,利用运动来诱发有目的的反应。考点38运动再学习技术1.定义: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2.治疗原理:脑损伤后功能恢复;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强调反馈;调整重心。考点39中国传统治疗1.理论基础: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辨证施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2.常用传统治疗方法:推拿、针灸、练功疗法、中医食疗。考点40外科急性感染1.外科急性感染的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选择物理治疗的原则(1)治疗目的: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促进炎症吸收或局限化,防止感染扩散或转为慢性。(2)治疗原则:①早期治疗:使组织炎症发展而逆转;②综合治疗:配合药物、手术治疗;③合理选择物理因子: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阶段,选择、调整物理治疗的方法和剂量;④保持伤口清洁。(3)选择物理治疗的原则:①依病理过程确定:a.早期浸润阶段:选用无热量的物理因子,阻止炎症发展而逆转、完全吸收和消散;b.化脓坏死阶段:抗生素抗炎治疗。选用温热作用较强的物理因子或紫外线红斑量照射治疗;e.吸收修复和慢性迁延阶段:选用温热作用较强的物理因子,改善血液循环;d.溃疡、窦道、瘘管形成:彻底清除病灶内的不良肉芽和纤维组织后,根据吸收、修复和慢性迁延阶段选择物理治疗。2.疖:提高免疫功能,消炎、抗感染、促进吸收。3.痈(1)早期浸润期:①紫外线疗法;②短波或超短波疗法;③微波疗法;④激光疗法。(2)吸收修复期:①红外线疗法;②微波疗法;③磁疗法;④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4.蜂窝织炎临床表现:表浅的蜂窝织炎病变局部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深层急性蜂窝织炎病变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病情严重者全身症状剧烈,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无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早期应用紫外线、红外线可消肿,脓液排除后,可选择超短波、微波等。5.丹毒(1)早期炎性浸润期:①紫外线疗法;②短波或超短波疗法;③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④运动疗法。(2)吸收修复期:①红外线疗法;②微波疗法;③磁疗法;④蜡疗法;⑤正压顺序循环疗法。6.脓肿治疗要点包括:①及时切开引流以及术后及时更换敷料;②全身抗生素治疗;③合理选择物理治疗;④必要时给予支持治疗。深部脓肿:可选用短波或超短波法等。考点41烧伤后1.早期和后期的创面治疗以及肥厚性瘢痕的压力治疗(1)早期的创面治疗①目的: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肉芽和上皮生长,加速创面愈合,为早日进行功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②方案:水疗、电光浴和红外线照射疗法、紫外线疗法、毫米波疗法。(2)后期的创面治疗①目的:促进残余创面愈合,促进烧伤区新生皮肤的老化,软化瘢痕,减轻疼痛和瘙痒症状。②方案:音频电疗、蜡疗、超声波疗法、红外线、直流电碘离子导入。(3)肥厚性瘢痕的压力治疗①机制:压力治疗是目前公认的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最有效的方法。②治疗方法:弹性包裹、管形加压绷带、紧身服(套)。③注意点:a.加压时机,创面愈合后越早越好;b.每天必须持续加压包扎2~3小时以上,坚持12~1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直到瘢痕成熟为止。2.常见体位摆放、挛缩的处理(1)常见烧伤部位摆放①颈部:颈前烧伤时,应去枕保持头部充分后仰(可在颈肩部放一个小长枕),防止颈前瘢痕挛缩;颈后或两侧烧伤,保持颈部中立位,预防颈两侧瘢痕挛缩畸形。②手部:伤后形成腕关节屈曲,指间关节屈曲和拇指内收畸形。③腋部、胸、背部:上肢充分外展位。(2)挛缩的处理:牵引、夹板、常用部位夹板体位、运动疗法、手术治疗。考点42软组织损伤1.软组织损伤(1)治疗目的:消炎、镇痛、恢复功能。(2)物理治疗急性损伤:①短波或超短波:无热量;②毫米波:1~5mW/cm2;③磁疗法;④紫外线照射:弱红斑量照射;⑤低频或中频电疗。亚急性、慢性损伤:①红外线;②蜡疗:水浴法或蜡饼法;③高频电疗:微热或温热量;④超声波:水下法或直接接触法,小剂量或中剂量;⑤低频或中频电疗;恢复功能: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伸练习,肌力训练。2.肌筋膜炎(1)治疗目的:消炎止痛,纠正不良姿势,保持肌肉收缩和放松的正常节律。(2)物理治疗:①温热治疗:红外线、蜡疗、紫外线;②镇痛:低频或中频电疗;③放松训练。3.肱骨外上髁炎物理治疗:①消炎:超声波、蜡疗、红外线;②镇痛:低频、中频电疗法;③恢复功能:牵张训练。考点43腕管综合征1.腕管综合征是腕管内压力增高导致正中神经受压。表现为正中神经支配区(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感觉异常或麻木。2.腕管综合征的治疗(1)治疗目的:消除水肿,消除压力,缓解疼痛,恢复运动功能。(2)物理治疗:①早期治疗;②按摩治疗;③放松手及腕部肌肉的锻炼;④术后腕中立位夹板制动1~2周,允许手指屈伸活动,制动解除后屈腕功能活动。考点44关节病变和损伤1.肩关节周围炎(1)物理治疗:①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消炎止痛,主要有肩下垂摆动训练,ROM训练和肌力训练;②慢性期:针对组织粘连、关节功能障碍,采用松解粘连,促进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方法。(2)①按摩或手法松动治疗,作用于浅层组织和深部肌肉的手法。②冻结期用稍重手法,目的是缓解疼痛、松解粘连、恢复动能。应注意查体,明确诊断,不得盲目牵拉,造成新的损伤。2.踝关节(1)物理治疗:①消炎、消肿:损伤24h内以冷疗为主,急性期无热量的高频电疗;②镇痛:低频或中频电疗;③增加关节活动范围;④增强踝关节稳定性。3.膝关节韧带(1)物理治疗①促进韧带修复:短波、超短波微热或温热量。②韧带重建术后,渐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训练。③增加关节稳定性:肌力训练,前交叉以提高腘绳肌肌力训练为主,后交叉韧带以提高股四头肌训练为主。④步行训练: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考点45骨折1.定义:骨折康复是在骨折整复和固定的基础上,针对骨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例如肿胀、粘连、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采取相应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以及矫形器等手段,使骨关节损伤部位恢复最大功能,以适应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2.骨折康复的作用①促进肿胀消退;②减少肌肉萎缩;③预防关节僵硬;④促进骨折愈合;⑤可以提高功能障碍后期手术的效果。3.上、下肢康复目标(1)上肢康复目标:上肢的主要功能是手的应用。当关节功能不能完全恢复时,则必须保证其最有效的、起码的活动范围,即以各关节的功能位为中心而扩大的活动范围。(2)下肢康复目标: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要求各关节保持充分的稳定。4.骨折固定期(早期)的康复治疗(1)目的:①消除肿胀;②缓解疼痛;③预防并发症的发生;④促进骨折愈合,在骨折复位时,必须保证骨折端固定牢靠,使软组织在复位固定后立即进行最大限度的活动。(2)方案:①主动运动:如踝泵运动,是消除水肿的最有效的方法;②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平面;③物理治疗:非金属内固定者采用短波或超短波、直流电疗、低频脉冲磁疗等促进骨折愈合。5.骨折愈合期(晚期)的康复治疗1)目的:①消除残存肿胀;②软化和牵伸挛缩的纤维组织;③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④恢复肌肉的协调性和灵巧性。(2)物理治疗:①物理因子治疗:局部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法等;②恢复关节活动度;③恢复肌力: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引起肌肉的适度疲劳;④恢复ADL能力及工作能力。考点46关节脱位1.肩关节脱位约占全身关节脱位总数50%,其中95%是前脱位。以肩关节前脱位为例,肩关节急性期康复治疗:①物理治疗对止痛和控制炎症有帮助;②手法治疗;③Codman运动或钟摆运动。2.注意事项:①保护修复的软组织悬吊带固定3~4周,训练时取下吊带,训练结束后,立即佩戴;②在训练或日常生活时,要避免导致脱位的姿势。3.肩关节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1)方案:①物理治疗:有助于松解粘连;②手法治疗;③主动运动。(2)注意点:①实施手法治疗,禁止将肩关节向前滑动,以免关节脱位;②将肩关节摆在体侧,开始等长抗阻训练,可分别在不同的无痛姿势的可动角度内进行;③等张抗阻运动,限制外旋在50°以内,以避免脱位的姿势。考点47手外伤1.手外伤康复(1)定义:在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例如肿胀、瘢痕、挛缩、粘连、关节僵硬、肌萎缩、感觉丧失或异常等,采取相应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以及手夹板和辅助具等手段,使伤手最大程度恢复功能,以适应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2)常见问题处理①水肿:a.抬高患肢;b.早期或运动后配合冷疗;c.主动运动;d.压力治疗,如弹力手套、弹力绷带,间歇性加压(正压序贯治疗);e.向心性按摩。②感觉过敏:a.脱敏治疗技术;b.避免过度被动运动,以主动运动为主;c.局部低频或中频电疗;d.心理治疗。③瘢痕:a.热疗和中频电疗;b.被动牵伸治疗;c.压力治疗(瘢痕增生过长);d.按摩;e.运动疗法;f.瘢痕挛缩导致畸形应配合手术治疗。2.手部骨折后的康复治疗(1)治疗原则:在准确复位和有效固定的条件下,积极消肿,防止粘连,预防挛缩,促进手功能恢复;(2)康复分期:分为骨折固定期和骨折临床愈合期(即早期和后期)。3.早期康复治疗重点是控制水肿,促进骨痂生长,即刻开始被动活动。不稳定性骨折一般固定3周后再开始主动运动。后期康复重点是促进循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等。考点48骨性关节炎(OA)1.骨性关节炎的康复评定康复评定:①X线检查;②关节ROM评定;③肌力评定;④疼痛评定;⑤关节压痛;⑥步行能力评定;⑦畸形分析;⑧ADL能力的评定。2.运动与休息之间的平衡、疼痛处理、运动疗法、关节保护(1)运动与休息之间的平衡:一般骨性关节炎患者无须卧床休息。当负荷关节或多关节受累时,应限制其活动量。OA急性期关节肿痛症状严重,则应卧床休息,病变关节局部需夹板或支具短期固定。固定时要维持正确姿势。早期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或在轻微帮助下的主动训练,以缓解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及粘连,保持关节ROM。(2)疼痛处理:①控制活动量;②物理治疗:热疗、水疗、低频和中频电疗法;③药物。(3)运动疗法:应视OA患者情况而定。(4)关节保护:①避免同一姿势长时间负重;②保持正确体位,以减轻对某个关节的负重;③保持关节正常的对位对线;④工作或活动的强度不应加重或产生疼痛;⑤在急性疼痛时,关节不应负荷或活动;⑥使用合适的辅助具。【解析】骨性关节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片和MRI。X线片:骨赘形成和关节间隙狭窄,效果最佳;MRI:软骨缺损、骨髓水肿、关节积液等一些软组织成像效果较好。考点49颈椎病1.治疗原则①软组织型颈椎病以非手术方法治疗为主,牵引、按摩、理疗、针灸均可。②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牵引有明显效果,推拿治疗切忌操作粗暴。③脊髓型颈椎病先试行非手术疗法,如无明显疗效应尽早手术治疗。该类型较重者禁用牵引治疗。④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⑤混合型颈椎病治疗同上。2.治疗方法:卧床休息、牵引、其他物理治疗。(1)卧床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患者,要适当注意卧床,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3周。(2)牵引:①牵引时间:以15~40分钟为宜;②牵引角度:需根据颈椎病变部位及颈椎曲度选择,以颈椎前倾10°~20°较合适;③牵引重量:坐位牵引时,牵引力为体重的15%~20%左右。(3)其他物理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程等特点选用低中频电疗、药物离子导入、高频电疗、光疗、热疗、磁疗等。(4)枕头: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生理曲度是维持椎管内外平衡的基本条件,枕头过高或过低对颈椎都可产生不利影响。考点50腰椎间盘突出症1.治疗原则:椎间盘纤维环未破裂型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椎间盘纤维破裂型以手术治疗为主。2.卧床休息和康复治疗方法(1)卧床休息:卧床休息的时间以4~7日为宜,绝对卧床最好不要超1周。(2)康复治疗方法:①牵引治疗:其中,快速牵引法中,牵引重量约为体重2~3倍;②物理治疗:超短波、直流电药物导入法等;③传统中医治疗:推拿、针灸治疗;④运动疗法。【解析】中、下段颈椎病变(C5~T1)牵引角度宜大,可以采用前屈15°~25°位牵引。普遍认为牵引的机械效应发生在牵引的最初几分钟,故选择25分钟左右的牵引时间较为适宜,牵引的重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牵引体位、症状及自我舒适的感觉来确定。一般以体重的8%~10%开始牵引。考点51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1.定义:是采用人工关节假体治疗严重关节损伤与关节疾病、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2.术后并发症:早期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感染、神经和血管损伤。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还可出现假体脱位,远期可出现骨折、异位骨化、假体松动等。3.康复的基本原则:早期开始、循序渐进、全面训练、个别对待。4.康复要点(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要点:①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踝泵运动、气压循环治疗;②防止关节脱位:伸直术侧下肢、髋外展15°~30°;③不宜久坐,坐位屈髋<45°,同时避免屈膝、髋内收和内旋;④转移活动;⑤关节活动范围训练;⑥肌力训练:重点训练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⑦站立负重和步行训练;⑧康复教育:不坐矮板凳,坐厕不宜过低;避免髋关节的内收内旋位。(2)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①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踝泵运动、气压循环治疗;②防止膝关节屈曲挛缩:牵拉腘窝软组织、腘绳肌等;③恢复关节活动范围:持续被动运动训练;④肌力训练:重点训练股四头肌,多以等长收缩、闭链运动训练为主。可做直腿抬高训练。考点52脑卒中1.康复治疗原则和康复目标(1)康复治疗原则:早期介入;综合治疗;全面康复;个体康复。(2)康复目标:①近期目标: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②远期目标:通过促进功能恢复和使用补偿措施,使患者充分发挥残余功能、减轻残障程度,以达到生活自理,回归家庭和社会。2.早期康复: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尽早康复治疗。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包括:①翻身训练;②良肢位摆放:包括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及仰卧位;③关节被动活动:扩大和维持关节活动度,顺序为先健侧后患侧,从近端到远端;④体位转移训练;⑤言语治疗;⑥日常生活活动训练。3.恢复期康复治疗方案:急性期过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即可进行功能训练。包括:①上肢及手功能训练:主要通过作业疗法;②平衡训练;③步行训练;④继续加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4.并发症防治:避免肩手综合征、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预防压疮等。考点53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一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康复评定(1)损伤平面定义:神经损伤平面是指脊髓损伤后在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2)运动神经平面的关键肌:用肌力3级以上的关键肌来确定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必须达到4级。(3)平面上的关键肌:C5-屈肘肌;C6-伸腕肌;C7-伸肘肌;L2-屈髋肌;L3-伸膝肌;L4-踝背伸肌。(4)脊髓损伤程度的ASIA损伤分级A级:完全性损伤——S4~S6无感觉、运动功能。B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活S4~S5保留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下保留运动功能,且大多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D级: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下保留运动功能,且大多关键肌肌力大于3级。E级: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2.急性期的康复评定(1)康复目的:防止卧床并发症,对残存肌力或受损平面以上的肢体进行肌力和耐力训练,为以后的康复治疗创造条件。(2)体位:①患者卧床时应保持肢体于功能位,以防止肌腱及关节挛缩;②四肢瘫患者采用手功能位夹板使腕、手保持于功能位。(3)呼吸及排痰训练:颈髓损伤的四肢瘫患者,由于呼吸肌麻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可训练患者腹式呼吸,加强咳嗽、咳痰能力。通过震动和体位排痰等方法,预防肺部感染。(4)体位变换:卧床患者一般2小时翻身一次,以防压疮形成。(5)关节被动活动:每日对瘫痪肢体进行关节被动运动。治疗时动作应轻柔、缓慢,尽可能在各轴向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6)坐起训练: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一旦X线检查确定骨折已趋稳定或骨折充分内固定,患者应尽早开始坐起训练。3.恢复期的康复评定(1)康复目的: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患者残存功能,训练各种转移能力、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尽可能使患者获得独立生活活动能力。(2)物理治疗:包括蜡疗、功能性电刺激、超短波和光疗等。(3)肌力训练: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4)坐位训练:包括坐位静态平衡和躯干旋转时的动态转移。(5)转移训练:转移训练包括辅助转移和独立转移。(6)轮椅训练:伤后2~3个月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能独立坐15分钟以上者,可进行此训练。(7)步行训练:站立和步行可以防止下肢关节挛缩、减少骨质疏松,促进血液循环。(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C7是关键水平,损伤在C7患者基本能自理;C7以下完全能自理;C5和C6能部分自理;C4为完全不能自理。(9)心理治疗。考点54周围神经损伤1.功能障碍: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知觉功能障碍、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导致的日常生活活动不能自理等其他问题。2.康复治疗治疗分期和康复方案(1)治疗分期:①急性期或损伤早期: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变形;被动运动和按摩,可促进淋巴血液循环,维持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②恢复期:此期康复的重点在于促进神经再生、保持肌肉质量、增强肌力和促进感觉功能恢复。(3)康复方案①运动疗法:保持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变形;在无痛范围内或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运动,不能过度牵拉瘫痪的肌肉;当肌力为1级时,可做等长收缩和助力收缩,肌力在2级以上可进行助力收缩,在肌力3级以上时,可进行抗阻训练。②物理因子疗法:超短波、蜡疗等可改善循环,缓解疼痛;低中频电疗、激光治疗等有消炎、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③矫形器:周围神经损伤后,早期应将关节固定于功能位;④作业治疗;⑤心理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常常伴有心理问题,表现为急躁、焦虑、忧郁、躁狂等。考点5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可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综合征,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X综合征和心肌缺血等。2.康复措施治疗原理(1)I期康复:通过适当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休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2)Ⅱ期康复:设立Ⅱ期康复是基于心肌梗死瘢痕形成需要6周左右的时间,在心肌瘢痕形成之前,患者病情仍然有恶化的可能性,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的危险性较大。因此患者在此期主要是要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逐步适应家庭活动,等待病情完全稳定,准备参加Ⅲ期康复锻炼。(3)Ⅲ期康复:①外周效应:指心脏之外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的适应性改变,是公认的冠心病和各类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机制;②中心效应:指训练对心脏的直接作用,主要为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冠脉生物搭桥),冠状动脉供血量提高,心肌内在收缩性相应提高。动物实验已经获得积极的结果,但是临床研究尚有待进行。考点56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①Ⅰ级:平时无自觉症状,可适应一般体力活动,仅在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时才有心悸和呼吸困难。②Ⅱ级:一般活动时可出现心悸、疲劳和呼吸困难。③Ⅲ级:轻度活动时可迅速出现心悸、疲劳和呼吸困难,下肢水肿④Ⅳ级:静息时有呼吸困难和心悸,心脏扩大,下肢水肿。考点5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定义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2.康复方案(1)重建腹式呼吸模式:①放松:用以放松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减少呼吸肌耗氧量,缓解呼吸困难症状;②暗示呼吸法:通过触觉诱导腹式呼吸;③缓慢呼吸:这是与呼吸急促相对而言的缓慢呼吸。这一呼吸有助于减少解剖无效腔,提高肺泡通气量。(2)缩唇呼气法:此法可增加呼气时的阻力,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从而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缓解缺氧症状。(3)姿势训练:增加一侧胸廓活动;纠正头前倾和驼背姿势:站于墙角,面向墙,两臂外展90°,手扶两侧墙(牵张锁骨部)或两臂外上举扶于墙(可牵张胸大、小肌),同时再向前倾,做扩胸训练。也可两手持体操棒置于后颈部以牵伸胸大肌和做挺胸训练。(4)排痰训练:包括体位引流,胸部叩击、震颤及直接咳嗽。(5)全身训练:主要采用有氧训练和医疗体操,包括下肢训练、上肢训练。(6)呼吸肌训练。(7)物理因子疗法:超短波治疗,超声雾化治疗等。考点58哮喘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2.治疗方案(1)发作期:①放松训练;②光疗法。(2)缓解期:①运动疗法;②控制体重;③健康教育。3.注意事项:哮喘的有氧运动训练主要在非发作期进行,高强度运动可诱发哮喘。考点59糖尿病1.定义:糖尿病康复是指通过积极的运动锻炼,并与饮食、药物、健康宣教等结合,使患者尽可能改善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和病情发展。2.糖尿病的运动康复: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因素。一个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类型4个要素。3.注意事项:运动训练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结合;胰岛素注射应避免运动肌群。考点60臂丛神经损伤1.康复护理:婴儿怀抱或睡眠时勿使麻痹的上肢受压,应使肩外展外旋,肘屈曲。2.物理治疗:超短波、神经肌肉电刺激。3.传统康复疗法:按摩瘫肢、瘫痪侧肩、臂、手被动运动、针灸疗法。考点61脑性瘫痪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1.康复评定(1)原则:①强调整体发育评定的重要性,要以正常儿童整体发育为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评定;②重视脑瘫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重视脑发育的未成熟性和异常性、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③脑瘫的康复治疗,应贯穿以评定为开始,以评定为结束的原则。2.康复治疗(1)目的:①减轻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②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提高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③争取达到接受教育(正常教育或特殊教育)和生活自理。(2)物理治疗①内容:Bobath法、Brunnstrom法、Rood法、PNF法、引导教育。②原则: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诱导;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康复训练前对肌张力的缓解。③要点:头部的控制;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3.作业治疗:①保持正常姿势;②促进手的精细功能和上肢功能的发育;③促进日常生活动作能力。4.言语治疗①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②进食训练;③构音障碍训练;④语言发育迟缓训练;⑤利用语言交流辅助器具进行交流能力训练等。5.其他治疗:①药物疗法;②传统康复疗法;③手术疗法;④辅助器具及矫形器;⑤水中运动;⑥心理康复与教育。考点62佝偻病的康复治疗康复方法(1)日光疗法:2岁以下婴幼儿对日光的敏感性较高,不宜进行全身日光浴。(2)紫外线照射:治疗时宜采用高压汞灯对患儿进行全身紫外线照射。治疗剂量依患儿年龄而不同,可参照既定的剂量表进行。紫外线照射期间应补充钙剂。(3)体位矫形:出现鸡胸等胸廓畸形的患儿,可以俯卧抬头姿势睡硬板床来矫正畸形。(4)按摩疗法:每日或隔日做一次肢体或全身按摩。(5)其他疗法:幼儿可在户外行游戏、体操等运动,年长儿可行体操、跑步、游泳等运动。考点63皮肤科1.带状疱疹的物理治疗:①红外线;②紫外线照射,病灶区采用中红斑量;③脉冲磁疗;④超声波;⑤毫米波。2.银屑病的治疗:病情轻者以控制局部症状为主,急性期勿用刺激性治疗。考点64消化系统1.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和物理治疗(1)治疗目的:促进胃部血液循环,改善和调节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并有解痉、消炎、镇痛的作用。(2)物理治疗:超短波或短波、微波、毫米波、紫外线、直流电、直流电离子导入、温热疗法。2.消化性溃疡治疗目的和物理治疗(1)治疗目的:调节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胃和十二指肠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调节胃肠分泌功能,消除水肿和痉挛,促进溃疡愈合。(2)物理治疗:超短波和短波、微波、超声波、直流电离子导入。考点65疼痛1.定义(1)疼痛:痛感是躯体感觉、情绪、认知以及其他因素相关的一种主观感变。1979年,国际疼痛协会将之重新定义为:痛是由于真正潜在组织损伤而引起的或用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2)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国际疼痛协会定义急性疼痛为最近产生并能持续较短的疼痛,常与明确的损伤和疾病有关。临床常见的急性痛包括术后痛、创伤后痛、分娩痛、急性带状疱疹痛、心绞痛、肾绞痛以及ICU中的疼痛。慢性疼痛是指维持较长时间,一般大于3个月,常在损伤愈合后仍持续存在。2.病因(1)中枢性:丘脑综合征、患肢痛等;(2)外周性:①内脏痛:冠心病、肾结石、胆结石、消化性溃疡等;②躯体痛:a.深部痛:肌肉、骨、关节的痛等;b.浅部痛:皮肤疼痛;③精神病痛等。3.疼痛评定:①目测类比测痛法(VAS);②数字疼痛评分法;③口述分级评分法;④人体表面积评分法等。4.临床处理原则(1)急性疼痛:①重视对患者的心理辅导;②早治疗;③区分神经病理性疼痛;④平衡镇痛和多模式互补镇痛。(2)慢性疼痛:①缓解疼痛;②改善功能状态;③防止阿片类药物的成瘾。5.物理治疗(1)电刺激镇痛:电刺激的强度为一般感觉阈,有舒适感,但无疼痛和明显肌肉收缩。(2)热疗和冷疗①热疗:热疗可以提高痛阈,导致肌肉放松,而减少肌肉痉挛;热可增加血液循环,降低患部充血,促进炎症吸收;可以抑制疼痛反射。②冷疗:冷可以降低肌张力,从而减轻原发骨关节病变所致的肌肉痉挛。(3)运动疗法:肌肉规律性运动能激活抑制疼痛的β内啡肽系统,可以减轻疼痛。6.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中最基本和常用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镇静药,抗痉挛药,激素等。其中,镇痛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考点66痉挛1.定义: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是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2.痉挛的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均可出现痉挛。但临床上痉挛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等。3.痉挛的临床问题:痉挛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对患者的影响包括:①增加运动的阻力,使随意运动难以完成;②由于阻力增加,运动迟缓,难以控制,难以完成精巧的动作;③由于反应迟钝,动作协调困难,容易摔倒;④强直痉挛,不便护理,容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⑤影响步态和日常生活活动。4.改良Ashworth分级法:是临床上评定痉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