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知识清单_第1页
第三单元 知识清单_第2页
第三单元 知识清单_第3页
第三单元 知识清单_第4页
第三单元 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知识清单基础知识一、重点字音曦月(xīyuè)襄陵(xiānglíng)沿溯阻绝(yánsùzǔjué)素湍(sùtuān)绝巘(juéyǎn)飞漱(fēishù)属引凄异(zhǔyǐnqīyì)与(yù)藻荇交横(zǎoxìngjiāohéng)缥碧(piǎobì)互相轩邈(hùxiāngxuānmiǎo)泠泠(linglíng)嘤嘤成韵(yīngyīngchéngyùn)千转(qiānzhuàn)鸢飞戾天(yuānfēilìtiān)经纶世务(jīnglúnshìwù)横柯上蔽(héngkēshàngbì)东皋(dōnggāo)薄暮(bómù)徙倚(xǐyǐ)犊(dú)萋萋(qīqī)二、重点字词解释《三峡》1.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隙、缺口)2.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4.亭午(正午)5.夜分(半夜)6.水襄陵(冲上、漫上)7.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8.或王命急宣(有)9.朝发白帝(早晨)10.虽乘奔御风(即使)(飞奔的马)(驾)11.不以疾也(快)12.春冬之时(季节)13.则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14.回清倒影(清波)15.飞漱其间(冲荡)16.清荣峻茂(茂盛)17.良多趣味(甚,很)18.每至晴初霜旦(到)(早晨)19.林寒涧肃(肃杀、凄寒)20.属引凄异(连接)(延长)21.空谷传响(回声)《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古来共谈(一起)2.高峰入云(耸入)3.五色交辉(交相)(辉映)4.四时俱备(季节)(全,都)(有)5.晓雾将歇(清晨)(消散)6.猿鸟乱鸣(此起彼伏地)7.夕日欲颓(坠落)8.沉鳞竞跃(鱼)(争着)9.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10.自康乐以来(从)1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再)(欣赏)12.解衣欲睡(想要)13.月色入户(门)14.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15.念无与为乐者(想到)(和)(游乐)1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17.怀民亦未寝(也)(睡觉)18.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19.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20.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21.盖竹柏影也(大概、原来是)2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与朱元思书》1.风烟俱净(全,都)(消散尽净)2.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3.从流飘荡(跟、随)4.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5.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从)(到)(表示约数)6.天下独绝(独一无二)7.水皆缥碧(都)(青白色)8.直视无碍(一直)(障碍)9.急湍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10.猛浪若奔(像)(飞奔的马)11.皆生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12.负势竞上(凭借)(争着)(向上)13.互相轩邈(比高)(比远)14.争高直指(笔直)15.泉水激石(冲击、撞击)16.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17.好鸟相鸣(美丽的)18.蝉则千转不穷(表示多)(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穷尽)19.猿则百叫无绝(停止)20.鸢飞戾天者(老鹰)(至、到达)21.望峰息心(平息)22.经纶世务者(筹划、治理)23.窥谷忘反(看)(同“返”,返回)24.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25.在昼犹昏(白天)(好像)2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文学常识1.郦道元(469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述严谨,以《水经注》最著名。

2.《水经注》因注释《水经》而得名,它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3.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5.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6.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7.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好学,有俊才。诗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后又被任命为奉朝请。他曾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8.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9.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10.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

郎。著有《崔颢集》。1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陈与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1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考点突破《三峡》1.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以水由盛到枯的变化过程为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本文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写江水,而水以夏水为盛,故先写夏水。春冬之水都显示出清幽美,秋季之水显示出凄婉美,这样自然不会以季节的转化顺序来写三峡了。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夏季:三峡水盛,朝发暮至的神奇现象——水急;春冬:三峡是清荣峻茂的美妙景致——水美;秋季:三峡是一派肃杀凄清的独特气氛——水枯。3.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句话从什么角度写秋景?试分析。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为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林寒涧肃”足够凄清,“高猿长啸”足够凄异,“哀转久绝”足够凄凉。5.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短文二篇》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5.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7.《记承天寺夜游》中如何理解“闲人”二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8.《记承天寺夜游》中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含蓄深沉。《与朱元思书》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答:(1)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2)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作者面对富春江美景的陶醉,自由,潇洒,无拘无束的情态。3.赏析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答: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欣赏和赞美之情。富春江“山之奇”具体表现在哪里?答:高峻,陡峭,连绵,茂密,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欣欣向荣。5.赏析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连绵的形貌特征,展现了大自然富有生命的活力,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欣赏和赞美之情。6.赏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答:(1)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和谐、美妙,充满生机与活力。(2)作者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弃,对自然地向往之情。(3)运用骈句(对偶),句式工整,结构严谨,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唐诗五首》《野望》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2.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中间两联)答:夕阳余辉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3.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答:举目四望,夕阳余辉晕染下,层层树林上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整个画面萧瑟恬静。4.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1)首联作用: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可谓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2)颔联作用:这两句是写黄鹤楼上空的白云景象。此联的绝妙之处在于把白云与黄鹤楼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构成令人遐想的意境。出神入化,引人入胜。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3)两个“空”的作用: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现故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故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怅惘,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重在抒情。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1)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2)内容: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3)表现手法:①写实。本联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②色彩美。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③音韵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历历”“萋萋”,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表现手法: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手法:反衬。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能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看,简析尾联表达之妙。示例一: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示例二: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使至塞上》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答:“大”字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写边塞荒凉,人烟稀少;“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这两句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借景抒情,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庭的惆怅以及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表达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答: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诗人情绪此刻为前线大捷欢欣鼓舞,个人的失意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现出诗人的达观,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4.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进而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渡荆门送别》1诗人巧妙地用“随”“入”二字来刻画景物,请分析其妙处。“随”字化静为动,写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使景物富于动态;“入”渲染出江水奔腾,流入原野的气势;以移动的辽阔视野写两岸的壮阔景象,境界高远,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开朗喜悦的心境。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夜晚俯视所见的水中月影如同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面的澄澈平静;写黄昏远望看到的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