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征》要点梳理与练习一、作者简介王树增,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年》。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二、要点梳理【写作背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处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作品主题】红色经典《长征》是一部优秀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通过大量资料和实地调查,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的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的全貌,集中体现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积极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艺术手法】1.善于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来记述重大历史事件,以细节还原历史面貌。作者通过对大量细节的叙述,让80多年前的长征得到了更加真实与鲜活的呈现。“十送红军”中作者对分别场面的描写细致而真实,令人潸然泪下。王树增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采用纪实文学的体裁,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客观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的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的全貌。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以小见大,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除了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外,还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如用绷带把奄奄--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张吉兰等。3.巧用回溯式的语言来拉大时间、空间的距离。作品在具体描写人物时往往会带入人物现在的回忆感想,如第一章中“接踵而来的巨大灾难令这位年轻的红军营长永生难忘,即使在十六年后他已成为新中国的海军将领时,回想起这个瞬间周仁杰说他依旧会不寒而栗”的回溯,通过这样的语言把周仁杰的过去和现在衔接在一起。这种回溯式语言在整本书中几乎随处可见,时间、空间感很强。4.全景式客观再现这是一幅立体的、全景式的雄壮交响史诗。《长征》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同时描述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战史,在我们的眼前呈现了历史在同--时空发生的立体画面。《长征》的时空感极具震撼力,不看这本书,很难想象红二十五军会在一条公路上等了中央红军整整18天,而这时候中央红军的部队却在上千里之外因为政治纷争而不断开会。【长征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面临困难】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处境极其艰难。主要有薛岳率领的中央军、湘军、桂系军、川军、滇军、黔军,后来就是西北胡宗南的中央军。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遵义会议前,三人团贯彻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湘江惨败,力量损失过半。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以军力挟持中央,导致红军内部的矛盾和危险。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毛主席诗《七律·长征》里面写的很清楚了,还有过草地没写上,其他毋庸赘言。第四,途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受地方头面人物的煽动和欺骗,加上对国民党政府大汉族主义的反抗,少数民族人民不能接受外来的军事力量进入或经过他们的地区,甚至袭击红军。作为一支人民子弟兵,只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而不能随便动用武力。【四支部队】参与长征的四支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主要人物】毛泽东相关情节:①当选为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主席;②提出红军北上陕甘宁的主张;③在遭到国民党疯狂“围剿”的时候极力主张北上,并在危急时刻提出了正确的军事主张。性格特点:信念坚定、深谋远虑、乐观风趣。周恩来相关情节:①当选为长征红军的总政委,领导红军长征;②接受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主张,遏制了博古等人的错误军事指挥。性格特点:温文尔雅、意志坚定。红军将士(群体形象)英勇顽强、不畏牺牲。在长征征途上,年轻的红军官兵凭借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寒冷饥饿,补给困难,装备简陋,弹药缺乏等困难,取得两万五千里的彻底胜利,其壮举举世无双。据统计,在整个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还有,功?长征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阅读《长征》可以看出,在艰辛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一种极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乐观主义精神。面对困境甚至绝境,红军战士始终保持着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长征精神】新时代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共产党人总体上仍然坚守党的理想信念,但不可否认,随着市场化、全球化日趋深入,世俗化、功利化思潮也会侵蚀一些党员,使他们逐步丧失理想信念。所以我们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补足精神之钙。二是保持奋斗精神。红军长征可以说是发扬奋斗精神的伟大史诗,长征途中,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等等,靠的是什么?就是当年红军将士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勇气概和革命精神。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不振,担当精神不足,所以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发扬当年那种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当年奋斗和担当的精神,团结带领人民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三是增强“四个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这条道路,我们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是巩固紧密团结。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长征为什么能胜利,重要一点是它在实现真理、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党空前团结。在今天这样的条件之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五是牢记根本宗旨。新的条件下,我们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历程,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忘记我们当年革命为了谁,现在建设又是为了谁。三、习题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会议上,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将“完善”和“建立”调换位置)B.李鸣生《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描绘了此次卫星全景式地发射的全过程。(把“全过程”改为“新蓝图”)C.城市景观花卉的装饰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后加“的标志”)D.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特别突出的一部。(把“非常”或“特别”删掉)2.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A.《寂静的春天》批评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详细介绍了拯救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的方法措施,是环境治理和修复方面的宝书。B.《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全书从古到今,由浅入深,既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因为史料不够清楚,所以《长征》中对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对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完全是作者王树增用文学手法虚构出来的。D.《飞向太空港》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在此基础上讲述故事,刻画航天人形象。写作以实地采访资料为支撑,没有任何文学修饰成分。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徙”是指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B.“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是朱德。C.王树增《长征》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D.《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4.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他是用英语讲的,这里的这个青年军官是朱德。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通过访谈和对话,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C.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D.王树增的《长征》以全景式的写法,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5.书名本身也有言外之意。下列书名最不符合探究目的的是(
)A.李汝珍《镜花缘》 B.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王树增《长征》 D.钱锺书《围城》6.下列相关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树增的《长征》是第一部用全景式和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现长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的转换为基本架构。B.王树增的《长征》记述的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C.《飞向太空港》写的正是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描绘了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历史长卷。D.《飞向太空港》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科学家的群体形象,歌颂了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荣誉与尊严勇于开拓,不畏失败,敢于承担责任的科学精神。7.下列对语段中的语句成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三营官兵在黔军冲击最猛烈的时候,迎面而上发动了反冲击。两股力量瞬间便撞击在一起。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号角声在瞬间嘹亮地响起,令整个娄山关群峰间缭绕着不绝于耳的号音,红军士兵跟在向前冲去的干部们的身后,端着刺刀或举着马刀呐喊着冲出掩体,英勇无畏的身躯向着黔军潮水般地推过去。(王树增《长征》)A.“在黔军冲击最猛烈的时候”在句中充当了状语。B.“两股力量瞬间便撞击在一起”,这句话的主干是“力量撞击”。C.“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是”在这句话中充当了谓语中心语。D.“英勇无畏的身躯向着黔军潮水般地推过去”一句中的主语中心语是“潮水”。8.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长征》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①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②;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
③
中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④长征的历史。A.①纪实②披露③壮举④接触 B.①纪事②暴露③举动④触摸C.①纪实②披露③工程④触摸 D.①纪事②透露③壮举④接触9.下面关于《长征》和《飞向天空港》中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长征》中,作为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顾全大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物是周恩来。B.《长征》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原因。C.《飞向天空港》是报告文学类作品,作者是王树增。文章详细描述了“长征三号”卫星的发射过程。D.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太空。10.下面关于《长征》和《飞向天空港》中内容的表述,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A.《长征》是第一部用纪实方式反映长征的最全面的文学作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传播思想的远征。B.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王树增的《长征》,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框架,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C.《飞向天空港》是报告文学类作品,作者是李鸣生。对于中美跨国界的合作所涉及的领域遇到的摩擦,他曾以“我们都是地球人”作为《飞向太空港》其中一章的标题。D.王之任是《飞向太空港》中的“长征三号”火箭的总设计师,是美国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二、填空题11.王树增的《长征》全书以和为基本架构。12.学校开展“名著阅读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帮潇潇同学完成以下任务。【阅读积累】王树增的《长征》以为基本架构,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作家卞毓麟的《》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长征》是中国军旅作家王树增的作品,它真实全面地描写了红军自1934年10月起从(地名)突围,一直到1936年10月在(地名)胜利会师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长征这一壮丽的诗篇。三、语段阅读14.展厅的电子书架中录入了各种类别的名著。请你将下面六本图书归入电子书架的相应类别中(填序号)。①《长征》(王树增)
②《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卞毓麟)
③《围城》(钱锺书)④《昆虫记》(法布尔)
⑤《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⑥《我是猫》(夏目漱石)电子书架讽刺作品科普作品纪实作品“五·四青年节”到了,班级宣传委员为了出一期主题为“闪光的人”的黑板报,向全班同学征集素材。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三部作品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写一段推荐词。16.请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下面名著分别装进三个书柜,并给每个书柜贴上标签。【备选名著】①《红星照耀中国》
②《围城》
③《昆虫记》
④《儒林外史》
⑤《寂静的春天》
⑥《长征》标签:书单:(填序号)标签:书单:(填序号)标签:书单:(填序号)(书柜一) (书柜二) (书柜三)17.翠微文苑社社刊决定开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名著精神”栏目,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任选一本名著,仿照示例,向文学社提供一则素材,不超过100字。【示例】《飞向太空港》中,全体将士在泥石流后,夜以继日地对遭受毁坏的“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基地进行重建,他们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恢复了发射准备,体现出齐心协力、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18.班级举行“我爱我的祖国”纪实作品交流分享会,请你帮助完成以下的信息.阅读有方法学习有成效把握作品事实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学会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1)下列有关纪实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到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B.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深入分析和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宣扬和评价,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而瓦解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C.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使用了全景式的写法,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D.王树增认为,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此他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明确作者立场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学会阅读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2)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下面一位人物,举一事例说明人物特征。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D.徐海东领悟故事精神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从观点中辨别立场,最终,要从中收获启迪。(3)“名著之所以拥有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精致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更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的引导或思想的启迪。”请从下面作品中二选一,结合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A《红星照耀中国》
B.《长征》我选,19.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1)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塑造了多位红军将领的形象,请你任选一位将领,结合故事情节,概括他的形象,并谈谈你的阅读感受。(2)阅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王树增的纪实作品《长征》,请依据你阅读纪实作品的经验,分享阅读这本书的路径和方法。20.王树增的《长征》一书中,附有一首《十送红军》的民歌,这首歌曾广泛传唱,读过这首歌歌词后你有什么感想?21.以下片段都叙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作为纪实性文学作品,内容上却有区别,请对以下文字进行赏析,并说明产生区别的理由。甲: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红星照耀中国》乙: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啊!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王树增《长征》22.名著阅读。腰封也叫书腰,是在书籍中间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请仿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示例,设计《红星照耀中国》或《长征》(王树增著)的腰封。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腰封:一部激励了无数青少年的励志之作本书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经典形象。他执着于革命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已经跨越了时空,让更多的人懂得了“生命的意义”。23.八(1)班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24.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王树增曾说:“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写。”但也有人认为,纪实作品可以具有文学色彩,用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从以下三部文学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A.《红星照耀中国》
B.《长征》
C.《飞向太空港》25.(任选一题完成)。(1)请选出下面对《长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长征》全景式的写法,使得作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B、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C、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其中有些细节进行了必要的文学虚构。D、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是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2)请选出下面对《飞向太空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B、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C、作品描绘了中国航天人成功地用“长征三号”火箭将英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D、阅读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几代航天人精神的实质,也能激励我们立志前进,砥砺前行。26.阅读下面《长征》一段文字,回答问题。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说:“小同志,你吃一口吧?”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周团长自语:“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这个战士:“不!不……”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1)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选文出自_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表现的人物的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A.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B.李鸣生
飞向太空港
科研人员及解放军战士为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不怕牺牲的精神C.王树增
长征
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D.王树增
长征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2)下列关于作品《长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部作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B.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C.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遗憾的是在作品中没有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感到惋惜,但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D.作品中作者讲述的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出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2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长征(节选)王树增①金沙江,长江的上游,江水沿着川藏边界奔腾而下,在云南的石鼓突然北流,形成了一百一十度的急转弯,在高山峻岭中切出了三千多米深的大峡谷。②就在中央红军从昆明开始急速北返的时候,蒋介石急电龙云把沿江所有的渡船全部销毁,“竹木片亦应严密收集或烧毁”。龙云当即下达了封锁金沙江沿江渡口的命令。③干部团先遣连到达金沙江边的时候,皎平渡口已经处于封锁状态,但是确实有两只渡船靠在江南岸。红军询问了船工之后才知道,这是北岸川军的船。控制了这两条渡船后,红军宣传员把在江边开小客栈的张姓兄弟说服了。在张氏兄弟的帮助下,先遣连又找到了三条船。④在和当地船工讲好了价钱之后,先遣连的两个排在连长萧应棠的带领下上船了。渡江的时候没有发生危险情况。船顺利靠岸后,萧应棠立即燃起了一堆火,这是顺利登岸的信号。同时,两个排的红军官兵在船工的带领下扑向了川军保安队的一个据点。萧应棠报告控制渡口的第二堆火也点燃了。⑤先遣连奉命继续向北。大家的肚子实在是饿了,路边一个小铺子主人已经跑了,红军官兵在里面放了十几块银元,敛了大约三十斤点心,然后每人分了几块边吃边赶路。走了大约十几里,萧应棠连长决定休息。安排了警戒哨兵后,红军官兵倒在地上就睡着了。但是,刚睡一会儿,萧连长就被推醒了,副营长说前边的路边有座山,如果让川军占领了,可能对主力渡江有威胁。萧应棠立即把官兵们一一叫醒。天亮的时候,先遣连到达山顶,开辟了阻击阵地。⑥汪保卿是当地人,厘金局的头目。刘文辉命令必须把南岸所有的船只拉到北岸,可他偷偷留了两条船做起了生意:单客渡江每人收洋一元,挑担子的加收半元;空马一匹收一元,马背上驮货物的收两元。干部团先遣连最先控制的那两条船,就是汪保卿为了自己发财留在南岸的。⑦干部团先遣连攻击厘金局的时候,听见枪声的汪保卿从睡梦中惊醒,他带着几个心腹刚一跑到江边,就看见江面上的船正在运送红军。这是他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红军。当他听说据点里的人已经都被红军俘虏时,立刻顺着通往通安的山路向北逃去。逃着逃着,汪保卿实在害怕对渡口的丧失承担负责,于是又重新组织队伍开始反扑。⑧萧应棠的先遣连占领了路边的高地之后,遇到的川军就是江防大队长汪保卿的队伍。红军仅打了个把小时的战斗,汪保卿的队伍就逃得没了踪影。至此,金沙江皎平渡口的南北两岸,已完全在红军的控制之下。⑨刘伯承在江边查看了水情,发现这里根本不能架桥。这时,红军官兵报告又找到了两条船,刘伯承大喜过望。在江边的一个山洞里开辟了指挥所后,刘伯承给中革军委发去了电报:“皎平渡已在我手中。有船七只,一日夜可渡万人。军委纵队五日可渡完。”电报发完,极度疲惫的刘伯承不禁心生万般感慨,他对身边的人说:“干部团的同志一天走近两百里的路程,是黑夜,又是难走的山路,还有敌人。一个人怎么能一天走这么远的路?他们走到了,而且还打了胜仗。靠什么?靠觉悟,靠党。没有这些,根本做不到!”(选自《长征》,人民文学出版,有删减)(1)通读选文,简要概括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时遇到了哪些困难?(2)请结合内容,说说这次顺利渡过金沙江的战斗中,红军体现出了哪些革命精神?(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①红军仅打了个把小时的战斗,汪保卿的队伍就逃得没了踪影。(赏析加点字的作用)②干部团先遣连最先控制的那两条船,就是汪保卿为了自己发财留在南岸的。(说说文章交代这一细节有何用意?)(4)短文结尾部分与刘旧承对身边人说的话,有什么作用?这些话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迪?28.无论是(作者)的《红星照耀中国》,还是王树增的《》,又或是李鸣生的《》,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崛起的不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这些作品对你的启示。29.阅读下面文段材料,完成问题。材料—: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是,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材料二: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在那块“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地区,武器装备极其悬殊的交战双方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复杂的工事,跨洋过海登陆朝鲜半岛的美军实施了将这块土地变成“世界上最没用的地方”的轰炸,而为保家卫国出兵朝鲜的上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生命进行了感天动地的殊死战斗。三年后,战争停止在它爆发的地方。一九九八年夏季里最炎热的一天,我见到了当年志愿军主力军主力师主力团团长范天恩。一九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在朝鲜半岛西部松骨峰战场上,在美军炸弹燃起的熊熊烈焰中,范天恩的团子弹耗尽,官兵们用带着弹孔的身体死死地拖住美军士兵,直至双方都被烧焦。战后,范天恩成为唯一被收入日文版的《朝鲜战争名人录》的中国团长。一个打过无数硬仗的指挥员,一个举世闻名的战斗英雄,暮年的时候忆及他所经历的战争,无法忘记的只有普通士兵。范天恩眼里含着混浊的老泪说:“真正打起仗来,英雄是这些士兵。”士兵,战争中最普通、最重要、最大数量的人,他们成为我写作《朝鲜战争》的唯一动因。那些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进行了举世无双的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即使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依然值得我为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而歌而泣:他们曾穿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开始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一人;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他们值得今天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记住: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这支军队曾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我们必须记住,因为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他们与我们走在同一个民族的历史里。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这样的历史令我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心生敬重。我常常在写作中不由得搁笔长叹,想及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一旦面临危机的时候,年轻人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是否能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面对最惨烈的战斗英勇无畏?——节选自王树增《朝鲜战争》材料三:“是战斗的使命召唤我,是军人的荣耀激励我,是勇敢的兄弟陪伴我,是亲人的牵挂温暖我。这无情的战火震撼我,这漫天的风雪阻挡我,这不屈服的心不退缩,这最后的胜利属于我。我来过,燃烧过,我身后是祖国。坚守这阵地和荣誉,挥洒这热血不放弃。苍天之下,冰雪之上,高傲地耸立。如果再也不能回去,请你不要为我哭泣,替我看那山河壮丽。记住我,我来过,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长津湖》片尾曲《天地我来过》歌词(1)以下材料中不属于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侧面描写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B.材料二:“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C.材料二:“范天恩眼里含着混浊的老泪说:‘真正打起仗来,英雄是这些士兵。’”D.材料三:“无情的战火”“漫天的风雪”“苍天之下,冰雪之上”。(2)下列补充资料不能有力证明“坚守这阵地不放弃”精神的一项是(
)A.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斗英雄刘勇对采访记者说,自己战前给女友写终止恋爱关系的信时想:如果当兵的不舍得死,不舍得自己的爱情,祖国人民怎么有安宁的日子搞现代化呢?B.2008年春节雨雪冰冻灾害袭来,为确保广州火车站内60万滞留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广州军区某师官兵奋战九天九夜,期间能短暂休息时,不少战士靠着栏杆站着就能睡着。C.2008年,“蓝盔铁汉”江汉刚强忍胃癌病痛,带领274名官兵有力保障了非洲的利比里亚境内半数以上陆路畅通,实现了他“维护和平,扬我军威;不辱使命,为国争光”的誓言。D.2020年6月,在喀喇昆仑山与印军的边防斗争中,“00后”战士陈祥榕壮烈牺牲,践行了他生前写下的战斗宣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3)下列句中对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军实施了将这块土地变成“世界上最没用的地方”的轰炸。(引用)B.是战斗的使命召唤我,是军人的荣耀激励我,是勇敢的兄弟陪伴我,是亲人的牵挂温暖我。(排比)C.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这支军队曾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反复)D.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设问)(4)结合三个材料中的画线语句,你觉得其中蕴含着对读者的哪些期望?四、综合阅读(一)1935年的那个秋天,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为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埃德加·斯诺和王树增都记录了这段历史,请阅读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一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材料二】①红军大部队刚一进入草地,小红军谢益先就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她们是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川陕根据地逃出来的。在以后的行军中,只要部队停下开始吃干粮,谢益先就躲在一边。红军干部问他是不是没有干粮了,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两天后,谢益先走路开始摇晃,副班长就扶着他走;第四天,谢益先一头栽倒再也没能站起来。当这支红军部队到达草地边缘的时候,红军官兵发现在队伍的最后走着一对母女,她们到处打听一个姓“谢”的小红军,手里捧着的那个干粮袋上缝着歪歪扭扭的一个“谢”字。副班长顿时声音哽咽,他告诉那对母女,小红军谢益先已经死了。那位母亲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队走远了,红军官兵还能听得见她的哭声。②先头部队出发后的第三天,毛泽东走进了松潘大草地。他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来回忆道:天空像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小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了如胶似膝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我因子性子急,走进草地不久就碰上了这种倒霉的事,幸好主席那宽大有力的手一拉,我才摆脱了危险。一上来,主席就对大家打趣地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节选自《长征》30.【材料一】中红军过草地面临的两大主要困难是什么?31.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从用词角度)(2)天空像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小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了如胶似膝的烂泥里。(从修辞角度)32.从【材料二】小红军谢益先的事迹中表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性?33.两则材料都在讲述红军过草地,但同中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二)共读《红星照耀中国》,回顾红色之旅,请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任务。34.根据你的阅读经历,给图片相应的位置选择恰当的内容。A.飞夺泸定桥
B.大会师
C.战略大转移
D.过草地35.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原则。王树增认为:“要求作者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下面两句话,细节有出入,你认为哪句话更具有纪实文学的真实的特点?请说说推演理由。A.就在红军勇士进攻到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选自《红星照耀中国》)B.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选自《长征》)我认为句更真实,因为(三)名著阅读【材料一】(1)红军正在保安盖起几所新建筑。但当我在那里的时候,住处是非常原始的。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2)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3)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湿润的。(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有删减)【材料二】(4)长征的统计数据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一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5)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锁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有删减)【材料三】(6)大火封住了桥头。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火海。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接着突击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中。(节选自《长征》王树增著,删减)36.选文(5)描写了什么事件?并结合《红星闪耀中国》简要概括这事件。37.试分析选文(5)中加点字词以及选文(4)中具体数据的表达效果。38.比较选文(5)(6),你更喜欢哪一种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说明理由。39.根据选文(1)(2)(3)概括毛泽东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全书中毛泽东的形象分析他在中国革命的“奇迹”中的重要作用。(四)阅读甲、乙、丙、丁四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甲①在北岸防守的是川军李全山的第三十八团。这个团的先头部队三营,就是与红军隔河举着火把齐头并进的那支川军。三营的先头连比红一军团四团早两个小时到达泸定桥,连长饶杰命令士兵立即拆桥板,但是由于士兵们实在太累,又有不少人犯了鸦片烟瘾,因此桥板拆得极其缓慢。三营营长周桂到达之后,增派了士兵去拆桥板,同时开始构筑阻击工事。天亮的时候,团长李全山率李昭营到达北岸桥头堡,南岸红军的四团也到了,双方没有犹豫就开始了射击。团长李全山命令周桂的三营负责守卫桥头堡,李昭营配置在两翼火力掩护。②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这边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川军是这么想的。因此,他们一边向河对岸射击,一边不断地向红军高喊:“有种的你们飞过来!”③下午四时,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④没有任何别的可以选择的出路,只有迎着枪林弹雨强行冲过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索。⑤激越嘹亮的军号声震荡着千年峡谷。⑥二十二个年轻的红军勇士向铁索冲去。⑦铁索剧烈地摇晃起来。⑧川军开始了疯狂的射击,红军的掩护火力也开始了猛烈的压制。炮弹呼啸,大河两岸皆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迸溅。红军勇士一手持枪,一手抓索,毫无畏惧地一点点向北岸靠近。⑨三连连长王友才带领的官兵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们人人抱着木板,只要前面的突击队队员前进一步,他们就在铁索上铺上一寸。⑩川军无法想象红军竟然这样向他们靠近了!看着在铁索上越来越近的红军,他们惊骇地瞪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上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⑪南岸的军号声连续不断地怒号着。⑫红军所有的掩护火力愤怒地喷射着。⑬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阻击下已经靠近了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⑭这与其说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意志和勇气的较量。看着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冲过来的红军勇士,川军目瞪口呆,惊恐万分。他们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他们曾经听说过红军是打不死灭不尽的,今天终于亲眼看见了,他们射击的手开始忍不住地发抖。⑮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⑯大火封住了桥头。⑰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⑱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了火海。⑲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⑳接着,突击队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之中。㉑头发、眉毛和衣服都被烧焦的红军勇士冲过了火焰,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㉒后续梯队踩着桥板,不顾一切地过了桥,蜂拥进泸定县城。(节选自王树增《长征》)乙①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现在赤脚的红军战士就沿着峡谷间迂回曲折的小道,赤足向泸定桥出发,一路上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降到泛滥的河面,在齐胸的泥沼中前进。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经过彝族区回到云南,向西杀出一条路来到西藏边境的丽江,迂回一千多里,很少有生还希望。②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米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③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④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⑤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丙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①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注释】①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丁①泸定桥又称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使13根铁链链为一个整体。泸定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传统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②清朝康熙时期,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野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军队的频繁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1706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汉藏不再梗阻,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③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荥经、汉源、天全等县召开研讨会后,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共商牵链渡江之计。最后采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于两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个短竹筒,再把铁链系在竹筒上,然后从对岸拉动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连带铁链拉到了对岸。④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百度百科)40.丙诗哪个诗句写到甲乙两文的故事。41.甲乙两文讲述同一个故事,请给甲文拟一个标题并阐明理由。42.分析乙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43.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译本序中说:“这本书有的地方写得过分,有的地方写得不够。”甲文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乙文没写到,你觉得这是王树增写得过分,还是斯诺写得不够,为什么?44.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原则。王树增认为:“要求作者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下面两句话,细节有出入,你认为哪句话更真实,请推演理由。A就在红军勇士即将接近北岸的时候,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大火——川军把拆下来的桥板堆在桥头,泼上煤油点燃了。B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45.请结合甲文和毛主席的《长征》,联系链接材料,谈谈要将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需不需要红军精神,为什么?【链接材料】这支部队还发现过一片玉米地,玉米已经接近成熟,官兵们喜出望外,但是得到的命令是:不准吃地里的玉米。经过再次请示,被允许摘一点玉米叶子,饿急了的官兵们便在地边支上锅开始煮玉米叶。正煮着,在玉米地里藏了很久的主人来了,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她揭开红军的锅,看见锅里煮的玉米叶子后,回家端来一大盆煮熟的玉米送给红军。连司务队长给了老人三块大洋,官兵们这才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看得老阿妈在一旁直抹眼泪。(选自王树增《长征》)46.阅读丁文,完成下列表格。段序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最主要说明方法(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①泸定桥位置体积构造(1)(2)②(3)(4)(5)③(6)作比较突出架桥之艰难巧妙,体现人民智慧。④泸定桥历史纪念意义47.将甲文内容和丁文第④段比较一下,他们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特点,请加以分析。(五)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部恢洪壮丽的伟大诗篇。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记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他采用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同时,他坚持真实的原则,A在细节上,B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勘①查中推演出来的。在遵循②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有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48.在上文①②处填写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A.kānxùn B.zhēngxúnC.kānxún D.kāngxún49.在上文AB处填写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 B.即使……也C.无论……都 D.只要……就50.上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更正正确的一项是(
)A.“洪”改为“宏”,“记”改为“纪”B.“遵”改为“尊”,“彩”改为“采”C.“洪”改为“宏”,“彩”改为“采”D.“档”改为“当”,“记”改为“纪”(六)根据阅读的名著完成下列题目。51.根据《红星照耀中国》,在下表序号处填空。人物身份家庭背景主要事迹特点毛泽东(1)富农父亲严苛成立新民学会秋收起义井冈山起义精力过人富有军事天赋政治战略家周恩来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大官僚地主上海工人罢工八一起义(2)(3)一方面军司令富农被祖母赶出家庭九岁开始闯荡世界攻占长沙平江起义领导饥民抢大户讲话干脆动作敏捷吃苦耐劳红小鬼少年先锋队员大部分是贫苦人民(4)忠于革命刚毅坚忍朝气蓬勃52.结合以上表格内容,联系王树增的《长征》,写出斯诺确信红星一定会照耀中国的两条理由。(七)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小伍同学参加“长征”专题组学习探究。下面是他阅读相关内容做的批注。目录内容批注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埃德加·斯诺…………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批注一】这里的“精神”“力量”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
长征1、第五次围剿红军终于被迫实行总退却。当时几乎人人都认为完了,认为这是为红军送葬出殡。他们这种估计错误到多么严重的程度,要到几乎两年以后才看得出来,因为那时将要发生一场惊人事件……【批注二】红军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啊!这种神力使人绝处逢生,从而创造了人类的奇迹。超赞!2、举国大迁移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批注三】“无与伦比”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赞远征的丰富多彩,赞红军可歌可泣的精神与力量。3、大渡河英雄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调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制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批注四】作者对敌军的“不想打死”“暗中祈祷”的心理猜测符合事实吗?这可是两军对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啊。4、过大草地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批注五】“抢”?多么刺眼的一个字,这跟红军一贯践行的“三大纪律”相违背。作者选写这事件到底想表达什么?第六篇
红星在陕北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同时,小伍同学还略读了《长征》(王树增著),他要在探究时按目录快速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料,他收集的《长征》目录如下:第一章
突破重围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第九章
残阳如血1935年2月·娄山关第二章
绚丽之梦1931年11月·江西瑞金第十章
巴山蜀水1935年3月·川比、湘西与陕南第三章
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0月·粤北与湘西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1935年6月·四川达维第五章
山河苍茫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1935年8月·松潘草地第五章
橘子红了1933年11月·湘南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第六章
血漫湘江1934年11月·湘江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1935年10月·陕北与川南第七章
恭贺新年1935年1月·乌江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1936年7月·四川甘孜第八章
夜郎之月1935年1月·遵义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1936年10月·甘肃会宁【长征路线图】53.请你结合上题“长征路线图”中列出的一个具体事例,分析【批注一】中提到的“精神”(或“力量”)内涵,并给小伍同学说说全面深入理解这内涵的途径和方法。54.参考下面“小贴士”内容,请你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帮助小伍同学解决【批注四】(或【批注五】)中提出的疑问。小贴士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作者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以及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与印象。阅读纪实作品,在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明白作者用事实表达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八)小语和文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有了如下发现和探讨。【材料一】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进了出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红星照耀中国》)【材料二】二十二名红军突击队队员没有一人中弹掉下深渊,勇士们在川军轻重机枪和炮火的狙击下已经靠近泸定桥北岸的桥头堡。(《长征》)【材料三】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作品所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阅读这类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55.请比较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表格。材料一材料二名著作者(1)王树增作者身份美国记者中国军旅作家、共产党员、少将军衔采访对象参与事件的当事人亲身受访下层战士层层转述内容理解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记述了长征中(2)这一事件创作目的向全世界展示真实的“红色中国”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56.小语在阅读中还产生了如下疑问,向文文求助。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小语:我发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事实描述中,有一处明显不同:(1)。为什么在描述同一事件时,会有这样的不同?文文:结合材料三和表格(作者身份、采访对象和方式等),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原因在于:(2)。(九)阅读名著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1)红军正在保安盖起几所新建筑。但当我在那里的时候,住处是非常原始的。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2)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3)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湿润的。(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有删减)【材料二】(4)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锁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有删减)【材料三】(5)大火封住了桥头。火势凶猛,映红了渐渐暗下来的黄昏天色。南岸的杨成武大声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莫怕火!冲过去!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南岸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呐喊起来:“冲呀!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攀在最前面的廖大珠连长喊了一声:“同志们,跟我前进!”然后他站起身第一个冲进火海。第二个迎着火海冲进去的是一个苗族小战士。接着突击队员一个接着一个冲进了大火中。(节选自《长征》王树增著,删减)57.选文(4)描写了什么事件?58.试分析选文(4)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59.比较选文(4)(5),你更喜欢哪一种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说明理由。60.根据选文(1)(2)(3)概括毛泽东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全书中毛泽东的形象分析他在中国革命的“奇迹”中的重要作用。
《长征》要点梳理与练习三、习题演练一、选择题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会议上,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将“完善”和“建立”调换位置)B.李鸣生《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描绘了此次卫星全景式地发射的全过程。(把“全过程”改为“新蓝图”)C.城市景观花卉的装饰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后加“的标志”)D.在众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特别突出的一部。(把“非常”或“特别”删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B.语序不当,应把“全景式地”调到“描绘了”之前,而非把“全过程”改为“新蓝图”。故选B。2.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
)A.《寂静的春天》批评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详细介绍了拯救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的方法措施,是环境治理和修复方面的宝书。B.《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介绍天文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全书从古到今,由浅入深,既呈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因为史料不够清楚,所以《长征》中对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对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完全是作者王树增用文学手法虚构出来的。D.《飞向太空港》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在此基础上讲述故事,刻画航天人形象。写作以实地采访资料为支撑,没有任何文学修饰成分。【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A.《寂静的春天》讲述的是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并没有详细介绍拯救的方法措施,选项中“详细介绍了拯救被污染的自然环境的方法措施”表述有误;C.《长征》是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用纪实的方式全面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选项中“完全是作者王树增用文学手法虚构出来”表述有误;D.《飞向太空港》以实地采访资料为支撑,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选项中“没有任何文学修饰成分”表述有误。故选B。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徙”是指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B.“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是朱德。C.王树增《长征》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D.《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B有误,根据“清瘦的青年军官”“黑色大胡子”“温文尔雅的口气”“他是用英语讲的”等几处提示,可知句中所讲之人为周恩来。故选B。4.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他是用英语讲的,这里的这个青年军官是朱德。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通过访谈和对话,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C.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D.王树增的《长征》以全景式的写法,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A.“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他是用英语讲的,这里的这个青年军官是周恩来,而非朱德;故选A。5.书名本身也有言外之意。下列书名最不符合探究目的的是(
)A.李汝珍《镜花缘》 B.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王树增《长征》 D.钱锺书《围城》【答案】C【详解】考查书名赏析。A.镜花水月,空幻无常的意义。以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来比喻既虚幻又真实的景象。言外之意是说明这部小说是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像;B.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言外之意是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C.书名没有言外之意,指的就是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D.被围起来的城池。书名“围城”不仅象征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等知识分子在爱情、婚姻、事业上的追求、挣扎、痛苦、幻灭、绝望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矛盾心态;从小说的深层意蕴来说,围城是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暗示着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以及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深切道出了人生在世的无奈和痛苦;故选C。6.下列相关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树增的《长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场地租赁合同书样式
- 2024年度艺术品交易保证金合同
- 2024年度生产场地租赁及运营管理合同
- 2024年度企业融资借款合同书样本
-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件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标的为云计算平台
- 2024年度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合同2篇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标的的许可费用及支付方式
- 宋词二首课件
- 2024年度宠物店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宠物店与知识产权公司之间的保护协议
- 中建项目双优化策划书模板
- 铁路杂费收费项目和标准
- 定量订货与定期订货习题练习.
- 来料检验指导书铝型材
- 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卫生管理制度3篇
- 某沟塘清淤回填施工专项方案
- XX设计院项目客户满意度调查表模板参考范本
- 重庆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表
- 四星级酒店设计标准及星级酒店评定标准
- 综合医院设计任务书
- 制作动物面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